人人范文网 整改措施

输血发热整改措施(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1:24:17 来源:整改措施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输血

1.简述自体输血的意义及方法

1)自身输血:是指在休克早期由于缩血管体液因素的作用,使容量血管收缩,加之动静脉短路开放,使静脉回流增加的现象。

2)自身输血是采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满足本人手术或紧急情况需要的一种输血治疗,即采集或回收病人自己的血液供手术或大失血后回输。它可分为稀释式、贮存式和回收式自身输血三类。自身输血是目前保证患者输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稀释式自身输血是指在手术前患者麻醉后,从患者静脉中采集一定量的自身血液短暂贮存,同时给患者输注等量的血浆代用品,在急性正常血容量稀释状态下对患者施行手术,所抽出的血液在患者术中或术后输还患者。

贮存式自身输血是指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用血计划,把患者的血液分别在手术前一个月内多次采集患者血液贮存(在采血的同时,有时需输注一部分以往采集贮存的血液以维持血容量),在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输还患者。

回收式自身输血是指手术中患者伴有大量出血时,将术中流出的血液回收,经过特殊处理后输还患者。

当然,上述不同种类的自身输血都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非所有需要输血的患者都可采取自身输血。

自身输血的主要优点:

1、可以避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

2、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

3、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差错事故;

4、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使病人术后造血速度比术前加快;

5、自体输血可以缓解血源紧张的矛盾。

2.大量输血

大量输血的定义通常为24小时内输入一倍或以上的全身血容量;3小时内输入50%全身血容量和需要输血大于150ml/min。对于大量输血的病人,首先要确保病人的组织器官有正常氧供,维持Hb80g/l以上。其次维持正常血容量,同时也要监测病人凝血机制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或新鲜全血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麻醉手术期间强调加强监测ABP、CVP、监测核心体温、动脉血气分析、凝血状况、尿量,及时对症处理,给予有效保温处理,维持正常范围酸碱平衡。

3.输血的并发症

1)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输血开始后15分钟-2小时内。主要表现为畏寒、寒战和高热,体温可上升至39-40℃,同时伴有头痛、出汗、恶心、呕吐及皮肤潮红。

2)过敏反应多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表现为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会厌水肿,表现为咳嗽、喘鸣、呼吸困难以及腹痛、腹泻,甚至过敏性休克乃至昏迷、死亡。

3)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虽然很少发生,但后果严重,死亡率高。典型的症状为病人输人十几毫升血型不合的血后,立即出现沿输血静脉的红肿及疼痛,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头痛、胸闷、心率加快乃至血压下降、休克,随之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溶血性黄疽。术中的病人由于无法主诉症状,最早征象是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和手术野渗血。绝大多数是因误输了ABO血型不合的血液引起。

4)细菌污染反应虽发生率不高,但后果严重。病人的反应程度依细菌污染的种类、毒力大小和输人的数量而异。若污染的细菌毒力小、数量少时,可仅有发热反应。反之,则输人后可立即出现内毒素性休克(如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和DIC。临床表现有烦躁、寒战、高热、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发给、腹痛和休克。也可以出现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肺水肿,致病人短期内死亡。

5)循环超负荷常见于心功能低下、老年、幼儿及低蛋白血症病人,由于输血速度过快、过量而引起急性心衰和肺水肿。表现为输血中或输血后突发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发绀或咳吐血性泡沫痰。有颈静脉怒张、静脉压升高,肺内可闻及大量湿锣音。胸片可见肺水肿表现。

6)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和原发病无关,其发生机制为供血者血浆中存在白细胞凝集素或HLA特异性抗体所致。临床上TRALI常与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或毒素吸收等非输血所致的ARDS难以区别。TRALI也有急性呼吸困难、严重的双侧肺水肿及低氧血症,可伴有发热和低血压。 7)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TA-GVHD)是由于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人有严重免疫缺陷的受血者体内以后,输人的淋巴细胞成为移植物并增殖,对受血者的组织起反应。临床症状有发热、皮疹、肝炎、腹泻、骨髓抑制和感染,发展恶化可致死亡。

8)疾病传播病毒和细菌性疾病可经输血途径传播。病毒包括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HIV和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细菌性疾病如布氏杆菌病等。其他还有梅毒、疟疾等。其中以输血后肝炎和疟疾多见。

9)免疫抑制,输血可使受血者的非特异免疫功能下降和抗原特异性免疫抑制,增加术后感染率,并可促进肿瘤生长、转移及复发,降低5年存活率。 10)大量输血的影响大量输血后,可出现:①低体温(因输人大量冷藏血);②碱中毒(构椽酸钠在肝转化成碳酸氢钠);③暂时性低血钙(大量含构椽酸钠的血制品);④高血钾(一次输人大量库存血所致)及凝血异常(凝血因子被稀释和低体温)等变化。 4.临床输血指征 1)红细胞输注指征

输血适应症是机体组织氧供不足时需要补充输血。即输血真正或唯一的适应症是确保机体组织充足氧供,而提供足够携氧载体红细胞。目前鉴定,开始输血的时机为Hb60-70g/l(Hct18%-21%),而在心肌缺血、冠状血管疾病患者,应在Hb为100g/l,Hct30%以上。影响机体耐受贫血和决定开始输血的情况包括:1)需氧量增加;2)心输出量增加的限制;3)机体血液再分布能力障碍,体循环阻力显著降低的状况;4)氧离曲线左移;5)异常血红蛋白增多;6)急性贫血;7)机体氧和能力障碍如肺部疾病。 2)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功能正常的外科或产科病人,血小板计数如高于100×109 /L不是输注血小板的指征,但大量失血时低于50×109 /L就应输血小板。笔者认为接受硬膜外麻醉穿刺病人的血小板不得少于80×109/L。如血小板计数不低,但已知或疑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如使用氯吡格雷、体外循环)和微血管出血者,也是输血小板的指征。成人输用一个治疗量血小板,大约可提高血小板数7.5×109~10×109/L。 3)FFP输注

指南明确指出,PT、INR、aPTT正常不是输注FFP的指征,其使用主要针对大量微血管出血(即凝血障碍)和凝血因子缺乏。1)PT大于正常值1.5倍或INR大于2.0或APTT大于正常值2倍;(2)输入超过人体一个血容量的血液(大约70 ml/kg)时,为纠正病人继发的凝血因子缺乏;(3)用于拮抗华法林治疗;(4)纠正已知的凝血因子缺乏;(5)必须使用肝素时病人发生肝素抵抗(抗凝血酶Ⅲ缺乏)。FFP不用于单纯增加血容量或白蛋白浓度,应防止滥用FFP扩容。FFP通常10~15 ml/kg即可,紧急拮抗华法林5~8 ml/kg即足。 4)冷沉淀输注

出血病人输注冷沉淀主要为纠正纤维蛋白原的缺乏,如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150 mg/dl不必输注冷沉淀。输注指征是1)有大量微血管出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80~100 mg/dl者;(2)大量输血发生大量微血管出血的病人;(3)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的病人。纤维蛋白原浓度在100~150 mg/dl之间,应视出血情况的风险而定。患血管性血友病的出血病人应输入冷沉淀。每单位冷沉淀含150~250 mg纤维蛋白原,每单位FFP含2个单位冷沉淀的纤维蛋白原量。

5.试述围术期血液保护和节约用血的措施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改善生物兼容性、减少血液中某些成分激活,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各种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 血液保护的主要措施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证据已经证明,放宽输血适应证对患者不利。因此,应当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既有利于保护患者,又有利于节约用血。

(2)减少失血:减少手术中不必要的出血是减少异体输血的关键措施。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手术失血的关键。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调整手术体位和使用止血带是减少失血的有效方法。局部应用止血药物、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均为有效地减少失血的综合措施之一。微创外科手术(如腔镜手术)能够显着减少出血。 (3)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有3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1)贮存式自身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只要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Hb>110g/L或Hct>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

2)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身血液,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Hct降低,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身血回输给患者。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Hb≥110g/L(Hct≥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3)回收式自身输血: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应尽可能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回输给患者。

(4)血液保护药物的应用:主要有:①术前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或维生素K;②预防性应用抗纤溶药(6-氨基己酸、抑肽酶);③应用重组因子Ⅶ激活物对大型手术的困难止血具有显著疗效。 6.FFP(fresh frozen plasma, FFP)

新鲜冰冻血浆是用ACD或CPD保存液抗凝的全血,在6h内将血浆分离并迅速在-30度以下冻结和保存的血浆。FFP含有正常人全部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Ⅴ和Ⅷ因子),可保存12个月。FFP主要用于:缺乏凝血因子的病人;华法令抗凝别人逆转的替代治疗,大量输血并伴有出血者;肝功能衰竭伴出血者。

普通冰冻血浆是在全血保存期内或过期5天内分离出来并冰冻的血浆。其在-18℃以下可保存5年。FFP 1年后转为普通冰冻血浆,以及做冷沉淀后的血浆亦是普通冻冻血浆。这种血浆缺乏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如Ⅴ、Ⅷ等,但其含有稳定的凝血因子。

冷沉淀属于凝血因子制剂系列,其是用FFP在2-4℃经18h融化后,4℃分离所得。冷沉淀含有Ⅷ因子、Ⅶ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冷沉淀在临床上主要用于Ⅷ因子、Ⅻ因子、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和血友病患者使用,同时其治疗创伤、烧伤和严重感染者具有良好的疗效。

推荐第2篇:发热门诊工作总结

发热门诊工作总结

2015年在院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在门诊全体职工的支持和帮助下,发热门诊部全体人员精诚团结、上下齐心, 努力奋斗,以医院的发展为目标,结合我院门诊实际, 圆满完成了医院所规定的任务,并通过质量检查,为开 创我院门诊工作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总体目标为基础,争创门诊工作新局面。

全体人员 团结协作,把发热门诊工作当作重要任务来抓。通过 对各类传染病知识的学习,全体成员进一步充分增强对传染病了解,大家齐心协力,促进门诊各项工作的开展。严格门诊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门诊行风建设,门诊工作人员提前到岗,做好接诊准备,狠抓落实各项服务措施、便民措施、坚守岗位,提高服务态度、规范了文明用语,加强了医患沟通,使患者满意度≥95%, 同志们不辞辛苦, 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良好的态度和优质的服务,患者对我院发热门诊的医疗技术水平更加信赖,截止 11 月底,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病人 695人次, 发热就诊632人次,其中专家义诊就诊60 人次。

二、加强质控,保证质量。

1、门诊的质控工作,是把好门诊工作质量关和对门诊 每一个工作者进行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今年全年每月 对门诊工作进行了质控检查,提高了门诊医疗质量管理, 完善了对门诊病历和门诊日志的书写的质量考核标准,我院监察小组多次检查门诊处方,积极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等医疗工作制度,对个别不遵守门诊工作 制度的人员进行了处罚,积极促进了我院的门诊工作的发展。

2、今年我院组成专业人员对中小学、中学、托幼机构、各村小学提供了健康体检和督导工作。先后为 200 余人次提供了健康风险评估和膳食、运动等健康指导工作, 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把好门诊院内感染控制质量关,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医疗 服务。为了更进一步保证医疗安全,我们加强了对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完善了各种器械消毒以及管理流程。严格做好各项防控措施, 加强监测报告制度,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针对出现的手足口病、人甲型 H1N7 流感疫情能够迅速、果断、有效处置。多次积极开展对发热门诊医护人员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的培训,提高了发热门诊的应急能力。

3、在抓好全局工作的同时, 注重门诊健康教育工作, 三月份组织了健康教育活动周,为了认真做好门诊和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健康生活的新观念。全年通过座谈、幻灯、讲解、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对门诊及通讯300 余人进行了六次健康教育讲座。此次活动从 3 月5日开始,到10月30日结束,共持续了5月时间,得到了患者的好评。

