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整改措施

批评整改措施(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26 08:32:27 来源:整改措施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民主评议党员互相批评个人整改措施

党员个人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民主评议党员相互批评意见表,自己所查摆出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理想信念方面

主要问题是,日常学习不够,理论水平、素质能力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是学习理论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实质;其次是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化管理知识学习不够;第三是业务知识学习和把握有关政策上不到位。有时只停留在学过、看过、写过上面,学习得不深、不透、不精,特别是在理解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如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学习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方面理解和把握上就只限于知道其内容,对其深刻的内涵知之和理解的较少,实践的效果不大。表现在工作中不能合理地安排理论学习时间,工作忙起来显得过于急躁,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工作不够大胆,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在工作中,有时碍于面子不能够严格管理,大胆开展批评,不愿得罪人;习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创新的思维不灵活,创新的办法不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对党组决议的执行,影响自己正确处理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长期下去也必然影响到执政水平的提高和信念的坚定。 2、宗旨观念方面

在这方面,自己在践行为人民、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上有差距,不能完全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常性的群众观念、服务观念树立的不牢,指导同志解决实际问题较少,现实固有的一些矛盾有时也挫伤了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工作带来不应有损失。

3、作用发挥方面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在保持和发挥先进性方面,对时时处处保持先进性这根“弦”绷得不够紧,有时也存在对自己的要求降低标准,降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满足于过得去、差不多,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大毛病没有,贡献也说得过去就行了,这种淡化标准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了党员干部的形象,没能从时时刻刻起到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所以,经常深入科室调查研究,沉下去了解第一手情况不够,导致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深入,工作的指导性、针对性不强,大胆性差,创新性不够,不适应新时期人大工作的新要求。

4、遵守纪律方面

在遵守纪律方面,一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勤俭办事业的思想树立得还不够牢;二是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还不能持支以恒;三是虽然自己能够廉洁自律,但在思想上也存在攀比的思想。

二、下步的整改措施

随着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通过对照检查,分析评议,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增强了改正错误、提高自己思想素质的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增强宗旨意识,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永远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具体工作中,克服松口气和满足现状的思想,创新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要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胆规范,严格管理,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为干警排忧解难,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党的宗旨的要求。

3、增强大局观念,不断推动工作创新 坚决克服过去工作中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淡薄的问题,在工作中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大局,克服经验主义和为难情绪,尽最大努力协调解决好干警的职级问题,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同人大工作全局联系起来,同全区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4、加强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既要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又要做到科学合理,防止谨小慎微,增强工作责任心,经常深入科室,搞好调查研究,了解干警的心声,努力为基层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坚持“两个务必”,正确对待党所赋予的权力,廉洁自律,坚决杜绝不正之风。总之,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机关的新要求,自己要努力提高法律政策和业务的理论水平,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自己的各项工作中去,努力为振兴我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二次创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多作贡献。

整改人:

年 月 日

推荐第2篇:艺术批评

浅谈对艺术批评的理解

李智

摘要:长期以来艺术批评同艺术史及艺术理论共同发展,然而艺术批评的意图一直被质问,通过从艺术发展的本身出发,阐释了艺术批评在理想状态下所应当起到的作用。

关键字

艺术批评

原则

艺术性

科学性

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艺术现象,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其中心是艺术作品。艺术批评既可以指一种活动,也可以指这种活动的结果。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艺术批评特别是文艺批评,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为典据的‚传统批评‛形势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许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所发表的批评言论与各个时代的美学和艺术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明确的区分开来。到了

十八世纪末,通过歌德等人的努力,艺术批评逐渐摆脱了传统古典主义的束缚,经过浪漫主义的思潮之后,到了圣佩韦的时代才确立了作为现代批评的特性。到现在,艺术批评在文艺批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艺术批评的功能和目的,艺术批评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竹内敏雄主编的《美学百科辞典》中,把‚艺术批评‛看做‚对艺术作品进行的某种判断,特别是价值判断,即根据某种标准鉴定艺术作品的好坏、优劣,从而做出评论‛。

艺术批评是什么?

竹内敏雄在《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一书中谈到:‚艺术评论是对正在展出的一件艺术作品的直截了当的描述,通常很少甚至不对艺术作品说明或判断,最后往往有着‘还是不看展览’的建议。而艺术批评更加注重对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估,这种评价通常以公认的批评标准为基础,并对如何得出评价结果做出解释。一个批评家的知识和审美取向在这里起重要的作用。‛可见,一个还的艺术批评家应该让读者清楚:他们批评的义务何在,他们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当然,考虑到艺术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复杂性,这些依据的因素会有着巨大的差异。事实上,正是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了当今社会仍有不同种类的艺术批评的现状。

艺术是人们精神领域的追求,是内在心灵的流露。艺术批评领域更多的在于精神领域,在于艺术作品审美感受的传达。开展正确的艺术批评,可以帮助艺术家总结创作经验,提高创作水平;可以帮助艺术鉴赏者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地鉴赏艺术作品;还可以使各种艺术思想、创作主张、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相互交流和争论。由于艺术批评者总是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审美观和艺术观对艺术现象做出分析和评价,因而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成分。艺术批评应尽可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艺术现象做出合乎实际、恰如其分的分析和阐释,以推动社会主义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真正的艺术批评是指有独立思考、有判断评价的一种写作活动,其主观性大于客观性,体现了写作者个人的强烈个性和态度。越是具有独立态度和观点的批评,越是具有批评的价值和可读性,那种四平八稳、八面玲珑的批评并不是批评。

说实话,艺术作品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艺术批评更加倾向于心灵的感到性,而不是追求视觉效果的装饰性。艺术的作品思想境界有相对的独立性,很少掺杂其他的因素,而且艺术意蕴总是处于含蓄的、境在画外的、似与不似的这样的状态,艺术追求情感上的表达,通常通过模仿外在事情进行传达,同时也希望通过艺术作品达到熏陶人类心灵的结果。艺术更多地是面对艺术公众,不太重视非艺术公众的态度。艺术传统是经历了历史无数伟大的艺术作品积累起来的精神传统,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并对现代艺术批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艺术创作追求个性化,可能不会怎么在意其他人的一些特殊的眼光。

从汉语的广义字面而言批评与评论并没有严格区别实质上两者完全不同它们的区分不是由概念来决定的而是客观事实和具体现象所决定批评critic是以质疑否定批判为核心主体其中批判(animadvert)是最为极端其主体是抨击性谴责当然不论批评或批判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狭隘与差错的纠正评论comment则是一种阐释肯定的主体模式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批评目的在于提高鉴赏水平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是由传统上文艺评论发展而来广义上隶属于评论范围由于批评不是一般性评论从而突显了它的特殊形态也就是说艺术发展对理论学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批评必须永无止境地处于自我完善进行态成为艺术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评论与批评在形态上已难以一致它们之间的互相制约彼此对立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内部完善批评在不同领域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像美术批评与常规的美术评论以及史论研究它们之间存在经验知识上具有普遍共性只是批评通过否定质疑批判作为功能模式同时对阐释性评论加以批判性论证.第一个原则是技术上的这里面应该有两方面内容:其一是看这个作品有没有表达好作者的原意受众是否容易对其产生歪曲这里有几点问题要特别注意首先对艺术品的赏欣往往也要涉及到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等上述的批评应该是放在正确的背景下进行的否则批评本身就是对艺术品的歪曲其次艺术品所表达的主观世界往往是不具体的但并不代表它不确切那些没有确切表达主观世界的作品我主张不承认其为艺术品最多只能称之为工艺品有的艺术品表达的只是作者不具体的某种感情我们就不能把杂七杂八的具体的不具体的思想统统往里倒并美名曰之包罗万象这种行为对于是艺术家和受众甚至于批评家自己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其二就是艺术品形式美的问题成功的技术手段创造了艺术品的形式美而艺术品的思想美往往依附于这种形式来表达是这两者的中介它既承载了思想又吸引了受众形式美引发受众感官上的愉悦这为创造欣赏者的理性愉悦打下基础而欣赏者在追求其理性愉悦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作者内在世界的同化形式美在这里成为技术合理组合而成的花朵包藏着作者内在世界的花粉吸引着受众前来采蜜并将之酿成蜂蜜而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世界在这一过程中被传向四面八方形式受制于技术同时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决定了形式形式能不能很好地调和这两方面的要求并创造出形式美这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原则是意识上的即看这个作品想要表达的主观世界本身好不好这里的批评其实也是批评中最重要的一环有的人认为思想的好坏缺乏标准无从判断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所有的思想都应该是平等的根本就没有好坏之分我认为区分好的思想与不好的思想还有很有必要的有些不道德的甚至是反人类的思想虽然没有违反法律但我也很难把它与另一些高尚的思想等同起来所以我试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思想这个标准就是思想本身是否对人类自身体现了终极关怀或者说是不是表达了人性一件艺术品不可能独立于人性之外而存在因为它是艺术家内在世界外化的产物因此它必然是人性的产物而它所摹写的艺术家的主观世界本身就是人类的思考和感受只有这种思考和感受对人类全体是有利的时候艺术家利用艺术品表达其内在世界的全部过程才是有意义的而看一件艺术品是否符合人类全体利益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符合人性或者是只有描写了或者符合人性的作品才体现了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

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艺术批评的这种科学性特点使得它必然要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学科中吸取观点理论和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艺术批评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与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艺术批评必须以艺术鉴赏中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优秀的批评家应当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作品的成败得失。同时艺术批评具有多义性朦胧性局限性的特点。

艺术批评应尽可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艺术现象作出合乎实际恰如其分的分析和阐释以推动社会主义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真正的艺术批评是指有独立思考有判断评价的一种写作活动其主观性大于客观性体现了写作者个人的强烈个性和态度越是具有独立态度和观点的批评越是具有批评的价值和可读性那种四平八稳八面玲珑的批评并不是批评。

河南科技学院

论文题目: 浅谈对艺术批评的理解

学生姓名:李智 所在院系:艺术学院 班级:产品131 学号:20130494126

完成时间:2015年1月14日

推荐第3篇:批评提纲

卜燕慧,政治理论薄弱,缺乏政治敏感性,需多关注时事,加强理论学习;同时学习虽然上进,但是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需要改善。

张瑜蛟,对待党的日常民主生活会的态度不够端正,自我批评不够深入,草草了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

康政晓,自我批评不够深入,批评将套话,没有实质性的反省自身,要多多关注民生时政,深入群众,了解社会。

陈胜德,学习上仍需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能够很好的平衡以至于不能够高效处理繁琐的事务。

陈鹏,容易满足现状,止步不前,缺乏创新精神,处理事情不能够雷厉风行,需要提高自律意识。

甄捷,思想作风软弱,行事缺乏主见,不能发挥党员的先进性,缺乏对时事的关注。

庄文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效率不高;学习不得法,需要反思,处理事物还欠成熟,不能够三思而后行。

推荐第4篇:批评语言艺术

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第七讲)

2009-11-19教艺百花园

批评是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批评的语言影响批评的效果。作为老师要想使批评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应十分注意批评的语言艺术,让批评语言尽可能地体

现出“度”、“爱”、“宜”、“思”、“妙”。

1.情之所至——体现”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我国著名学者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调查表明,教师对学生身心的巨大感染力,常常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这种热爱和关心,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到教师的温暖。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育过程中,师生

间的情感交流是教育活动的催化剂。

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亲近教师,就会在师生间形成一种依恋性的亲切感。因此,老师的批评语言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真挚的情怀和情感的力量。老师所说的话,自始至终都体现出对学生的真心实意的关心和爱护。老师的批评应该是师生间一次情感交流,而不是一种惩罚。老师的语言切忌冷冰冰、硬棒棒。老师尽量不用责问、命令和呵斥的口气批评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学生的过错,老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即使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也不能冷落和抛弃他们。老师应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唤醒学生

的改过之心。

2.适可而止——体现“度”

所谓体现“度”,是说老师的批评不能超越被批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过分地使学生

难堪。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老师的批评应该把握尺度,掌握分寸,做到适可而止。老师不能使学生过分的羞愧和无地自容。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洛克指出,如果教师使学生过分地学生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名誉已经受到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思想就愈加淡薄。”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对一个名誉扫地,自尊心丧失殆尽的孩子,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教好他呢?

“度”,是相对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而言的,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同,老师在掌握批评的尺度时,也应因人而异,但至少做到以下几三点:

首先,不应污辱学生的人格。老师语言要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文明、亲切、感人,绝对禁止用有辱人格的语言羞辱学生。

其次,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老师不能用讽刺、挖苦和嘲弄的口吻批评学生。“你真蠢”,“你天生就是下贱坏子”,“你是没指望了”等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话,应该成为老师的忌语。

最后,不威胁和恫吓学生。老师应该耐心细致地做说服教育工作,把话说到学生心理去,靠教师贴心的话打动学生,而不是用威胁和恫吓对学生施加心理压力的办法逼学生就范。

3.因人而异——体现“宜”

1

学生个性不同,对教师批评的心理承受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老师批语的语言切莫一种腔调,说什么,怎么说,根据对象,区别对待,也就是批评要适宜。

例如,对待外向豁达者,教师可直言不讳,指出问题,明确要求,令其改正。这类学生性格开朗,充满热情,经常显得信心十足,对教师的批评想得开,看得透。对待内向拘谨者,老师要给以情面、留有余地,不要批评得太尖锐。他们和别人相比有更强的自尊意识,但常常缺乏信心,对待缺点和错误,要么过于自责,要么怨天尤人。对待倔强者,教师要压住火气,冷静处之,这样说不定能出奇方,收奇效。因为他们易认死理,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如果老师方法简单,脾气急躁,和他们对着干,说不定会促其走向极端。

又如,对待好生,要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教师平时对待他们赞扬的多,批评的少,对待他们的问题,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满情绪,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待差生,则要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们听惯了别人的批评,除了有一颗比别人更强烈的自尊心外,一无所有,对教师再多一次批评,往往显得满不在乎,所以老师要体现出特别的

关心和爱护,用真诚感动他们痛改前非。

4.言而不尽——体现“思”

言而不尽,就是要求老师的批评语言要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老师的批评语言应能启发学生思考和反省。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思过错,明得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只有这样才能震撼心灵,确有成效。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孟子提出自求自得的教学方法。他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君子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孟子·离娄下》)他认为教师只能给学生以点拔,不能穷尽一切道理,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主动思考。把孟子的这一方法运用到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上,就要求老师让学生自己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老师有时只作适当的提示或暗示,让学生自己“思”,最后达到教

师所期望的善。

高明的老师总是善于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感化、去塑造学生,努力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反醒、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最后达到自我完善。

5.刚柔相济——体现“妙”

“刚”,即教师对待学生严肃批评和严格要求。“柔”,即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表现出似水柔情。

老师的批评语言要刚中见柔,柔中有刚,刚柔巧妙结合。老师如果一昧地强调刚,而缺少必要的柔,只注重批评语气的严肃、严厉,而缺少对学生心理的抚慰,则学生会认为老师不近人情,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心理隔阂,造成逆反心理;反之,如果老师的语言一味地体现柔,而缺少必要的刚,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只作过分地宽容,而缺乏严肃认真的批评,则容易给学生造成教师软弱可欺的错觉。这样学生往往不惧怕教师,教师的真诚帮助,热心开导就会付诸东流。由此,老师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晓以厉害,提出要求,限期改正;同时,也要耐心地做说服教育工作,让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和情感上接受老师的

批评。

刚与柔能否巧妙地结合,是老师批评的语言有无艺术性的一条重要标准。正如一个歌手演唱一首曲子最起码要注意高低间的和谐,才有可能赢得观众喝彩一样,一个教师的批评语言只有做到期刚柔相济,才有可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同,收到良好的效果。

2

教师的语言艺术

本文Tag标签:语言艺术

自古以来,课堂教学靠的是口耳相传,不管是「传道、授业、解惑」都离不开口语表达,而且教师语言修养的高低会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故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是不置可否的!

教师的语言分成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两大类:

教学语言依教学过程,分成开场白、导入语、讲述语、提问语、评价语五种。教育语言按育人的需要,分成激励语、暗示语、表扬语、批评语、交谈语等五种,以下一一加以阐述。

一、开场白:开场白是沟通感情的纽带,精心设计一下开场白,用它来缩`小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

二、导入语:即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所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之教学语言。短则

一、二分钟,长也不过

五、六分钟。导入语言要体现本课宗旨,具有一定概括力;要求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富有鼓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

三、讲述语:课堂讲述语应该注意它们的思想性、逻辑性、准确性、规范性,并且特别注意它们的易受性。便于学生好懂、好理解、好记忆。

四、提问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思考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思而后得」,留下深刻印象。

五、评价语: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业、行为时使用的语言称为评价。教师高明的评价,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激起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主动地、自觉地以更多的劳动换取更大的成功。

六、激励语:擅长于教育的教师都很善于使用理想激励法,在学生心田撒播理想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七、暗示语:暗示的最大效果,是要影响其心理,让他自动自发,不是完全听命于他人。通过赞扬的方法来暗示学生,使他们在和谐、融洽、轻松的气氛中懂得应该怎么做才对、怎样做才好。其教育效果远比使用教训的方式、强制的手段好得多。另也有期待、名言及爱的暗示,语言若能融注爱的暗示,将变得奇妙无比,教育的效果远远超出预想。

3

八、表扬语:表扬要注意语言表达,要讲究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个性,运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力求取得最佳效果,还应讲究语言的应用。表扬学生是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好评和赞美。

九、批评语:批评总是不受人欢迎的,而教师却又是使用这个武器最频繁的人,因此研究批评时的语言表达方式,要使学生听了能够在心中点头,肯定老师所说的话并加以改进!因此加强批评艺术的研究,探讨一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何从学生的家庭环境、心理因素、个性特点出发,使批评收到较好的效果,要使批评的语言能入耳入心。

十、交谈语: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多角色的扮演者,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用心倾听,给予适度的互动,勿过于高姿态、严肃、刻板,使学生愿意信赖并倾诉内心话。另家访也是师爱传递的一种方式,老师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如果对家长教育方式有意见,提出批评或劝说时,切忌发生正面冲突,要用商量的口气旁敲侧击的委婉表达方式。 「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语言是「肺腑」「精神」的体现;「诚于中,形于外」,语言是内心的表白。若一位老师能巧妙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的技巧,则必能掌握班级经营的气氛,让教师的语言有感人的力量,教育才会获得成功,教师工作才会充满乐趣。

教师批评学生要讲求语言艺术

更多

点击数:1527 次 录入时间:2005/8/11 11:17:00 编辑:lumuqun 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在批评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对同一个学生同一件事,由于教师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其批评的效果往往不一样。我们的学生在接受批评的时候,往往爱产生抵触的心理,反抗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有关。因此,教师要增强批评的有效性,就要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增强语言的说服力,感染力。具体的讲,在批评学生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准确恰当,言之有理。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不能压服,只能说服;不能专制,只能讲道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要注重言之有理,以理服人,不求字字珠玑,句句锦绣,但愿语言中肯,措辞恰当,深入浅出,使其心服口服。 2002年秋的一天,我正在学校菜地里种菜,突然一个学生跑来报告:“校长,五年级李专哭着跑了。”我感到问题严重,骑车赶上他,带了回来。一问才知道,他要到中心学校告班主任的状。原因是在一次自然考试中,他有几个空填的是对的,老师判错,以至他的名次不如别人。几次要求老师改正,老师就是不该,他就要找上级评理了。一个多么好强爱胜,固执较劲的学生啊!我问他:“你要得是学习成绩,还是分数和名次呢?”他说:“当然是学习成绩。”我接着说:“你今天犯了三个错误,你知道吗?第一,你过重地看重分数和名次,而忽视了实际的学习效果;第二,你有问题不向学校反映,而是越级上访;第三,些细小事,你就痛哭流涕,你还是男子汉吗?”此时,自认为理由充分的他服了,羞涩的说:“校长,我错了, 4

我改!”在这里,我对于一个追求个人名次,也追求上进,但爱和老师较劲的学生进行了严肃的善意的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要刚柔相济,言之有威。批评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既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草率从事,要认真对待,抓住要害,触及灵魂深处。一团和气和隔靴搔痒的批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对于屡教不改、强词夺理的学生要用严肃的态度,一针见血地进行批评,既要讲原则,又要讲团结,既严且慈,刚柔相济,言之有威。 2003年4月的一天,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因为和同学打架,班主任批评他,他不仅不服,还和班主任大吵大闹。弄得班主任下不了台。我见状,叫学生把他传来。迎头一问:“你作为班长,为什么打人?”他硬着头皮,伸着脖子,抽噎着说:“‘儿’,我没打人。”“是他先打我,我才打他的。”态度之强硬、蛮横无理可见一斑。我厉声责问:“ 你开始不是说没打人吗?现在你说,到底你打人没?你当着老师的面撒谎,说话带把子。可想你是怎样对待同学的,你这个班干部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吗?你顶撞老师,也是对的吗?”此时的他软了,头低了,脸红了,声音小了说:“校长,我错了。相信我,我能改。”在这里,我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义正辞严,刚柔相济,振聋发聩,使该生深受教育,连班主任也服了。

