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7:29: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5.1.2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为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并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层次、多通道的主体信息交流,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实施课程改革,教师基本上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一定的素质教育氛围,学校现代化教育手段基本具备;本校学生大都是县城职工子女,能积极参与学习,初步学会合作学习,大都具有表现自我的良好素养。 〖教学设计〗

(一)创设课堂活动情境

师:同学们,大家是不是希望课后不做或少做作业,以便可以轻轻松松地参加课外活动呢? 众生:希望! 师:这节课可以实现大家的这个愿望。不过要有个条件,请看这是什么?(多媒体显示奖票)。这是“数学素质分奖票”,设有0.7分、0.5分、0.3分三种分值,老师根据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奖励,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大胆发表你的见解,都有获得奖票的机会,越有新意的见解,得奖分值越高,一节课只要得到5分数学素质分,便达到这节课的教学要求了,可以免做课外作业,怎么样?大家有信心吗? 众生:有!

1 / 8 师:好!预祝同学们实现自己的愿望。

师:在没有上新课之前,老师来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想看吗? 众生:想! 师:大家注意观察,这是一个三角形纸板。(出示以后,背对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然后展示给全班学生看)请看!这个“小魔术”大家会做吗? 众生:会!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巡视,并请一名学生把它的拼图结果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师:(总结并奖励0.3分)请问哪个同学能揭示老师这个“小魔术”的谜底?

生1: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也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师:不错,奖励0.5分。这是我们在小学时动手做过的实验。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显示课题“认识三角形”和一三角形的图)

【点评】本环节通过“小魔术”的形式来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上课不久便处于积极的学习探究状态,为“促进教育主体充分发展”提供了基础。

想一想,只剪下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来拼(多媒体显示只剪一角的动画),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吗? (二)主动建构

1.探索活动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做,同桌也可以合作,互相讨论并说说你推出结论的过程(师巡)。

2.展示探索结果

师:哪位同学拼得了?请把你的拼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看,并说说你的推理。

生2:(展示图1)其推理是:由内错角相等得两直线a∥b,再由同旁内角互补得三内角和为180°。

师:很好!奖励0.5分。还有别的推理方法吗?

2 / 8

图1

图2

生3:(展示图2)作延长线如图,其推理是:由内错角相等得直线a∥b,再由a∥b得同位角∠3=∠4。因为∠1+∠2+∠4=180°,所以∠1+∠2+∠3=180°,即三个内角和为180°。

师:不错,奖励0.5分。再想想看,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展示图3)延长b边,其推理是:由内错角相等得直线a∥b,再由内错角∠3=∠4得∠1+∠2+∠4=180°,所以∠1+∠2+∠3=180°。

图3

师:很有创意,课本没有这个解法,奖励0.7分。

3.概括引申

师:通过大家的探讨,同学们自己找到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数量关系,哪位同学来把探究结果概括一下? 生5: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多媒体显示)。

师:对,奖励0.3分。

4.应用与拓展

(1)应用

3 / 8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多媒体显示,如图4)根据图上给的条件,你认为还应具备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出∠A,或者说,还应具备哪些条件就可以确定∠A的大小,说说你的设想。

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下,然后派一个代表把你们小组的设想展示出来,并说说你们增加的条件和求出∠A的过程。(师巡)

图4

生6:(展示)若已知AB∥CD及∠1的度数,便可求∠A。因为由AB∥CD,得∠B=∠DCE=60°,然后用三角形内角和关系计算可得∠A=180°-∠B-∠1。

师:这个想法很好,这是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设想吗?

生6:是。

师: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各奖励0.5分。还有什么设想?

生7:(展示)若已知AB∥CD及∠2的度数,便可求得∠A。因为由AB∥CD,得内错角∠A=∠2,∠2已知,即得∠A。

师:这个想法更简单,给你们各奖励0.7分。还有别的设想吗?

生8:(展示)若已知∠A,∠B,∠C的比例关系,则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求得„„

师:这想法也很好,你们小组各奖励0.7分。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把各组的设想一一展示,课后大家再互相交流。

(2)拓展

师:好了,刚才大家讨论很热烈、很投入,现在我们放松一下,一起做个游戏好吗?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显示,如下图)。

4 / 8

图5

师:这个男孩叫小明,女孩叫小颖,他们拿的三角形板,漂亮吗?(彩色显示) 众生:漂亮! 师:只可惜,三角形的两个内角被遮住了。请猜猜看,被遮住的两个内角是什么角?说说你的理由。

生9:小明拿的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内角一定都是锐角。因为如果另外两个内角不都是锐角,那么三个角相加就超过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师:这个同学假设“两个内角不都是锐角”,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猜想,很好!奖励0.7分。别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10:„„(类似生9)。

师:回答也很清楚,奖励0.5分。我们接着看小颖拿的那块三角板,哪位同学猜猜?

生11:„„(类似生

9、生10,奖励0.7分)。

师:(先出示一个内角为锐角的三角形实物给大家,接着将锐角部分投影到大屏幕上)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大家猜猜看,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会是什么角?说说你的理由。

生12,13,14:„„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用语言叙述自己的推理过程,让3个学生回答,得到多种结果,分别奖励0.7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请大家把这个内角可能所在三角形构造出来,补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看谁构造既多又快。

(师巡,展示学生构造的三角形,奖励0.7分。)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好,构造的三角形很漂亮,游戏就到此吧。现在请同

5 / 8 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游戏中出现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特点?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生15:一类是: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师:很好,奖励0.5分。还有吗?

生16:有一个内角是直角或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师:回答得很准确,这位同学很注意观察、思考,奖励0.7分。这正是按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成三类的方法(显示分类表)。

师:(根据表格简单概括三角形分类)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另外两个锐角的关系怎样?

生17:两个锐角互余(多媒体显示结论,奖励0.5分)。

师:关于三角形,今天先研究到这里,往后再继续进行探讨。

【点评】学生的潜在能力如何去挖掘,是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自己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是一种贯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研究模式,这节课的实践对开发教育主体潜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终结性活动

师:下面进行练习活动,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1)要求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两道题目,然后交换解答,交换方法如图所

6 / 8 示。解答完毕,返还出题人改卷。

(2)奖励办法:由学生互相评价,确定奖励分值。

编题――奖0.3~0.7分,解答――奖0.3~0.7分。

(师巡视,把编得较好的题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由学生确定奖励分值。)

师:由于时间关系,编得好的同学还很多,就不全部展示了,课后同学们再交流吧!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本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教育主体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促进教育主体的创新思维发展。开展学生相互评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评价中的教师“特权”,还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为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自由发言

师:这节课即将结束,请你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想。

(让3~6名学生回答,分别奖励0.5分。)

【点评】本环节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开发“合作学习”资源,教育主体可以集思广益,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使教育主体得到的知识系统化。 (五)自由作业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此为止。统计一下“数学素质分”奖票,有哪位同学得5分或5分以上的? 生:(回答,有的免做课外作业)。

师:今天的课外作业是任选做3题,可选课本习题5.2、课外习题或自己设计均可。

【点评】本环节自由作业是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不同层次的教育主体有不同的收获,具体实践了“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个性化教育。 〖教学反思〗

学生的思维是否始终处于较积极的状态,与对学生各种想法如何评价有直接的关系,恰当的评价将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催化剂。本节课通过以“数学素质分”奖励办法给学生对问题的见解现场评价,是对教育主体的一种鼓励,

7 / 8 使每个教育主体均获得成功感,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的意识强。如果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评价,把评价的“特权”交还给学生,那么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8 / 8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三角形认识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