三、存在问题

1)无固定健康体检设施、场所,健康人员与患者同时检查,使交叉感染机会增加。

2)门诊共性服务管理仍然不到位,个别医师对门诊工作有临时应付心理,迟到早退现象屡有发生,病历书写不规范,初诊病历主要项目记录不完整,内涵质量不高。部分门诊处方临床诊断不正确、药名不正规、规格不正确、分类不明确、个别门诊处方临床诊断、药名、字迹不清楚、处方修改不签署日期、未注明皮试结果。

3)、门诊日志登记数与挂号数不相符,门诊日志记录不完整, 无患者诊断、住址等记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回顾2015年的发热门诊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的工作与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只有每个门诊工作人员都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意识,才能保持整个门诊的优质服务。要进一步充分调动门诊职工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加强对门诊质量的跟踪监督和动态管理。坚持不懈,将管理工作做精做细。提高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力争发热门诊全面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2、要全面改善门诊工作面貌及作风,保证门诊工作质量,抓好制度建设尤其是首诊医师负责制、首问负责制的落实。加强门诊技术力量, 要求高年资住院医师以上主持门诊。每位患者在诊室 就诊时间不少于10分钟。

3、抓紧门诊医生护士的工作环节管理,认真书 写门诊病历及处方,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4、门诊服务方面(1)提供安全、方便的门诊 导医咨询服务和耐心接听门诊咨询电话,主动解决病人对就诊环境和就医环节不熟悉、不方便恐惧心理的问题。导医人员要护送老弱行动不便患者做化验、检查、交费、取药和办理入院手续等。免费为患者提供一次性口杯、开水、轮椅、担架等便民措施。导诊、挂号工作人员提前 10 分钟上岗为病人挂号、咨询服务。(2) 畅通绿色通道以提高应急能力和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3)着重解决方便病人的检查问题,取消大部分检查项目的时间,各种检查(除特殊检查外)均做到随到随做,一般检查当天出报告,急诊检查 2小时内出结果。对远路的病人采用电话告知结果的方式。

甘岸办事处卫生院

推荐第3篇: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1.树立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以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技术,做好发热门诊工作。

2.对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详细询问有无流感及其他传染病接触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格检查,以作出初步诊断,并认真等登记。

3.坚持门诊首诊负责制,对禽流感、甲型H1N1等传染病一旦确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立即转诊或就地进行隔离治疗。在转诊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对病人有可能污染的物品,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4.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可疑病人,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立即向疾控中心报告。在该诊室工作得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控期间政府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不漏报一个病人,不错报一个病人,不感染一个医务人员”。凡发热病人(体温38℃以上者)注留观。

5.遇有疑难病症,及时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6.值班医生要认真做好门诊工作日志、传染病登记本的登记工作,并每日对诊室进行两次紫外线消毒、两次过氧乙酸消毒地面、物品表面。保持发热门诊室内清洁整齐。

7.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制度,按防护要求着装,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按要求穿戴隔离服、工作帽、12层口罩、防护眼镜、鞋套。离开发热门诊时应按相关隔离要求办理。避免感染。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下班时,用“84”消毒液浸泡双手,认真清洗。

8.对每个发热病人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及认真

检查,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避免漏诊。

9.门诊建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配有专用留观室,配备合格的专业医生和护士。

10.全面系统的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符合卫生发布的“发热类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和疑似、病人诊断标准的要立即报告疾控中心,并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逐级准时上报。及时果断处理。

推荐第4篇:发热护理常规

发热

【护理评估】

1、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热型病程及伴随的症状,观察皮肤有无出疹、出血点、麻疹、黄染等。

2、评估患者意识状态。

3、评估患者皮肤的温度、湿度及弹性。

【护理措施】

疑似传染病时,先行一般隔离,确诊后按传染病隔离要求隔离。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谵妄、惊厥者,加床栏防止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鼓励多饮水,出汗多时注意补充含盐饮食。

4、体温在39℃以上者遵医嘱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置冰袋,或采取32-36℃温水擦浴,或采取冰盐水灌肠,如患者寒颤应停止降温。

5、经物理降温无效者,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但对原因不明的高热,慎用药物降温,对老年、体弱、婴幼儿应注意用药剂量。

6、高热期间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在39℃以上者每四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在38.9~38.0℃者每日测量四次;体温在37.9~37.5℃者,每日测量三次,正常后每日测量三次测量三天。遵医嘱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并观察降温效果。

保持衣服和盖被适中,大量出汗要及时更换衣服,体温骤降时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避免受凉。

8、保持口腔、皮肤清洁。

9、及时采集各种标本。

推荐第5篇: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感染科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1.、发热门诊的出诊医师实行门诊首诊负责制,对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详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格检查,以作出初步诊断,并认真做好门诊工作日志、传染病登记工作。

2、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可疑病人,应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立即向预防保健科报告。

3、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制度,规范着装,每诊疗一个患者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4、发热门诊的医师对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体温38℃以上者)检查胸片、血常规,并按要求做好基本必要的检测工作,并为呼吸道发热患者提供口罩。

5.对禽流感、甲型H1N1等传染病病人一旦确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立即转诊或就地隔离治疗。在转诊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对病人有可能污染的物品,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6、遇有疑难病症,及时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7、保持发热门诊室内清洁整齐,每日两次对诊室进行紫外线消毒、两次1000mg/L健之素消毒地面、物品表面。

8、门诊建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配有专用留观室,配备合格的专业医师和护士。

推荐第6篇: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1)

1. 树立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以高 尚的品德和优良的技术,做好发热门诊工作。

2.对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详细询问有无流感其他传染病接触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格检查,以作出初步诊断,并认真等登记。

3.坚持门诊首诊负责制,对禽流感、甲型H1N

1、麻疹等传染病一旦确诊,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立即转诊或就地进行隔离治疗。在转诊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对病人有可能污染的物品,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4.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可疑病人,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立即向疾控中心报告。在该诊室工作得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控期间政府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不漏报一个病人,不错报一个病人,不感染一个医务人员”。凡发热病人(体温38℃以上者)要留观。

5.遇有疑难病症,及时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6.值班医生要认真做好门诊工作日志、传染病登记本的登记工作, 并每日对诊室进行两次紫外线消毒、两次过氧乙酸消毒地面、物品表面。保持发热门诊室内清洁整齐。

7.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制度,按防护要求着装,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按要求穿戴隔离服、工作帽、12层面纱或N95口罩、防护眼镜、鞋套。离开发热门诊时应按相关隔离要求办理。 避免感染。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下班时,用“84”消毒液浸泡双手,认真清洗。

8.对每个发热病人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及认真检查,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避免漏诊。 9.门诊建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配有专用留观室,配备合格的专业医生和护士。

10. 全面系统的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符合卫计委发布的“发热类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或疑似病人诊断标准的要立即报告疾控中心,并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逐级准时上报。及时果断处理。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2)

一、、根据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制定本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二、门诊部建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配有专用留观室,培训合格的专业医生和护士。

三、本诊区接诊对象为体温38℃以上,伴呼吸道症状或不明原因就诊病人。

四、发热门诊24小时开放,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医务人员必须准时上岗,中途不得擅自离岗,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出诊。

五、医务人员进入发热门诊各诊区前必须按一级防护要求穿工作衣、工作裤、隔离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等防护工具。穿脱程序符合要求。

六、出诊医师对待患者要热情、耐心、细致,一视同仁,不得轻视和蔑视。要详细询问流感样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常规拍片和血象检查,做好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工作。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做好发热病人门诊日志等相关登记工作,填全各项内容。

七、对SARS、人感染禽流感、麻疹以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医学留观病例、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应及时按各病种诊疗规范处理,及时将疫情报告防保科和医教科,并在局域网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

八、诊室必须保证通风良好,保持清洁,有专人负责日常清洁、消毒工作。

九、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前后,要及时洗手或手消毒。

十、发热门诊医疗废物按本院规定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推荐第7篇:发热门诊制度

洲岭社区卫生服务站

发热门诊制度

1.发热门诊应独立诊室,标识明显。

2.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掌握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类病种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时发现病人,避免漏诊、误诊。

3.对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详细询问有无流感及其它传染病接触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格检查,以作出初步诊断。

4.坚持首诊负责制,仔细作好流行病学调查,认真作好胸片、血象等检查及体温的监测,一旦发现疑似病人,应立即报告站导和县疾控中心,确诊后及时转定点留观医院或定点医院。

5.对流感及流感样病例要进行认真登记,同时报告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进行标本采集,将采集的标本送县疾控中心。

6.值班医师要认真做好门诊工作日志、传染病登记本的登记工作,并每日进行常规消毒,保持发热门诊各室内清洁整齐。

7.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自我防护操作规程。医护人员进入发热诊室,穿戴符合要求,接诊每位病人后及上班前后应进行手的消毒。

8.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每日消毒2次,发热病人的排泄、呕吐物、分泌物处理符合要求。

9.运送留观人员及疑似病人的救护车、推车、担架等工具随时消毒。

10.各类污物、污水处理符合要求。11.诊室内通风良好,定期清洁消毒。

12.疑似病人及确诊病人转院后,必须作好诊室消毒工作及外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推荐第8篇: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1、树立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弘扬救死扶伤、不怕牺牲的人道主义精神,以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技术,做好发热门诊工作。

2、对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详细询问有无流感及其它传染病接触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格检查,以作出初步诊断,并认真登记。

3、坚持门诊首诊负责制,对禽流感、甲型H1N1 等传染病一旦确诊,按照医院相关规定,立即转诊至我院感染科进行隔离治疗。在转诊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对病人有可能污染的物品,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4、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可疑病人,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立即向医务科、院感科报告。

5、遇有疑难病症,及时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6、值班医师要认真做好门诊工作日志、传染病登记本的登记工作,并每日对诊室进行两次紫外线消毒、两次84液消毒地面、物品表面、做好医疗废弃物的处置。保持发热门诊室内清洁整齐。

7、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标准预防制度,按防护要求着装,避免感染。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下班时,认真清洗。

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1、每年5月至10月开设腹泻病门诊,要求专人、专室、专设备,24小时值班。

2、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

3、腹泻病门诊只准接诊腹泻病人,不得接诊其他病人。

4、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需抢救治疗及留床观察病人另做详细病历记录。

5、做好腹泻病人监测与统计工作,做到“逢泻必检、逢疫必报”。

6、对中、重型腹泻病人应在门诊积极抢救治疗或留床观察。

7、对漏报、瞒报、缓报疫情的,依法追究个人责任。

推荐第9篇: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一、门诊部建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配有专用留观室,专用放射线摄片机,采血室,培训合格的专业医生和护士。

二、医务人员必须准时上岗,24小时均按值班表落实。中途不得擅自离岗。

三、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出诊者,由下一个值班人员出诊。

四、医务人员在岗时必须穿隔离服、戴12层棉纱或其他有效防护口罩、帽子、眼镜、手套等防护工具。

五、诊室必须保证通风良好,保持清洁,此项工作要有专人负责。

六、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含疑似病人)后,要及时更换全套防护物品。

七、医务人员防护、设备消毒、污染物品处理等,按《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试行)》执行。

八、必须做好病人转运交接记录。

九、要认真填写发热病人《门诊登记表》

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收发热病人(含手足口病及非典等疑似病人)。

十一、确诊或疑似病例,必须立即按程序上报,6小时内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并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不得延误或漏报。

十二、值班及出诊医师要认真书写门诊医疗手册。

三、对待患者要热情、耐心、细致,一视同仁,不得轻视、蔑视患者。

十四、X线机严格执行一照一消。

五、凡发热病人,一律查血糖、血项,拍胸片。

推荐第10篇:ICU常见发热

【临床进展】常见ICU发热

发热是ICU中最常见的异常,它能提示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我们在这里综述其定义、鉴别诊断、诊断性评估以及ICU发热的管理。发热的病理生理将另篇文章讨论。 定义