三、要以诚相待,言之有情。批评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感情制约。只有情深,才能意切,出言才能为人接受,批评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讲究批评的语言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004年11月的一天下午,一个男生,背着书包,红着脸,低着头,含着泪,走到总务处,找到陈会计说:“老师,把我的书杂费退我一半,多交的粮食折成钱也退我。我不读书了。”会计问:“你为什么不读了?”他说:“我学习差,比不上别人。”会计问:“谁说你学习差?”他说:“同学们这么说,有的老师也这么认为。”会计问:“你每门考多少分?”他说:“五十八九分。”会计引导说:“你读书是给自己读的,管别人的评价干吗?每门离及格只差几分,只要努力,及格没问题。其实所谓的差生,走出社会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的学生中,有几多差生走出社会,成为有用的蕊

成功的批评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教师在运用批评语时务必要注意语言的艺术,避免因批评方式不当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你虽然“进步”了,但我很难受。一次单元考试,一个学生因平时学习不好而抄袭了同桌的答案。老师悄悄地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用低沉的语调对她说:“这次单元考,你虽然‘进步’了,但我很难受。学习不能弄虚作假。老师相信你只要继续努力,一定会真正进步!”在后来的学习中,这位学生果然进步了。

5

如果能忍一忍,会弄成这样吗?体育课上,两个学生发生了小冲突,其中一个当着大家的面顶撞了老师,师生形成了对立的僵局。体育课上不下去了,班长叫来班主任。班主任没大声喝斥“住嘴”,而是既严肃而又诚恳地说:“我相信你今天不是故意破坏纪律。可是,你如果能忍一忍,不与老师顶撞,会弄成这样吗?你说该怎样收场呢?”在班主任严话宽说、柔中有刚的批评中,这个学生很快安静了下来,体育课正常上下去了。

别灰心,机会还是有的!自然课上,一位平时胆子就小的学生违反操作规则,打破了酒精灯,还差点烧伤了手。任课老师很生气地说:“我早就跟你们说过了,你就是不听!”听了老师这句含有轻蔑意味的批评,这位学生口服心不服地沉默不语。其实,老师如果出自一片真诚而充满爱心地说:“老师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今后机会还是有的。”这样一定能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产生大胆尝试的动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推荐第5篇:通告批评

通告批评

被通告批评班组: A4木工组

事由:

1、A4在8月6日晚12点浇筑负四层砼时A4-K∽A4-N/A4-12∽A4-15发生爆模。

2、经调查发生爆模的主要原因为穿墙螺杆质量存在问题。处理意见:

(1) 鉴于事件发生后班组积极配合对漏出的混凝土进行回收再次利用,

未对项目部造成较大损失,这次只对该班组进行批评教育处理。

(2) 希望班组及时更换不合格的穿墙螺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如果班组不及时对此事引起高度重视再有类似事件发生,项目部将

对该班组进行加倍处罚。

经项目部研究决定,给予该班组通报批评。望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思想素质,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经办人:项目经理:

重庆市渝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8月8日

推荐第6篇:批评意见

1、唱功好,做功差,抓工作不讲实效不下工夫,底数不清,

情况不明。

2、缺乏“钉钉子”精神和”一抓到底”的劲头,工作不推不

动,不催不办。

3、怕得罪人,不讲原则,老好人思想,该抓的不抓,该管

的不管,遇到矛盾绕道走。

4、精神懈怠,不思进取,有动作没措施,不想惹麻烦,不

想花力气,满足于做四平八稳的”太平官”。

5、工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拈轻怕重,畏难

怕苦,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6、懒惰平庸,责任心不强,不敢担当,对工作敷衍塞责。

7、缺乏民主作风,听不进不同声音,容不下不同意见,盛

气凌人,对下属要求严苛。

8、贪图安逸,工作向低标准看齐,生活向高标准看齐,不

比工作比待遇,不比奉献比享受。

9、服务意识淡漠,服务能力低下,不考虑基层实际,不体

谅基层难处。

10、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外围,轻内涵。

11、文山会海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12、调研工作部深不细,听汇报多,看现场少。

13、重部署,轻落实,制度执行不严,许多制度写在纸上,

贴在墙上,督促检查不力。

- 1 -

14、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精神颓废,意志消沉

15、求稳怕乱,当太平官逍遥官,因循守旧,缺乏攻坚克难

的干劲。

16、奉行好人主义,怕得罪人,只栽花,不栽刺,对矛盾问

题姑息迁就。

17、作风不实,开展调研不深不细,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

众。

18、推诿扯皮,碰到棘手问题往外推,遇到矛盾绕着走。

19、心浮气躁,好大喜功,为了应付上面检查,汇报工作报

喜不报忧,做表面文章,重形式轻实效。

20、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办事不计成本,认为只要没有把

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就无所谓。

21、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工作多做点就感觉吃亏,待

遇差一点就觉得委屈。

22、执行上级决定,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不顾实际情况,

墨守成规。

23、缺乏干事业的激情,工作没有新举措,满足于守摊子,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4、干工作拈轻怕重,不愿吃苦出力,只求轻松自如,工作

消极应付。

25、工作挑肥拣瘦,自己不干事,却对干事的人指指点点,

品头论足。

- 2 -

26、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上埋怨领导,对下抱怨群众。

27、工作不求实效,干工作只为给领导看,不怕群众不满意,

就怕领导不注意。

28、与群众打交道少,情况不明,底数不清,缺少群众语言,

进不了门,说不上话。

29、作风漂浮,脱离群众,尽管身在基层,却没接地气,在

群众中缺少人气。

30、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陶醉于已经取得的一点成绩,工

作方向不明,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措施不力。

31、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满足于老经验,老办法,习惯与

老一套,就框框,创新意识不强,干事动力部足。

32、责任心不强,满足于不找事,不惹事,只求过得去,

不求过得硬。

33、推诿扯皮,不推不动,拈轻怕重,人浮于事,游手好闲,

生情不明,下情不清。

34、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把准备做的说成已经做的,把布置

说成落实,不领会上级精神,不了解基层实际。

35、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少,交通工具发达了,与群众距离却

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干群沟通却困难了。

36、不立新目标,缺乏新动力,安于现状不愿吃苦,满足于

现有学识和见解,陶醉在曾经取得的成绩里。

37、抓工作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

- 3 -

38、抓工作不讲实效,不下功夫解决矛盾和问题,难以给领

导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影响的事不做,工作汇报看上去不漂亮的不做。

39、不在琢磨事上下工夫专在琢磨词上下工夫,故弄玄虚,

故作高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40、大局观念淡漠,本位主义严重,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

率不高。

41、工作缺少激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路不宽,办法不

多,服务群众意识不强。

42、极端个人主义,事业不成怨条件,工作不利怨环境,工

作不顺怨领导。

43、不敢担当,不敢碰硬,奉行“好人主义,多一事不如少

一事,不敢碰硬就怕得罪人。

44、文山会海,做表面文章,喜欢造声势出风头,不比干劲

比场面,不比实绩比风头。

45、拒绝批评帮助,容不下他人,听不得不同意见。

46、只看典型,不看全局,只看先进,不看落后,回避矛盾,

怕担责任。

- 4 -

推荐第7篇:开展 批评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6月7日董事长召开行管后勤人员专题会议,会议内容批评某些人对目前工作存在不务实和思想上有问题等提出一些看法和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自己思想生活工作情况进行了彻底反思,发现自己还存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现将本人存在有关问题和今后整改方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简要的汇报,对于讲得不够的地方,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批评。

一、自己存在的问题

1、工作方法有时做得不够恰当,不够策略,特别是下去检查时,发现有的同志违法操作规范原则,不顾情面,当着众人的面提出批评和指导,存在不够讲究方法,后果使同志们有时候出现比较勉强的现象,对工作方面:处事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好的,方式方法欠缺了一些,但同志们大都会相互理解。

2、沟通能力方面还欠缺一些,这一点与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是一个不善于言辞且不善于交际的人,没有在这方面做过努力,在平时工作中只管工作而不管与其他人交流,特别是与领导及部分同志沟通少,与社会融洽度不够,认为只要工作做好就万事俱备了,这样往往会给我工作带来不便和不细致。

3、在工作创新上,对待困难就有畏惧情绪,满足领导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缺乏创新意识开推精神,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缺乏灵活机智,过于死板,创新的观念没有,是我工作上最大的弱点。

4、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够,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本人护理技术

水平和医疗不匹配,原先是一级医院的技术水平,陈旧的仪器设备,原始的知识老化很难适应新区医院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努力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更好的服务于医院,服务于病人。

二、存在上述的问题,经过分析以上缺点,我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应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剖析,这其实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结果,若长期如此,对自己不加以严格要求,不采取取长补短的措施,将会给以后工作带来不便。

应该说,我是满腔热情,脚踏实地地投入工作,一直对工作是负责任的,但我总感到自己在工作上有些放松,有时没有做到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心态。

三、今后努力方向,

1、是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明确目标,为洋河新区人民医院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紧密联系实际,调整工作思路,制定可行计划,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为病人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是要严格的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缺乏的基础上,调整心态,改变方法和工作思路,努力改变工作中遇事处理不果断和不该发生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倍的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洋河新区人民医院贡献一份力量。

陈晓洁2014年6月17日

推荐第8篇:批评自我批评

批评自我批评

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习上还不够,一是理论学习还不够系统,浮在表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自觉主动在挤时间学习不够,闲时学一阵子,忙时学得少,有时看报纸也是看看大标题,结果对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新问题理解还不深,使理论水平不能尽快得到提高;二是知识面不够广。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看得多,教科研工作探究的不够,结果使得知识面不够广。

2、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还不够。在会上作自我批评多,在其他情况下作自我批评少;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批评的不多,对同事打不开情面,怕伤害同志间感情,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3、在工作创新上。对待困难有畏难情绪,满足于叫干啥就干啥,积极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推荐第9篇:批评例子

2010年1月30日,首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颁奖仪式,在北京SOHO尚都举行。 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创造了新的纪录,但是一些电影,特别是获得高票房的电影的口碑却备受质疑。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创作中心编剧、《青年电影手册》主编程青松称:“金扫帚奖不受雇佣,不媚权势,不论亲疏,从电影文本出发,以专业的立场、独立的身份,鞭策中国电影”。他认为,金扫帚既为中国电影做扫除,也寄希望来年少一点烂片,最好金扫帚的各个奖项都是空缺。 但所有榜上有名者没有人愿意领奖。

名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人生在世,如作一首诗。批评与赞扬,都是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成,则泰然受之。败,也不能一蹶不振。正如罗曼·罗兰说的那样,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批评,是他们让我们前进一步。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说:“不管我头上的天空怎样,我准备面对任何的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事例:可口可乐公司盲目信从少数人的批评,把公司带入了低谷;后来接受了大多数人的批评,却把公司带向了光明。

唐太宗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正是有魏征这面善言直谏之镜,让唐太宗不断成长,不断成就,在治国的路上稳稳前行。中国历史上的恢弘气象,不正是唐太宗从谏如流,善待批评而开拓的自然结果?

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本小说《三个故事与十首诗》出版了,只印300本,受到批评;隔了一年,另外一本《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了,印了1735本,只卖掉了500本,又遭到批评;第二年推出《太阳照样上升》,突然非常轰动,一下子卖掉了26000本,还是遭到批评。

1954年,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也有人批评他最轰动的小说《战地钟声》粗糙紊乱,《老人与海》单调无味。可是,海明威仍然我行我素,写作不辍。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曾犯下大错,被董事会批评、开除,但批评却促使乔布斯深刻反省,改正错误,二次进入苹果公司,开发出i-pod等产品,为公司创下不斐的业绩

北宋宰相赵普,位居高官,可是却因为书读得太少而闹出笑话,所以宋太祖便批评他的学识太浅。但赵普没有因为太祖的批评而与之生出隔阂,而是每日回家便发奋读书,紧闭房门,一概不见客,终成“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

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喜欢赌博。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

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同护军武周原是密友,只是因为一点小事就突然闹崩了,见面竟然连话也不说。张辽听说胡质的学问和人品都不错,便托人给胡质捎话说,要去拜访他,同他交个朋友。

胡质乘机诚恳地劝戒说:“交朋友,应看大节,不计小事,才能长久地保持友疽。武周为人不错,你也曾夸奖过他。现在,只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就不理他丁。我的才学比他差远了,怎能使你长久信赖呢?因此,我们俩好不了多久就会崩,还不如不结交哩!”

张辽听了又感激,又惭愧,连连称谢。随后,他给武周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武周也作了自我批评,两人和好如初。赵本山批评春晚启示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性,积极献言献策,而被挑战者也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反例:商纣王、周幽王、秦始皇、毛泽东

推荐第10篇:正确对待批评

正确对待批评

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使大家认清批评的治病救人作用,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批评。

教育重点:要勇于接受批评。

教育方法:

1、课堂讲授:30'

2、分组讨论:30'

讨论题:

怎样找准并正确吸取教训?

教育内容:

有了缺点毛病,受到领导或同志的批评,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有的同志却不能正确对待,感到丢了面子,抬不起头来,担心影响进步,以致背上思想包袱。应当说,受批评固然是不愉快的事,但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批评的压力可以变成继续前进的动力,其关键是调整好自己对待批评的心态。

一、“良药苦口利于病”

有的同志受到批评,往往以为是领导和同志跟自己过不去,因而产生怨恨泄气等情绪。其实,这些同志对批评缺乏正确的认识。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一个同志有了缺点错误,给予必要的批评甚至处分,是对个人成长和部队建设负责的表现。批评对人的帮助、挽救、促进作用,是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1、批评是治病救人的“手术刀”

1、批评是治病救人的“手术刀”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臻于犯错误。”因此,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怎样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问题。批评就好比医生给病人治病,是针对人们思、言、行上存在的“病灶”进行的,目的是要把病治好。有缺点毛病的同志受到批评后,就会在思想上引起震动,促其认识错误、吸取教训、改掉毛病,进而变成一个健康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2、批评是人生道路的“修偏仪”

恩格斯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惜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青年人由于阅历不丰富,思想及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经验,在前进道路上难免发生主客观不相符的情况,或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组织、领导、同志及时给予批评,甚至对错误严重的同志给予必要的处分,正是要把这些同志从偏差和错误上拉回来,端正其人生道路上的前进方向。受了批评处分,有利于有缺点错误的同志清醒头脑,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可以警示自己,主动预防和避免犯同类错误,防止重蹈覆辙。

3、批评是维护纪律的“助推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办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规矩守纪律。家有家规,乡有乡规,厂有厂规,国有国法,军有军纪。我军的纪律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铁的纪律,无论任何人违反了纪律,都必须坚决纠正,包括给予必要的批评处分。如果光是提倡怎么做,而对那些违反的同志不给予批评乃至处分,就不能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遵守的自觉性。

二、要勇于接受批评

勇于接受批评,是改正缺点毛病、争取更大进步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和勇于接受批评呢?

1、要“闻过则喜”

一棵树长了多余的枝杈,只有及时修剪,才能长成栋梁之材。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只有敢于正视现实,诚恳接受批评,才能清除身上的“细菌”和污垢,从而成长为“四有”革命军人。有句话叫“脊背上的灰自己看不见”,有了缺点毛病,就好比脊背上有灰尘一样,往往自己看不见,而旁观者就看得比较清楚。如果不让领导和同志批评指正,帮助“拍打脊背上的灰尘”,怎能保持肌体的健康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批评,就应当抱着“闻过则喜”的态度,十分欢迎领导和同志经常给自己“拍打拍打”,即使“拍打”得重一点也应愉快接受下来。

2、要勇于承认错误

有的同志受到批评时,往往态度不冷静,不注意认真反省,急于辩解和开脱自己,这是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的表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妨先冷静地把批评接受下来,严格认真地检讨和反省自己,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并作出真诚的检查,这比辩解要强百倍。即使确有解释的必要,也要承认错误先检讨,然后找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再说明情况。如著名的雷锋式战士王杰,有一次利用休息时间去帮邻近的一位老大爷喂牲口,他顾不得一天施工的劳累,一口气干了四十多分钟,帮老大爷挑满了一缸水,铡了一百多斤草。谁知刚回到班里,就挨了班长的批评,说他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不请假。王杰开始感到做了好事还挨批评,实在太冤枉,心里不是滋味。后来他认真想一想,感到班长的批评是有道理的,自己外出不请假,违反了纪律,尽管是为群众做好事,也应该批评。于是,王杰在班务会上主动检讨了错误,并恳请班长今后对他要求更严些。王杰同志严以律己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要严于解剖自己

这是勇于接受批评的内在动力。古人曰:“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算聪明,这是颇有哲理的。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经引用过曾子的一句话,叫做“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一天要几次反省自己,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在受到批评的情况下,更应该严于解剖自己,认真检讨和反思缺点错误,敢于把“刀子”指向自己的痛处,这样才能真正与缺点错误一刀两断,从而获得新的进步。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严于解剖自己、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光辉典范。周恩来同志生前经常讲自己的缺点,说:“有错误要逢人就讲,既可以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以借鉴。”在晚年,他还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陈毅同志一生光明磊落,也经常用自己在参加革命初期因缺乏经验而走过的一些弯路来教育干部。他在63岁生日时,写下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中夜尝自省,愧悔难自文。还是鼓勇气,改正再前行。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能认真地进行自我批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严于解剖自己,不努力清除自己思想上的尘垢呢?

三、要坚决改正缺点

受到批评,光勇于接受还不够,还要能坚决改正缺点毛病,而不能“虚心接受,屡教不改”。要把批评当作动力,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继续前进,这才是批评的目的,是领导、同志们的希望所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能否达到批评的目的,最终要取决于被批评同志的内因。

1、要变压力为前进的动力

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甚至犯错误,受到批评后,自己感到惭愧、内疚、悔恨,吃不香、睡不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犯了错误还持满不在乎的无所谓态度,那将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不错,列宁曾讲过“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但那是从总体上就年轻人发展的趋势是好的而言。作为个人,应严于律己,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决不姑息迁就,而应防微杜渐,一点一滴都不放过。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背上思想包袱,对进步和前途丧失信心。鸟的翅膀挂上重物就难以高飞,鱼的尾巴拴上重物就难以畅游,人的头脑若是压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我们应该懂得,错误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变成好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快地聪明起

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因此,面对批评,我们要抛弃的是自己的缺点毛病和思想包袱,要加以利用的是从压力转换来的动力。

2、要找准并正确吸取教训

受到批评,一般来讲总有教训可找。有时候,反面教训比正面经验更能教育人,更有利于促进人们成长进步。在这里,其关键是找准教训。有的同志往往从消极的方面找教训,如“今后要多栽花,少栽刺”;“多说好话,少提意见”等,这样找出的教训会把自己引向歧途。为了把教训找准,我们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出发点,既对自己负责,又对工作、对部队建设和人民利益负责;要善于倾听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请大家帮助自己把教训找准;要对照做得好的同志,看看自己的差距和教训在哪里,这样才有利于切实改正自己的缺点毛病。

3、要用实际行动消除偏见

受到批评,领导和同志们大多会给予热情帮助,但有时也会遇到少数同志的冷嘲热讽和另眼看待。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一个人的缺点毛病在别人印象里不容易一下子消除,有时人们还会由于心理上的定势,较长时期地对有缺点毛病的同志存有偏见,这在心理学上叫“光环效应”。克服这种“光环效应”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真正吸取教训,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用实际行动将功补过。这样,冷嘲热讽就会变成理解鼓励,另眼相看就会变成刮目相看。

第11篇:谈批评

谈批评

——红船观澜•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系列谈(14)

善意的批评使人进步,认真的反省促人提高。谈批评,包括批评与自我批评两个方面。批评,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自我批评,是以自我为对象,对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查找和剖析。中国的古人提倡“闻过则喜”,懂得“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西谚亦云:“批评如同你忠实的门警,你若把它一脚踢开,你的一切就会被错误偷尽。”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被实践证明为解决党内矛盾的有效方法。早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形象地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这个话,放到今天仍没有过时。

宁波市委原书记许运鸿因腐败受刑,他在忏悔书中说道:正是由于没有正常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致使独断专行、贪欲萌生。大量的“反面教材”反复验证一个道理:许多干部犯错误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开始往往有个缺口,但由于没有及时有效的批评,任其所以,日积月累,最后铸成大错。

然而,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党内民主生活的重要环节,当前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

有的不敢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他们思想深处,批评上级怕打击报复、穿了“小鞋”;批评同级怕疏远孤立、伤了和气;批评下级怕影响人

缘、丢了选票;自我批评又怕妄自菲薄、扫了面子……在他们眼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像“烫手的山芋”,看着熏人,用起来伤人,能不碰就别碰。

有的不愿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一些地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往往是批评工作业务上的问题多,批评思想作风上的问题少;对一般现象的批评多,对具体问题的批评少;搞浮光掠影的批评多,能直击要害的批评少……甚至“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谈希望”、“表扬和自我表扬相结合”。总之,多栽花、少栽刺。在他们手中,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只能高高地拿起、轻轻地放下。

无论不敢还是不愿,都反映出人们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回避矛盾,一团和气,是非不分。说到底,是个“私”字在作怪。“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无私,才能无畏,才能正视自己身上的毛病,才能勇于指出别人的不足,揭露矛盾,解决问题。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方法: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形成了一个正确公式:团结—批评—团结;遵循了一个坚定原则: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因此,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既严肃认真,又心平气和;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不就事论事;既充分敞开思想,又不泛泛而论,达到自我批评诚恳、相互批评中肯的效果。

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还需要进一步提起神、动真格。

第12篇:批评通报

批评通报

___班___老师

你班学生___因___________特发此通报批

评,忘及时查证,并加以改正。

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

年月日

…………………………………………………………………………………………..

