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5:32: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教案:“三岁—发现自我的年龄”

【教学目的】

1、帮助家长认识三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解释孩子在三岁发现自我年龄这一阶段发生在情感及交友等方面的一些现象及其内在原因,指导家长给予儿童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营造儿童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

3、与家长交流、分析三岁儿童使感到家长棘手的一些问题,并就问题的解决进行积极的探讨。

4、通过此次活动,全面提高家长对整个儿童期家庭教育的重视,提高家长学习意识和科学培养儿童的意识。

【教学方法】

鉴于家长的知识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授课对象多为小班新入园家长,对幼儿教育知识了解的相对少一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谈话法:与家长进行亲切交流,了解孩子在三岁出现的一些现象,及家长的解决策略。

2、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适当采用讲授法,使幼儿通过案例和讲授,了解三岁儿童心理现象和情绪变化的原因。

3、情景演绎法:生活中的情景是家长极为熟悉的,演绎生活中的情景,引起家长的反思和对比,更能加强对家长教育实践的指导。

【教学过程】

各位家长朋友,在正式进行活动之前我想请问一下各位家长,今天我们为了什么而坐在这里?您觉得这个“家长学校”有多大的必要性?

对于家庭来说什么都能延误,惟有孩子的教育不能延误。有人说,中国有三种家长(1)家长有责任心,又懂得教育,这类家庭中的孩子最容易成才(2)家长没有责任心,也不懂得教育,这类家庭中的孩子任其自由发展,一部分也会成才(3)还有第三类家长,他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却又不懂得教育,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呢?为什么?往往用一些偏离孩子成长规律的方法“教育”孩子,而让孩子的发展成“问题儿童”。所以,为了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当一回学生,成为真正懂得孩子懂得教育的人。

那么,我们现在正式开始我们的家长课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我们这么多有着高度责任心的家长坐在一起来讨论我们的孩子——一群刚入园几个月的三岁的宝宝们。

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喜事、快乐的事,然而教育孩子又是一件苦恼的事。当宝宝成长的某一阶段,我们会发现,从前乖巧、温顺的孩子突然间不乖了。①他可能变得很固执任性,爱发脾气、大哭大闹。②争抢东西,不许别人动自己的东西而且不肯与别人分享——什么都是我的,我的地方你别动,我的东西你别动,孩子为什么变的这样,这让我们想起了可怕的自私。③某一天突然孩子喜欢说不要,什么都说不。

这是否让你束手无策,孩子怎么了?这些问题让我们做家长的特别苦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家长一起探讨的问题:三岁——发现自我的年龄。

一、认识自我

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会说“我”(或者说知道照片上的哪个他是自己)。比如,我的女儿……

当孩子最初从镜子里面,慢慢认出自己,当他从照片当中找到自己,他在整个认知世界的过程当中,逐渐地发现了“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这样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就悄然声息的到来了。(通过调查表我们也向一部分家长调查了宝宝的表现——家长发言)

1、自我意识敏感期

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知道了“我”,知道自己是与别人、与物体分开的,孩子会发现这个东西是我的,是我的,他用是我的这个来区别我跟你是不同的,我是我,你是你,这个是靠什么呢?就是靠拥有某种物质性的东西,这是第一个自由宣言。

第二个自由宣言就是说“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厕所——不,他那个时候真的不去吗?不是的,他就是什么都是不,来表明我和你是有差别的,我可以不按你的方式做,孩子这在使用自我意识。孩子说不之后,开始互相对打或说“打你”“打死你”,这都是最早的独立宣言,是自我意识形成的表现。

2、出现的年龄:一般自我意识敏感期出现的年龄在2——3岁左右,有的孩子或早或晚,有的表现明显,有的表现不明显。

通过调查表我们也向一部分家长了解了宝宝的表现,您的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吗?——家长发言 当孩子说不是您是怎么做的?

当孩子在一起玩,自己的宝宝不肯分享时您是怎么做的?