尽管随时间的推移,体温测量方法不同,但是正常体温接近于37℃(98.6℉)。发热的定义是随意性的;因为如果将定义为发热的体温(数值)降低,那么它的敏感度将增强而特异性降低。美国大学的重症监护医学和美国感染病学会联合专家组定义发热的体温是≥38.3ºC (101ºF)。因为这个定义被广泛的接受,所以在这篇综述里我们采用此定义。在一些免疫受损的病人中使用低一些的体温定义发热是合理的。 体温的测量

ICU中体温常规测量方法包括:血管内、体腔内(例如膀胱)、直肠以及口腔。金标准是肺动脉导管的热敏电阻器测量的结果,尽管它不经常用而且如果导管在用于容量快速管理时可能给出的体温读数是不可靠的。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应该同样的测量方法和部位重复测量以了解连续变化的趋势。其他替代方法(例如腋窝、颞动脉、鼓膜以及化学点式监测)因为他们不够准确,所以在病情危急时不应该被采用的。 流行病学

多达70%ICU住院患者并发发热,并且常常由于感染或者其他严重状态导致。在一项24204例成人ICU住院患者的观察性研究中,发热≥39.5ºC (103ºF)与死亡率增加相关(20%vs12%)。发热还与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胰腺炎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的增加以及更差的预后相关。与其他情况也许存在同样的相关性,但是未得到研究证实。发热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检查和导致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

发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的重要性较少被了解。尽管被认为是临床恶化的迹象,发热可能是一种对感染的适当的适应性反应。例如,一项研究表明,ICU感染患者升高的峰值体温与死亡率减低相关。与峰值体温在36.5-36.9℃之间的患者相比,峰值体温在39-39.4℃之间的患者存在显著减少的住院死亡率。然而,在没有感染的病例中,升高的体温增加死亡率(OR, 2.07; 95% CI 1.68 to 2.55)。 鉴别诊断

ICU中发热的原因可能为感染性,亦可能为非感染性。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发热的相对频率因研究人群及“感染”的定义不同而各不相同。区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是个富有挑战的问题,发热的程度可能有助于鉴别。

38.3ºC (101ºF)~38.8ºC (101.8ºF)之间发热的既可能为感染性,也可能为非感染性。这个区间内的鉴别诊断需要考虑的可能性最多,幸运的是,多数非感染性原因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排除。38.9 (102ºF) ~41ºC (105.8ºF)发热可被认为是感染性。≥41.1ºC (106ºF)的发热通常为非感染性。例如药物热、输血反应、肾上腺功能不良、甲状腺危象、神经抑制剂恶性综合征、中暑和恶性高热。

感染源——发热有多种感染源。ICU最常见的感染原因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和因以上原因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菌血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当患者使用呼吸机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伴有新出现或进行性肺部渗出加重,白细胞升高,脓性气道分泌物时,我们应考虑VAP。这些症状还可能伴有呼吸频率增快,分钟通气量增加,潮气量降低,氧合降低或需要增加呼吸机条件或吸入氧浓度。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通常表现为不伴有局部症状的发热。患者的表现可有:穿刺点蜂窝织炎或脓性渗出,菌血症,脓毒症(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白细胞上升),重症脓毒症(脓毒症伴有脏器功能不全)或脓毒性休克(如,重症脓毒症伴休克)。在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表现为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脓毒症性脓肿。动脉置管与静脉置管感染几率是相同的。

手术部位感染——每一个术后患者发热都应当考虑手术部位感染。大部分手术部位感染发生在术后1-4周,偶尔也可出现在术后一周或一个月。临床表现及可能的病原菌与手术部位有关。

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可能被高估,因为很多研究没有区分无症状菌尿和真正的泌尿道感染。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可表现为无局部症状的发热。也可表现为膀胱炎症状(发热,耻骨上疼痛,血尿,脓尿),肾盂肾炎症状(发热,寒战,腰痛,肋脊角压痛,恶心,呕吐),或尿脓毒症。

菌血症——菌血症可能继发于上述任何感染,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发热有可能是菌血症的唯一表现,尽管它可能快速进展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输液传播性细菌感染虽然很罕见,但它是与一个住院治疗相关且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当然,输液治疗并不总是出现这种情况。

鼻窦炎——8% ICU患者发生鼻窦炎,机械通气患者更常见,影像学上表现为鼻窦内阴影。鼻窦炎最典型的表现是发热,无局部症状和体征,但由于多数患者为机械通气,即便存在头疼和鼻窦压痛也无法告知医生。偶尔会有脓性鼻腔引流液。

上述所有的感染均有可能发展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

非感染性原因——ICU的发热来源存在非感染性因素。多数情况下,发热仅仅表现为一种症状,因而明确其原因要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热的非感染性原因可能将伴随的分布性休克和非分布性休克概念化。

不伴有休克的非感染性发热:通常不伴有休克发热的非感染性原因包括:输血反应、药物热、某些腹部原因(如无结石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缺血、胰腺炎、血管栓塞性疾病等)。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常见的症状。一般发生于开始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之后1至6小时,可能伴随寒战及轻微的呼吸困难。此反应没有持久的后遗症状,但会觉得不舒服。

药物热——药物热的诊断比较困难,具有挑战性。其发生于开始应用药物后几日,可以产生高热(大于38.9 ºC [102ºF]),但没有其他症状,停用药物数天后才能消退。其真正的发生率是未知的。本质上来说,需除外存在其他过敏反应(如皮疹等)的排除性诊断。

无结石性胆囊炎——无结石性胆囊炎伴随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增多和不明确的腹部不适。右上腹可有明显的不适,可伴有胆囊坏疽、穿孔之潜在性的危险。即使治疗,其死亡率可高达30-40%。

肠系膜血管缺血——发热为肠系膜动静脉缺血的晚期的一种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部压痛、便血、乳酸性酸中毒等肠系膜梗死的表现。腹部压痛通为脐周压痛,可出现和体格检查不成比例较严重的症状,可伴随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通常伴有腹痛、腹部敏感、腹胀,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身体前倾可以减轻胰腺炎所致的腹痛症状。

深静脉血栓(DVT)——深静脉血栓为ICU常见病之一,据病人人口类型及预防类型研究估计其发生率为12%—33%。而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热很少见的原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症状包括不对称的极度水肿、疼痛或红斑。

肺动脉栓塞(PE)——有关非ICU住院患者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一前瞻性调查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可伴随间断发热表现(见急性肺栓塞综述) 14%定义为>37.8ºC (>100ºF) 6%定义为>38.3ºC (>101ºF)

1—1.5%定义为>38.9ºC (>102ºF)

非感染性发热伴休克:非感染性发热伴休克包括:肾上腺危象(即: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甲状腺危象和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此类发热体温往往高于>38.9ºC (>102ºF),并且休克为分布性,其特点为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前区心音增强)、四肢温暖、少尿、精神状态改变和代谢性酸中毒(参见“成人休克:类型、表现和诊断方法”中的“分布性休克”部分)。

肾上腺危象—肾上腺危象往往发生在那些之前未诊断出肾上腺功能不全的病人发生严重感染或者其他应激时,或肾上腺功能不全但在发生严重感染或应激时没有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用量,急性双侧肾上腺梗死或出血,以及突然停止长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中。分布性休克是肾上腺危象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也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乏力、倦怠、低血糖、意识障碍或昏迷等症状。(参见“成人肾上腺功能不全的症状”中“肾上腺危象”部分)。

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危象指严重的、威胁生命的的甲状腺亢进状态。它经常由急性应激例如手术、感染、创伤或碘负荷实验所诱发。临床表现包括高热(>40ºC [>104ºF]),分布性休克、严重的心动过速(>140 次/分)、充血性心力衰竭、恶心、呕吐、腹泻、焦虑、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昏迷等。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的抗体对供血者的红细胞产生急性破坏而发生的一种医源性急症。大部分是由于ABO血型的不相容。一些获得性抗体也偶尔导致此种情况的发生。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分布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损伤。腰痛、红或棕色尿和出血的发生率较低。 诊断方法

当ICU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时,均应进行完善的病史采集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对于一个新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血培养是唯一的必须进行的诊断测试;原因是临床所见不能完全排除菌血症,而且菌血症若无适当的治疗,死亡率很高。根据临床评估,进一步查明发热的可能原因。

痰-有如下情况发热的患者,应进行痰液革兰氏染色和培养:新出现的痰液;痰液颜色、痰液量和粘稠程度改变;新出现的或进展的肺部浸润影;呼吸频率加快;分钟通气量增加;潮气量减少;氧合变差;需要增加呼吸支持力度;或需要增加给氧浓度。

尿-对于发热的患者,如有留导尿,尿路梗阻,肾结石,近期泌尿外科手术或泌尿系创伤,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应进行尿液检验和尿培养。

胸部影像学-在ICU,胸片容易获得,且对许多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有诊断价值,它可以发现新发的或进展的肺部浸润影,区分肺炎和气管支气管炎,或鉴别引起发热的除了肺炎和气管支气管炎以外的呼吸道疾病,因为这些疾病无痰液产生,可能会被忽略。然而,胸片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大,因此,对于已存在胸膜腔积液,ALI或ARDS的患者,应该更谨慎,因为这些疾病的胸片异常表现可能会掩盖其它问题的发现,应该进行CT检查以明确胸部影像学异常的原因。

实验室检查-对于腹痛的患者或因为镇静或昏迷不能进行有效腹部检查评估的患者,应测定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淀粉酶、脂肪酶和乳酸。如有肾上腺机能不全的可能,则应测定血钠、血钾、血糖和皮质醇水平。如有甲状腺危象的可能,则应测定TSH,T3和T4水平。同时,应采血进行抗球蛋白试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和结合珠蛋白的测量,此外,当怀疑是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应复查血型和交叉配血。

降钙素原(PCT)和内毒素活性试验是鉴别感染性发热及非感染性发热的辅助诊断工具。尽管一些专业组织已将它们作为合理的检测予以支持,但我们认为这些检测应作为最后一招,直至阐明它们各自的益处。目前,PCT试验的证据总体上是相互矛盾的,而内毒素活性试验的证据也很缺乏。C-反应蛋白(CRP)虽然已被作为识别感染的生物标志物来研究,但由于其缺乏特异性,上升时间比PCT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关 [48],且在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浓度更低,因此似乎更不可信。PCT和CRP都可以预测ICU患者的死亡率。 腹部影像——腹部影像可用于存在腹部症状或体征,但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这些症状或体征产生原因的患者。也用于检查虽然没有腹部症状及体征,但除腹腔感染因素(如近期腹部手术)外没有其他感染来源的发热患者。最后,腹部影像也许还可以用于实验室检查提示可能存在腹腔内疾病,但其结果不足以识别确切异常的患者。例如,对于一个发热、转氨酶升高、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右上腹超声检查也许能明确其是否存在非结石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或原发肝脏疾病。

鼻窦评估——鼻窦炎的评估适用于鼻腔有或无脓性分泌物的机械通气患者。首先要通过影像学评估寻找鼻窦浑浊(的患者),首选CT,但也可以用鼻窦摄片及鼻窦超声替代。对鼻窦浑浊且没有其他发热病因的患者经内窥镜抽取中鼻窦的分泌物进行培养,对培养结果的解读及经验性治疗的作用分别进行讨论。 对临床医生来说,在研究发热时记住以下几点很重要:首先,始终应考虑到危重患者常常不止一种感染;其次,若患者存在免疫抑制,其感染及炎症的依据(如白细胞升高、脓液等)可能改变;最后,医疗技术(如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体外氧合膜[ECMO]等)也可能会改变或掩盖发热。 管理

发热的治疗应该由发热的根本原因来指导,这部分在单独的主题中进行讨论。也许,有两个最常见的临床决策需要去确定:当患者在ICU中出现新的发热,是否需要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是否需要拔除患者的血管内导管。