批评通报

___班___老师

你班学生___因___________特发此通报批

评,忘及时查证,并加以改正。

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

年月日

…………………………………………………………………………………………..

批评通报

___班___老师

你班学生___因___________特发此通报批

评,忘及时查证,并加以改正。

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

年月日

第13篇:批评 德育论文

学会批评小学生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一、明确批评的目的

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形象。“责”可指为批评,作为教师,要使批评奏效,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对立,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并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

二、坚持批评的原则

1、公开性

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班队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隐蔽性

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行为,应本着保护学生自我形象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批评教育方式,注意隐蔽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告之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愿意为了改正错误付出努力,也达到了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三、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苦口婆心的劝说,粗暴的训斥,无声的责罚,都将给批评罩上一件冷漠、无情的外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导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与技巧。

1、谈话式代替指责式

谈话式以“我们来谈谈„„”,“你能把今天的情况说一说吗„„”,“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等语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平等对话,消除对立情绪,这时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以至融洽,就成了联手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同盟,学生更容易在这样的交流中认识错误,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改正缺点,完善自我形象的信心和决心。谈话起到了批评的作用,收到可能较批评更好的效果。

2、帮助法代替责罚法

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出错的原因,当时当地的情况,甚至于家庭状况,诚恳地就学生所需去帮助他们。如:对于习惯性犯错的学生,老师甚至可以帮助制订改正计划,帮助实施,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也许是物质上的,也许是精神上的真诚的帮助能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解决实际问题,去除导致学生犯错的根源,进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3、利用情境批评

学生的表现,常受他们粗浅的是非观,好恶感所左右,常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逞一时之勇,求一时之快,对自己的缺点视若无睹。假如:不珍惜时间,做事不严谨,学习不刻苦等等。

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游戏,小品表演,讽刺与幽默,设计师之家等活动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适当地调换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当他们感受到因自己的缺点导致活动的不成功或失败时,教师再抓住时机帮助他们分析得失,启发他们教育自己,这比教师命令、教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4、泠处理代替热处理

批评,在学生犯错误时立即进行,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须以冷处理代替热处理,耐心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再通过班干部、好朋友、家长一起疏导,水到渠成的批评,可能更能奏效。

四、批评的注意点

1、要“批评”在理上

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师的批评应该是及时地“指点迷津”,析事论理,以理服人,对症下药,才能切中学生心理矛盾,改变学生情绪状态,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2、批评注意分寸

批评有的宜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中公开“说”;有的宜在课后个谈心时悄悄“说”;有的宜点到为止,留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领会;有的宜条分缕析,讲清利弊教会学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

3、批评还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批评是为了帮助改正自身缺点,完善自我形象。批评时,教师还要注意适时地点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即如何完善自我形象,完善自我形象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才能达到教师批评的真正目的——改正缺点,完善自我。

第14篇:批评通报

关于对徐庆贺等同志违规驾车问题

的批评通报

2013年4月8日,武装押运中心农行大队鲁DYC35号车组执行押运任务过程中,在明知车辆仪表盘机油灯已亮的情况下,并未停车检查,而是选择继续行驶,最终导致车辆突然熄火,致使车辆大修发动机,更换曲轴。

车辆驾驶员徐庆贺在出车前未能按照总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出车前检查,致使车辆因缺机油造成发动机严重损坏,给总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为严明纪律,警戒他人,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根据《枣庄市保安总公司武装押运中心奖惩规定》及《枣庄市保安总公司工作责任条例责任追究规定》的相关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以下处罚:

一、给予驾驶员徐庆贺记过处分,扣发奖金150元,承担经济损失500元,并在公司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

二、车长刘虎扣发奖金150元。

三、农行大队长李国生扣发当月奖金400元,并作书面检查。

希望总公司全体职工要引以为戒,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遵守总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良好的工作作风,为总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

枣庄市保安总公司

2013年4月25日

第15篇:批评对象

批评对象:xxxx

1、形式主义:工作疲沓,落实不力,以经常开会为由,在工作上未尽全力。例如你今天在政府开会,明天在政协开会,后天在县委开会,而昨天确实是在人大开会。并且你在开会时又不接听电话,我们找你汇报工作都无法,更不要说很多工作要等你安排后才好落实。

2、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以要到上面跑项目为由,下乡调研、解决问题的时间偏少。与职工交心谈心少.例如你今天才从毕节回来,明天又去贵阳了,有时还要去北京。一个星期一趟毕节一趟责阳时间就没有了。你刚来发改局时还款天阔地的说要一星期召开一次班子成员会,一个月召开一次干部职工会。而实际上是一个月我们都很难见到你,更不要说一般职工了。你来了两三年了,单位职工的名字你能背全吗?

3、享乐主义:思想空虚,不求上进,认为自己年纪大,当正科级的时间长,安安心心等到改非或退休,缺乏上进心。例如有招考正处或副处级职位时,我们建议你报名时你说“报毬不起,反正老都老毬了”。你还说“如果想争取副县级的话早在好多年前就可以得到了”。你说你是不是不求上进? 批评对象:xxxx

1、形式主义:工作拖拉。例如你作为常务副局长,徐局长又经常不在单位,徐局长不在单位时你应该相当于主持工作才对,而你只注重自己分管的事情,我们向你汇报工作要求决择时你总是说“等倒,等倒,等倒徐局回来再说”。造成上级交办的事不能提前做好,到时候再组织人力加班。

2、享乐主义:纪律松懈,不思进取。认为自己能力强,资格老,又没有得到重用,有时有迟到早退现象。还有的是你作为全县唯一的国家级注册咨询师,应该有很好的前途,而你自认为工资已够用,该子又遵气,考上重点大学。从来不去争取,怕别人把自己“毛遂自荐”当成“跑官要官”。 批评对象:xxxx

1、形式主义:工作疲沓。例如:向上级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力度不够,没有经常性地与上级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勾通,即使有,也是电话勾通的多,直接勾通的少。致使我县所争取到的以工代赈项目资金没有达到全市最高水平。

2、官僚主义:预先谋划项目不力,等上面催要资料时才急忙上报。例如在项目谋划过程中,不主动地谋划项目,认为自已谋划的项目不一定得到上面的认可,也有可能被县里面的领导否定,造成做无用功,浪费精力又觉得丢了面子。

3、享乐主义:脱离群众。深入群众和项目一线督导不够。例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督导项目而督导项目,只会到项目点进行督导,只注重质量和进度,而一般不会过问成在的问题和困难,觉得这些东西不关自己的事。特别是项目验收后就很少回到项目点深入群众了解项目所产生的效益情况。 批评对象:xxxx

1、形式主义:精神松懈。由于年轻,玩心较重,对工作不主动,只要觉得能够完成就可以了,没有想完成得更好。例如在工作中,刚刚接手时会看完成时限要求,如果时限不急,就可能先放下,等等在做,而不是先做完,后检查,再核查定案。

2、官僚主义:蜻蜓点水。对项目调度不深入、具体。存在听汇报和电话调度现象。例如全县370多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00多个亿。你在调度时总是听汇报,而向你汇报的数据大多数是电话调度的,没有认认真真地到具体的项目点进行调度。可能造成数据的不真实性。

第16篇:形式主义批评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formalist criticism)

英美批评家通常用这个术语指称“新批评派”的理论与实践。1951年克林思.布鲁克斯在论辩中直言不讳地承认新批评派是“形式主义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本身”。他说:“为了对作品本身作出评价,形式主义批评家提出两点假设:

一、假定作者的真正意图就是他在作品中实际表现出的意图;也就是说,只有作者在作品中实现了的意图才能算数,至于作者写作时怎样设想,或者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初如何设想,都不能作为依据;

二、假定阅读作品的是一位理想读者,也就是说,不去注意不同读者对作品的各种不同的理解,而是努力找到一个中心立足点,以它为基准来研究诗歌或小说的结构。”(《形式主义批评家》)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则说:“形式主义批评的唯一目的是发现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形式。这种批评方法把文学本身看作是独立的,因此文学作品以外的考虑,如作者的生平、作者所处的时代、作品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意义,相对来说是不重要的。”“形式主义批评家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可以简述为:文学作品是什么?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效果是怎样的?这些形式和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应该直接来自作品文本。”(《文学批评方法手册》)这种批评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批评模式”。(魏伯.司各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

形式主义批评::俄国形式主义(Ruian Formalism)

“形式主义一词从它的对手加给它的贬义来说,指的是1915年到1930年期间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形式主义理论是结构语言学的起始,至少是布拉格语言学会所代表的潮流的起始。”(茨维坦.托多洛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编说明》)这个批评潮流是由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鲍里斯.艾亨鲍姆、尤里.图尼亚诺夫、奥西普.勃里克等人组成的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和由罗曼.雅各布森、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等人组成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来推动的。艾亨鲍姆回顾说,俄国形式主义的目的是把文艺学“从古老而破旧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并迫使它重新检验所有的基本概念和体系”。“在形式主义者出现时,学院式的科学对理论问题一无所知,仍然在有气无力地运用美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的古老原则,对研究对象感觉迟钝,甚至这种对象是否存在也成了虚幻。我们无须和这类科学较量,也不必多此一举”。真正的对手是象征派理论和印象派批评方法,“我们和象征派之间发生了冲突,目的是要从他们手中夺回诗学,使诗学摆脱他们的美学和哲学主观主义理论,使诗学重新回到科学地研究事实的道路上来”。(《形式方法的理论》)

艾亨鲍姆、米哈伊尔.巴赫金、托多洛夫等都把俄国形式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最初阶段(1916-1921)是在论战中提出口号和理论原则的时期。形式主义者们从反对文学艺术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文学作品由形象构成的传统看法开始,提出了文学作品是“手法”、是形式的总和的观点。这被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视为“批评的革命”,因为它要“中止艺术作品是模仿(即占有内容)的常识性的看法”,而代之以形式主宰一切的观念。(《语言的囚牢》)有意义的工作是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构成,由此概括出诗歌语言和普通语言(日常语言或散文语言)的区别。这一区分不仅使形式主义者把“文学性”确定为文学研究的对象,而且还获得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范畴,如自动化、陌生化、可感觉性、复杂化形式、阻滞等。在第二阶段(1921年以后),“诗学语音学问题开始被理解得更为广泛的文体问题所代替,被文学作品的结构问题所代替”。(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前一阶段的理论构想被进一步实证化、具体化、系统化。在诗歌结构、叙事诗学及文学史方面探讨了许多“一直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其中有些成就被证明“已经走在20世纪文学理论中的一些最重要的思想之前”。(安纳.杰弗森《俄国形式主义》)例如“支配”、“突出”、“变形”等概念已成为现代文体批评中的基本术语;对本事与情节的区分、关于母题的研究以及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等等,使形式主义的叙事诗学成为现代叙事学的直接先驱。特别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结构-功能概念及分析方法,使“形式主义开始在不易觉察的过程中步入结构主义”。(罗里.赖安等《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这些成就致使“欧洲各种新流派的文学理论中,几乎每一流派都从这一‘形式主义’传统中得到启发,都在强调俄国形式主义传统中的不同趋向,并竭力把自己对它的解释,说成是唯一正确的看法”。(杜威2佛克马、厄路德.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俄国形式主义受到的批评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它对文学的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质的轻视,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反驳。但是即便如此,系统批判了俄国形式主义的巴赫金仍然指出:“形式主义总的说来起过有益的作用。它把文学科学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提上日程,而且提得十分尖锐,以至于现在无法回避和忽视它们。”“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也应感谢形式主义者,感谢他们的理论能够成为严肃批判的对象,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础能在批判过程中得到阐明,变得更加坚实。”(《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

形式主义批评::词语的复活(resurrection of word)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其同名的小册子中,针对“词语是形象和形象的硬化”的观点而提出的口号。米哈伊尔.巴赫金说:“1914年问世的什克洛夫斯基的小册子《词语的复活》是这个流派的第一个历史文献。”“什克洛夫斯基的话——‘词语的复活’——是对早期形式主义激情的最好定义。形式主义者把被俘的诗歌词语领出监狱。”(《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艾亨鲍姆回顾说:“词语的复活”是“最初把形式主义者联合成一个团体的基本口号,是把诗歌语言从日益支配象征主义者的哲学倾向和宗教倾向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口号”。(《文学》)巴赫金进而解释说:“形式主义者把词语的复活不仅理解为摆脱词语的一切着重强调的意义和任何象征意义,而且,特别是在早期,几乎全部取消词语的意识形态意义本身。对形式主义者来说,词就是词,首先和主要是它的音响的经验的物质性和具体性。他们要从词的超负荷中,从它被象征主义者赋予词语的崇高涵义全部吞没的危险中解救出来的,正是这种最低限度的可感知性。”后来“词语的复活”就被“陌生化”、“可感觉性”这类更细致、更具体的术语所代替。

形式主义批评::无意义词语(эаутный язык)

俄国形式主义在其初期提出的“一种表明诗歌特点的现象”。(鲍里斯.艾亨鲍姆《形式方法的理论》)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论诗歌和无意义语言》一文中,援引许多例子说明:“有些人使用一些词,但并没有考虑这些词的意义。”由于这一现象在未来主义诗歌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因此形式主义者们猜测,无意义词语的意义和价值或许在于词语本身。什克洛夫斯基说:“在欣赏什么意义也没有的‘无意义词语’时,言语的发音方面无疑是很重要的。也许诗歌带来的大部分快感甚至就在于发音方面,在于言语器官的别具一格的跳动上。”罗曼.雅各布森也据此判断:“严格地讲,诗的语言以语音的词为目的;更确切地说,因为其相应目的的存在,诗的语言是以谐音的词、以无意义词语为目的的。”(《现代俄罗斯诗歌》)这是西方现代文论中最早从语言学角度提出诗歌语言具有非指涉性,亦即自我指涉的特征的观点之一。艾亨鲍姆说:“所有这些意见和原则都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诗歌语言不单单是一种形象的语言,诗句的声音甚至不是外部和谐的因素,声音甚至也不伴随意义,而是它本身便有独立的意义。”(《形式主义的理论》)后来,无意义词语或无意义结构经常被形式主义用来指“反映着自身的独立价值”或“作为目的本身”的文学语言或形式。如艾亨鲍姆在《文学与电影》里说:艺术“并不与固定的‘意义’相联系,它体现在‘无意义’、‘作为目的本身’的倾向之中,这些倾向从每一种艺术里流露出来,是艺术的有机的催化剂。”1933年雅各布森在《论诗歌》中用更确切的方式阐说了无意义词语的实际内涵:“诗歌的特点是一个词被视作一个词,而不是只视作代表一个所指的对象,或一种情绪的表现。词及词的序列、它们的意义、它们的外部与内部的形式,都获得了适当的份量和价值。”因此巴赫金指出:“‘无意义词语’最充分地表达了形式主义者的艺术的(未来主义的)意向和理论目的,后来它对形式主义者来说,仍然是任何艺术结构力求达到的理想境界的表现。”(《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

形式主义批评::诗歌语言(poetic language)

俄国形式主义设想的有别于实用语言或散文语言的另一语言系统,它的特征是“自身拥有价值”,或者说“以自身为目的”的、“可感觉的”。列夫.雅库宾斯基在《论语音》中明确表达了这一想法:“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下说话人使用语言表现的不同目的来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类。如果他使用它是出于交流的纯实用目的,那就涉及到实用语言(言语思维)体系,在这里,语言表现(语音、词素等)并没有独立价值,它们只是一种交流手段。然而,我们仍可考虑到其他语言体系(它们是确实存在的),在那里,实用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虽然并未全然消失),语言表现获得一种独立价值。”诗歌语言就是如此。“在诗的语言思想中,语音成为引人注目的对象,它们反映着自身的独立价值并在清晰的意识域里显现出来。”诗歌语言的特征在于其结构可以被感觉到。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说:“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是由其结构的感觉特点决定的。人们可以感觉声音的方面,或是发音的方面,或是语义的方面。有时,可以感觉的不是词语的结构,而是词语的组合、词语的搭配。”(《波捷勃尼亚》)他还说:“无论是从语言和词汇方面,还是从词的排列的性质方面,和由词构成的意义结构的性质方面来研究诗歌语言,我们到处都可遇到艺术的这样一个特征:它是有意地为那种摆脱感觉的自动化状态而创作的;在艺术中,引人注意的是创作者的目的,因为它‘人为地’创作成这样,使得感觉过程受到阻碍,达到尽可能紧张的程度和持续很长时间,同时作品不是在某一空间中一下子被感觉,而是从时间的延续性上被感觉。‘诗歌语言’正好符合这些条件。”“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诗歌确定为受阻的、扭曲的语言。”(《作为手法的艺术》)茨维坦.托多洛夫认为以上论述以“明确的形式”表达了俄国形式主义的“标准理论”,即“实用语言在自身之外、在思想传达和人际交流中找到它的价值,它是手段不是目的;用一个学术性强一点的词来说,实用语言是外在目的的。相反,诗歌语言在自身找到证明(及其所有价值);它本身就是它的目的而不再是一个手段,它是自主的或者说是自在目的的”。(《批评的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可感觉性(ощутимость)

俄国形式主义者对诗歌及其他艺术的特征和目的所作的概括。这个术语一是指形式的可感觉性。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说:“如果我们要给诗歌感觉甚至是艺术感觉下一个定义,那么这个定义就必然是这样的:艺术感觉是我们在其中感觉到形式(可能不仅是形式,但至少是形式)的一种感觉。”(《词语的复活》)鲍里斯.艾亨鲍姆特别强调,可感觉性“并不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某某人特有的感觉),而是一种艺术的要素”;各种手法的使用,就是使形式具有可感觉性(《形式方法的理论》)。该术语又指对艺术作品中的事物的可感觉性。什克洛夫斯基说:“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觉,使人感觉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例如,“舞蹈是一种可感觉的步行”,“甚至可以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为了被感觉才构成的步行”。“‘艺术的’创造,目的就是为了使感觉在其上面延长”。(《作为手法的艺术》)

形式主义批评::自动化(автоматизация)

又译“机械化”。动作或形式由于可感觉性减退而成为习惯或惯例时所处的无意识状态。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说:“如果我们对感觉的一般规律作一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变得带有自动化了。这样,我们所有熟悉的动作都进入了无意识的、自动的领域。如果有谁回忆起他第一次手握钢笔或第一次讲外语时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同他经上千次重复后所体验的感觉作比较,他便会赞同我们的意见。我们的散文式语言,散文式语言所特有的建构不完整的句子,话说一半即止的规则,其原因就在于自动化的过程。”“在事物的代数化、自动化的过程中,我们得到感觉力量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事物是由其一种特点表示出来,例如数量;或者仿佛按照一个公式再现出来,而它们却不一定在意识里出现。”自动化使得人们对外在事物熟视无睹,感受变得习以为常,丧失感受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诗意性,结果使得“生活就消失了,变得什么也不是了” 。(《作为手法的艺术》)尤里.图尼亚诺夫用这一术语来形容文学作品结构中某种构成要素的审美功能的改变或衰退:“当有涵义的形象失去影响时,表示这个形象的词就变成一种叙述的熟语,变成辅助的工具词。换言之,就是它的功能改变了。自动化,某个文学要素的‘衰退’,也是同样的情况。”(《论文学的演变》)俄国形式主义者普遍同意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的下述看法:“研究诗歌语言,在语音和词汇构成、在措词和由词组成的表意结构的特性方面考察诗歌语言,无论在哪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艺术的特征,即它是专为使感觉摆脱自动化而创造的。”“使事物摆脱感觉的自动化,在艺术中是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的。”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陌生化”。 形式主义批评::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

又译“奇特化”、“反常化”。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的与“自动化”相对应的术语。是使艺术作品增加可感觉性的各种手法的统称,又是使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的手段。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手法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作为手法的艺术》)陌生化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托尔斯泰在作品中,“不直呼事物的名称,而是描绘事物;而且他在描写事物时,不是使用一般用于这一事物各部分的名称,而是借用描写其他事物相应部分所使用的词”。例如:把圣餐称为一小片白面包、通过一个小姑娘的眼光来写军事会议,假托一匹马的叙述来写人际关系,用具体的描写来写人们熟知的宗教教义和仪式等等。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形象的描绘也属于陌生化,“几乎有形象的地方就有陌生化”。因为“形象的目的并不是要使它带有的意义更接近于我们的理解,而是要创造一种对事物的特别的感觉,创造它的视象,而不是对它的认知”。诗歌语言的语音和词汇构成、词的组成和语义结构也是陌生化的范围,它既可能是“难懂的、晦涩的语言,充满障碍的语言”,也可能“和散文语言很接近”。如“普希金利用人民的语言作为一种手法来吸引人们的注意”。陌生化还应当从动态方面,同某个时期文学的传统和背景联系起来理解。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指出,文学之外的材料,只要经过陌生化就能进入作品,“为了不致与文学作品的其他组成部分互不调和,应该在材料的表现上具备新颖的和独特的特点。要把旧的习惯的东西当作新的和尚未习惯的东西来谈;要把司空见惯的东西当作反常的东西来谈”。例如,“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广泛利用了陌生化手法,用以描绘出一幅关于欧洲社会和政治制度的讽刺画”,“他抛去华丽的词藻、关于某些现象诸如战争、阶级矛盾、职业议员的政治手腕等等——的虚伪的传统解释。这些主题被剥去常见的语言外衣,就变得陌生了,显示出整个令人厌恶的一面”。这就使“批判政治制度这一文学之外的材料获得了理由,并和作品紧密结合起来”。(《主题》)

形式主义批评::文学性(литературность)

