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伤寒论发热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23:23: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伤寒论》发热的总结

丰宁县中医院 武志春 (068350)

发热病于伤寒者,首见于《素问·热论》曰:“今夫病热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伤于寒也,则病为热”。而仲景对发热的论述更为详细。其所著伤寒论用的六经辩证,是以发热贯穿绐终的,而其所述发热者更详于三阳经,而对于三阴发热,则仲景只设少阴二条,谓之反发热也,即“少阴病使得之,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由此可见,仲景对发热的论述,是详于三阳经,而略于三阴经的。

对于伤寒发热的状态,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已有确切的描述:“伤寒发热何以明之?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然散而成热是也。”明确地说明了太阳发热是发于皮肤之间,所谓翕翕发热。对阳明发热,即所谓烦燥者在内为潮热之热,是有时而热,不失其时是蒸蒸发热也。少阳之热是谓寒热之热,是寒极而热,相继而发是寒热往来也。以上是指三阳本身的热态,除此之外尚有三阳之热与邪气互结之热,即太阳之热与水邪互结的太阳热结证。是日哺小有潮热。阳明之热与燥邪互结的阳明热结证,是日哺所发潮热。少阳之热与气互结的少阳热结证,是热与气结而致郁郁微烦。因此,本人根据仲景伤寒所述发热之旨,对其总结如下: 太阳发热,伤寒论所述最为详细,但全面看来,可总结为三个汤证,即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和大陷胸汤证。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其病机为邪热客于阳经,郁而阳蒸,争则蒸而为热,因此把邪之居于阳而阳郁发热的证候,归类于此。谓之太阳伤寒发热证,如青龙汤等证。桂枝汤主治“太阳病,阳强而营弱,阳强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其病机为太阳被风邪所伤而致阳强阴弱发热,所以将有类似病机的病证归于此,谓之太阳中风发热证,如桂枝加芍药汤等证。大陷胸汤证主治,太阳病重发汗而腹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竭,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的热与水互结证,所以将太阳发热与水邪互结的发热证均归于此,如泻心汤等证,故凡知此三者,由伤寒太阳发热证尽知矣!

对于阳明发热,本人认为虽原文所述之多,但也可总结为三个方面,即:枝子豉汤证,白虎汤证和大承气汤证。枝子豉汤是治疗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烦、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烦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胎者的阳明热扰胸膈证,所以将以阳明热扰胸膈为病机的方证均列于此。白虎汤用治阳明表里俱热的方证。所以将白虎汤,猪苓汤等证均列于此。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热与燥邪互结的阳明热结证,是以日哺所发潮热,不大便

五、六日,手足汗出,脉滑而里急为特点,所以将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证均归于此,谓之阳明热结发热证,故凡知此三者,则伤寒阳明发热知之尽矣!

对于少阳发热,也可总结为两条,即仲景用来治疗寒热往来的小柴胡汤证和热与气互结的大柴胡汤证。伤寒九十六条云:伤寒

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胸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即是小柴胡汤的主证,也是治疗少阳寒热往来发热的主要方剂,所以将伤寒热入血室之热以及疟疾之热等属于寒热往来的少阳之热证均归于此,谓之少阳发热证。另外还有少阳热于气发热证,即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

二、三日下之,至

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即所谓少阳热结证的郁郁而热,凡知此二者则少阳发热尽知唆!

伤寒发热,仲景所述之详,以不愈言表,今仅列总结一篇,以供初学者对伤寒发热证能一目了然,但错误恐多,敬希同道指正。

伤寒论试题总结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

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学习《伤寒论》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论文

伤寒论感悟

伤寒论发热总结
《伤寒论发热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