在重症患者的特异性人群中,因发热开始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目前还没有研究。然而,有证据表明在疑似严重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短时间适当疗程的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降低死亡率。同时也有证据证实,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显著降低了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热患者死亡率。心室辅助装置的感染将是灾难性的,如果移植与发热不是同步出现的,通常来讲去除该装置是不合适的。在这些证据的基础上,我们建议,ICU患者出现新的发热,如果病情在恶化、存在休克、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者有心室辅助装置,推荐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我们也认为,经验性治疗推荐用于体温≥38.9ºC(≥102ºF)患者中,因为在这个范围内的大多数发烧都是感染所致。对于大多数其他病人,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积极的临床评估并完成更进一步的诊断检查,是合乎情理的。

在发热患者中,是否应该常规拔除血管内导管(或其他血管内装置)是一个有争议且不断发展的问题。一般来说,做决策时需要考虑以下情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导管的放置时间、导管引起发热的可能性大小。

发热本身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外部冷却降温(如降温毯、冰袋)来治疗,同时有些证据提示应用退热药可能使感染的结局变得更差。但是,有一点例外,当发热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时(如增高颅内压)或当体温≥41ºC时(≥105.8ºF)。当体温超过“临界体温上限”(通常认为41.6ºC至 42ºC)时,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将接踵而至(如横纹肌溶解)。严重高热的管理包括外部冷却,将单独讨论。 一项1425名患者的研究提示,在感染患者中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对乙酰氨基酚控制发热,增加28天死亡率(OR值: NSAIDs 组2.61,对乙酰氨基酚组2.05)。相反,在一个随机对照试验中,在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应用外部冷却,减少了血管加压素的需求和14天死亡率(19% vs.34%)。虽然还不明确在重症患者中发热的处理中如何做才是最好的,但明确的是不常规应用退热剂进行药物治疗发热。外部冷却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和推荐

正常体温大约是37ºC(98.6ºF),尽管体温随着每天时间不同和测量方法的不同而改变。我们给发热定义为:体温≥38.3ºC(101ºF)。

在ICU,常规检测体温的途径包括血管内,内脏内(如,膀胱),直肠,和口腔。(测量体温的)金标准(途径)是肺动脉导管的热敏电阻。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应该重复采用相同的方法和相同的测量部位,从而便于(了解)这些测量(数据)的趋势。

在ICU,不论什么时候病人出现非预期的发热,应该进行病史的回顾和全面的体格检查。患者有新的发热(症状),血培养是唯一强制性的诊断实验检查。一般来说,需要(启动)额外的调查,但确切的有适应症的检验,取决于对临床的评估。

发热的处理应针对其潜在的原因。当患者在ICU出现新的发热时,临床上也许需要作出两种最常见决定:即是否有必要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是否需要拔除患者的静脉导管。

对于新出现发热的ICU患者,出现临床状况恶化,休克,或中性粒细胞减少,我们推荐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1A级),对于有心室辅助装置(支持的)新出现发热的ICU患者,我们推荐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1B级)。

对于体温≥38.9ºC(≥102ºF)新发热的ICU患者,我们建议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2C级)。对于大多数其它新发热ICU患者,要求在抗生素开始治疗之前,先进行进一步诊断性的临床病情检查评估工作。

有可能(存在)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分开讨论。发热本身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外部冷却降温(如,降温毯,冰袋)来治疗。但是,当发热削弱治疗时(如,增加通气的要求),当发热可能招致不利的结果时(如,增高颅内压),或当体温≥41ºC时(≥105.8ºF),发热是需要处理的。

第11篇:伤寒论发热总结

对《伤寒论》发热的总结

丰宁县中医院 武志春 (068350)

发热病于伤寒者,首见于《素问·热论》曰:“今夫病热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伤于寒也,则病为热”。而仲景对发热的论述更为详细。其所著伤寒论用的六经辩证,是以发热贯穿绐终的,而其所述发热者更详于三阳经,而对于三阴发热,则仲景只设少阴二条,谓之反发热也,即“少阴病使得之,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由此可见,仲景对发热的论述,是详于三阳经,而略于三阴经的。

对于伤寒发热的状态,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已有确切的描述:“伤寒发热何以明之?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然散而成热是也。”明确地说明了太阳发热是发于皮肤之间,所谓翕翕发热。对阳明发热,即所谓烦燥者在内为潮热之热,是有时而热,不失其时是蒸蒸发热也。少阳之热是谓寒热之热,是寒极而热,相继而发是寒热往来也。以上是指三阳本身的热态,除此之外尚有三阳之热与邪气互结之热,即太阳之热与水邪互结的太阳热结证。是日哺小有潮热。阳明之热与燥邪互结的阳明热结证,是日哺所发潮热。少阳之热与气互结的少阳热结证,是热与气结而致郁郁微烦。因此,本人根据仲景伤寒所述发热之旨,对其总结如下: 太阳发热,伤寒论所述最为详细,但全面看来,可总结为三个汤证,即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和大陷胸汤证。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其病机为邪热客于阳经,郁而阳蒸,争则蒸而为热,因此把邪之居于阳而阳郁发热的证候,归类于此。谓之太阳伤寒发热证,如青龙汤等证。桂枝汤主治“太阳病,阳强而营弱,阳强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其病机为太阳被风邪所伤而致阳强阴弱发热,所以将有类似病机的病证归于此,谓之太阳中风发热证,如桂枝加芍药汤等证。大陷胸汤证主治,太阳病重发汗而腹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竭,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的热与水互结证,所以将太阳发热与水邪互结的发热证均归于此,如泻心汤等证,故凡知此三者,由伤寒太阳发热证尽知矣!

对于阳明发热,本人认为虽原文所述之多,但也可总结为三个方面,即:枝子豉汤证,白虎汤证和大承气汤证。枝子豉汤是治疗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烦、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烦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胎者的阳明热扰胸膈证,所以将以阳明热扰胸膈为病机的方证均列于此。白虎汤用治阳明表里俱热的方证。所以将白虎汤,猪苓汤等证均列于此。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热与燥邪互结的阳明热结证,是以日哺所发潮热,不大便

五、六日,手足汗出,脉滑而里急为特点,所以将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证均归于此,谓之阳明热结发热证,故凡知此三者,则伤寒阳明发热知之尽矣!

对于少阳发热,也可总结为两条,即仲景用来治疗寒热往来的小柴胡汤证和热与气互结的大柴胡汤证。伤寒九十六条云:伤寒

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胸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即是小柴胡汤的主证,也是治疗少阳寒热往来发热的主要方剂,所以将伤寒热入血室之热以及疟疾之热等属于寒热往来的少阳之热证均归于此,谓之少阳发热证。另外还有少阳热于气发热证,即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

二、三日下之,至

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即所谓少阳热结证的郁郁而热,凡知此二者则少阳发热尽知唆!

伤寒发热,仲景所述之详,以不愈言表,今仅列总结一篇,以供初学者对伤寒发热证能一目了然,但错误恐多,敬希同道指正。

第12篇:输血志愿书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输血/血液制品治疗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身份证号码 科室 床号 住院号(ID) 输血目的 输血史:□有 □无 输血不良反应史□有 □无 □孕 □产

输血成分 临床诊断 输血前检查:ALT U/L;HbsAg ;Anti-HBs ;HbeAg ;Anti-Hbe ;Anti-Hbe

;Anti-HCV ;Anti-HIV1/2 ;梅 毒

输血包括输全血、成分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生命行之有效的手段。但输血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发生输血反应、感染及经血传播疾病等不良后果。我院使用的血液来源于合法采供血机构,虽已经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检测,但由于当前医学技术水平等的限制,如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和“试剂漏检率”等无法绝对避免的问题,输血仍存在某些不可预料或无法防范的风险。 现将输血可能发生的有关风险告知如下:

1.过敏反应;2.发热反应; 3.溶血反应; 4.肝炎病毒感染,如乙肝、丙肝病毒等; 5.感染艾滋病、梅毒; 6.感染疟疾; 7.输血引起的其它疾病不良反应; 8.某些疾病(如戊肝、庚肝、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由于感染率较低,未列入法定检测项目,因此,也有一定的感染率。 9.其他不可预料或无法防范的不良后果; 10.患者及其家属应当承担输血相关费用;如发生输血反应等不良后果,患者及其家属仍应当负担由此产生的费用,除非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确认医院存在过错的,按相关规定处理; 11.其它需提请患者及家属知情的特殊情况:(以下空白处无内容时须现斜线表示)

以上文本由医院提供,医师已经详细告知了上述内容,我同意使用该文本。我已经详细阅读以上内容,对医师详细告知的各种风险及费用承担问题表示完全理解。经慎重考虑,我同意输血治疗。 我明白在本次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预想不到的情况,需要其它附加操作或变更治疗方案,我授权医师在遇到紧急情况或遇到预料之外的情况时,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实施必要的救治措施,按照医疗常规进行处置,并保证承担全部所需费用。

我知道在本次输血开始之前,我可以随时签署拒绝输血治疗的意见,以取消本知情同意书的决定。

患者(或法定代理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医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第13篇:输血并发症

输血一般是安全的,但有时可能出现各种反应和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因此,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守输血操作规程。

(一)发热反应

这是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先有发冷、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症状持续l5分钟至2小时后缓解,多数血压无变化。

1.主要原因 致热原、免疫反应、细菌污染和溶血。

2.治疗 发热反应症状出现后,要立即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停止输血并对症处理。

3.预防措施 严格消毒,采用无致热原技术。对经产妇或反复输血病人应输注去除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成分血(如洗涤红细胞)。

(二)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不常见,多在输入少量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以危及生命。

1.主要原因 抗原抗体反应,活化补体和血管活性物质释放所致。

2.治疗 首先应立刻停止输血,并保持静脉输液畅通,可用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合并呼吸困难者应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止窒息。

(三)溶血反应

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典型症状是输入少量血后,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胸闷、头痛、休克、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溶血性黄疸等,可致死亡。术中病人最早的征象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和伤口渗血。

1.原因 绝大多数是免疫性的,即输入AB0血型不匹配的红细胞所致,少数是非免疫性的,如输入低渗液体、冷冻或过热破坏红细胞等。

2.治疗 怀疑有溶血反应时,即应停止输血,重新核对。治疗重点是:抗休克、保护肾功能、防治DIC。

3.预防 主要在于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核对,采用同型输血。

(四)细菌污染反应

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由于毒性小,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如果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则输入后,立刻发生休克和DIC。

1.原因 采血、储存过程中无菌技术有漏洞而致细菌污染。

2.治疗 中止输血,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有效的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

3.预防 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检查制度。

(五)循环超负荷

心脏功能减退的病人、老年人、幼儿或慢性严重贫血病人(红细胞减少而血容量增多者),输血过快或过量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可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发绀、咳血性泡沫痰,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1.治疗 应立即停止输血,半坐位、吸氧、强心和利尿。无效者,四肢轮扎止血带,以减少回心血量。

2.预防 在于严格控制输血速度,严重贫血者以输入浓缩红细胞为主。

(六)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其发生机制为供血者血浆中存在白细胞凝集素或HLA特异性抗体。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严重的双肺水肿及低氧血症,可伴有发热和低血压。预防在于不采用多次妊娠供血者的血浆输注。

(七)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由于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入有严重免疫缺陷的受血者体内,输入的淋巴细胞对受血者的组织起反应。可以通过辐射去除免疫活性淋巴细胞。

(八)疾病传播

包括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HIV、布氏杆菌感染及梅毒、疟疾等。

(九)免疫抑制

输血可使受血者的非特异免疫功能下降和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增加术后感染和肿瘤发生的几率。

(十)大量输血的影响

1.出血倾向 可因病人体内凝血因子被稀释、消耗引起。治疗可根据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补充有关血液成分,如新鲜冷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小板等。