俄国形式主义所确立的文学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原则。罗曼.雅各布森说:“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说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现代俄国诗歌》)文学性既是一个关涉文学作品的本体论或自足性的概念,同时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鲍里斯.艾亨鲍姆指出,俄国形式主义最初是通过“把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相互对照”来把握文学性的,并由此意识到,“艺术的特殊差异不是在构成作品的要素中表现出来的,而是人们具体利用这些要素时表现出来的”。在对体裁和文学史的考察中,批评家发现,文学性具有“动态”的意义:如若具有文学性的手法、形式一旦变为常规、惯例而成为“自动化”的,那么就会丧失其文学性的功能,因为文学性总是同“陌生化-可感觉性”相联系的。(《形式方法的理论》)因此文学性说到底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艾亨鲍姆说:“为了实现并巩固这一特异性的原则,而又不借助于思辨美学,就必须把文学事实与其他系列的事实加以对比,在现有的多种多样的系列中选择一种与文学系列相互重叠但又具有不同功能的系列。”特里.伊格尔顿解释说:“对于形式主义者来说,‘文学性’是由一种话语与另一种话语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所产生的一种功能;‘文学性’并不是一种永远给定的特性。他们一心想要定义的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语言的某些特殊用法。这种用法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发现,但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之外的很多地方找到。”(《文学理论导引》) 形式主义批评::材料和手法(материал и прием)

俄国形式主义替代内容和形式的一对区分性概念。在形式主义者看来,“形式”是“含混不清的词”,且“通常和‘内容’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受到束缚;而‘内容’的概念更为混乱,更不科学”。(鲍里斯.艾亨鲍姆《形式方法的理论》)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种划分,它将艺术作品视为审美对象,并以其本质特征为基础,划分出材料与手法的对立。这一对立指明了对诗歌‘形式’因素进行理论研究和系统描述的途径。”(维克托.日尔蒙斯基《诗学的任务》)材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本事、母题、思想、观念等在内的“思想材料”,即如米哈伊尔.巴赫金所说:“在建立材料的概念时,他们的指导思想是:把具有直接思想意义的以及过去称作文学的内容而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东西的一切,都归入材料。”(《文艺学的形式主义方法》)二是语言材料。尤里.图尼亚诺夫说:“从定形下来的材料的角度进行研究,用来表示这种材料的最简单的东西是言语、词语。”(《结构的概念》)不论哪个意义上的材料,通常都是作为手法的动因并经过手法的设计、加工、变形而进入文学作品的,即转变为文学作品的形式或结构,自身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所以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是纯粹的形式。„„它不是物品,不是材料,而是各种材料的比例”,并因此而把艺术作品视为各种手法的总和。手法是与形式、结构、陌生化、可感觉性等相通的概念,俄国形式主义最初也较多地使用“形式”这一概念,“在以后的演变过程中,手法的概念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个概念是直接由建立了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之间的区别而产生的”。(《形式方法的理论》)手法,即对材料的安排、设计、加工和变形。什克洛夫斯基说,“各诗歌流派的全部活动只不过是积累和发现新的手法,以便安排和设计语言材料”;“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手法的目的就是要使作品尽可能被感觉为艺术作品”。因此不仅节奏、韵脚及各种修辞手法在艺术作品中转变为手法的范围,情节以及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形象,也不过是“创造最大限度的印象的方法之一。作为一种方法,从它的功能上说,它和诗歌语言中其他的手法是一样的,和简单类似、消极类似是一样的,和比较、重复、对称和夸张是一样的,和一切所谓的修辞格是一样的,和所有用于加强对事物的感觉的方法是一样的”。(《作为手法的艺术》)所以罗曼.雅各布森说:“如果关于文学的研究想成为科学的话,它就得承认‘手法’是自己唯一的主人公。”(《现代俄罗斯诗歌》)俄国形式主义者普遍认为,材料和手法的对应关系如同自动化和陌生化、无意识和可感觉性一样,处于动态的结构体系之中,因此有可能相互转化。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说:“手法经历产生、存在、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手法随着不断地使用会变得自动化,结果是逐渐丧失自己的功能和活动。为克服手法的自动化,就要使手法在功能和意义上不断更新。手法的更新,无非是对前辈作家的东西给以别致的使用并赋予崭新的含义。”(《主题》)材料和手法的区分正是根据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功能,而不是根据对象固有的性质来区分的。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解,图尼亚诺夫提出:“‘材料’的概念并不越出形式的范围,材料也是形式的东西,把它与外在于结构的要素混同起来是错误的。”(《结构的概念》) 形式主义批评::阻滞(заторможенный)

又译“受阻的”。出自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关于诗的定义:“诗就是受阻的、扭曲的语言。” (《作为手法的艺术》)这被视为“艺术的一般规律”,由诗歌推及小说、戏剧等艺术门类。阻滞是针对传统诗学理论中的“节约原则”,即“以尽可能少的词语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而提出来的。在俄国形式主义看来,事实并非如此。诗歌语言与“节约原则”恰恰相反,它是用许多无意义词语、用韵律、节奏等手法造成复杂化形式,阻滞词语意义和意义的直接合一,以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列夫.雅库宾斯基指出,在诗歌中,没有平稳语音的异读规则,倒是明显存在着“一些难以发音的相似声音的团块”。一些新的韵律形式常常对普通语言的声音有阻滞作用,以至于普希金说,叶尔莫洛夫将军在读了格利鲍耶多夫的诗之后,下颚都僵硬了(《论诗歌语言的声音》)。奥西普.勃里克也论及诗歌中无意义结构的阻滞作用:“在诗人的作品中,首先出现的是具有语音和节奏的抒情情绪的不定印象,随后这种无意义的结构才连接成为有意义的词。”(《节奏与句法》)在小说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是把文学外题材当作制动或阻滞方法来使用。在长篇的叙述中,事件必须有所制动。这一方面有利于展开文字的陈述,另一方面也能诱发期待的心理。在最紧张的时刻,突然节外生枝地穿插进一些细节,迫使读者离开正在流动的情节叙述,先看穿插进的细节,在这之后,再回到原来的情节叙述”。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场面宏大的描写就是如此(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主题》)。在戏剧中,“为使悲剧情节充分展开,为‘用形式消灭内容’和使怜悯成为成功地运用悲剧形式的结果,就应该延宕和阻滞悲剧。„„延宕和阻滞方法(诗歌艺术的一般法则)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然而它们应当是合情合理的,同时尽可能又是隐蔽的,以便‘欺骗’观众。”例如哈姆雷特和华伦斯坦的拖延通常被认为是人物性格的表现,如犹豫迟疑等,而实际上“是因为应当拖延悲剧”,这拖延正是悲剧形式所需要的“阻滞力”。(鲍里斯.艾亨鲍姆《论悲剧和悲剧性》) 形式主义批评::支配因素(dominant)

罗曼.雅各布森把这个术语界定为:“一部艺术作品的核心成分,它制约、决定并改变其他成分,它保证结构的完整性。”他还说:“一篇诗歌作品必须被看成是美学占支配地位的文字表达。当然,表明美学发挥作用的标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如一的。然而,每部诗歌经典、每组一定时期的诗歌规范作品都包含着重要的、独特的成分,缺少这些成分,这部作品就不能认为是诗歌。”(转引自罗伯特.史柯尔斯《文学中的结构主义》)在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结构和功能的概念后,支配因素是对作品内部诸因素关系及作品获得审美功能的重要说明。尤里.图尼亚诺夫说:“作品的统一不是对称的、封闭的整体,而是展开的动态的整体,它的各个因素不是由等号或加号联系起来的,而是用动态的比照和整体化符号联系起来的。”(《结构的概念》)在这个整体性结构中,“不是各种因素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而只是以突出一些因素(支配因素)并使另外的因素变形为前提的;作品就靠这种支配因素进入文学并取得文学功能。因此,我们只能根据诗句几个方面的特点,就应该把它归于诗歌的系列,而不应该归于散文的系列。”(《论文学的演变》)图尼亚诺夫举例说,在一般叙事作品中,情节是支配因素,但在诗歌中,支配因素则是节奏,即或有情节、人物、背景(如《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诗歌结构中也被贬低到材料或母题的地位,由节奏给以重新组织,并改变它们的形式和意义。而在有些叙事作品中,情节也不一定是支配因素,如果戈理的《外套》,支配因素是“斯卡兹”,即民间故事的自叙独白的讲述方式,由它控制和支配情节。人们是根据一个作品中的支配因素来确定该作品的体裁或形式特征的。但支配因素和从属的因素的关系并非永远固定的,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转换形成了文学作品结构的动态事实。图尼亚诺夫说:“形式的感觉永远是支配的结构性因素同从属因素的对比关系的流动(因而是变化)的感觉。不一定要将时间的尺度纳入这一流动、这一‘展开’的概念。流动-动态可以是就其本身、在时间以外作纯粹的运动来把握的。艺术就是靠这种相互作用和冲突而存在的。没有起结构作用的因素对其他因素支配、变形的感觉,便没有艺术事实。„„如果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感觉消失了(这种相互作用的感觉意味着必须有两类因素,一是支配因素,一是从属因素),艺术事实也就不存在了,艺术也就成为自动化的东西了。”(《结构的概念》)西方批评家认为,对于俄国形式主义来说,“重大的突破来自‘支配因素’概念的发展”。(罗里.赖安等《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这一突破使俄国形式主义接近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的立场。后来,参加创建布拉格学派的雅各布森继续用“支配”这一术语从功能方面对诗歌作了说明:“诗歌的功能不是语言艺术的唯一功能,它只是语言艺术的占支配地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功能,而在其他语言活动中,它是从属的、辅助的成分。”(《语言学和诗学》) 形式主义批评::突出(foregrounding)

又译“凸显”、“前推”、“置于前景”、“前景化”。“如果某个传播元素因其自身缘故而成为关注焦点,那么就可谓得到突出。这个术语出自20世纪20年代俄国与捷克形式主义的著述,他们把这个概念发展为一种理论的组成部分,在这种理论看来文学是一种专门而特别的传播方式。由于对选择的语言成分进行系统化的突出,文学(特别是诗歌)就不同于日常的传播活动。”(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尤里.图尼亚诺夫的话说:“动态的形式既不表现为这些组成部分的汇聚,也不是融合,而表现为它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突出一些因素,而牺牲另一些因素。得到突出的因素便使那些从属的因素变形。”(《结构的概念》)米哈伊尔.巴赫金对此解释说:“他把这个结构想象为,通过突出语言结构的一个因素作为支配因素并使其他因素变形的方法,不断打破自动化的过程。例如,突出节奏的因素作为支配因素,使得句法因素和语义因素变形。根据图尼亚诺夫的说法,诗歌语言是它的各个不同因素──语音形象、节奏、句法、语义——的不间断的斗争。所有这些因素相互制造障碍,因而造成了言语结构的可感觉性。”(《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

俄国形式主义看重“突出”这一术语还有两重特别的意义。一是指某些形式、技巧、手法在已有的文学惯例和背景上得以突出,从而克服自动化。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作品是在其他艺术作品的背景上和通过这些作品的联想而被接受的。艺术作品的形式由它与存在于它之前的其他形式的关系来决定。艺术作品的材料一定要被强调出来,也就是被突出出来,‘大声喊出来’。这不是浅薄的模仿,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作为与某一典范相对照和对立的东西而创作的。”(《诗学》)这正如英国批评家罗吉.福勒所说:“文学中的‘突出’常常和语言的偏离常规是一回事:通过打破习俗和惯例,诗人超越了寻常的语言方式,把读者从陈词滥调的俗套中解放出来,而且使他领悟到新的东西。”(《现代批评术语词典》)这构成了俄国形式主义考察和描述文学发展变化的一个着眼点。二是在诗歌语言的多种功能中突出语言形式或语言行为本身,以体现诗歌语言的“独立价值”。列夫.雅库宾斯基曾意识到:“在诗语思维中,音在意识的亮区里浮现出来,由此产生了对音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又使得诗的‘内容’与其中的音之间形成一定的依附性,后一种情况也是由言语器官富于表达力的动作促成的。”(《论诗歌语言的声音》)这一意义后来由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J.穆卡洛夫斯基给以了清楚的表述:“诗歌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突出话语。„„它不是用来为交际服务的,而是为了把表达的行为,即言语自身的行为置于最突出的地位。”(《标准语言和诗歌语言》)

形式主义批评::变形(деформация)

又译“违反”、“偏离”、“扭曲”。文学艺术的基本手法之一。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各种艺术形式都是靠变形而获得的。“艺术中有一种秩序,然而,希腊神庙中的任何一根圆柱都不是准确地按照这种秩序建成的;艺术节奏就是变形的散文式节奏。”(《作为手法的艺术》)罗曼.雅各布森称,诗歌是“对普通语言的有组织的变形”。(《论捷克诗歌》)变形就是“给感觉加上一种新的形式”,“用一种不寻常的概括来表现事物” 。(《论艺术的现实主义》)在诗歌中,变形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在语音层面,诗歌把普通语言变形为“在话语的整个语音结构中组织成的话语”。(列夫.雅库宾斯基《论诗歌语言的声音》)在句法层面,由于“诗句不仅遵循句法的规律,而且也遵循节奏的规律”,从而“使诗歌的句法性质复杂化了”。(奥西普.勃里克《节奏与句法》)在语义层面,“词语一进入诗歌,它们就似乎脱离了普通话语。它们四周的气氛具有新的意义”。(鲍里斯.艾亨鲍姆,转引自安纳.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变形总是相对于某些常规或惯例而言的。雅各布森说:“我们一旦习惯于用一个名字来指一个事物,要想找到一个有表现力的称呼,相反就得利用隐喻、暗示、譬喻。利用比喻使我们感觉事物更为明显,并且帮助我们理解它。换言之,当我们找到一个能够给我们展现事物的准确的词时,我们总是选择一个不太常用的词,至少在那种情况下不常用的词,一个违反常规的词。”变形是个动态的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说:“如果这一变形成为规范,那么,它便会失去作为困难化手法的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引进新的手法来促使变形。例如,“对于普希金的同时代人来说,杰尔查文的情绪激昂的风格是习惯了的诗歌语言,而普希金的风格按当时的风尚,却是出乎意外的难以接受。让我们回忆一下普希金的同时代人因诗人的表达法如此通俗而吃惊不已,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形式主义批评::本事和情节(фабла и сюжет)

俄国文学批评中的传统术语,经由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人的重新阐释,成为俄国形式主义叙事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散文理论》中,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情节的概念过于经常地与事件的描述相混淆,与我建议称之为本事的东西相混淆。实际上,本事仅只是形成情节的材料。因此,《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情节不是主人公与达吉雅娜之间的恋爱,而是而是通过插进打断叙事的插叙方法对这个本事的情节加工。”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承继这一看法给予了更详明的阐说:“在整个一部作品里,我们获知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全部事件,就称为本事。本事可以按事实因果关系的方式,按照自然的顺序展开,也就是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顺序展开而不受任何安排事件和写入作品的方式的制约。本事和由同样事件构成的情节是对应的。”“作品中事件的艺术建构分布叫做作品的情节。”“本事可取自非属作者杜撰的真实事件,情节则全然是艺术的结构”;“本事就是处在逻辑的因果-时间关系中的众多母题之总和,情节就是处在作品所安排的顺序与联系中的众多母题之总和”。“简单地说,本事就是实际发生过的事情,情节是读者了解这些事情的方式”(《主题》)。在俄国形式主义看来,本事和情节是材料和手法,或内容和形式在叙事理论中的具体化和延伸。什克洛夫斯基说:“情节组成的方法和手法是相似的,即使与选音的方法相比,基本上也是相同的。文学作品是语音、发音动作和思想的编织物。”“神话、故事、小说都是母题的组合;诗歌是修辞的母题的组合;因此情节和情节性是像韵脚一样的形式。在分析艺术作品时,从情节性的观点看来,未见有使用‘内容’这一概念的必要性。”米哈伊尔.巴赫金指出,依此看来“所有情节上的停顿、波折和重复,完全不是所叙述的事件的停顿和重复,而是叙述本身的停顿和重复,而是进行描写的词语的停顿和重复”。(《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在叙事作品中,本事转变为情节同样是由陌生化在起作用。鲍里斯.艾亨鲍姆说,在有些作品中,“情节的结构变成一种利用本事的游戏,而本事变成了谜语或轶事趣闻。这样便产生了体裁的更新,因为它找到了新的可能性和新的形式”。(《论散文理论》)被什克洛夫斯基誉为“世界文学中最典型的小说”的斯泰恩的《项狄传》就属于这样的作品,它“通过破坏形式而达到的对形式的理解,构成了小说的内容”。巴赫金批评了俄国形式主义对本事和情节的区分:“本事和情节实质上是作品的一个统一的结构成分。这个成分作为本事,在走向被完成的现实在主题的统一的一极时形成;作为情节,则在走向作品的起完成作用的现实的一极时形成。”“本事与情节一起展开:所叙述的生活事件和叙述本身这件实际发生的事,结合而成为艺术作品中统一的事件。”但也由于对本事和情节的区分,西方批评家普遍赞同:“将第一个在叙事艺术研究中建立了系统的概念框架的光荣归于俄国形式主义者。”(N.W.维塞《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批评::梯形结构(ступенчатое построение) 小说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常见的情况是:“每个故事的结尾情境都是下一个故事的开始情境;因此可以说,每个中间过渡的故事都既没有开端,也没有完整的结局。为使长篇小说中出现前进的运动,必须让每一个故事在主题材料上比上一个故事有所扩展,例如,每个新的事件都应在主人公周围聚集不断更新的角色群;或者必须让主人公的每一新境遇与上回相比更加复杂和困难。”(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主题》)维克托.日尔蒙斯基例举了一种典型的梯形结构,即在俄国民间故事中经常可见的:首先由年轻的勇士出征,然后是中年的勇士,最后是老年的勇士。把这种类比推移的梯形结构加以抽象,还可以从诗歌的结构中找到它。(参见《抒情诗的结构》)如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指出:“重复及其个别情形——韵脚、同义反复、同义排偶、心理排偶、延宕、史诗性重叠、童话体、突转及其他多种情节分布手法,均属于梯形结构。”下面这节俄国民谣即是一例:“是不是那只黑貂,奇异的,/ 奇异的黑貂,大耳朵的,/ 大耳朵的黑貂,毛茸茸的。”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按照梯形结构而展开的故事,实际上是可以无限的,正如在此基础上创作的惊险小说及大仲马的一些作品一样,“只有通过改变故事的时间范围而‘草率了结’故事,才能结束这种小说”。(《散文理论》) 形式主义批评::环形结构(обрамление)

小说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它的技巧在于一个故事(充当框架的)散射。一个故事的叙述漫延整个小说,而其余的故事则作为穿插其间的情节。在环形结构里,各个故事大小不等,安排无序;长篇小说本身是一个拖长了的、经常被其他插曲打断的故事。比如儒勒.凡尔纳的长篇小说《怪人的遗嘱》,其中充当框架故事的是主人公遗产的历史和遗嘱中的条件等等,各主人公在参加遗嘱规定的游戏中所作的冒险则成为框架故事的插曲。”采用框架法构成的作品,往往是环形结构。(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主题》)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举了另一种环形结构的“公式”:“例如甲爱乙,而乙不爱甲;当乙爱上甲时,甲却已经不爱乙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达吉雅娜的关系就是按照这个公式建立起来的。”另外,在叙事作品中,环形结构也常同梯形结构组织在一起,“一般说来,小说乃是由于拓展而变得复杂的环形和梯形结构的结合”。(《散文理论》)

形式主义批评::平行结构(параллелизм)

小说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说,在这种结构中“叙述从多方面进行,先说一个方面发生的事。此方面的主人公可向彼方面过渡,各叙述方面的角色与母题可经常交互流动”,“这样一来,若干故事在同时叙述过程中相互交叉而发展,时而融合(两个角色集团汇成一个角色集团),时而岔开。伴随这种平行的结构,各主人公的命运也平行发展。通常是一个集团的命运在主题上对立于另一集团的命运(如在性格、环境、结局上的对立等等),因而平行的故事总给人以一个故事烘托另一个故事的印象”。(《主题》)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的小说常常采用这一结构。如他在年轻时写的短篇小说《三死》中,就以贵妇人的死、农夫的死和树木的死,构成平行类似的结构,以探讨死的主题。在《战争与和平》中以拿破仑-库图佐夫、别祖豪夫-包尔康斯基形成对照。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以安娜-渥伦斯基和列文-吉提形成对照等等。(参见《散文理论》)托马舍夫斯基强调:“在使用平行这一术语时,务必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指展开叙述上的同时性(情节的平行),另一种情况是对照和比较(故事的平行)。两种情况通常相互一致,但绝非互为前提。最常见的是故事中在时间和人物方面有区别的现象彼此的平行对照。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以一个故事为主,另一个故事为辅;辅助性的故事通过人物的讲述等形式来展开。例如司汤达的《红与黑》。”

形式主义批评::串联法(нанизывание)