3、在自我意识敏感期发展过程中,有些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与我们成人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在这段时间孩子的所作所为常常会引起家长的误解:

(1)孩子说“打你”“打死你”

这个时候孩子是粗野的行为吗?这个时候孩子不是打人的意思,是排除的意思,孩子认为我要排除你,你应该立刻就消失,但你还存在,我就用手来排除你。过了几个月之后,这个敏感期会自然过去,孩子就知道我可以通过别的形式来进行。所以,当孩子打人咬人时,我们只去制止他,不要去谴责不要去说教,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我们就让孩子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自我。

(2)容易让家长误解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很多爸爸妈妈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不在听话和顺从,孩子为什么总是说“不”,总是跟你扭着做。

当孩子形成自我意识之后,他开始坚持自己的信念,按照自己刚刚形成的意识萌芽来做事情,不选择妥协,比如天气凉了,妈妈让孩子穿外套,孩子硬是不穿。这时如果你不遂他的意愿,便哭闹;但如果你遵循孩子的意愿,他便会出现顺从和安静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如果家长觉得,你不是跟我扭着做吗,我非要把你扭过来,这是否妥当的,如果你不想孩子长大后依赖性强,缺乏自立能力,做事没有主见,你就不要和孩子争斗,也不要和孩子较劲。

孩子处在反抗期时,你要特别注意你的语言,不要有暗示性——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越是做什么,你说“你不要……”他马上就去做。比如……

这种情况在我们家也经常发生,有一次,我女儿又对鞋柜子上的鞋子跃跃欲试,就等我说“别碰”她就会把手伸过去,那您说我应该怎样做?(我就没理她的行为,然后说“我的眼镜呢?在哪呢?”不动声色地就把她的思维引到别处去了)

——这是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也很好用,就是让孩子做选择题:如果你觉得孩子必须顺从你的意愿,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要这样”或“不许那样”,你可以说 “你是先玩积木,还是先看图书?” “你是现在洗澡呢,孩子看完动画片洗澡”……这样他也一定会被你忽悠!

总之,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既不能过多地限制,也不能一味地满足。一味地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不合理的要求,再闹也不能满足,然后立即走开,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终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3)容易让家长误解的第三个表现就是:孩子是不是自私

是不是自私呢?家长常常认为我不断的教育孩子,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跟别人分享,是一个美德。但是我们要知道,在一个生命什么东西都没有拥有的情况下,你就让他去分享,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你先让他拥有,然后他再学会分享,这个过程应该这样完成,他跟自私没有任何关系,孩子有权利分享他的东西,他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是没有错误的,选择权在孩子,父母不应该依照自己的道德观来判断孩子。

如果我们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急于培养孩子大公无私的精神,故意将属于孩子的物品强行分给别人。会怎样?结果是给孩子造成了对物质没有安全感,他认为自己的东西可以被别人带走,这样他就变本加厉的看好自己的东西,直到最后就真的养成了孩子的自私行为。

但是如果宝宝抢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我们要怎么做?

父母一定要坚持将玩具还给小朋友。如果让宝宝继续拥有他靠暴力获得的玩具,那么这个玩具就成了他攻击性行为的奖励物,这无形中相当于鼓励了宝宝的攻击行为。

所以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期,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孩子以宽容、容忍相待,就会启发孩子将潜在的自制心转变为自制行为。相反,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自我,以命令、强制甚至体罚的方式来规范孩子,孩子为了维护“自我”就会奋力反抗。古语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在3岁时形成的反抗心会在一生中留有痕迹,左右终身。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谨慎。

二、探索情感边界。

当我们三岁的孩子认识到自我的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孩子表现出的情绪状态异常丰富,有时候他们情绪激烈,容易大哭大闹,高兴起来又疯得无法自制,他们还经常用假哭酝酿情绪,用过度活跃的行为来表达自己。比如说,孩子入园时,比如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等……我想问一下家长,您的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他会特别激动?你是怎样看待他的行为?

1、造成孩子激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1) 孩子固有的秩序感遭到破坏:

养育过孩子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孩子已经形成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孩子在某些方面便会躁动不安,表现出粘着妈妈不放,晚上总不肯睡觉等问题。比如,我们幼儿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因为不睡午觉,而入园时哭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而且尽量不要破坏这个规律。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在家的作息时间要尽量顺应幼儿园的规律:几点吃饭、几点睡觉等等。

还有一些孩子没来由的就是不原上幼儿园,家长送孩子特别困难,孩子每天早晨都哭闹,家长想尽办法安慰孩子,结果孩子越是厉害。但家长接时,却看到他兴高采烈,甚至不愿意回家。那说明孩子只是有前期的离别而造成的习惯性离别仪式。另外在家里呆了一晚上,上幼儿园的时候,眼前的情景使他感到不愿意离开家。在幼儿园呆了一天之后,幼儿园的情景又使他不愿意离开幼儿园,这是孩子感觉思维的典型状况。他们还没有成长起综合思维的能力,不能分析自己目前的状态。所以就会早晨不愿意走,晚上不愿意回。如果是这样,家长不必担心,可以把他早晨的哭当成一种仪式,这样的哭对孩子不会有伤害。

(2)另一种糟糕的情形是,在环境中的成人对他漠不关心。

当孩子自我意识逐渐萌芽,出现“自我中心”行为时,他开始懂得向外界,向自己以外的别人寻求关怀与支援。比如,郭守鹏的妈妈在调查表中就提到:孩子经常对她说“妈妈你跟不跟我玩?”这就是在寻求您的关爱那么在家里,当孩子拈着你要求你做这做那时,或是问这问那时,各位家长您会重视孩子的反应吗?