2.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 库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物质和钾离子浓度越高;大量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大量含枸橼酸钠的血制品可引起暂时性低血钙。

第14篇:输血方案

临床输血治疗方案模版

输血目的(纠正贫血、术前失血、术中失血、扩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大面积烧伤、血液制品不足时,替代使用、止血、预防出血、其它等)

输血方式(自身输血、自身输血+异体输血、异体输血) 输血次数(N自然数)

输注成分(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全血等)

输血量(单采血小板为治疗量、全血血浆为毫升、其他血液为单位)

麻醉科应用血液保护技术

开展术前储备自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术中/术后血液回收、加温输液、患者保温、术中快速血红蛋白测定等技术

外科开展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包括:

手术前详尽评估患者失血危险因素,减少意外输血机率;

手术前预存自体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的应用增加储备; 开展微创手术,提高手术技术(包括使用超声刀、氩气刀等手术器械),减少术中失血;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大力提倡和普及成分输血,避免或减少全血输入;

提高麻醉管理水平,联合使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技术;

血液保护及止血药物的合理使用;

手术后体腔或切口引流血的处理回收等。

适应证:

一、全血 【适应证】

1.用于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血容量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时。血容量丢失大于总量30%,Hb<70g/L或红细胞压积<0.22L/L,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可考虑输注。 2.用于新生儿溶血疾病或其它需全血臵换的疾病治疗。

二、红细胞 【适应证】

1.浓缩红细胞:适用于所有需提高血液携氧能力以减轻组织缺氧的贫血患者,以及有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的贫血患者。

2.悬浮红细胞:红细胞保存较好,粘度低,易输注,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红细胞类血液成分。适应证同浓缩红细胞。

3.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或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去除白细胞后,可显著减少反复输血患者发生白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降低经输血传播巨细胞病毒的风险。适用于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长期输血和器官移植的患者。

4.洗涤红细胞:适用于免疫相关的溶血性贫血、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或有输血发热反应的贫血患者。

5.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适用于稀有血型、自身输血以及有发热或过敏反应的患者。

三、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 【适应证】

1.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1)血小板减少并导致出血。如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大量输血引起的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等。

(2)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病,伴有明显出血倾向。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用于预防颅内出血和内脏出血等严重出血性并发症。

(1)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同时伴有出血风险的患者。①无其他止血异常或高出血风险的血小板明显减少的患者,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指征为PLT≤10×109/L,输注后维持PLT >20×109/L以上。②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等)的患者,预防性输注的指征为PLT<30×109/L。③大量输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和体外循环、膜肺等情况下引起的急性血小板减少,预防性输注的指征定为PLT<50×109/L。

(2)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拟接受有创操作或手术的患者。①各种有创操作的血小板计数安全参考值为:轻微有创操作PLT>20×109/L;留臵导管、胸腔穿刺、肝活检、经支气管活检PLT>50×109/L;腰穿PLT>50×109/L。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PLT>20×109/L,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LT>10×109/L时,大多可承受腰穿而无严重出血并发症;骨髓穿刺和活检操作前一般无需输注血小板。②各种手术的血小板计数安全参考值为:拔牙或补牙PLT≥50×109/L;小手术、硬膜外麻醉PLT范围是50~80×109/L;正常阴道分娩PLT≥50×109/L;剖腹产PLT≥80×109/L;大手术PLT范围是80~100×109/L。

四、血浆 【适应证】

1.凝血因子缺乏。

(1)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当V因子缺乏等某种凝血因子缺乏,而无该凝血因子浓缩制剂时,用于出血的治疗或预防。

(2)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用于多种因子缺乏时发生严重出血和(或)急性DIC合并出血。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血浆含有TTP患者缺乏的一种活性金属蛋白酶,有助于改善TTP。优先选用去冷沉淀血浆。

3.华法林过量导致的严重出血:当需要快速纠正华法林抗凝作用(如急诊手术)或者华法林治疗过量导致的严重出血时,可输注FFP 12~15ml/kg。

4.肝脏疾病合并凝血障碍:不推荐常规使用。当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同时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大于1.5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大于正常对照中位值1.5倍时,建议输注FFP。肝脏疾病患者需行外科手术、肝活检或静脉曲张破裂时,若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大于4 s,建议输注FFP15 ml/kg。

5.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INR>1.5或APTT 大于正常对照中位值1.5倍时,若需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可考虑输注血浆;患者INR>1.3时,若进行肝脏穿刺,应考虑输注血浆。输注血浆致PT延长不超过1.5倍时,手术或侵入性操作是相对安全的。

6.大量输血:患者大量输血时常需输注血浆。大量输血的患者当纤维蛋白原小于1g/L、INR>1.5或APTT延长大于正常对照中位值1.5倍时,考虑输注FFP。

7.维生素K不足导致的凝血异常:不推荐常规使用。在急诊手术或创伤需紧急纠正凝血异常时,才应考虑输注FFP。

六、冷沉淀 【适应证】

1.获得性(肝脏疾病、DIC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等相关的)或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当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1.0g/L伴活跃出血或拟行手术,而血浆源性纤维蛋白原供应缺乏时,可使用冷沉淀补充纤维蛋白原。2.大量输血伴出血:当单纯输注FFP不能维持纤维蛋白原水平在1.0 g/L以上时,可同时输注冷沉淀。

3.FⅩⅢ缺乏症:用于活跃出血者的止血;手术后出血、刀口愈合延迟或愈合不良的预防;预防FⅩⅢ缺乏相关的习惯性流产。FⅩⅢ的半寿期约为9天,血浆水平达5%就能维持有效止血,故先天性FⅩⅢ缺乏者每2至3周按每10至20 kg体重输注1单位冷沉淀即可。

4.血友病A:血浆源制品FⅧ短缺时,可输注冷沉淀。5.部分类型的血管性血友病(vWD):含vWF的血浆源性FⅧ供应短缺时,用于1型vWD(去精氨酸加压素无效)和2B、2N型vWD(禁忌使用去精氨酸加压素)。

6.尿毒症伴止血功能异常:冷沉淀可用于治疗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弱的尿毒症并出血的患者,。

7.溶栓治疗过度。8.原位肝移植出血。

其他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出血量、有无自发性出血、贫血程度、凝血功能、心肺功能情况、有无代谢率增高、年龄等。

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常规、凝血功能全套等

第15篇:输血不良反应

用血管理体系

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用血者身体健康〃科学、规范、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

1机构职责

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和储存血液。检测血样、配血、输血监测。检查《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2临床用血报批、申请、登记制度

1)临床经治医师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订用血计划〃不得 浪费和滥用血液。

2)凡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00g/L和血球压积低于30%的属输血适应症〃患者病情需输血治疗时〃由经治医师决定需输血量、成份、性质。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急诊用血及时)送交血库备血。

3) 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由医患双方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教部或业务副院长同意、备案〃并记入病案。 4) 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会同血库〃经用血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院主管领导批准。急诊用血后应补办手续。

5) 经主治医生/护理人员采集血样连同输血申请单送交到血库(护工、实习生不得送检)工作人员手中〃双方进行逐项核对。核对信息无误〃血样验收合格〃血库工作人员方可接收〃并立即登记。登记信息必须齐全。

6) 严格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并复检确认结果〃认真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报临床科室与财务科)与输血登记表(血库存档)。

7) 严格按《临床输血规范》输血〃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返还血库存档。输血申请单贴入病历存档。

3.输血前检查和核对制度

1)我院患者首次输血前必须作如下检验:血型、HGB、HCT、PLT、ALT、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Anti-HCV、Anti-HIV1/

2、梅毒。再次输血必须作血型、HGB、HCT、PLT。检验结果必须填入《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

2) 血库根据输血申请必须作受血患者送检血样的血型复检。再根据复检结果作交叉配血试验。 3) 经主治医师必须认真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并进行核对。 4) 经治医师/护士必须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诊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5)用血科室取血与血库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确认无误方能发出血液。

6)经主治医师与护士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确认准确无误方可决定输血。 7)经治医师与护士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执行输血。

8) 输血完毕后〃经治医师/护士核对输血记录单并贴入病历〃将输血反应回报单返回血库归档。血袋交血库至少保存一周。

4输血注意事项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高速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 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 )立即通知经治或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5.输血质量监测、考核和信息反馈制度

1)临床医师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高输血治疗效果质量。

2) 经治医师必须认真履行输血申请、患者同意、报批、登记的法规手续〃格执行输血前检验的采样、送检、核对制度。

6.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

1) 经治医师/护士发现输血反应〃必须及时处理、记录〃报告主治医师〃通知血库。 2 )主治医师组织治疗和抢救〃核对临床输血各项质量记录〃查找原因。

3)检验科主任组织复检、诊断试验〃作好记录。报告临床〃共同分析〃确定诊断〃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4)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组织对事故的调查〃分清技术责任与差错责任〃得出处理意见〃报院长批准执行。

5) 输血导致感染疾病按《医院控制感染管理规定》处理、上报。

7.支持文件

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2 )《血库工作管理制度》 3)《医院控制感染管理规定》

第16篇: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是急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引起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非常严重,带来了一定危险性。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一、过敏性反应和荨麻疹

输血后可发生轻重不一的过敏反应,轻者只出现单纯的荨麻疹;中型为过敏性反应;重度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和死亡。这些反应属于血浆蛋白免疫性反应,即抗原抗体反应。

1、原因:(1)IgA抗体:有些受血者缺乏IgA,当输血或其他刺激后产生抗IgA抗体(可不一定有输血或妊娠史),当输入相应IgA时便发生IgA的抗原抗体反应。

(2)过敏体质:对普通变应原(如花粉、尘埃等)敏感的人,易发生中度至严重荨麻疹,这可能由于IgE抗特应性变应原所致。

(3)被动获得性抗体:献血者的抗体(如青霉素)通过输血传给受血者,当受血者接触相应抗原时可发生过敏反应。

(4)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此种患者当注射免疫球蛋白时易发生过敏反应。

2、症状和体征

(1)轻度:痛痒、局部红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关节痛。血液中嗜酸性细胞增多。

(2)重度:支气管痉挛,发绀、呼吸困难、肺部有喘鸣、脉快、低血压、胸骨下痛、胸部压迫感、休克、喉头水肿以至窒息。有的患者易伴有发热、寒战、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二、发热反应状者。

1、原因(1)热原:热原是由细菌和不洁物产生的,如蛋白质、死细菌及

在输血期间或输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摄氏度以上并有发热症细菌产物。

(2)免疫反应:多次输血或妊娠后受血者产生白细胞抗体(也可以是血小板或血浆蛋白抗体),当再次输入血细胞(也可是全血)时可产生抗原一抗体反应,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原。

2、症状和体征常表现为畏寒、寒战、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1摄氏度。反应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一般在输血开始后15-120分钟内发生,当患者白细胞凝集素效价高时,可在开始输血5分钟就出现面潮红、热感,输血后1小时出现高热。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心动过速和头痛,反应持续30分钟至数小时后完全消退。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后红细胞受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有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之分。

1、原因(1)免疫性溶血反应:

一、ABO血型不合:抗体为IgM抗体,为天然完全抗体,主要是血管内溶血。

二、Rh血型不合:抗体为IgG抗体,为免疫性不完全抗体,主要是血管外溶血。

三、其他血型系统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如MNSs、Lewis、Kell、Di等等,发生的溶血有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四、献血者间血型不合:见于大量输血或短期内输入多个献血员的血。

(2)非免疫性溶血反应:此类反应较少见,包括低渗液体输注;冰冻、过热或机械操作作破坏红细胞;某些药物的混入;献血或受血者红细胞有缺损(如某些红细胞缺陷性疾病)

2、症状和体征(1)这类反应多半在输血过程初期,输入数十亳升后发病,表现为寒战、面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创面渗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尿少,尿闭以至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常于反应后1-2周变得明显)。