在长篇叙事作品中“广泛流行的情节结构方法”。“从这种构成方式来看,一种完整的短篇故事形成于另一种完整的短篇故事之后,它们由人物的统一联结起来。讲述的故事给主人公加上好几个任务,就是通过串联法构成的。通过一个故事知晓另一个故事的动机,用的就是串联法。”(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指出:“以一个主人公串联若干故事,是把若干故事联合为一个叙述整体的常用方法之一。”“长篇小说作为一种大型叙述形式,常常是许多故事联结的产物。联结故事的典型方法是对它们按部就班的叙述,并且常常是以一个主人公为主线的顺时讲述。这类长篇小说的构成一般以主人公传记或他的旅行经历为形式。”(《主题》)什克洛夫斯基把串联法按照主人公的介入程度分为两类:“一种类中的主人公是中立的,他屡遭惊险变故,但他自己对于变故的发生是无辜的,这种现象在惊险小说里屡见不鲜”;“在另一些结构中,我们已经看到把情节和行为者联系起来,试图说明惊险变故的动机形式”,如《奥德修纪》就是这样。串联法的典型形式是《堂.吉诃德》、《格列佛游记》、《吉尔.布拉斯》等作品的构成形式。 形式主义批评::框架法(прием обрамления)

小说常见的情节结构方式。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说:“短篇故事集通常是这样的,其中所包括的各个部分都联系在一起,即使只是形式上的联系。为达到这一点,一般采用把单个故事作为组成部分套入一个作为框架的故事之中的方法。”如《一千零一夜》、《十日谈》等作品都是用框架法来结构的。(《散文理论》)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也指出,在以上两个作品中,“都有最简单的用以联结各个故事的手法,这就是框架,即包含一个讲述母题的故事(该故事一般不大周全,原因是它不具备故事的独立功能,而只为系列充当框架而已)。” 《十日谈》中的框架故事是以一伙为逃避瘟疫吞噬的人聚集在一起,以讲故事来消磨时间;《一千零一夜》的框架故事是山鲁佐德每夜给哈里发讲一个故事,借此来拖延自己的死期。框架法与串联法的明显区别是没有一个统一的主人公把各个故事联结起来(《主题》)。什克洛夫斯基认为:“不论是框架法还是串联法,都有助于把长篇小说主体之外的材料越来越多地纳入小说中去。”雷纳.韦勒克说:“包容了其他一些故事在内的框架故事,从历史上看,是轶事过渡到小说的桥梁。”(《文学理论》)

形式主义批评::裸露手法(обнажение приема)

相对于以隐蔽的手法自然展开文学材料的做法而言,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说,裸露手法持的是另一种态度:“它不试图掩盖手法,甚至力求使之一目了然。”例如,“如果作家曾在前一页里告知我们主人公内心的想法,然后使话语中断,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他没有听到主人公内心想法的结尾。这就不是实际的理由,而是手法的表现,或者更明确地说是手法的裸露。”19世纪作家,尤其是现实主义作家大多倾向于隐蔽手法,即“极力使文学手法变得模糊不清,以最自然的方式,也就是不可感觉的方式展开文学材料”。而未来主义和现代文学都把裸露手法变成了惯用的手法。“裸露手法的根源是:可以感觉到的手法只有在有意识地被显露时,才能从审美的角度得到肯定,作者如果掩饰手法,那么一旦该手法被觉察,便会产生滑稽可笑的印象(而有损于作品)。为避免产生这种现象,作者便裸露出手法。”(《主题》)因此,裸露手法相对于作为常规的隐蔽手法,也是一种陌生化,而备受俄国形式主义者青睐。斯泰恩的《项狄传》中的这类话语,被认为是典型的裸露手法:“两段台阶还没有走完倒已经花了我两个章节,这怎么不叫我深感羞愧呢?现在才到了第一段台阶的平台上,往下还得走十五级台阶才能到底。就我所知,我的父亲和托比叔叔正谈得热乎呢。也许还有多少级台阶就得有多少章节。”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称赞斯泰恩“在形式方面是极端的革新者。他的典型做法是裸露手法。艺术形式的运用没有任何依据,只不过当作艺术形式来使用而已”。(《散文理论》)在现代文学中,斯泰恩的裸露手法再度复兴,许多作家在作品中通过裸露传统的手法而形成自己的手法。“滑稽模仿”也属于裸露手法。托马舍夫斯基说:“在带有裸露手法的作品中,需要特别指出那些裸露他人手法的作品。所谓他人手法,是指另外一个作家的传统手法或个性手法。如果对他人文学手法的裸露带有喜剧的意味,那就属于滑稽模仿。滑稽模仿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是要极力丑化对立的文学流派,破坏它的创作体系而将它揭露。”

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活跃于英美的批评运动和派别。这个派别和运动因约翰.兰色姆出版的《新批评》(1941)一书而得名。其先驱是T.S.艾略特和I.A.瑞恰兹,主要批评家有兰色姆、艾伦.退特、罗伯特.沃伦、克林思.布鲁克斯,以及威廉.燕卜荪、威廉.K.维姆萨特、R.P.布拉克默尔等。雷纳.韦勒克曾指出,新批评派“被用来指称所有大致遵循瑞恰兹和艾略特的传统的批评家,这是不幸的;因为这个概念遮盖了这些批评家之间的巨大分歧和差别。”“然而,从整个美国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批评家对过去批评界的一般状况都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们不满于遍及大学内外的那种印象主义的、含含糊糊的、浪漫主义的、多愁善感的‘鉴赏’;他们也不赞成门肯的那种纯粹新闻似的批评及其对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赞扬;他们对新人文主义那种敌视当代创作的态度和死板的文学道德观也感到不快。”“在反对这种现状时,新批评派的批评家大都转向对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的研究,至少在开始时如此。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考察作品的文本。他们强调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认为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其历史、作者生平和文学传统等多方面背景的。在这种将注意力转向文本,强调作品的有机整体性,拒绝把文学归结为纯因果关系的结果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新批评派的共同特征。”(《美国的文学研究》)M.H.艾布拉姆斯把新批评派共有的“几个观点和步骤”概括如下:

一、“他们认为,诗应该被视为如艾略特所说的‘主要作为诗歌而不是其他事物’,应被看作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实体。”这体现在他们提出的“自足论”、“本体论”,对“客观批评”、“本体批评”的倡导,对“意图谬见”、“感情谬见”的批评,以及反对“心理主义”、“传统的文学研究”等方面。

二、“新批评家与众不同的步骤是对作品的详细解释,或是仔细阅读:详尽精微地分析一部作品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含混。”这些解释步骤来自瑞恰兹的《实用批评》、燕卜荪的《含混七型》、布鲁克斯的《精致的瓮》、布鲁克斯和沃伦的《理解诗歌》这样一些著述中。

三、“新批评的理论基本上是词语的。就是说,文学被设想为一种特别的语言,它的特征是由对科学语言和对富有逻辑性的论说语言的系统性的反对来说明。新批评的主要思想是论述词义、词的相互作用、修辞手段和象征。新批评家极力强调结构和意义的‘有机统一’,特别告诫读者不要用布鲁克斯所称的‘释义误说’来把这两者分开。”

四、“体裁的差别虽然是偶然地意识到,在新批评中是无足轻重的。他们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不管它是抒情的、叙事的,还是戏剧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词语、意象和象征,而不是人物、思想和情节。”他们用“张力”、“反讽”、“悖论”这些术语来描述一个结构中“各种冲动和和谐”或“对立因素的均衡”。(《文学术语汇编》)

新批评派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不断受到同时代和后起的批评家们的诸多反驳。雷纳.韦勒克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现代文学批评史》第六卷中把反对的意见归纳为四点:

一、“脱离一般人的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论的复归”,“形式主义”;

二、缺乏历史观点,把艺术作品和它的内容与历史割裂开来;

三、企图把文学批评造成一门科学;

四、是从法国的文本分析学来的一种顶多是对美国大学生尤其是读诗有些用途的教学方式。对于上述几点,他一一给予了澄清,最后总结道:“新批评派提出了或重新肯定了许多可留诸后世的基本原理:美学交流的特定性质;艺术作品的必有规范,这种规范组成一种结构,造成一种统一,产生呼应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规范不容任意摆布,它相对独立于作品的来源和最后的效果。新批评派有力地阐述了文学的功能,文学作品不提供抽象的知识或信息,不提供说教或明显的意识形态。新批评派设计出一套理解作品的方法,它常常成功地揭示了与其说是一首诗的形式倒不如说是作者暗含着的态度和看法,揭示已经或者未曾解决的诗歌的含义和矛盾。这种方法得出了一套评价标准,这标准不会受时下流行的感情用事的简单做法的影响而遭否定。不管你扣什么‘曲高和寡’的帽子,你也躲不开新批评派对诗的质和值的强调重视。”

形式主义批评::细读(close reading)

新批评派为实践批评的“科学性”、“客观性”而提出的阅读和批评方法。早在1929年I.A.瑞恰兹在《实用批评》序言中就试图寻找一种新的阅读和批评方法,“向那些想知道自己对诗歌(或同类事物)有何看法和感受、为任何喜欢和不喜欢它的人提供一种新技术”,“为若干能比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分辨能力和提高对于所读所闻的理解能力的教育手段铺路搭桥”。这是建立“细读法”的起点。后来克林思.布鲁克斯更明确地说:“我们必须尽量客观、尽量科学些。在实践中,我们通常只能把诗歌同产生它的文化联系起来看。把诗歌联系到某一特定的教条或某一主题或某类意象,都告失败。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诗是怎样构造的,诗在诗人头脑中是怎样定型的:诗的形式结构、修辞组织、含义的层次、象征手法、意义的矛盾冲突、反讽、作为有机体的诗等。我们的探索应当是一种工具,借此可以作出准确的批评,用于所有的诗。”(《精致的瓮》)美国批评家威尔弗雷德.古尔灵等人把细读描述为以下三个过程:

一、“要细读就必须对文本中的词、对这些词的所有直接意义和内涵意义有相当的敏感。了解词的多重意义,甚至了解像词典里所追溯的词源意义,能为了解作品内容提供重要的线索。”

二、“掌握了作品中个别词语的意思之后,还要找出结构和模式,即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其中包括:“指代关系(代词指代名词,一个声音指代一个讲话人,同位语指代人名、地名,时间指代过程等),语法关系(句型及其修饰语,并列词或并列短语,主语和动词的一致等),语气关系(选词,讲话方式,对题材和读者的态度等),以及系统关系(相关的隐喻、象征、神话、意象、典故等)。这些内在关系渐渐显示出形式,一个所有从属模式都被容纳在内并因而得到说明的原则”。

三、“必须辨认的还有语境(如一首诗里的讲话人的天性和个性)”,这其中要识别讲话人、听话人和反讽等等。(《文学批评方法手册》)布鲁克斯也强调说:“的确,就词义的差异及内涵的重要性而言,就讽喻的曲折、文字游戏、或重音变化而引起词义的变化而言,就意象和隐喻的延伸从而决定‘这首诗说了什么’而言——一句话,就批评家运用威廉.燕卜荪和R.P.沃伦所提出的独特方法而言,他必须准确地了解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新批评与传统学术研究》)。细读的方法是以文本为中心的“向心式批评”,又是只论及单个作品的“个体批评”。燕卜荪的《含混七型》、R.P.布拉克默尔的《沃莱斯.史蒂文斯诗歌举隅》以及布鲁克斯的《精致的瓮》等都是细读的典型范例。

自新批评以来,细读被许多不同的批评流派和方法所吸收,沃尔夫冈.伊瑟尔就曾举例说,解构批评与新批评“均强调细读,而且解构主义的主要鼓吹者都确实将其描述成最严密的细读。如不考虑它们在实践中的明显差异,那么对文本的细读就是两者的共性”。(《走向文学人类学》)细读也被批评为“原子论的”、“武断的”、“联想的”批评。雷纳.韦勒克为之辩护说:“‘细读’导致了卖弄学问和牵强附会,这一点跟其他所有治学方法并无二致;但它肯定到此为止。因为任何知识部门能够取得的进步与实际取得的进步,靠的都是对对象作仔细的、详细的考察,靠的是将事物置于显微镜之下,即使这样做会使一般的读者甚至学生和教师厌烦不堪。”(《批评的诸种概念》) 形式主义批评::非个性化(impersonality)

为反对浪漫主义的个性表现论而提出的观点。早在19世纪末,福楼拜就曾说:“我不愿把艺术看作激情的容器,就像便壶。”“艺术家不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界露面一样。人不算什么,作品才重要。”(转引自威廉.K.维姆萨特、克林思.布鲁克斯《文学批评简史》)20世纪初,T.E.休姆在批评浪漫主义时说:“一切浪漫主义的根子就在这里:人、个人是可能性的无限的贮藏所。”(《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最有影响的论述出自T.S.艾略特:“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牺牲自己,不断消灭自己的个性。”“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诗人若不整个地把自己交付给他所从事的工作,就不能达到非个人的地步。”(《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的非个性化主张有两个明确的指向:一是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反对浪漫主义的个性表现论。他认为,对于诗歌创作来说,整个传统文化的压力和启迪比诗人自以为是的“个性”重要得多,它直接影响到诗歌的品质,只是诗人并未意识到而已,诗人的个性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因为真正的诗人都应当像莎士比亚那样,“促使其个人的私自的痛苦转化为丰富的、奇异的、具有共通性的、泯灭个性的东西”。二是强调诗歌的本质在于其语言的特殊性,而不在于诗人的个性或情感的宣泄,也就是说,“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是一个特殊的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个性”。这一看法已经开了英美新批评派的形式主义观点之滥觞。非个性化的理论对20世纪的创作与批评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创作方面,如韦恩.布斯所说:“本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要求依然是某种客观性”,“客观性意味着很多东西”,如“非人格化、超然、不关心、中立等等”。(《小说修辞学》)在批评方面,它促进了批评的客观化、科学化倾向。

形式主义批评::起因谬见(genetic fallacy)

又译“发生谬见”。雷纳.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在《文学理论》中对诸多“外在批评”存在的“实际的问题”所作的概括:“虽然‘外在的’研究可以根据产生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它的前身去解释文学,可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样的研究就成了‘因果式的’研究,只是从作品产生的原因去评价和诠释作品,终至于把它完全归结于它的起因(此即‘起因谬见’)。”他们批评“那些提倡从外在因素研究文学的人士,在研究时都以不同程度的僵硬态度应用了决定论式的起因解释法”,而“起因解释法在文学研究上的价值,肯定是被过高地估计了”。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产生于某些条件下,没有人能否认适当认识这些条件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这种研究法在作品释义上的价值,似乎是无可置疑的。但是,研究起因显然决不可能解决对文学艺术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起因与结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那些外在原因所产生的具体结果——即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无法预料的。”起因谬见为新批评派和其他一些形式主义批评学派所赞同,他们经常以此来批评各种“外在的”批评方法。如威廉.K.维姆萨特和M.比尔兹利就把“意图谬见”视为“‘起因谬见’的一种特例”加以抨击。(参见《意图谬见》) 形式主义批评::意图谬见(intentional fallacy)

这个术语原是19世纪意大利批评家德.桑克梯斯所创,他借这个术语阐说作品无法表达作者理性意图的非理性主义表现论:“天才并不自觉,它的施展并不依赖思想系统,而且经常违反作者的思想系统。”(《论但丁》)英国小说家E.M.佛斯特在1925年提出过“无签名论”(anonymity),认为:“一切文学都倾向于无名,签名反而使我们糊涂。”(《无名者》)1939年美国批评家戴维.刘易士提出“个人误说”这一术语,并与其他批评家展开了辩论。1946年美国批评家威廉.K.维姆萨特和M.比尔兹利在《意图谬见》中阐说了这一术语的内涵,并在两年后发表的《感受谬见》中又给以了明确界说:“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这是哲学家们称为‘起因谬见’的一种特例,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这个术语包含了对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传记式批评或浪漫主义批评的否定。维姆萨特等人说:“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文学批评中,凡棘手的问题,鲜有不是因批评家的研究在其中受到作者‘意图’的限制而产生的。”“把意图谬见说成是浪漫主义谬见,这与其说是一个历史性陈述,倒不如说是一个界说。”这一术语又是为新批评派所主张的“内部的批评”和“客观的批评”立论。维姆萨特等认为:“如果诗人成功地做到他所要做的事,那么他的诗本身就表明了他要做的是什么。如果他没有成功,那么他的诗也不足为凭了。„„从诗中并没有透露出多少关于诗人意图的消息来。”因为诗“不是作者自己的(它一产生出来,就立即脱离作者来到世界上。作者的用意已不复作用于它,它也不再受作者支配),这诗已是属于公众的了。”罗吉.福勒概括说,根据以上理由,“论文的作者认为,如欲发掘作品的意义,就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内部’证据,即诗歌语言之上,而不应当醉心于考证外部证据如诗人的自我剖白,诗人的朋友和传记作者透露的有关诗人私生活的消息等。”(《现代批评术语词典》)

“意图谬见”的阐述给新批评派及其他批评家以不小的影响,稍后雷纳.韦勒克和克林思.布鲁克斯都强调:批评“主要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对作者思想状况的研究会使批评家将注意力从作品本身转向对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心理的研究”。(布鲁克斯《形式主义批评家》)此后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则以更激烈的方式否认作者意图。而一种较温和的意见则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作者对创作意图的陈述“应该构成一个解释的假设的根据,但本身不是决定性的。如果作者所陈述的意图与文本不相符,我们就应该限制它或不接受它,另进行一种更符合成规的解释;这些成规是指与文本相关的语言和文学形式两方面的成规”。(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

形式主义批评::感受谬见(affective fallacy)

威廉.K.维姆萨特和M.比尔兹利继批评意图谬见后对感受说和印象主义加以批评而提出的另一术语。“感受谬见则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即混淆诗本身和它所产生的效果。„„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评标准,其终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不论是意图谬见还是感受谬见,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结果都会使诗本身作为批评判断的具体对象趋于消失。”(《感受谬见》)他们认为,“语义学家们所倡议的关于情感意义的学说似乎是给诗学中重视感受或个人因素的某种相对主义提供了科学基础”;“同样,人类学某一学派的学说则竭力支持另一种文化上或历史上的感受相对主义,即根据某一时期读者受感染的程度来衡量诗的价值”。“所以感受说批评,虽然它所采取的个人观感或印象主义遭到学者们的强烈反对,但当它以理论的或科学的形式出现时,却从同一方面获得了热烈支持。”感受谬见这一术语包括了对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T.S.艾略特和I.A.瑞恰兹等人的批评,因为他们都看重作品引发的情感效果,有可能导向“浪漫主义的读者心理学”。而实际上“当某些读者述说一首诗或一个故事在他们心中激起了生动的形象、浓厚的情感或高度的觉悟时,这种现象既不能予以驳斥,也不能作为客观的批评家考虑的依据”。为了克服感受谬见,维姆萨特强调,要“说明诗如何使观念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也就是说,“对技巧,以及技巧与所谓‘内容’的关系有足够的了解,就比较能够防止各类‘心理学谬见’”。(《语象》)要求批评家集中精力分析与描述作品取得情感效果的特殊品质、结构和手段,引起了批评家的广泛重视,但是排除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效果的做法也受到质疑。戴维.戴希斯指出:“文学的价值无疑存在于它对读者所产生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比尔兹利后来也承认:“除了在审美对象产生于鉴赏者身上的某些效果而外,评价似乎是不可能的。”(转引自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

形式主义批评::释义误说(heresy of paraphrase)

又译“意释误说”。新批评派用以否定诗歌的内涵可以陈述或释义的术语。威廉.燕卜荪在探讨含混时得出结论:“上述例子已经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任何解释,特别是用英文写出的解释能把这些意义罗列无遗。而且还有很多含义,即使加以陈述,也是不起作用的。”(《含混七型》)R.P.布拉克默尔也认为,诗歌中的含混“具有如此浓烈的存在,它不能够释义”(《沃莱斯.史蒂文斯诗歌举隅》)。克林思.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瓮》中详细阐说了这个术语:“评论中产生的绝大部分困难都植根于诗可以释义的误说” ——“将我们作的某些‘关于’诗歌的论述当作诗歌自身的基本核心,即关于诗歌说些什么,赋予了什么真理,或关于它说明了什么样的公式等的评论”。“所有这样的公式化都导致离开诗的中心,而不是接近它”。他认为“任何一首优秀的诗歌都会反抗对它进行释义的一切企图”,因为“这种释义并非是构成这首诗精髓的真正核心意义”。布鲁克斯把释义误说归咎于形式与内容的二元论,并论析了释义的“谬误”所在:

一、“因为意象和韵律并非仅是一些工具,可用以直接表现这种幻想出来的‘能用一种释义表达的意义核心’。即使在一首最简单的诗中,它们的表达作用也并非积极而直接的。确实,无论我们抓住什么样的表述来体现那首诗的‘意义’,其意象和韵律似乎会立即建立起那首诗的张力,曲解并扭伤它,限定并修改它。”

二、“诗的‘散文意思’并非诗的要素赖以依附的网架;它并不代表诗的‘内在’结构,也不代表其‘基本’结构或‘真正’结构。我们可以将这种公式作为提及诗的各部分时比较便利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公式只是脚手架,可供我们为某种目的而将它们随意放置于建筑物周围;不应该错误地把它们当作建筑物本身内部的和基本的结构。”

三、如果我们用释义所获得的命题“去代表那首实质的诗歌,我们就不得不将整个语境产生的限制当作没有价值的东西加以轻视;否则我们就会认为,我们能够用一种浓缩的散文表达重新创造出整个语境的效果”。