(家长发言)

案例分析:

我的姐姐就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你们应该好好地蹲下来听萌萌说话;我也曾经在一期教育节目中听到一位明星妈妈说:不管我在干什么,不管我多忙,只要我的女儿跟我说今天我们学校……我们同学……我都会放下手头的活,认真的听他说,而且要表现出非常认真的态度……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被重视,而且他回学习你这种友好亲切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如果你只是说“等一下哦!妈妈正在忙!你乖乖在旁边玩一会儿!”甚至只是“嗯嗯”的敷衍回应。在得不到大人重视的情况下,孩子多少都会感到有些失落。尤其是在不断经历敷衍之后,孩子当然难免会哭闹不休,甚至出现肢体动作以表达不满,如拳打脚踢、扔东西等。这种漠视会使孩子按照对妈妈的印象来理解身边的其他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冷漠的,不愿与人通融的。

①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实验,把两只出生仅三个月的小猴子分别关在两个空屋子里(这有点不人道),在其中的一间房子里放一只棉布做的猴妈妈,另外一间房子里什么也没有。可以想象,三个月后把他们重新放进猴群中时,两只猴子在融入集体的时候都会发生困难。不同的是,那只关在什么也没有的房间里的小猴子,刚开始时显得紧张不安,但给它介绍一些小猴朋友之后,这只被隔离的猴子很快就进入群体,不久便能正常生活了。而另外那只有布猴子妈妈的小猴子,却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它仇视其他猴子并攻击它们,一直无法融入集体,成年后,连正常的繁殖活动都不能进行,总是受到猴群的排斥,没有朋友。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出,如果孩子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他会按照理想的模式去想象亲人的样子。时间久了,他需要的亲人形象就会留在心中,给他的精神和情感以支持。反之,如果他是有亲人的,但亲人非常冷漠,不关心他,给予的反应不能满足情感需求,孩子就会产生企求、失望、仇恨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遗留在孩子人格中,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孩子利用对情绪的探索,来认知周围的人是可依靠的,还是需要远离的。当孩子与我们进行互动的时候,他不仅是想说一句话,想要我们帮他做一件事情,而是带着某种情感和深层的心理需求,所以成人一定要考虑到孩子深层的情绪护理。

②我们一起来分析几个案例:幼儿园在吃午饭,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朝照顾他的老师喊:“老师,给我剥一下虾皮。”对小男孩来说,剥虾皮的确有点困难,但他是可以做到的。

这种情况老师应该怎样做?(家长发言)

这里还牵扯一个自理能力培养的问题,如果孩子一说“我不会”你就立即去帮他,也是不好的。我们的老师是这样做的:来到孩子身边蹲下身去,帮他剥半只虾,然后微笑着让他把另外半只剥掉。等他把虾仁吃到嘴里后,愉快地告诉他:“看,你自己学会了剥虾。”这样的处理方法,孩子同样可以学会剥虾,同样也获得了情感支持,认识到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互相帮助的,他可以被其他人接纳,将来也会这样对待别人。

在幼儿园了我们会经常碰到类似的事,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包办太多而自理能力差,他们理所当然地说“我不会”。我带小班的时候有个叫张逸瑞的孩子,是奶奶带大的……

所以说给孩子情感的满足并不是说全面的包办,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 总之,三岁的孩子开始无意识地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情绪边界,所以成人更要耐心细致地处理孩子的情绪,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③幼儿园新生入园这段时间,一些老孩子会出现入园哭闹现象,这也是寻求关怀与支援的一种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呢?(分析幼儿园争怀现象,用哭引起注意)

三岁的孩子开始无意识地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情绪边界,所以成人更要耐心细致地处理孩子的情绪,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探索友谊。