(2)患者可突发休克,可发生广泛渗血及凝血障碍而一步引起DIC。

(3)迟发性溶血反应:主要属于血管外溶血。常见于Rh血型不合,偶见于其他血型系。在经产妇或有输血史者,输血后数天或周发生原因不的发热、贫血、黄疸,症状轻微,网织红细胞增多,球形红细胞增多,结体球蛋白降低,可有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尿少见。

四、细菌污染的反应

在现代设备和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可以做到血液不受细菌污染,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细菌污染仍然或多或少地发生。

1、原因(1)血袋、采输血器具消毒不严、破损。

(2)开放式采血和制备血液成分、输血。 (3)献血者皮肤消毒不严,采血部位有化脓

(4)血液保存、管理不严。

2、症状和体征

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于输少量血(10-20毫升后突然病情加重,极度不安,发生剧烈寒战、高热、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干咳、发绀、面部潮红,皮肤粘膜出血,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等,严重者可发生休克、DIC和急肾衰而死亡。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一般情况下,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是常见特征。休克为温暖型,皮肤潮红而干燥。体全麻患者可能只有血压下降和创而渗血,而无寒战与发热。

五、循环系统负荷过重大量输血或受血者心功能不全时,输血可致心衰、肺水肿,严重者则可在数分钟内死亡。这是由于输血过多过快、超过患者的正常血容量所致。

1、原因(1)老年心功能较差、儿童血容量少,这都不能耐受大量输血。

(2)原有心肺功能不全者,慢性严重贫血者。

(3)大量快速输血输液,或输注高浓度白蛋白(20-25%)而引起大量组 织间隙水分进入血管内,引起心脏负担过重。 (4)血浆胶体压下降(如低蛋白血症)或肺血管渗透性增加(如大面积肺炎)时输入量虽不多,但只要血管内压升高,即易引起肺水肿。

2、症状 早期的信号是全身静脉压升高,伴肺血管内血量增加和肺少量减少。输血中或输血后1小时内患者突然心率加快、心音变弱、脉搏微弱、呼吸困难、胸紧、头痛、头胀,发绀、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直坐时颈静脉怒张、肺部出现湿性罗音,可发生心房颤或心房扑动,严重可于数分钟内死亡。临床症状加上收缩压迅速增加6.7kPa以上时,可作此诊断。

六、高血钾

全血和红细胞在保存期间,随着库存时间的增长,其血浆中的钾含量也逐渐增多,这是由于红细胞中K+的外溢,大量输血可引起钾中毒,患者血浆中钾浓度达到8毫摩尔/L时,可引起心电图显著改变,约为10毫摩尔/L时,可认为是即刻死亡的原因。

七、枸橼酸盐中毒

临床输血中的血液大多数是用ACD或CPD抗凝,当大量输血或换血时,血浆中的枸橼酸盐盐很容易达到中毒水平(约1g/L),这是由于过量的枸橼酸盐同血钙结合成整合物,而引起低血钙。

八、氨血症与酸碱失衡随着血液贮存时间的增长,血中氨的浓度将逐渐增加,贮存到3周的血中氨的浓度可约等于新鲜血中氨浓度的8-9倍,所以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应给大量贮存血。

临床医师在考虑输血或输成分血时,应权衡对患者的利弊,在患者具有明确适应证,并考虑到输血的价值大于可能的危险性和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时,才能决定输血;检验科和输血科(或血库)人员应做好实验室检查;护理人员应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做好观察和护理工作,以减少或避免输血治疗的危险性。

第17篇: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是输血或某些血液制品引起的不良反应。由于供、受者间血细胞表面同种异型抗原型别不同所致,常见于红细胞ABO血型不符导致的溶血反应。除了溶血性反应还有非溶血性反应。 发热反应 原因

1.输入致热源所致 如血液、保养液、输血用具被致热源污染。2.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造成输血过程污染。3.免疫作用 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的白细胞抗体或血小板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并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被破坏(主要在脾),也可引起发热。 临床表现

通常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以内发生反应,患者起初寒战,继而发热,体温升高至38~41摄氏度,持续时间不等,轻者持续1~2小时,重者持续数小时。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处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以维持静脉通路,保留余血,以备查明原因之用。2.对症处理 高热者行物理降温,寒战者给于保暖、饮热饮料等。3.按医嘱给药 如退烧药、抗过敏药物或激素类药物。4预防 严格管理血液保养液和输血用具,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污染。 过敏反应 原因

1.形成全抗原致敏 如患者为过敏体质,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与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而引起过敏。2.输入血中含有致敏物质 如供血者在献血前使用过可致敏的药物、食物等。3.多次输血产生抗体 患者多次输血,体内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 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发生,反应程度轻重不一,症状出现越早,反应越严重。1.轻度反应 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局部或全身出现荨麻疹。2.中度反应 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口唇高度水肿;喉头水肿可发生呼吸困难,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可出现大小便失禁。3.重度反应 发生过敏性休克。 处理

1.密切观察反应并及时处理 轻度过敏反应,减慢输血速度,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中、重度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遵医嘱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毫升。2.对症处理 对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对严重喉头水肿者护士应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3.按医嘱给药 如抗过敏药、激素类药。4.预防 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献血员在献血前4小时不宜食高蛋白质和高脂肪食物,如虾、鸡蛋、鱼等,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为宜;输血前对曾有过敏史和需多次输血的患者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指供血者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最严重的反应。 原因

1.输入异型血 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符而造成血管内溶血,反应发生快,一般输入10~15毫升即出现症状,后果严重。2.输入变质血 输血前红细胞即被破坏溶解,如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过高、血液被剧烈震或被细菌污染、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的药物等,均可导致红细胞破坏溶解。3.输入RH因子不同的血 RH阴性者首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不发生溶血反应,但输血2~3周后体内即产生抗RH阳性的抗体。如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即可发生溶血反应。RH因子不合所致的溶血反应发生较慢,可在输血后几小时至几天后才发生,并且较少见。 2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烧、恶心呕吐、多处疼痛(腰、背、腹、胸、头、输注处)、呼吸困难、低血压、心跳快、血红素尿、过

度出血等。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烧、多处疼痛、黄疸、呼吸困难等。急性或迟发性血性输血反应的合并症有肾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可能致死。 3处理

1.停止输血、监护病人生命体征。

2.核对病人及血品数据,若发现错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处理,也告知血库,并追查另一血袋是否错输至别的病患。

3.换下输血器,以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4.抽取输血后血标本3mL置紫头管,并将未输之血袋、输血后尿液送回血库。 5.血库要观察血品有无溶血现象。 6.观察病人输血前后血浆颜色。

7.重作输血前、输血后血标本ABO血型、抗体筛检、直接抗球蛋白试验。若抗体筛检发现抗体,要做抗体鉴定。

8.若病人血浆中找不到与受血者不合的抗体,要对血品做抗体筛检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加作小交叉试验。

9.若非免疫造成溶血,要调查输血的技术。10.若证实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要以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1:1比率)每天给3000mL/m2。但要注意病人液体及电解质平衡,尤其对年老或原来就有心脏病或肾脏病的人,要避免给水过多。若发生少尿,要避免给水过多。3 11.给予利尿剂(静脉注射(速尿)或(甘露醇))维持每小时尿量100 mL 左右。的初剂量为20%mannitol 100mL/m2于30-60分钟内给完。接着的12小时,每小时给30mL/m2。3 12.给予小苏打(sodium bicarbonate)维持尿pH值在7以上。3 13.考虑使用低剂量的多巴胺(dopamine)(1-5g/kg/minutes)来扩张肾血管。

14.若发生低血压要考虑使用dopamine。

须做全血球计数、血液抹片检查、血浆结合珠蛋白(又称触珠蛋白haptoglobin)、血浆游离血红素、PT, aPTT(活化部分促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纤维蛋白原、D-dimer(D-二聚体)、血清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 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电解质等。并每日追踪之。要监护病人的生理征象,并维持液体进出量的平衡。 大量输血后的反应 循环负荷过重

原因、临床表现、护理同静脉输液反应 出血倾向

1.原因 输入的库血中缺乏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过量的枸橼酸钠引起凝血障碍。2.临床表现 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穿刺部位可见大块瘀斑或手术伤口渗血,严重者出现血尿。3.护理 (1)密切观察 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的变化,注意皮肤、黏膜或伤口有无出血。(2)预防 在输入几个单位的库血时,按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液或血小板脓缩悬液,以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正常情况下,缓慢输血不会引起枸橼酸钠中毒,因为枸橼酸钠能在肝内很快代谢为碳酸氢钠。1 原因 大量输血随之输入大量枸橼酸钠,如果患者肝功能不良,枸橼酸钠不能完全氧化和排出,而与血中游离钙结合使血钙降低致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2.临床表现 表现为手足抽搐,血压下降,脉压小,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出血倾向,心率减慢,甚至发生心搏骤停。3.护理 (1)密切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输血后的反应 (2)预防 每输入库血库血1000毫升以上时,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10%氯化钙10毫升,补充钙离子,防止血钙过低’ 。此外,大量输入库存血时,因血细胞破坏过多,钾离子含量增多,酸性增大,可引起高钾血症和酸中毒。 体温过低

由于麻醉下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大量输入库存血可使患者体温下降,首先影响心脏功能,致心排血量降低,心率减慢,降低组织灌注引起心室纤颤,可发生心搏骤停。这类患者最好输心献血或新鲜血与库存血交替输入。 其他

由于输血不当还可引起空气栓塞、微血管栓塞、细菌污染反应及输血传染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疟疾、艾滋病及梅毒等。预防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把握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以保证患者输血安全

第18篇:输血术语

6.7输血科

1.定义

输血医学 (transfusion medicine) :研究与临床输血治疗相关课题的医学科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输血 (blood transfusion):根据病情的实际需要,患者安全有效地输入血液的过程。 输血管理 (blood transfusion administration) :对临床用血的申请、供给和临床输血规范的管理和监督。

临床用血 (blood for clinical use) :临床治疗用全血、成分血和血液衍生物的总称。 医院输血科 (department of blood transfusion) : 医院内负责储血、配血和实施输血诊断与治疗的科室。 2.质量管理术语

质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 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 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室内质控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实验室为控制检验数据的精确度所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活动。

室间质量评价 (external quality aement,EQA) :由权威机构认可的单位或实验室,对全国或本行业实验室的检验质量进行的检测和评定。 3.成分血制备术语

红细胞 (red blood cells): 血液中无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具运氧功能、呈红色扁盘状的细胞。

血小板 (platelets) :血液中形态比其他血细胞小而不规则、参与凝血机制的有形成分。 血浆 (plasma) :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它携带细胞和其他物质如蛋白、凝血因子和化合物。 成分血 (blood components) :从血液中分离制备的各种血液成分制品的总称。

浓缩红细胞 ( red cells concentrate) :移去大部分血浆,红细胞压积大于0.65的红细胞成分。 悬浮红细胞 (red cells suspension) :在浓缩红细胞中加入适量添加液的红细胞成分。 洗涤红细胞 (washed red blood cells):去除几乎全部和大部分白细胞的富含红细胞成分。 冰冻红细胞(frozen red blood cells): 贮存于冰冻状态下,经复融洗涤后的富含红细胞成分。 新鲜冰冻血浆 (fresh frozen plasma,FFP) :采血后8h内完全分离、速冻并保存于-18℃以下的单份血浆。 冷沉淀 (cryoprecipitate) :新鲜冰冻血浆经6℃融化后,具有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vW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的冷不溶解成分。

单采血小板 (pheresis plateleys):采用成分单采机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悬液。 4.贮存、有效期与库存管理

贮血冷藏箱 (refrigerator used for stored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箱内保持在2-6℃,有气流风扇、温度连续检测和声光报警装置、专用于贮存全血和含液态红细胞成分血的冷藏箱。 血小板保存箱 (platelet incubators) :恒温、摇摆幅度和频率符合血小板保存需求的20-24℃恒温箱。