四、诗人的任务“最终是使经验统一起来。他归还给我们的应该是经验自身的统一,正如人类在自身经验中所熟悉的那样。而诗歌,假若是一首真正的诗歌的话,由于它是一种经验,而不仅仅是任何一种关于经验的陈述,或者仅仅是任何一种经验的抽象”,那么我们就“永远不能用科学的或哲学的尺码衡量一首诗,因为当你把诗放到这种尺码上衡量时,那首诗永远不会是一首‘完全的诗’,只不过是从那首诗中抽出来的抽象概念而已”。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听任自己受诗可以解释和释义的这种误说的错误引导,就会冒险以更粗暴的方式对待诗歌自身的内在秩序。”

形式主义批评::传达谬见(fallacy of communication)

艾伦.退特用以批评那些试图表达思想和沟通感情的诗时使用的术语。他说,陷入传达谬见的诗“诉诸已存在的感受状态;它无论同字面意义或是暗指的含混意义,却毫无联系。它完全可以用我们心中现成的散文释义说清楚”。(《论诗的张力》)从“张力”论的观点来说,“这种诗(就语言而言)是词语外延不负责的结果。其中对‘真实’世界把握得很模糊”;“这种诗,就其不能运用并指导丰富的语言借经验获得的内涵而论,是同人类最高度的洞察力相矛盾的”。因此传达谬见又被称为“只有外延的谬见”。退特指出:“这种谬见在诗歌创作中,如同在批评理论中一样谬误。”“这种理论是在1798年以后开始兴盛起来的,因为19世纪的英国诗歌整个说来是一种传达诗。诗人用诗来传达思想感情。”被他批评为陷于传达谬见的诗包括“为事业而写的政治诗,为家乡而写的风景诗,为教区而写的说教诗,甚至为寻求宽心和安宁而写的一般化的个人诗”。退特提出传达谬见予以抨击固然是为了反对“社会诗”的宣传和浪漫主义的“滥情”,但更主要的是把它作为“张力”论的对立面,从反面陈说“张力”论。

形式主义批评::有机论(organicism)

即“认为艺术作品就其形成和存在来说,都具有有机体的某些属性”。(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关于这一理论的发展,威廉.K.维姆萨特扼要地描述道:“在诗中体现出的有机形式的全貌是在18世纪《自然哲学》的热带雨林和早期时生命形式的科学叙述和图画中,是在康德、歌德、席勒、柯勒律兹、济兹等人的生物世界中孕育和发芽的。好几个世纪以来,有机论一直是文学性的内容,一个非常物质化的题材,后来才成为一种美学知识和形式高雅的形而上理论。柯勒律兹仔细地研究了活生生的自然和莎士比亚,对生物形式提出了五个特征,因此,也就是含蓄地、有些是公开地对艺术作品提出了相同的看法。他的大意是,艺术作品像活生生的有机体一样是整体(不是部分的集合物——‘部分是无足轻重的’)。艺术作品像活着的植物一样会生长,吸取多种元素到自己的本体中。它们的形状是由内部决定的,不是由外部压力或模子铸成的。各个部分是互相依存、互相促生的。这个论述一直被视为经典,受到尊重。”(《推敲客体》)艾布拉姆斯指出,柯勒律兹的有机论对文学批评较为显著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一、“有机论的历史”,即根据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形成历史概念,使批评家有可能把一个艺术家、一种艺术类别或一个民族的文学按照出生、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给以描述。

二、“有机的估价。有机论的基本种类促成了审美价值那些富有特征的重要标准的形成。”即把多样统一的有机整体视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如柯勒律兹认为,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相对的事物常常相互吸引、相互调和”,“通过相异事物间的平衡、反作用、内部修整以及最终的和谐”创造出一个整体。

三、“有机法则”,即作家创作和构成艺术品时所遵循的内在自然法则和规律。其中最为新批评派所看重的是“有机的估价”以及与此相关的“有机形式”。艾布拉姆斯说:“以有机物作类比以及价值的有机分类,在现代批评中又重新出现,令人注目。例如,克林思.布鲁克斯最近宣称:‘我们时代的批评有一个发现——也许不是什么发现而是重现——那就是:一首诗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有机的相互联系。„„一首诗的各个部分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如一株生长的植物的各部分联系在一起一样’。”(《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新批评派关于有机形式的观点如布鲁克斯所说:诗歌“包含着一个有机联系的原则。即是说,一首诗并不是一些美丽的或‘有诗意的’意象的集结。„„一首诗里的种种因素是互相联系的,不像排列在一个花束上面的花朵,倒像与一棵活着的草木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的花朵。诗的美在于整枝草木的开花,它需要茎、叶和隐伏的根。”(《反讽──一种结构原则》)在有机形式中,还包含了诸多不协调因素或异质成分的和谐和有机统一,即新批评派用反讽、张力、包容、隐喻、机巧等术语所表达的结构。因此他们又常用“有机结构”代替有机形式。布鲁克斯称:“有机结构的一般观念是我们近年理论中真正革命性的东西;我们最好的批评实践就是立足于此。而且据我看来,这也是我们复兴诗歌研究乃至复兴全部人文科学研究的最大希望所在。”(《反讽与反讽诗》)但也有对有机论不以为然的批评家,例如雷纳.韦勒克说:“通常使用讨论‘有机体’的一套术语来讨论文学,是不太恰当的,因为这样只是强调了‘变化中的统一性’一面,从而导致人们误解文学可以相当于其实与它关系不大的生物学现象。”(《文学理论》) 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ontology)

哲学术语。原本是17世纪唯理论者为证明“存在本质”的终极真理而引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的。后来哲学家用它表示哲学中关于存在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期,约翰.兰色姆把这个概念直接引入文学批评,提出:“一种诗歌可因其主题而不同于另一种诗歌,而主题又可因其本体即其存在的现实而各不相同。„„因此,批评或许再次像康德当初想做的那样能以本体分析为依据。”(《诗歌:本体论札记》)据此,他主张批评家应当把诗视为十足的本体论的或形而上学的剧烈的行动(参见《批评公司》),并倡导“本体论批评”。(参见《世界的肉体》)兰色姆所说的本体包含有两层互为关联、相互渗透的涵义。其一,指诗自身具有本体论意味。他说:“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本体的格的问题。它所处理的是存在的条理,是客观事物的层次,这些东西是无法用科学论文来处理的。”“诗歌旨在恢复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记忆淡淡地了解那个复杂难测的世界。就此而言,这种知识从根本上或本体上是特殊的知识。”(《征求本体论的批评家》)基于文学与科学、道德、哲学等的区别,他呼吁批评家要承认“作品本身为了存在而存在的自主权”。雷纳.韦勒克也在这个意义上强调:“艺术品似乎是一种独特的可以认识的对象,它有特别的本体论地位。”(《文学理论》)由此兰色姆进一步指出:“本体论批评家研究的是诗歌所体现的实在的层次。”这是本体论批评的第一层涵义。其二,指世界的本体论意味。兰色姆在数篇论文中,用“最为实际的世界”、“世界结构的最基本法则”、“复杂难测的世界”等等来说明世界的本体,这个本体不是科学和逻辑所能揭示和表达的,尽管“也许一个小孩子本能地会了解”。诗的本体论地位正是和世界的本体论意义相通的:“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它是要把比较繁杂的世界及较为出人意外的世界带入人们的经验,从更多的方面来进行论述。”而“本体上的成功在纯粹的论辩文字中是不可能的事”。他举现代派诗歌为例,指出,现代诗的朦胧产生了眩人眼目的意象,“各种意象集中在一起,没有表示它们相互逻辑关系的字词;并且,如果从作品的诚实角度看,这些意象密集在一起,连它们本身也没有什么逻辑关系。这里的效果就是造成了一种本体的密集性,逻辑上的含糊证明了这种本体密集性的存在”。就连诗歌短语中语义和语音构成的双重结构也是一种“本体上的暗示”,因为异质的结合正是“现实世界的普遍法则”。于是,“对于事物的本体论的思辨”也便成了本体论批评的又一层涵义。每一批评在性质上“是要和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最基本的法则有关的”,“必须是深切的、有关本体论的活动”;在方法上,“必须是纯粹为了思辨而把力量集中在构架、肌质上,和构架与肌质之间的关系上”。(《纯思辨的文学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具体普遍性(concrete universal)

又译“具体共相”。阐说艺术作品具体和普遍、个别和一般、感性和理性的辩证统一的命题。这个命题蕴含的思想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最有代表性的阐说见于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例如他说在古希腊雕塑中“神由普遍性转入个别形体,但是在个别形体里,神还保持他们的普遍性”。(《美学》)威廉.K.维姆萨特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借用这个术语,以概括历来“文学批评中不断出现这样的观点,即诗歌呈现具体的与普遍的,或个别的与普遍的,或一个神秘而特殊的既是高度一般化又是高度特殊化的客体”。(《具体普遍性》)他试图说明“文学作品如何能做到既比其他文体更个别化(更独特),又比其他文体更一般化;或者说它如何能比其他文体更能将个别性与一般性结合起来”。他的看法是,具体性取决于细节的性质和关系,“细节的性质是通过各种细节之间的关系而获得的,这种关系也就是使用细节的方法”;普遍性则取决于“它们的安排方式所暗示的东西”。但严格地说,这二者是统一的。因此维姆萨特说:“一件文学作品是一个细节综合体(就其作为语言构成物来说,我们或许可以比喻成一件制成品),一个人类价值错综复杂的组合物,其意义要靠理解方式构成,它是如此复杂,以至于看起来像一个最高度的个别物——一个具体一般物。”他举例说,圆型人物是一种具体普遍性,“因为他们没有类名,只有他们自己的名字,然而他们都是确切的变异和中心,每个人物都要求我们在人性的价值范畴中作出特殊的理解”。比喻也可以获得具体普遍性,“因为在比喻背后有一种两个类之间的相似性,这样就产生了更一般化的第三个类。这一类没有名字,而且很可能永远没名字,只有通过比喻才能达到理解。这是一种无法表达的新概念”。他的结论是“诗的复杂性与统一性”就是具体普遍性的根据。 形式主义批评::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

又译“客观关联物”。T.S.艾略特提出的术语。他说:“用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言之,是找到一系列事物、一个场景或一连串事件,并把它们作为表达某种情感的公式,以便一接触到这些客观事实,读者心中就会立即唤起同样的情感的效果。”(《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艾略特后来承认,这个术语的广泛流行,远超出他的料想,主要原因是由于适合了20世纪批评中“非个性化”和反浪漫主义的倾向。威廉.K.维姆萨特和克林思.布鲁克斯在《文学批评简史》中指出:“客观对应物的理论,是艾略特及庞德与休姆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引申而得出的一切观点的总结。象征主义曾经申说,诗不能直接表达情感;情感只能被引发。他们的研究,曾探讨各种可以完成这个目的的方法。”是埃兹拉.庞德把象征主义的原则概括为“只能表示不可直说”。后来艾略特在论玄学诗时,又把自己的说法修正为:“致力于试图找到思绪和情感的状态在文字上的对应物”(《玄学派诗人》)。艾略特的这一理论也受到多方面的批评。E.维瓦斯认为,现实中没有任何事物或情景本身是一种情感的公式,“诗人真正感觉到的情感只能在诗里并透过诗才能精确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他必须在写作的过程中,去发掘他的真正情感”。(《创造与发展》) 形式主义批评::巧智(wit)

又译“机智”、“理趣”、“智慧”。从17世纪开始流行起来的批评术语。“指一种巧妙的、议论式的风格。它现在是指用词语表达的一种语言形式,这种形式简短、灵巧,故意造成一种令人吃惊的喜剧性效果。这种‘吃惊’是词语或概念之间的无形联系或区别的结果,阻止听众的期望得以实现,却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满足。”如美国喜剧家阿贝.马丁说:“要使你的钱翻一番,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把你的钱折起来,放在臀部的口袋里。”这句话就被认为是巧智的(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巧智是玄学诗突出的风格之一,T.S.艾略特在论玄学诗人的文章中,把它发展成一种诗学观点。他把巧智定义为“藏于轻松抒情优雅之下的强悍理智”,“暗示着对经验的经常省察与批评”。他以玄学诗人安德鲁.马维尔为例,说巧智“在表达每一种经验的时候”,也暗示和承认了“其他经验的可能性”(《安德鲁.马维尔》)。威廉.K.维姆萨特和克林思.布鲁克斯解释说:“艾略特认为,巧智能使读者注意到有不和谐潜能的其他成分。巧智的统一,不是轻易得出来的,不是抹煞人类经验中的不和谐成分而得来的。”(《文学批评简史》)新批评派的其他成员从不同的方面对巧智作了说明。约翰.兰色姆认为:“任何诗,只要在‘巧智’方面值得人们注意,那它就必须部分地是‘抽象’艺术,那它就必须纯粹为了思辨而把力量集中在结构、穿插上,和结构与穿插的关系上。”(《纯属思辨的文学批评》)布鲁克斯则把巧智解释为“对于一个所指情景所采取的众多可能态度的一种意识”。(《精致的瓮》) 形式主义批评::感性脱节(diociation of sensibility)

又译“感觉性解体”、“感觉分离”等。T.S.艾略特在《玄学派诗人》一文中提出来的术语。他用这一术语概括17世纪以来英国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普遍倾向,并以此同此前的诗歌,特别是同玄学诗相区别:“17世纪的诗人,作为16世纪戏剧家的继承人,有一种容下任何经验的感性的技巧。他们是简洁的、造作的、难懂的,或异想天开的。„„自17世纪以来,一种感性的脱节就开始了,从此我们就没有恢复过来。而这一脱节又很自然地被那个世纪最有力的两位诗人弥尔顿和德莱登的影响所加剧了。这两位诗人都如此辉煌地发展了某些诗的功能,他们成就的伟大掩盖了诗的其他功能的缺乏。语言向前发展,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改进。„„但当语言变得更为精雕细琢时,情感却越发变得粗制滥造。”“18世纪初,伤感的时代揭开序幕,并持续下去。诗人们起而反叛那种推理的、描绘的写法。他们时而思绪,时而感受,失去了平衡。”虽然有了丁尼生、勃朗宁这样的大诗人在诗中表达着他们的思想,“但是他们不是像直接闻到一朵玫瑰的芳香似地感到他们的思想”。相比之下,16世纪的诗人和戏剧家则“把他们深奥的学问注入了他们的感性”,“也就是将思想重新创造入感情”。特别是从邓恩及玄学派诗人那里,艾略特看到:“当他们写得最出色时,他们致力于试图找到思维和感情的状态在文字上的对应物,这就意味着,与后来那些虽说自然同样有着文学才能的诗人相比,他们更为成熟,更为出色。”因此,新批评派普遍赞同,现代诗歌只有向玄学诗学习,才能结束“感性脱节”的历史。不少批评家探讨过感性脱节的原因。B.威利在《17世纪背景》一书中认为,17世纪发展的科学观点把世界看作剥掉了人类价值观念和感情外衣的物质世界是主要原因。克林思.布鲁克斯和L.C.奈茨也把感性脱节归诸霍布斯和培根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感性脱节的说法受到强烈的批评。有人指出,编造这一说法正表明艾略特对1624年英国内战后知识和宗教的历史过程所持的反对观点。弗兰克.克尔莫德在《浪漫的形象》中以为,感性脱节“从历史角度看,这个概念毫无用处”。 形式主义批评::指称性和情感性(referential and emotive)

为了把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区别开,I.A.瑞恰兹用这对术语描述它们各自的功能特征。在他与C.K.奥格顿合著的《意义的意义》一书中,他首先把语言的用途区分为“符号式的”和“情感式的”:“要判明我们对语言的用途是符号式的还是情感式的,最好的试验法是问一下‘在通常的严格科学意义上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答案与此相关,即符号式的;如果不相关,则是情感性的。”他举例说:“埃菲尔铁塔高九百英尺”,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是符号式的;而“人是蛆虫”则是情感式的,因为根本说不上它是对还是错。稍后在《文学批评原理》中,瑞恰兹修正了自己的说法:“一个陈述的目的可以是它所引起的指称,不管是正确的指称还是错误的指称。这是语言的科学用途。但一个陈述的目的也可以是用它所指称的东西产生一种情感或态度。这是语言的情感用途。”据此,他把语言按照其用法,区分为科学语言和情感语言:“对科学语言来说,指称的差异本身就会构成大错,因为目的没有达到。但对情感语言来说,指称的差异无论多大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需要的是进一步的效果,即态度与情感。”这是他后来把诗歌语言规定为“非指称性伪陈述”的重要过渡。 形式主义批评::伪陈述(pseudo - statement)

又译“虚拟陈述”、“假言陈述”。“非指称性伪陈述”的简称。I.A.瑞恰兹说,“‘指称性语言’的陈述由它的真实性,即它同表示的事实之间的„„一致性来证明是正当的”;而非指称性伪陈述的正当性“则完全由它在表达或组织我们的态度方面的效果来证明”。 “发表真实的陈述不是诗人的事”。(《科学与诗》)但是这并不等于“伪陈述”不包含真实或真理。在《文学批评原理》中瑞恰兹用“可接受性”和“内在必然性”之类的术语来说明文学的“真实”或“真理”:“‘真’另外一个最通常的意义是‘可接受性’。《鲁宾逊漂流记》之所以‘真’是因为其中所叙述的事情可以被我们接受,其所以可以被我们接受是由于叙述的效果的缘故,而不是因为故事符合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尔科克或另一个人所经历的事实。同样,如果《李尔王》或《堂.吉诃德》来一个欢乐的结局,这结局就‘假’了,因为读者对作品其他部分已作出充分的反应,这样的结局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真’才等于‘内在必然性’或正当性。”他强调,伪陈述“其真理性主要是一种态度的可接受性”,“一个假的陈述,只要适宜于、有助于表达某种态度,就可以算作‘真实’的陈述”。而且“我们不愿相信的那些伪陈述,以及像科学所提供的那种真实陈述,是不可能相互冲突的”。

形式主义批评::语境原理(contextual theory)

I.A.瑞恰兹所说的“新修辞学”,即他所从事的语义学批评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其重点是探讨“在微观的范围里利用关于意义的基本推测单位结构的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及其相互联系得以产生的条件”,(《修辞哲学》)所以又被他称为“意义的语境原理”。瑞恰兹说:“我赋予‘语境’这个词以相当特殊的技术性意思,这是整个原理的一个关键。”通常语境指一个词语所处的上下文或前后词语的关系,并且“很容易扩展到整整一本书的范围”;此外“可以进一步扩大到包括任何写出的或说出的话所处的环境;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到包括该单词用来描述那个时期的为人们所知的其他用法”;“最后还可以扩大到包括与那个时期有关的一切事情,或者与我们诠释这个词有关的一切事情”。“最一般地说,‘语境’是用来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组事件包括我们可以选择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任何事件以及那些所需要的条件。”语境原理的首要任务是说明意义如何产生。瑞恰兹说:“在这些语境中,一个项目——典型情况是一个词──承担了几个角色的职责,因此这些角色就可以不必再出现。于是,就有了一种语境的节略形式。”“当发生节略时,这个符号或者这个词──具有表示特性功能的项目——就表示了语境中没有出现的那些部分;正是从这些没有出现的部分,这个单词得到了表示特性的功效”,亦即意义。瑞恰兹正是把意义定义为“代表特性的功效”的。概括地说,“一个词的意义,就此而论,是它的语境中缺失的部分”。他用两个比喻来说明语境原理的机制:一是“警察行动”:语境允许某些词义存在,而驱逐另一些词义;二是“人体运动”:“我只动一下手,实际上全身的骨骼和肌肉都用上了,它们支持着、配合着手的运动;同样一个词语从一个由其他语境的其他词组成的巨大支持系统得到力量。”瑞恰兹试图用语境原理来说明文学批评中的诸多问题。威廉.K.维姆萨特和克林思.布鲁克斯把这些问题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文字相互呼应而获得生命。文字被其所处的整个语境所修饰,它们在过去所处的语境里延伸而得到的力量被带入新的语境。”于是便“有了复杂丰富而微妙的意义”。

二、“意义的问题——特别是一首诗、或一部戏剧、或一本小说的所谓真正意义——被认为不容轻率决定。若仅取一两条指示主题的‘陈述’,将其他一切视为装饰或细部的说明,这是偏颇的。”

三、“当诗人部署诗的意义的时候,他必然照计划裁处语言。他决不会(也不能)‘像做拼镶图片一样,把独立而不相关的碎片拼凑、构成他的文句的意义’。作者的文字的意义,不是‘固定的因子’。实际上,我们所许可的文字的‘意义’,是‘我们所领悟的整个作品的各种可能的解释相互影响与激荡的后果’。”

四、“读者如同作者,必须经过一个探讨的过程,才能获得意义。

五、“从语境原理来看,比喻是融合不同语境的一种典型工具。一个比喻不仅是个‘比较’,用来说明一个观点,或是以诱人的文采以推荐一个道理。一个比喻是一个铆钉,把两个语境相结合,而这两个语境可能是相离异的,或在通常的思维中是完全不发生关系的。”(《文学批评简史》)此外,瑞恰兹还用语境原理重新阐释了含混、反讽、复杂性等问题。其论述对新批评派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墨雷.克里格等批评家把新批评派改称为“语境主义”,即“主张诗歌是一个紧凑的、激发兴趣的、封闭式的语境”,从而防止“我们求助于任何超越诗歌本身的资料和行动”(《诗歌的新辩护士》),并要求批评家“把作品当作一个艺术品来评价它的功效”。(《批评理论》)

形式主义批评::冲动平衡(synaesthesis synesthesis)