除了向身边的亲人及熟悉的人寻求关怀与支援,会部不会向同龄的小伙伴寻求友谊呢? 孩子进入幼儿园,就进入了一个集体生活中,在座的家长你认为三岁的孩子需要友谊吗?你的孩子经常回家说起小朋友吗?您是怎样回应的?(根据家长的回答逐个提问)。

三岁的孩子会产生最初的友谊,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凡尔登博士发现,友谊可以为幼儿园的宝宝们提供安全感和舒适感,使得他们在入园期间能够适应与父母的分离。

可是孩子的友谊并不只是“美好的”——有时候你的孩子回家时不高兴了,是因为某个小朋友打他了,某某小朋友老抢他的东西,有没有这种情况?您怎样来看待这件事情?怎样处理的?(家长回答)

作为老师我们会经常遇到孩子的纠纷,而且还经常面对家长朋友,特别是老年家长的投诉:我的孙子在幼儿园受欺负了!眼睛被小朋友挖红了!昨天耳朵这青了一块……

我先问家长您怎么看这种现象?(家长发言)

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宝宝被人欺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但你要明白,小朋友吵架一般是他们探索友谊的开始。许多成人看来的欺负、挑衅行为,其实作为当事人的宝宝却并不觉得怎么委屈。既然如此,爸妈就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与心疼灌输给宝宝了。

如果每次宝宝啼哭时,你都匆忙地跑到他身旁,那他很难养成独自处理难题的能力,在人际关系上同样如此。如果他与小朋友发生矛盾,你不要盲目下断言,也不要急着给答案,不妨听听他的叙述,让他自己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这个时候,倾听是最好的安慰,也是最好的教育。常常是,宝宝说着说着,就明白自己错了,知道该怎么做了。

在这种交往中,宝宝学习模仿别人做游戏的方式,也学着在欺负和被欺负的过程中处理和小伙伴之间的矛盾,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宝宝欺负别人也好,被别人欺负也罢,都是他成长过程中必须拥有的经历,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会学到将影响他们一生的社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宝宝交一个好朋友,要比在其他方面的很多学习和教育都更有意义,他们学会负责任,开始关心人,懂得宽容与欣赏别人,另一方面,小朋友们的欣赏和信任,将反过来激励和强化宝宝的信心与责任感,使他感到付出的快乐,集体的可爱,朋友的信赖。这种交往能力和胸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宝宝一生的发展。 为友谊父母该做些什么:

1、学习交往语言

宝宝一般都很想与别人交朋友,可是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表达。因此,家长要给予正确引导,如:想参加别人的游戏时可以引导宝宝说:“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当宝宝有想法想被大家接受时,可以引导宝宝:“这样行吗?”当别人不同意自己的想法时,应教育宝宝,不要耍性子,等等。

2、教给宝宝正确的交往方式

宝宝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入园、入学、逐渐独立走向社会,无论哪个关口,宝宝都需要和周围的各种人群打交道。社会不会为宝宝而改变,因此,如果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他就会面临很多困难。在人际关系方面,父母应该对宝宝正确、合理的做法及时给予表扬,强化他们的良好认识和做法。当你看到宝宝礼貌而耐心地对待他人时,明确告诉他这才是成熟的做法。

3、最不可取的是以暴制暴

最不可以做的是将孩子被打的情况移情到自己的身上,愤怒地朝自己的孩子大喊:“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大家都知道这样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恐惧,使他变得更懦弱。

4、父母率先垂范

为了使宝宝养成与人相处时耐心、大方、礼貌和周到,父母要起示范作用。比如遇到堵车,你不要显得烦躁不安,可以和宝宝聊天,看车窗外的景致,使堵车的时间不致于变成堵心的时间。通过这样一些潜移默化的引导,宝宝会变得平和起来,善于自我调节,也善于安慰别人。

(家长提问时间)

结束:

感谢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坐在一起来探讨我们三岁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期,自我意识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未来是不是很强大,这样一个强大的能力,首先就来源于自我形成的敏感期,所以保证自我形成的敏感期,就等于保证了孩子未来人格的强大,人格的和谐和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

孩子是一本书,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耐下心来,细细翻阅,慢慢品味,只有当我们读懂了孩子,读懂了孩子的年龄,我们就会发现教育孩子是件非常简单和愉快的事情,父母会从中体会到孩子成长的喜悦,而孩子也会在父母的理解中走得更好!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一年级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一年级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第三册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一年级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四年级教案

六年级牵手两代家长课程

一年级牵手两代家长课程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小学六年级教案

二年级牵手两代家长课程教案[定稿]

五年级《牵手两代》家长课程教案1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