贮存冰箱 (storage freezer) :用于保存冷冻血浆的-20℃以下的低温冰箱。

血液入库验收 (blood inspection to acceptance): 对入库血液的品种、数量、血型、标签、外观进行核对和检查的过程。

库存血液登记 (registration for stored blood): 对入库、出库的全血和成分血逐个按规定项目所作的记录。

血液温度监控 (blood temperature monitoring): 对血液贮存温度进行的自动和人工观察、记录、报警和应急处理的管理程序。

血液出库核对 (blood inspection prior to iue): 对出库血液的品种、数量、血型、有效期、外观所作的核对和检查。 5.血型及配血

血型 (blood group) :血液各成分遗传多态性标记。

遗传多态性 (genetic polymorphism): 在染色体的特定座位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等位基因的现象。

红细胞血型系统 (red cell blood group system): 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的遗传关系所划分的类别。

红细胞表面抗原 (red cell surface antigen): 红细胞表面的同种抗原。已命名250多个红细胞表面抗原。

A 抗原 (A antigen) :在H物质上连接N-乙酰-D-氨基半乳糖胺,具有A特异性的抗原。 B 抗原 (B antigen): 在H物质上连接D-半乳糖,具有B特异性的抗原。 H 抗原 (H antigen): 人类红细胞(表型Oh除外)的共有抗原。

天然抗体 (natural antibody): 在没有察觉的抗原刺激下,在血浆中所出现的血型抗体。 抗A (anti-A) :只同A抗原发生凝集放应的抗体。 抗B (anti-B): 只同B抗原发生凝集反应的抗体。

A型 (group A): 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浆中有抗B的血型。红细胞与抗A血型试剂凝集与抗B血型试剂不凝集;其血清与B型红细胞凝集,与A型、O型红细胞均不凝集。 B型 ( group B) :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浆中有抗A的血型。红细胞与抗B血型试剂凝集与抗A血型试剂不凝集;其血清与A型红细胞凝集,与A型、O型红细胞均不凝集。

O型 (group O): 红细胞上有A和B抗原,血浆中无抗A、抗B的血型。红细胞与抗A、抗B血型试剂均凝集;其血清与A型、B型和O型红细胞均不凝集。

AB型 (group AB): 红细胞上有A 和B抗原,血浆中无抗A,抗B的血型。红细胞与抗A、抗B血型试剂均凝集;其血清与A型、B型和O型红细胞均不凝集

A 亚型 (subgroups of A): 根据红细胞A、H抗原及其血清、唾液的血清学反应特性,鉴别并分型为A

1、Aint、A

2、A

3、Ax、Am等亚型的总称。

6.细胞定型(cell grouping) 正定型 (forward typing) :用抗A、抗B血型试剂,检测红细胞上是否存在A、B抗原以确定血型的方法。

反定型 (revserse typing) :用A和B型试剂红细胞,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A、抗B 抗体以确定血型的方法。

凝集 (agglutination): 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或其粒状载体呈块状的集聚。 假凝集 (pseudo-agglutination):非抗原抗体引起的颗粒状集聚。 缗钱状凝集 (rouleaux formation) :红细胞呈钱串状的假凝集。

冷凝集反应 (cold-reactive agglutination): 因自身冷抗体所致的红细胞凝集反应。

Rh血型系统 (Rh blood group system) :与输血安全相关第二个被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该血型系统有Cc、Dd、和Ec三对等位基因。

Rh抗原 (Rh antigen):C、D、E、c、e等抗原的总称。d抗原至今未发现,d用以表示D抗原不存在的符号。

D 抗原 (D antigen) :只与抗-D血清发生反应的抗原。

Rh D血型鉴定(Rh D typing): 用抗D定型试剂检测Rh血型系统中有无D和弱D抗原的方法。 Rh D 阳性 (Rh D positive) :红细胞上存在D或弱D抗原。 Rh D 阴性 (Rh D negative): 红细胞上无D和弱D抗原。

不规则抗体 (irregular antibody): 抗A、抗B之外的红细胞血型抗体,常由同种异体红细胞免疫产生。如接受输血、妊娠等。 谱细胞 (panel cells) :用于红细胞抗体鉴定,一组经选择的试剂红细胞。

输血申请单(transfusion request form): 为患者准备全血或成分血,由主治医师签发的申请单。须至少包含下列内容:患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疾病诊断、住院号、病房及床号;患者的血型及已知的血型抗体;输血史及妊娠史;要求提供血液品种和数量。

相容性试验 (compatibility testing): 检查献血者与受血者血液中是否有针对对方血型抗原之抗体的试验方法。

交叉配血 (cro matching): 检查献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受血者红细胞与献血者血清之间的相容性试验。

主侧配血 (major cro matching) :用于确定献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间相容性的试验。 次侧配血 (minor cro matching) :用于确定献血者血清和受血者红细胞间相容性的试验。 新生儿配血 (cro matching for newborn): 以新生儿(4个月内)自己的红细胞及其母亲的血清,同献血者血样进行的交叉配合试验。 7.临床输血与输血并发症

血型血清学检查 (blood group 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s) :血型和血型抗体的血清学检查。 受血者抗体筛选 (unexpected antibody screening for blood recipient): 用谱细胞对受血者血液中意外抗体的检查。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DAT/Coombs test): 用抗球蛋白试剂检测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试验。 输血 (blood transfusion): 根据病情的需要,患者安全有效地输入血液的过程。 成分输血 (component transfusion) :用成分血进行输血治疗。

紧急用血 (urgent requirement for blood): 若延误输血将危机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在未完成交叉配血的情况下,发出并输用同型血或相容血液的应急措施。

大量输血 (maive transfusion) :在24h内,输血量相当于或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输血。 新生儿溶血病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 :由胎母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被动免疫的溶血性疾病。

自身输血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 :为满足手术或紧急情况时需要而采集或回收病人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经适当的保存或处理后回输给患者本人的一种输血疗法。

血浆置换 (plasma exchange) :采出患者血浆并回输适量健康人血浆或部分置换液的治疗过程。

免疫性输血并发症 (immunological transfusion complications) :因输血导致,由抗原-抗体和免疫活性细胞引发的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肺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

发热输血反应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 :患者在输血后体温升高1℃以上的输血反应。常因受血者存在白细胞抗体、血小板抗体或输注液中含有热原、过敏原等引起。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immediate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因输入不相容红细胞或含有对受血者红细胞不相容抗体的血液,导致献血者或受血者红细胞在24h内发生血管内溶血所引发的发应。

延迟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delayed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输血后几天到几十天,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体内相应抗体结合所导致的溶血反应。相应抗体大多为Rh、Kidd、Duffy血型系统的IgG抗体。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下降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非免疫性输血并发症 (nonimmunological transfusion complications): 输血后由非免疫性因素导致的溶血反应、细菌性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反应、出血反应、枸橼酸盐或高血钾或高血氨中毒反应等。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nonimmunologic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受血者或献血者红细胞有缺陷或非免疫性损伤所致的溶血反应。 8.干细胞

干细胞 (stem cells): 造血组织中具有高度自我复制、能分化生成各系统祖细胞的能力和维持正常机体终生恒定造血功能的最原始造血细胞。

外周血干细胞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 :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流动的干细胞。

第19篇:输血工作总结

2016年中心储血点年终工作总结

一年来,血库在医院各位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各临床科室的大力配合以及科室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血库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完成了2016年临床用血的各项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促进了血库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对我院血库在本年度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一、业务工作

2016年1月至11月我院临床总用血量: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431.25个单位,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5.2%;冰冻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30010ml,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2.1%;机采血小板17.5个治疗量;冷沉淀凝血因子150.5个单位,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01%;Rh阴性去白悬浮红细胞4.5单位;洗涤红2单位。完成交叉配血1210人次,较去年增加了9%。出现4例输血不良反应。

外院总用血量1月至11月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783.75个单位,冰冻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8600ml,机采血小板4个治疗量;冷沉淀凝血因子8个单位;其中中医院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443.5个单位,冰冻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8150ml;博爱医院101.5个单位;康复医院80.5个单位,血浆150ml;红十字会57.5个单位,血浆300ml;煤矿医院1.5个单位;白云医院36.8个单位,黄溪口卫生院46.5个单位,单采血小板3个治疗量;火马冲卫生院9.5个单位,妇幼保健院6.5个单位,冷沉淀8个单位。

2016年常规送血80次,加急送血19次。保证了全县急危重病人和突发事件的用血,保证了全县高危孕产妇抢救用血。完成互助献血工作80人次,为择期手术和慢性贫血病人的用血提供了保障.

二、管理目标

科学合理地做好血液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用血技术规范》。在以医务科带头进行监督管理,检验科科长和血库负责人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下,本年度对临床用血科室加大管理力度,严格审批用血手续和程序,使我院的临床用血管理正逐步制度化、用血逐步规范化,提高了我院临床用血质量。而针对本院用血科室存在的问题,每月做出整改意见,使存在的问题明显减少,改进效果显著。

三、科学合理用血,严把输血指证

血库坚持科学合理用血,确保输血安全,让每一袋血都输给需要输血治疗的病人。并熟悉掌握临床用血适应症和输血指征,根据临床多年形成的习惯申请输全血和红细胞的误区,血库大力提倡宣传输成分血,指导临床精准输血,杜绝了“人情血”、“安慰血”的输用,减少了血液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积极开展互助献血工作,在血液相对紧张的时期,互助献血能缓解用血紧张,保证择期手术的顺利开展。

四、可持续发展

2016年在上级领导的督促下,血库不断建全建立了临床用血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医务科的带领下,上半年在科内组织了一次全科人员的《科学合理用血》的业务培训,提高了全科人员对成分输血适应症的的认识和掌握能力,下班年组织了一次全院医护人员的《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业务培训,在全院普及有关临床用血的法律、法规,规范临床输血的操作程序,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避免输血医疗事故的发生。

五、存在的不足和待持续改进。

我院临床用血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完善,比较突出的问题如:

1.临床医生输血申请单填写仍然存在随意性、不完整性、不规范性,没有严把输血指证要求用血。

2.在当前血液供应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本年度出现五次择期手术或择期大量用血的病人未做到提前预约,给血库合理安排用血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

3.随着我院肿瘤病人的攀升,需要长期输血的病人、疑难病人增多,从而带来疑难配血的病人日渐增多,面对疑难配血的病人,我们的技术能力有限,检测的项目有限,没有标准的处理办法,从而无法给病人提供安全的血液及时治疗,也不适应我院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面对以上存在种种的问题,即是我们自身不足也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局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用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加强全科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和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保证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及时、有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输血工作无小事”,是我们每个人铭记于心的一句话。我院的临床用血工作任务仍然艰巨和繁重,但我们一定会按照医院发展的要求,再接再厉,积极进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第20篇:输液输血

㈠填空题

1.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的穿刺点部位___

2.颈外静脉穿刺法的穿刺时应选择的体位是_____

3.静脉输液的溶液根据分子大小可分为____和____两大类

4.直接输血时,为防止凝血,需在50毫升注射器中加入___%枸椽酸钠___毫升。

5.静脉补液的原则___、___、___和___

6、小儿输液常选用的静脉输液法___

7、输血的方法___,___

8、静脉输液常用的溶液___,___,___,___,___,___.

9、血液制品的种类___,___,___,___,___.

10、常见的输液反应___,___,___,___.