原系心理学术语,引入文学批评中,有两个不同的译法以示其不同的用法。

一是译为“联觉”或“通感”。该术语指“通过几种感官对一种感官所受的刺激作出反应”,(卡登《文学术语词典》)或“指一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同时产生两种或多种情感的心理过程。在文学上,此术语指描写一种感觉的语言被用来描写另一种感觉:声音具有颜色,颜色具有气味,或气味具有声音等。这种现象的复杂特性有时也叫做‘感觉转移’或‘感觉类比’”。(《文学术语汇编》)如济慈在《夜莺颂》中把品尝醇酒写成:“使人品尝到花香和绿野风光,品尝到跳舞、歌唱和阳光的欢乐。”波德莱尔在《应合》中写道:“有些芳香如童肤般鲜嫩,双簧管般轻柔,草地般翠绿。”都是联觉的例子。但是对于反对“心理主义”的“内在批评”或“客观批评家”来说,联觉与其说是心理的,不如说是技巧的。雷纳.韦勒克说:“联觉,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和知觉联结在一起。较为通常的是把听觉和视觉联结起来(即声色联结,例如将号角声认作是血红色的)„„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联觉乃是一种文学上的技巧,一种隐喻性的转化形式,即以具有文学风格的表达方式表现出对生活的抽象的审美态度。”(《文学理论》)

二是译为“冲动平衡”或“综感”。是I.A.瑞恰兹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的描述。在《美学原理》中瑞恰兹说:“一个完整的系统化,必须采取这样的一种调整形式,它必须可以保障每一种冲动的自由活动,避免挫折的出现。在任何这类的平衡状态下,无论其历时怎么短促,我们可以在其中经历了美感。”“一切以美为特征的经验都具有的因素——对抗的冲动所维持的不是两种思想状态,而是一种。”这即是说,美和美感的秘密在于把不同质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因素融为一体,达到平衡。瑞恰兹还援引中国古人的中庸之道来说明冲动平衡:“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大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即平衡,“庸”即和谐;“中庸”亦即各种冲动的平衡与和谐。威廉.K.维姆萨特和克林思.布鲁克斯在《文学批评简史》中解释说:“冲动平衡不是往复摇动,而是和谐化:互相竞争的冲动只有一种心灵在维持,而不是有两种。这些冲动不是把自我撕裂为二,而是要成全与丰富自我。在冲动平衡的经验里,我们的兴趣不是灌注于某一方”,“我们且有一种超脱感与利害两无感”。冲动平衡之所以形成,据瑞恰兹说是由于“相互干扰、相互冲突、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冲动,在诗人身上结合成了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所以在一切艺术中想象表现得明显的地方就在于能够把纷乱的、互不联系的各种冲动组织成一个单一的、有条理的反应。由于“冲动平衡”论具有浓厚的心理学色彩,因而经常受到一些新批评派成员的批评。约翰.兰色姆认为:“若如瑞恰兹所说,那‘冲动平衡’状态是在我们的‘反应’中,而不在‘产生刺激的对象的结构中’,那么文学批评致力于‘分析诗的本身’的工作是白费了。”“如果接受这个假定,文学批评更化为乌有。”(转引自维姆萨特、布鲁克斯《文学批评简史》) 形式主义批评::纯诗和不纯诗(pure and impure poetry)

纯诗是许多唯美主义者心目中的理想,爱伦.坡、波德莱尔、马拉美、瓦勒里等人都谈论过纯诗,并把这一术语同康德讨论过的“纯粹美”联系起来。爱伦.坡称:“普天之下,没有,也不可能有比这样的诗更宝贵更崇高的作品:这首诗只是它自身,这首诗是首纯粹的诗,这首诗是首只为写诗而写的诗。”(《完整的诗人和故事》)1925年法国文学家昂里.勃瑞蒙神甫发表论文《纯诗》,提出理想的诗应以“音乐的纯度”为标准。同年英国诗人乔治.莫尔选编出版《纯诗选集》,以“真挚与朴素的抒情诗”为纯诗标准。纯诗论受到新批评派的反对。约翰.兰色姆批评《纯诗选集》:“它肯定是所有出版过的诗集中排它性最强的一本,因为它把一切与概念有丝毫牵连的诗都排斥在外。”(《诗歌:本体论札记》)1934年罗伯特.沃伦发表《纯诗与不纯诗》,他把唯美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的诗歌主张都称为纯诗派,其共同特征“似乎就是下面的这一信念:诗意就是被寓于一首诗中的某个特殊地位上的、或者是某个特殊成分内的精髓”,所以“纯诗想成为纯粹完整的诗,必然把任何调节性的、抵触性的成分排斥出去”。这些被排斥的成分或者是“思想、真理、概括、‘含义’”,或者是“现时的细节,恰切的描述,一般的现实主义”,或者是“反讽”,或者是“主观和个人的成分”等十项条目中的一项或几项。他把从诗歌中排除某些成分而强调另一些个别成分的理论都归入纯诗论,批评“新的纯诗理论会把一切错综复杂、一切反讽和一切自我批评清除得干干净净”。针对形形色色的纯诗论,沃伦提出:“凡是在人类的经验可获得的东西都不应被排斥在诗歌之外”,因为诗歌原本就“不纯”,“诗中包含(而且是有意识地包含)的所谓杂质比起它们本来似乎必然会出现的来得多”。他以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为例,说明正是“不纯”才给诗歌带来“现实主义、巧智及精心构思”。因为“诗歌本质上不属于任何个别的成分,而是取决于我们称之为一首诗的那一整套相互关系,即结构”。

形式主义批评::包容与排拒(inclusion and exclusion)

在I.A.瑞恰兹之前,乔治.桑塔耶纳曾用这对术语描述两种不同的美感经验的形成:“美的主要特权,在于综合自我的种种冲动,使之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之停留在单一形象上,于是伟大的和平降临于那骚乱的王国。我们的美感享受和美的一切神秘意义都是以这些暂时和谐的经验为基础。然而,取得和谐就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使所有已知因素统一起来,另一种是删除一切拒绝统一的因素。以包容而取得的统一给我们以优美,以排拒而取得的统一给我们以崇高。”(《美感》)瑞恰兹则用这两个术语描述在诗歌创作中组织冲动的不同方法或途径:“组织冲动有两种办法:排拒与包容,或删除与综合。虽然这两种办法对每一个内部有联系的精神状态都是必需的,但是我们可以将通过使反应狭隘化而获得稳定和秩序,同通过扩大反应而获得的稳定和秩序的经验相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他区分出了“排拒诗”和“包容诗”。所谓排拒诗“满足于充分地、有条理地发展一些比较专门的、有限的经验,满足于某一明确的情感,如悲伤、快乐、自豪;或某一明确的态度,如爱、义愤、钦慕、希望;或某一特定的情绪,如忧郁、乐观或渴求。”丁尼生的《大海歌》、司各特的《科罗那赫》、雪莱的《爱的哲学》等就属于这一类。排拒诗“是由平行的、同一方向的几组冲动构成的”,“经不起我们用反讽的态度来观赏”。虽然“这种艺术有其自身的价值,在人类事物中有其地位”,“但是这些并非是最伟大的一类诗歌”。而包容诗“最明显的特点是:凡是辨认得出来的冲动都特别驳杂。不仅驳杂,而且相互对立”。如济慈的《夜莺颂》、司各特的《骄傲的梅西》、马维尔的《爱的定义》、邓恩的《圣露西日的夜曲》等。他强调,在包容诗中,“对立冲动的平衡,我们猜想就是最有价值的审美反应的基础,它比起一些明确的感情经验来更能使我们的人格起作用。我们不是被导向某一特定的方向,我们的头脑有更多的面被暴露,也就是说,事物有更多的方面能够影响我们”。(《文学批评原理》) 形式主义批评::异质性(disparity)

又译“异质原则”、“相异性”。关于比喻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的说明。较早见于萨缪尔.约翰生对玄学诗的指责:“把异质的东西用暴力枷铐在一起”。(《考利传》)这一语言组织方式却受到新批评派的激赏。T.S.艾略特从玄学诗的一些比喻中发现,比喻的各项(词或意象)“不是内涵的连接,而是诗人加上去的”;“诗人的思路开动了,一定程度相异的素材被赋予了统一性。这种现象在诗歌中是无所不见的”。(《玄学派诗人》)I.A.瑞恰兹也指出,传统的修辞学把比喻只看成“词语的转义或替代”,事实上,比喻是“同时向两个思想告贷,使两个思想结合,是两个语境间的交易”。如果要使比喻有力,就需要“用突然的、惊人的方式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用比喻作一个扣针把它们扣在一起。(《修辞哲学》)英国批评家斯丹佛论道:“比喻是这样一个过程的结果: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一个常表示物体或概念A的词X,使它实际所指的是一个在特征上与A十分相异的另一物体或概念B,以保证A和B两个概念综合形成的整体处在词X所象征的复合意义中,A和B两因素虽然在X所象征的整体中联合了起来,却仍然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概念的独立性。”他特别强调,被比喻连接的对象或概念为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必须有相当的异质性。例如:“狗像野兽般嗥叫”几乎毫无比喻力量,因为狗虽然是家畜,却与野兽差别不大;“人像野兽般嗥叫”就生动得多;而“大海像野兽般嗥叫”,比喻力量就清晰可见了。因而,为使比喻有力,被比喻连接的对象或概念须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且应有相当的异质性。(《希腊文学的含混》)威廉.K.维姆萨特称这是“最准确的隐喻定义”,并补充说:“在理解想象的隐喻的时候,常要我们考虑的不是B(喻体)如何说明A(喻旨),而是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象征与隐喻》) 形式主义批评::悖论(paradox)

又译“反论”、“诡论”、“矛盾语”。“是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的或荒谬的,但结果证明是有意义的陈述。”(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传统批评把它视为一种修辞格,新批评派则认为“悖论出自诗人语言的本质”。克林思.布鲁克斯说:“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悖论语言》)这是因为:“科学的趋势必须是使其用语稳定,把它冻结在严格的外延之中,诗人的趋势恰好相反,是破坏性的,他用的词不断地在互相修饰,从而互相破坏彼此的词典意义。”悖论的特征是:“它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紧密连接在一起”,“如果诗人必然忠实于他的诗,他必须说诗既非二,又非一。悖论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如蒲伯《论人》中的一些诗行就是用的悖论:“犹豫不决,要灵还是要肉,生下只为死亡,思索只为犯错;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想多想少,一样是无知„„创造出来半是升华,半是堕落;万物之灵长,又被万物捕食;唯一的真理法官陷于无穷的错误里,是荣耀,是笑柄,是世界之谜。”布鲁克斯认为,只有悖论语言才能有效地克服语言这种工具具有的“标记”性质,因而“即使是表面上简朴明快的诗人也因其工具的性质而被迫使用悖论。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那些自觉地使用悖论的诗人能获得一种用其他方法无法取得的精炼准确”。这也就是莎士比亚说的:“拐弯抹角地找出直截了当。”“所有能写入伟大诗篇的真知灼见明显都必须用这种语言来表述。”关于悖论何以受到现代批评的重视,罗吉.福勒解释说:“20世纪哲学逐渐摒弃遵循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并转而接受矛盾和对立。当代文论家对文学中的悖论现象极其关注,这似乎是上述哲学动向的确切反映。”(《现代批评术语词典》) 形式主义批评::张力(tension)

1937年由美国批评家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中首次提出。“我们公认的许多好诗——还有我们忽视的一些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为这种单一性质造一个名字,以便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些诗。这种性质我称之为‘张力’。”“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t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新批评派认为张力概念:

一、体现了文学区别于科学文体的特异性。因为科学语言不仅只需要外延,而且“冻结在严格的外延中”。(克林思.布鲁克斯、罗伯特.沃伦《怎样读诗》)

二、体现了诗歌内在结构的普遍辩证关系。“诗的韵律和语言的韵律之间存在着张力,张力还存在于韵律的刻板性与语言的随意性之间;存在于即使是最朴素的比喻中的各因素之间;存在于美与丑之间;存在于各概念之间;存在于反讽包含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于散文体与陈腐古老的诗体之间。”(罗伯特.沃伦《纯诗与不纯诗》

三、体现了诗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即应当把张力“视作延展于全诗的比喻性质或幅度,以组成诗歌与现实世界的‘模仿’关系,这样,靠了这些诗或在这些诗中,我们得以认识这种现实”(威廉.K.维姆萨特、布鲁克斯《文学批评简史》)。

四、体现了“细读”的原则。退特举例说:“在终极内涵和终极外延之间,我们沿着无限的线路在不同点上选择的意义,会依个人的‘倾向’、‘兴趣’或‘方法’而有所不同:柏拉图主义者会倾向于十分靠近这条线路的终点,在这里把外延以及把事物简单抽象为一种共相是最容易的,因为他可能是道义上或某种工作上的狂热者,而他对这个线路进程上的内涵终点经常出现的可以有各种理解的朦胧含义则坚持采取最短的捷径。”“但是这首诗的全部张力不允许我们孤立地欣赏这样一种诗意。因为我们不能不对如此丰富的诗的内涵意义给以同等的重现。”(《论诗的张力》)张力作为一个涵容了文学观念、批评方法、价值标准的理论术语,受到新批评派的普遍赞同,他们有时径直把自己这一派的理论称为“张力诗学”,称它是“现代批评的顶点”。张力这一术语的含义不断被后来的批评家给以引申和发展。罗吉.福勒说:“在文学批评中,它是一个应用得相当广泛的术语,其意义取决于使用时它所在的上下文。张力的概念源自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后来在各个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它曾被用来分析浪漫派的感受力;在文学批评中它被用来分析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冲突或列维-斯特劳斯的能动的二元对立等。在20 世纪的文艺理论中,该术语频频出现,这反映了当代批评家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存在于心理、社会以及作为其表达手段的语言结构之内的张力。”“一般而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现代批评术语词典》)

形式主义批评::外延和内涵(extension and intention or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又称“外展和内包”。这对术语取自逻辑学。“逻辑学家的意义中,‘外展’指的是某一项所指的个体序列(即外延),‘内包’指的是该项所蕴含的全部品质(即内涵)。”(威廉.K.维姆萨特《具体普遍性》)新批评派在使用这对术语时,把外延解释为语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把内涵解释为暗示意义,或附属于语词上的感情色彩。内涵被不少批评家视为诗的特点。T.E.休姆认为散文与“外延的多重性”打交道,而诗歌与“内涵的多重性”打交道。(《沉思录》)约翰.兰色姆也强调诗是“内涵性的整体”,而且正是靠内涵而确定其地位。(《短论精选》)艾伦.退特特别提出:“好诗就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他把外延和内涵视为诗歌意义的两个构成因素,用这对术语描述诗歌的意义的辩证结构。他指出:“玄学派诗人作为理性主义者从诗句的外延或接近外延的一端开始,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诗人则从另一端内涵开始;而每一方都靠充分的想象的技巧力量向对立的一端推展其意义,借以填满全部内涵-外延的领域。”他举邓恩的诗《告别辞:节哀》中的一节为例,说明外延与内涵的意义与统一:“两个灵魂打成一片 ,虽说我得走,却并不变成破裂,而只是向外延伸,像黄金打到薄薄的一层。” “这首诗的全部意义从内涵上被包括在黄金的明显的外延中。如果我们舍弃‘黄金’,我们就舍弃了诗意,因为诗意完全蕴蓄在‘黄金’的形象中了。内涵和外延在这里合二而一,而且相得益彰。”(《论诗的张力》)维姆萨特说:“据我理解退特的意思是,一首诗是一个词语构造,它很特殊,既有很宽的外延,又有很深的内涵。”外延和内涵的辩证统一,构成了退特所说的“张力”。 形式主义批评::含混(ambiguity) 又译“晦涩”、“歧义”、“复义”。与“明晰”相反,通常指作品中的一种弊病,“也就是,当需要精确、明白无误的意思时,却用了含糊的或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然而,自威廉.燕卜荪发表了《含混七型》以来,这一术语在文学批评中广泛地用于表示一种诗歌技巧:使用一个单词或表现方法,表示两种或更多的不同意思、两种或更多大不相同的态度或者感情”。(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燕卜荪自己在该书中下的定义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致,只要它使用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同含混有关;“基本的情况是:一个词或一个语法结构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他按照“逻辑和语法混乱的程度”罗列了含混的七种类型,“使含混程度一层层提高”。第一型:“说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但它们却有几种不同的性质都相似。”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一诗句:“荒废的唱诗坛不再有百鸟歌唱。”鸟歌唱的树林被比作教堂中的唱诗坛是因为有诸多相似的性质,“由于不知道究竟应该突出哪一种因素,因此就有一种含混之感”。第二型:上下文引起数义并存,包括词义本身的多义和语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如艾略特的诗句:“魏伯特老是想着死,看到皮肤下面的骷髅;地下没有呼吸的生物,带着无唇的笑,仰身向后。”第二句使用的分号作用不明,若相当于句号,第三句中的“生物”就是主语;若相当于逗号,“生物”就与前一句中的“骷髅”并列为宾语。“这微小的怀疑使这首诗的主旨——超越知觉的知觉——变得更加怪异。”第三型:“两个意思,于上下文都说得通,存在于一词之中。”双关是最明显的例子。第四型:“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相互不一致,但能结合起来反映作者一个思想综合状态。”第五型:“作者一边写一边才发现他自己的真意所在。”第六型:“陈述语字面意义累赘而且矛盾,迫使读者找出多种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相互冲突。”第七型:“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关于含混的诸多类型,罗吉.福勒把它们扼要地概括为:同音异义、一词多义、纯粹由于句法上的原因引起的棱模两可等三种情况。(《现代批评术语词典》)在一个含混句中,燕卜荪说:“可以意味着你的意思不肯定,意味着有意说好几种意义,意味着可能指两者之一或两者皆指,意味着一项陈述有多种意义。”但他更强调“它们所表达的东西会在思想里作为一个整体”。他在《复杂词语的结构》中又说:“我用过‘含混’这个术语,指的是读者感到两种解读都成立,而又多少可以被一种二者结合的意义所取代,这两者被用来构成一个明确的结构。”由于含混涉及到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效果,所以燕卜荪认为:“含混的作用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他的上述看法,在批评家中间引起了广泛的反响。I.A.瑞恰兹说:“我认为自那以后,没有任何文学批评可能有过如此持久而重大的影响。”(转引自戴维.洛奇《20世纪文学评论》)约翰.兰色姆说:“没有一个批评家读了此书还能依然故我。”(《短论精选》)反对的意见则认为这种理论偏袒复杂的诗而排斥单纯的诗。新批评派中的一些成员也认为“燕卜荪的心理学的倾向,对于价值评估的问题有严重的影响”(威廉.K.维姆萨特、克林思.布鲁克斯《文学批评简史》),因为他“把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与读者的主观感觉混为一谈”。(兰色姆《燕卜荪先生之糊涂》) 形式主义批评::姿势(gesture)

R.P.布拉克默尔使用的术语,目的在于“说明象征如何使语言中的行动具有真实性”。他的基本命题是“语言即姿势”,因为姿势既联系着“象征”,又联系着“表现”。他把象征定义为语言的内在的“意义的积淀”,而“语言中的姿势即是内在的形象化的意义得到向外的戏剧的表现”。在这种时候,“文字暂时丧失其正常的意义,倾向于变成姿势,就像暂时超越了正常意义的文字”,“摆脱了文字的表面意义而成为姿势的纯粹意义”。例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斯》中的著名台词“明天、明天、明天„„”,《李尔王》中的台词“决不,决不,决不,决不,决不”,都已超越了字面意义而成为姿势。姿势,或者“姿势的纯粹意义”也就是“诗的真实性”。在诗歌中语言之所以能够超越其表面意义而成为姿势,是因为诗歌调动了所有的诗艺手段,如双关、重复、韵节、比喻等之后而取得的结果。布拉克默尔举例说:“任何词或词组都可以通过单纯的重复,或重复与其他变化的结合而进入姿势状态。”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奥塞罗》中,雅各劝罗得里果追求苔丝德梦娜,在短短的一段台词中重复用了七次“把钱放在你的口袋里”,“在这里,钱是积累起来的罪恶的象征,莎士比亚重复用它就作出了罪恶的姿势”。布拉克默尔认为,“姿势”论通向艺术语言的意义,表现这中心的或最终的奥秘。它也足以说明现代主义的那些作品如“艺术中先后称之为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整个运动,在诗歌方面,就是为了凭借蓄意地把文字的正常含义从上下文中清除掉,以便从语言中解脱出姿势来”。(《语言即姿势》)布拉克默尔的“姿势”论也受到一些批评。雷纳.韦勒克说:“这些个人生造的术语和他表现的个人感受达到极端模糊和含混的程度,以至人们根本不可能对他提出的那些形而上学的谜语的解答保持任何兴趣,或者关心他那些只是闪烁其辞地加以暗示的深奥的秘密。”(《哲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文学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奇迹性(miraculism)

又译“奇迹信仰”。玄学诗中种种奇特的隐喻所产生的效果。18世纪英国批评家萨缪尔.约翰生在《考利传》中就曾指出在玄学诗中有一种奇迹性,玄学本来的含义也就是超自然的、奇迹般的。新批评派在赞赏玄学诗时说:“‘玄学’(或奇迹性)所鼓舞的一种诗歌是这个文学领域中我们所知道的最有独创性、最令人兴奋、在理智上或许是最风趣的诗歌。在其他文学领域中它也可能没有什么可与之媲美的东西。”(约翰.兰色姆《诗歌:本体论札记》)兰色姆认为,奇迹性是一个成功的隐喻所具有的性质:“如果我们准备承认我们所说的就是我们要表达的意思,或者准备相信我们所听到的话,那么在隐喻的论断中就会有一种奇迹性或超自然主义。”“特别是,当诗人通过类比法发现了事物之间的局部的——虽然它是重要的——一致并继续进入完全的同一性时,奇迹性便油然而生。”兰色姆认为,诗人求助于奇迹性“目的是补充科学以及改进论述”。“柏拉图诗太理想主义了,但事物诗却又太写实了,而写实是令人生厌的,是不能维持人们的兴趣的。因此,诗人就引进了奇迹的心理上的手段。它所容许的论断是清楚的和敏捷的,但这不是一种科学的论断。因为科学论断是一种众所瞩目的行为的终结,而奇迹性则是它的开端。它使我们在刚得到奇特描述的厚实的事物中观察、惊叹和欢跃。”

形式主义批评::戏剧性(dramatic)

新批评派用以说明、描述文学作品内在结构的术语。他们认为:“一首诗像一出小小的戏。总效果是从一出戏的全部因素产生的;一首好诗,就像一出好戏,是没有浪费的动作和多余的部分的。”(克林思.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这个比喻性的说明较早见于T.S.艾略特和I.A.瑞恰兹的论述。艾略特多次提出,一切的诗,包括希腊文选中的一首小小抒情诗,都是戏剧性的;诗中各种相互干扰、对立、冲突的成分,都是构成戏剧的因素。(参见威廉.K.维姆萨特、布鲁克斯《文学批评简史》)瑞恰兹也指出,“具有戏剧结构的诗比我们料想的多得多”(《文学批评原理》)。20世纪40年代初,肯尼斯.伯克在《文学形式的哲学》中重点阐说了他的“戏剧化”理论:文学作品是人生障碍的表现和象征性的解决,它总是戏剧化的。此后新批评派普遍用戏剧性来阐说诗的结构特征。布鲁克斯说:“可以说诗的结构同戏剧的结构相似。”“因为戏剧的真正本质是把某种东西‘表演出来’——某种通过冲突而达到结局的东西,某种将冲突变成存在的东西。简而言之,戏剧的那种活跃的本质使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情节’,而不是为情节而设的一种公式,也不是关于情节的一种表述。正因为如此,把诗的结构作为戏剧的结构来考虑,也许是最有益的比拟。”进一步说:“诗的结构是由于各种张力作用的结果,这种张力则是由命题、隐喻、象征等各种手段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取得是经过戏剧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逻辑性的过程;它代表了一种力量的均衡,而不是一种公式。它就像戏剧性的结论被证明那样而得到‘证明’,戏剧是以它解决冲突的能力来证明的,而这种冲突则是作为戏剧的‘主题’被接受的。”(《精致的瓮》)罗伯特.沃伦也说:诗的“结构是一种戏剧性的结构,是一种通过动作朝着静止,通过复杂性朝着效果的简单性发展的一种活动”。(《纯诗与不纯诗》)新批评派不仅用戏剧性来说明诗歌的结构与“表达”的特征,还以它来涵盖诗歌中诸多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罗伯特.沃伦把反讽称为“结构的戏剧”;维姆萨特和M.比尔兹利说:“即使是一首短短的抒情诗也是有戏剧性的,也是一位说话人(无论其构思多么抽象)对于某一特定处境(无论其多么具有普遍意义)的反应。”(《意图谬见》)维姆萨特和布鲁克斯说:“我们一旦把抒情诗和说话人与诗人的人格分开,即使最短小的抒情诗,也变成了戏剧。”(《文学批评简史》)

第17篇:p批评2

12一DEC一2日土3日生:4日厂RDMSH自NGR自NDHDTEL 下O日35日65日6555 妇,一夕澎’广矛士 批评饰自我批评学习总结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 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 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习近平同志在6月18日中央党的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的讲话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要借鉴 延安整风经验,明确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 要求。结合我们目前现状,我体会到,利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 效武器,进一步弘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推 进我们的工作作风,更好地有效做好对客服务,达到统一思想,词土-- 共济,搞好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下面谈一下我的 一一尸

认识和体会: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作风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 优良作风。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把它 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毛泽东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 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联系到我个人,我认为组织把我派 到五台山友谊宾馆这个重要岗位,首先要发扬我党吃苦耐劳的精神, 要依靠群众,紧密联系员工,和广大员工同甘共苦,在筹建五台山友 谊宾馆这一年当中,我身先士卒,带领广大员工深入一线,每天吃住 在工地,以饱满的热情,在敬短的时间内,使友谊宾馆能够高质量、高标准,按时开业.目前面对饭店业举步为坚的状况,广大员工是企 业的坚实后盾,要集思广义,开发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开拓市场,以 优质服务,全心全意地服务好每一位客人,留住每一位入店宾客,我 经常走入一线岗位,和员工交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为企 12一DEC一2日13日1:4日 FRDMSHRNGR自NDHDTEL 下口日35日65日6555 业献计献策,且吐也_能照出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共同为企业的发展 而努力.

二、深刻认识延安整风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延安整风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要集中整治主观主义、宗派 主义、党八股,并提出了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达到 “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目的.整风的方法就是通过认真学习整风文 件,结合个人的思想、工作、历史以及所在地区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弄清犯错误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 步达到思想认识上的一致。在延安整风过程中,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特 点就是领导同志带头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无论批评别人还是检查自 己,都坦诚、严肃,i套无保留一,一使广大党员受益终身。延安整风正是 由于采取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所以才取得了令人 满意的效果,这标志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已经在全党树立起 来。

延安整风精神,对于目前我们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现\ 实意义/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众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四大危险)更加尖锐 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 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个歪风),七,迫切需要对这 些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中央提出了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悠要求,要以整风精神大力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 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正衣冠”,主要是坚持边 查边做,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 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直面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从 刁、处抓起,端正.感想行为,维护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坚持 12一DEC一2日13日1:41 FRD冈SHRNGRRNDHDTEL 下口日35日65日6555 }边做边改, 气一

官僚主义、

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出现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原因,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解决思想问题。“治 治病”,主要是坚持边改边治理,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 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 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 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只有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达到党中央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才能实现党员干部思想有新提高、解 决突出问题有新成效、制度机制建设有新突破、企业科学发展有新跨 越的“四新”目标.

三、要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表率

自觉地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 有抛开面子、揭短充丑、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勇气和态度.作为一 名集团公司中层党员干部,我主要负责五台山友谊宾馆经营和管理工 作,这些工作政策性、原则性强,工作中要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各项 政策规定,同时又要做好经营工作,特别是全店员工对客服务工.作。 虽然平时工作中努力按照党章、廉洁从业若千规定等制度规定严格要 求自己,但对照“四风”问题,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有的时候 还抹不开情面,政策性、原则性方面不够强;呆在办公室忙于事务性 工作,深入一线交流、学习的不够,为基层创新服务的能力还要提高 等等方面。有的不足,自己目前还未意识到,还需要同志们批评指正, 提出意见。只要同志们说得对,就应该改正,同志们说的办法对工作 有好处,就应该照同志们说的办.有的批评意见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 正确,只要是善意的,不论正确与否我都抱欢迎的态度,既使完全不 对,也要耐心地听,然后加以解释,保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通过认真参加这.次活动,认真开展好批评 与自我批评,务求实效,做好表率,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12一DEC一2日13已1:41FRD日SH自NGR自NDHDTEL 下口日35日65日6555 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标要求二

四、结合实际工作自我剖析

五台山友谊宾馆这一年多来,虽然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我觉得离 组织的要求:还有些距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于起工作来容易着急,遇到问题不冷静,做起工作来自我给

压,总想尽快先成,因此造成着急冒进思想,遇到问题着急上.火有时 不冷静.

2、自我学习还不够,平日工作忙,自我看书、学习业务知识不 够,不能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自我充电还不够,理论学习不够.

3、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对员工和下级管理人员的指导及批 评,有时不够讲究方法,结果使同志们有时候出现比较勉强现象。 五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加强学习,改造自我人生观,提高业务知识,特别是理论 水一,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心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示自己,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墓础上,努力改变自己遇事不冷静的心态,永远保持自己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

3、要立足于工作进步和自身全面发展,广泛学习一切有益知识, 提高工作方法,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 所必须的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对照检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一名 合格的共产党员,高素质的完成本职工作。

没有查觉的缺点,需要在与同志们的进一步交流中发现和改进,

需要在座的领导和同志给予忠一肯的批评,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愿 和大家一起开拓进取,恰尽职守,奋发有为,以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 投入到工作中。 TDT自匕P.团4

第18篇:影视批评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影视既是艺术,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

2、《 牧马人》的导演是

3、一般来说,电视为了展示场面和环境,更多地使用

4、乔治·梅里爱是

5、电视剧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

6、《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导演是

7、表演艺术中“表现派”是以法国演员

8、有声电影中所有声音在画面上突然消失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称为蒙太奇。

9、情绪节奏是

指。

10、“样板戏电影”的模式是

指。

二、单项选择题

1、巴赞极力推崇电影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是因为(D)

A、具有巨大的票房B、首创了蒙太奇手法

C、第一次表现凯恩形象D、运用了纵深镜头技巧

2、电视剧《秋白之死》属于(B)

A、电视小品B、电视单本剧C、电视连续剧D、电视系列剧

3、上海电视台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是(一口菜饼子)

A、《一口菜饼子》B、《搬家》C、《红色的火焰》D、《谁是姑爷》

4、下列电影中哪一部属于“新德国电影”运动中的优秀影片(《锡鼓》)

A、《花言巧语的人》B、《枪击钢琴师》C、《 红色沙漠》D、《锡鼓》

5、中国80年代前半期的电影创作第三次艺术创新浪潮是(D)

A、反思美学B、纪实美学C、形式美学D、影像美学

6、《黄土地》的导演是(陈凯歌)

A、陈凯歌B、张艺谋C、谢晋D、姜文

7、第一次在银幕上运用悲剧样式深刻反映了自“反右”斗争以来,我国政治生活中由于极“左”路线盛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影片是(B)

A、《老井》 B、《天云山传奇》 C、《阳光灿烂的日子》D、《一江春水向东流》

8、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 哪一年前后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B)

A、1905B、1978C、1949D、19

329、被萧伯纳誉为“电影业造就的唯一天才”的是(C)?

A、伯格曼B、黑泽明C、卓别林D、王家卫

10、“卡里加里博士”是(B)

A、德国表现主义电影B、法国新浪潮电影C、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导演

D、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

三、名词解释题

1、长镜头

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 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

2、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 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3、列举6部“张艺谋电影”

1、红高粱

2、大红灯笼高高挂

3、有话好好说

4、我的父亲母亲

5、满城尽带黄金甲

6、幸福时光

7、一个都不能少

8、秋菊大官司

9、菊豆

10、十面埋伏

4、电视专题片

关于电视专题片,目前电视界和学术界众说不一。但可以肯定,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因此它既不会取代其它电视艺术,也不会被其它电视艺术所取代,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5、电视剧的观赏性特征

四、论述题

1、简析影视作品的运动性以及判断运动性的标准。

影视作品的运动性指的是影视作品视觉内容的变化及其特点,包括客体运动、主体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和蒙太奇运动。

判断标准: 首先是中心思想(关于什么主题),然后是背景(这件作品的起源),人物形象(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还有艺术表现力(情节怎么样,····)

2、试以《音乐之声》为例分析音乐在影视片中的作用。

音乐是影视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影视片的诠释纽带,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要的作用。以更好的衬托出影视片需要表现的内容。也可以起反讽的作用, 对推动情节和揭示 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极富感染力。

五、写作题

请就所规定的必看影视作品中任选一部,写一篇影评。

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可以从某一角度论述,但注意不能复述情

节。

霸王别姬

观后感:

霸王别姬的惨烈故事和悲壮主题,即是在这样的撕心裂肺的哮叫中展开的。通《霸王别姬》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家通过对具体的影像进程的铺以及视听语言的具体逻辑、和包括文学手段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所着力传达出的影片内在的人文主题,同那首“英雄歌”所透射出来的根本旨韵,恰

恰是一脉相承、难言伯仲的。人生的苍凉,人性的多舛,人道的悲壮,人本的无奈,在经由任何一种讲述方式所呈现出来的英雄末路的故事里,均是殊途同归的。这正使得影片《霸王别姬》在呈现历史与人本的复杂延宕方面,获得了异常广泛的涵盖力和代表性。电影的主题超越了电影本身,并且产生了一种深邃的极具外延张力的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力量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却都具有着相同的悲剧体现——那就是个体的倾力外延同大的时代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停滞、沉闷、压抑的特征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剧烈冲突。这样的冲突使得悲剧的主人公们面临的选择非此即彼,充满着悲壮的嚎啸和淋漓的鲜血。同时也使得“英雄末路”的主题不仅具有强烈的人性内在张力,而且充满了富于时代特征的戏剧性紧张感——更使得“英雄的故事”最终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和文化的诉说。

影片《霸王别姬》在创作风格的本质上是非写实的,因此不可能象纪传片那样对主人公的人生历程进行写实主义式的照单全收。影片《霸王别姬》欲借对生命历程的写意性描述来状写人性的无奈和苍凉。诚然,结合特定主人公的经历,影片这样做在另外的意义上想体现的价值:渗透于生命历程中的灿烂与辉煌是如何归于毁灭。

第19篇:批评优秀日记

20xx年4月12日 星期六 天气晴

我是一个天赋挺好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费不了多大工夫,所以干什么事情都有些拖拖拉拉满不在乎。久而久之,有了不少坏毛病。

这不刚上六年级,就和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批评几乎成了我的家常便饭。特别是语文老师每一次批评我都十分严厉。我开始认为语文老师在和我作对,所以特别讨厌她,而且他上课我都不好好听,甚至有些怕见她。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自己认识的提高,我感觉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虽然批评让自己特丢面子,但自己确实在老师的批评声中慢慢成长了,我学会了谦让,诚实,谦虚,和善。

批评的越严厉,就记得越深,让自己做每一件事前都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老师的批评真是一剂剂良药呀!

从一个做什么事情都不在乎到一个积极上进的人,我感觉自己变了好多,好快乐呀!我特别想向老实说一句谢谢,是她,是她的批评让我懂得了许多。

20xx年4月12日 星期六 天气晴

在一个阳光充满温暖的上午,我经过了一次难忘的批评。

早上,老师来看了看教室的卫生,之后叫我们把作业掏出来,刚开始的我非常有自信心,这次作业我一定可以得到优秀。轮到我给老师看了,自己心里得意的都快笑出声音来了。谁知,老师翻开了我以前的作业,看到我乱写,乱批改,老师马上怒火就出来了,很严厉地在班上当着全班人的面教育了我一顿,我当时觉得很没有面子,在心里还暗暗地骂老师,你为什么骂我?我是做错了,难道不可以给我一次机会吗?

老师批评教育了我,其实老师自己也很难过,他不想伤害任何一位同学,因为我们还是四年级的学生,心灵还是很脆弱的。

放学之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还犯这毛病吗?我与老师说:再也不会了!

这次批评之后是我的学校更加努力了,也明白了学习是为了我自己,这样的毛病我不会再犯!

第20篇:民主生活会批评意见

民主生活会个别批评意见

一、区委书记:

1、年初确定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和半年、全年工作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调度,存在着追求指标和排名的问题。在向各镇街任务分解时,基本上按上一年基数确定增长目标,对个别镇街的实际困难和新的增长点考虑得不够。这样有的是“鞭打快牛”,有的吃“探头粮”。例如,开发企业是在注册地交税,还是在开发地交税,我区历史上一直采取注册地交税,镇街间苦乐不均。今年年初,才把它调整过来。这说明XX同志科学发展的理念还没完全树立。

2、对干部管理存在失之于宽,对个别干部批评教育不够的问题。政府有的干部工作节奏慢、办法措施少,特别是遇到矛盾和棘手问题,不能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对有的工作干不上、又不得力,XX同志则采取一遍一遍督促,有的领着研究本属分管领导应研究的操作层面的具体工作。批评的少,尽管有些批评,但批评得不到位。

二、区委副书记:

1、XX同志,有时存在重形式、轻落实的问题,缺乏“钉钉子”的精神。比如:在城市管理上,你多次要求和部署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强化城市网格化管理,也能够坚持每周都抽出一些时间到基层调研,但有的基层单位落实不到位,效果也不明显,你没有及时指出,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这是工作不够深入,落实不力的表现。希望在一些重点、难点工作上,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把工作成果呈现出来。

2、抓工作、抓队伍有好人主义的思想。比如:对个别工作不得力、进取心不强、担当意识不够的干部,有时为了保证士气与和气,没能大胆地实行问责。在区医院暴露出管理混乱、经营亏损的问题,直到职工上访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是好人主义思想表现,缺乏雷厉风行的作风。希望今后对待工作懈怠、劲头不足的同志提出一针见血的批评,拿出敢抓敢管的魄力。

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1、搞过“面子工程”。XX同志在推进落实具体工作任务上,总得来说比较务实,但也搞过“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比如去年初搞的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场面上挺隆重,实际上意义不大。在“四城联创”工作的一些重要节点上,为了迎接上级对卫生城创建情况的检查,也搞过突击整治行动,导致出现管一管紧一紧,行动过后又反弹的“一阵风”现象。在研究形成长效机制上,抓的力度不够,这说明XX同志在政绩观方面也有偏差的地方,今后应当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决策民主意识不强。在研究具体工作时,XX同志对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征求的比较多,但在专家论证、征求民意环节做的还不够。有时与几位分管副区长研究一下,具体意见就确定了,个别时候没有全面做通、做细群众方面的工作。像XX小学改造项目,XX同志的初衷是为周边百姓办好事,为了在改造学校的同时,一并将沿路的棚户居民房屋征收改造,但由于事先论证不够充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困难,由于一部分被动迁户的诉求远远超出预期,导致不得不修改建设方案,工程进展比较缓慢。原定今年五一前开工的项目,至今也没有开工。我认为,这是官僚主义的表现,今后应当更加注重在重大决策之前做好充分论证。

四、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1、XX同志,在形式主义方面存在钻研专业知识的劲头有所消退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职位的升高,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过去通过学习也掌握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所以现在系统学习知识热情不如过去,有时就事论事,现学现用,求全不求深,学习风气不够扎实。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经验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希望XX同志年龄上不设段、职务上不设站,保持良好扎实的学习习惯。

2、XX同志,在官僚主义方面还存在群众观念有所淡化,联系群众不够紧密的问题。作为区长,我感到XX同志很辛苦,平时把主要精力还是放到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和城市管理上了,对群众的困难、矛盾比较集中的就过问的多一些,反映不多,呼声不急的,关注和解决的不够。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民生问题应总体安排、全面推进,缺一不可。

五、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1、在享乐主义方面,工作激情减退,面对复杂问题有畏难情绪和等靠思想。遇到一些棘手的工作,需要“大刀阔斧”的时候,却放不开手脚。比如针对XX和XX动迁安臵等工作,认为主要的职责不是区政府,没有积极主动地跟踪和协调,总想等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推进。面对省市权力下放,你认为区政府承接的权力太多,不好摆布,要等省里指示、看市里要求,没有积极研究如何承接。这说明XX同志在思想上不愿担当,不愿负责,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官僚主义方面,欠缺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朴实作风,有脱离群众的问题。下了基层大多时候是听汇报,不能深入地和群众面对面,对基层群众诉求掌握的不够细致。比如,XX小学改造项目,事先没有深入征求民意,导致进展缓慢,如果事先走到群众中做好调研工作,能够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就不会出现这种被动局面。还有农村文化广场建设、旧小区改造等涉及群众利益民生工程,总认为没有经济工作重要,抓得不紧,直到群众反映强烈才下决心。这说明XX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减退,应当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认可。

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1、XX同志有时候在工作中存在经验主义的官僚主义思想。XX同志是从基层一步步上来的,对乡镇、县政府工作的特点和方法比较熟悉,有时会用经验指导和要求工作。面对新环境、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受条框的束缚,缺乏对新领域、新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比如,在振兴区开展征收工作时,认为凭借老经验、老方法进行部署和要求同样管用,但实际效果和效率有时不如人意。希望XX同志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求实务实,事事抓实,重点解决学风漂浮、浅尝辄止、唯书唯上、发展不科学的问题。

2、XX同志也存在着勤俭节约的意识有所淡化的享乐主义思想。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善,XX同志过“紧日子”思想有所放松,虽然坚持低调做人,不搞特殊化,但存在随大溜心理,没有真正做到标新立异,独树一臶。希望XX同志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以“严”的标准规范言行,以总书记教诲洗涤思想,满怀激情,努力向上,重点解决执行规定不严格、工作担当不大胆、攻坚克难缺勇气的问题。

七、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1、在公务接待存在浪费现象。在接待上级领导和招商引资接待外地客商时讲“感情”和“排场”,到比较高档的酒店和内部招待所摆酒席、请领导、迎客人,感觉这样对领导和招商的客人就是讲感情、上档次、尽地主之谊,接待水平超出标准。说明XX同志存在奢靡之风。

2、工作中存在唯上思想。爱干领导看得见的事,领导要求了就重点部署,亲力亲为,对待工作好大喜功,重视轰动效应,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总想给上级留下个好的印象。比如:当有关领导或检查组来区视察和检查时要求城管、环卫部门加大管理、清扫力度。这就是XX同志唯上思想在作怪。

批评整改措施
《批评整改措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