㈡.单选题

1.静脉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可能发生什么危险( )

a脑气栓引起昏迷 B冠状血管气栓引起心肌坏死 C肺动脉气栓引起严重缺氧或死亡

D左心房气栓引起心律不齐

E右心房气栓引起心室早搏

2.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可能引起什么症状( )

A突然胸闷、呼吸困难咳大量泡沫痰 B频繁早搏C穿刺部位红肿热痛、条索状红线

D血压升高 E血红蛋白尿医学全.在.线网站www.daodoc.com

3.静脉输液发生空气栓塞应立即让病人采取什么卧位( )

A直立位B垂头仰卧位C左侧卧位D右侧卧位E半坐卧位

4.2000毫升液体要求10小时匀速输完,每分钟的滴速应是( )

A30滴/分B40滴/分C50滴/分D55滴/分E60滴/分

5.静脉输液发生空气栓塞时,造成病人死亡的原因是空气阻塞了( )

A上腔静脉入口B下腔静脉入口C肺动脉入口D肺静脉入口E主动脉入口

6.大量输入库存血后容易出现( )

A碱中毒和低血钾B碱中毒和高血钾C酸中毒和低血钾D酸中毒和高血钾

E高血钠和低血钾

7.输入下列哪种溶液时速度宜慢( )

A低分子右旋糖酐B5%葡萄糖溶液C升压药D抗生素E生理盐水

8.发生溶血反应时,护士首先应( ) A停止输血,保留余血B通知医生和家属,安慰患者

C热敷腰部,静脉注射碳酸氢钠D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质紊乱

9.白血病病人最适宜输( ) A血细胞B新鲜血C库存血D血浆E水解蛋白

10.从静脉注射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肿痛等症状时宜:C A适当活动患肢B降低患肢并用硫酸镁湿敷C抬高患肢并用硫酸镁湿敷D生理盐水热敷

11.输液引起静脉炎时局部湿热敷宜用( )。

A.70%乙醇

B.25%硫酸镁

C.50%硫酸镁

D.生理盐水

E.20%乙醇

12.总输液余量为600ml,须维持6h再进行第二日治疗,滴度系数15gtt/ml,应调节滴速为( )。

A.15 gtt/s

B.20 gtt/s

C.25 gtt/s

D.30 gtt/s

E.40 gtt/s

13.空气栓塞致死的原因是气栓阻塞( )。

A.肺静脉入口B.下腔静脉入口C.主动脉入口D.肺动脉入口E.颈动脉入口

14.因输液不慎,空气进入静脉,此时应立即采取( )。

A.右侧卧位B.左侧卧位C.仰卧中凹位D.头高足低位E.头低足高位

15.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的溶液是( )。 A.5% 葡萄糖溶液B.0.9%氯化钠C.中分子右旋糖酐D.低分子右旋糖酐E.5% 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16.一般成人每小时输液量以( )为宜。

A.80~160mlB.160~240mlC.240~320ml D.320~400mlE.400~500ml

17.上午8:30开始输液1500ml,滴数为50滴/分,滴度系数15gtt/ml,输完时间为( )。

A.下午3:00

B.下午3:30

C.下午4:00

D.下午4:30

E.下午5:00 18.急性肺水肿患者给氧的要求是( )。

A1~2L/min给氧B2~3L/min给氧C4~5L/min给氧D6~8L/min给氧E8~10L/min给氧

19.输血2000ml,应10%补葡萄糖酸钙( )。

A.5ml B.10mlC .15mlD. 20ml

E.25ml

20.输血时患者出现腰背剧痛,尿呈酱油色,应立即( )。

A.减慢点滴速度B.取端坐位C.停止输血 D.加压给氧 E.以上都不对

21.对血液病患者尤为适用的是( )。

A.库存血

B.新鲜血

C.血尿

D.成分血

E.代血浆

22.保存库血适宜的温度和日期为( )。

A.2℃,2~3周B.2℃,4~8周C.4℃,2~3周 D.4℃,4~8周 E.35℃,4~8周

23.输血前后或两袋血之间应选用( )溶液静脉滴注。

A.10%葡萄糖溶液B5%葡萄糖溶液C林格氏液 D.0.9%氯化钠溶液 E.注射用水

24.直接输血法时,每100ml血中加入3.8%枸橼酸钠溶液( )。

A.5ml

B.10ml

C.15ml

D.20ml

E.25ml

25.患者发生溶血反应时,排出的尿液呈酱油色,主要因为尿中含有( )。

A.胆红素

B.红细胞

C.血红蛋白

D.淋巴液

E.以上都不对

26.当大量使用保存期长的库血,会引起( )。A碱中毒,低血钠 B碱中毒,低血钾C酸中毒,高血钾 D酸中毒,高血钠E酸中毒,低血钾

27.颈外静脉穿刺的部位( )。

A.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联线上1/2处

B.下颌角与锁骨下缘中点联线下1/2处

C.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联线上1/3处

D.下颌角与锁骨下缘中点联线下1/3处

E.以上都不对

28、静脉输液的目的不包括( )

A补充营养,维持热量B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C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D.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

E.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

29、空气栓塞致死的原因是气体阻塞( )

A.肺静脉入口 B.下腔静脉入口 C.肺动脉入口

D.主动脉入口

E.上腔静脉入口

30、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如误注入动脉,局部表现为( )

A局部无变化B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C苍白、水肿 D局部紫绀、水肿 E呈树枝状分布苍白

31、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 ) A.输入药物不纯B.药物含致敏物质C.药液灭菌不彻底D.输液管附着硫化物E药物刺激性强

32、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的原因是( )

A.茂菲氏滴管有裂缝B.输液管管径粗C.患者肢体位置不当 D.输液速度过快 E.压力过大

33、因静脉痉挛导致输液滴注不畅的处理方法是( )

A.简慢滴速B.加压输液C.抬高输液瓶 D.注射局部血管进行热敷 E.调整肢体

34、输液引起急性肺水肿的典型症状是(

)A紫绀、胸闷B心悸、烦躁不安C胸痛、咳嗽D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 E面色苍白、血压下降

35、对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及提高血压有显著效果的溶液是(

A5%的葡萄糖溶液B10%的葡萄糖溶液C0.9%的氯化钠溶液D5%的碳酸氢钠溶液E低分子右旋糖酐

36、患者李某,男,42岁,患胰腺炎,于上午8时开始输液,输液量共1500ml,每分钟滴注60滴,预约下午做B超

检查,请估计何时完成输液(

A.2:15PM

B.3:30PM

C.2:30PM

D.4:15PM

E.3:15PM

37、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量过多,患者突然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出泡沫血性痰,下列急救措施中(

)不妥 A.立即停止输液B.20%~30%乙醇湿化吸氧 C.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D.四肢轮流结扎

E.遵医嘱给予强心剂和利尿剂

38、输液时,液体滴入不畅,局部肿胀,检查无回血,此时应(

)A.改变针头位置B提高输液瓶C用手挤压橡胶管,使针头通畅D局部热敷E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39、20%甘露醇250ml,在20分钟内输完,每分钟滴数为(滴/分)(

A.147

B.157

C.167

D.177

E.187

40、输液时除哪项外都可引起溶液不滴(

A.针头滑出血管外B.针头阻塞 C.压力过低 D.情绪紧张 E.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41、输入两袋血之间应输入少量的溶液是(

A.0.9%NaCl B.5%GNS C.4%枸橼酸钠生理盐水 D.10%葡萄糖酸钙 E.5%GS

42、静脉输液利用何种原理(

A.负压作用

B.虹吸作用

C.液体静压

D.空吸作用

E.以上都不是

43、输液时,病人诉胸部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前区听诊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此属:

A.发热反应

B.右心衰竭

C.过敏反应

D.急性肺水肿

E.空气栓塞

44、溶血反应第二阶段的典型症状是(

)A.胸闷、呼吸急促 B腰背部剧痛、四肢麻木 C黄疸、血红蛋白尿D.少尿或无尿 E.寒战发热

45、不宜快速大量输液的疾病有(

A.急性胃肠炎

B.直肠癌

C.糖尿病

D.高血压心脏病

E.休克

46、间接输血法时,须凭取血单与血库人员共同做好(

A.三查、七对

B.二查、七对

C.三查、八对

D.三查、六对

E.四查、七对

㈢、多选题

1.与输液发热反应有关的症状是:

A 寒战 B 恶心、呕吐、头痛 C 高热 D 咳嗽、呼吸困难 E 眩晕、血压低

2.下列哪些属于输液反应:

A 发热反应

B 过敏反应

C 心脏负荷过重

D 出血倾向

E 静脉炎

3.关于静脉炎正确的是

A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B 局部红、肿、热、痛

C 由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药物引起

D 可输液过程中无菌技术不严格引起

E 有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下列哪种液体属于胶体溶液?

A 5%碳酸氢钠

B 白蛋白

C 20%甘露醇

D 右旋糖酐

E 水解蛋白

5.哪些病人输液速度宜慢?

A 老人

B 心脏病人

C 烧伤病人

D 脾破裂休克病人

E 小儿

6.选择输液进针静脉,应根据(

A.病情

B.输液量

C.患者年龄

D.患者合作情况

E.药物的性质

7.调节输液速度时,下列处理是错误的是(

A.一般情况下,成人40~60滴/分,儿童20~40滴/分

B.高渗溶液、升压药滴速宜快

C.脱水严重者滴速宜快

D.含钾药物,心肺功能良好者,滴速宜快

E.老年、心肺疾病者滴速宜慢

8.输液过程中,溶液不滴的常见原因是( )。

A.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B.压力过高C静脉痉挛 D局部固定不牢E针头滑出血管外

9.下列属于晶体溶液的是( )。

A5%~10%葡萄糖溶液B复方氯化钠溶液C4%碳酸氢钠 D706代血浆E低分子右旋糖酐

10.对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有显著作用的溶液是( )。

A5%葡萄糖溶液B10%葡萄糖溶液C0.9%氯化钠溶液

D低分子右旋糖酐 E代血浆

11.下列属于高渗性溶液的是( )。

A复方氯化钠B.20% 甘露醇C25% 山梨醇 D25%葡萄糖溶液 E50%葡萄糖溶液

12.输液微粒的来源有( )。

A.输液环境不洁

B.制作过程中工艺污染

C.药液容器不洁净

D.输液器不洁净

E.反复穿刺溶液瓶橡胶塞

13.下列哪种情况应予输血( )。

A.严重感染

B.急性大出血

C.严重贫血

D.急性肺水肿

E.血栓性静脉炎

14.输血引起溶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是( )。

A.输血前认真核对

B.作好血型鉴定

C.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

D.作好交叉配血试验

E.库血从血库取出,加温后使用

15.输血引起溶血反应的原因是( )。

A.血液变质B.输入异型血

C.多次输血体内产生过敏性抗体E.血中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血液PH变化的药物

16.因输血而感染的疾病有( )。

A.疟疾

B.病毒性肝炎

C.流行性出血热

D.艾滋病

E.破伤风

17.在输血前应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相容配血试验的血液制品有( )。

A.全血

B.血浆

C.代血浆

D.自体血

E.红细胞混悬液

答案

㈠1.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锁骨上缘所形成夹角的平分线上,距顶点0.5~1cm处

2.病人去枕平卧,头低肩高,头转向对侧

3.晶体溶液 胶体溶液

4.3.8、5ml

5.先晶后胶、先盐后糖 先快后慢 宁少勿多 补钾四不宜

6.头皮静脉

7.直接静脉输血法,间接静脉输血法

8.晶体溶液,胶体溶液

9.全血,成分血,其他血制品

10.发热反应,空气栓塞,循环负荷过重,静脉炎,

㈡单选题

1--5

CACCC

6--10

DCABC

11--15 CCDBD

16--20 BCDDC

21--25 BCDBC

26--30 CCDCE

31--35 EADDE

36--40 AC ED

41--46 ACECDC

㈢多选题

1.ABD

2.ACE

3.ABCDE

4.BDE

5.ABE

6.ABCDE

7.BD

8.ACE

9.ABC

10.DE

11.BCDE

12.ABCDE

13.ABC

14.ABCD

15.

ABE

16.ABD

17.AE

D.无菌操作不严格

输血发热整改措施
《输血发热整改措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