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及建议

发布时间:2020-03-03 05:02: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及建议

【文章摘要】经过三年新课程教学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针对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的误区,结合教者平时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 理念 误区 建议

随着江苏省2008年高考成绩的公布,也就宣布了江苏省新一轮课程改革成果的初步揭晓。分析2008年高考历史试卷,可以看到与以往高考试题最大的不同点是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三者有机的结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因此,如何进一步调整教学观念,坚持按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组织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什么是新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通过听取校内外的公开课和观赏影像中的示范课,觉得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我们对这几种常见误区进行思考,结合历史新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对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理念作出如下几点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供大家参阅指正。

第一:新课改的教学手段不仅仅是多媒体的运用,应是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联袂展示,相得益彰

改革前主要是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改革后就是多媒体的运用,谁运用得多就是在搞新课改,谁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观念落后,就不符合新课改要求。

借新课改之东风,越来越多的学校装备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并要求将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将文字、表格、图片、视频等多种表达方式 1 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能渲染出历史教学直观、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感觉唤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身临其境,较易形成鲜明的表象,感知历史,启迪思维,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许多授课者不惜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到了课堂上,投影界面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课件容量很大,不仅把课本的内容都搬到了屏幕上,还相应地展示了许多影像资料,一个界面接一个界面,一堂课下来,老师忙着演示课件,学生投入地观赏,看起来知识面扩大了,师生都融入了课堂教学氛围中,甚至不少老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黑板上除了课题名称外什么都没有。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头脑中虽然留下很多的图象,但教学的重点没有突出,难点依然存在,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完全掌握,该记录的也没有完全记录下来,连课后的复习都失去了依据,更重要的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求实现的三维目标,体现不完整,更多地注重了知识的拓展,有可能而忽视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并不等于新的教学思想,不一定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与其它教学手段一样,要注意运用有度,注重实效性。就历史学科而言,正常的一节课在15到25张左右幻灯片为宜,制作的课件应该更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训练和情感接受,课件的内容应侧重于容量较大的补充资料、展现历史现实的视频资料、巩固教学效果的练习材料等,同时,也要注意有适量的板书,板书内容应侧重于显示本课的知识结构,突出本课知识重点;如果课件中已有知识结构,也可充分利用板书随写随擦的优势,针对本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不懂或不理解的概念,及时讲解并演示在黑板上,教师上课板演的过程看起来慢,但板演的过程伴随着讲解,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过程,因此与多媒体相比,板演有利于学生思考,也是便于学生记录掌握。这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既可以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又可以让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抓住本课的重点,理解本课的难点,(使多媒体与板书两者相得益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第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变“填鸭式”为“互动式”,甚至简化为“问答式”,应是老师的“讲授”、师生的“互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三者的糅合

改革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授为主,称之为“填鸭式”;新课改要求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变“填鸭式”为“互动式”,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相当一部分老师试图通过多问,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但在实践中,明显存在着为问而问,问而无思的现象,变“互动式”为“问答式”。一种表现为:一堂课中,教师不停地提问题,但问题过于浅易,许多问题都是书上基础知识的简单设问,只问“是不是”、“对不对”,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对”与“不对”。不问或很少问“为什么”、“怎么办”,偶尔设计了有一定思维的问题,等不及学生回答,却自问自答了,这种表面看起来非常热闹,师生交流非常多,但实际上不需要学生多需思考即可回答,形式单一,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当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能力!另一种表现是:一堂课中,教师围绕教材不停地提问题,学生围绕教材不停地回答,为避一言堂之嫌,老师不敢多做分析和拓展,看起来师生互动频繁,学生的读书能力提高了,也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的重视,只是由以前教师的照本宣科变为学生的照本宣科,很难全面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注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提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老师善于设问,谆谆诱导学生,更需要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提问。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慧的火炬。”课堂的设问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简后难,由浅入深,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教材的重点、难点、热点,学生学习中的疑点、误点和易混点才是提问的最佳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老师根据这些内容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

3 大胆的提问,师生共同探讨,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情感,又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在互动中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高中历史课教学中,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探究性问题一般不宜超过5-6题,至于基础知识,则可以设计成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突出要点。

另外,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更关注学生的“学”,以及面对不同的学生如何“教”,即因材施教,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互动式”发展为“自主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要学,而且更能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针对现今教材专题性强、时间、地域跨度大、理论性较高的特点,教师要注意新授课与复习课不同教学模式的运用,尤其是面对高一的新生,必修一编写的是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演变,概念多、理论性强,与他们学习的初中历史相比,跨越性大,不易理解和吸收,建议新授课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吸收能力,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每个概念,比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罗马法”、西方的代议制?„„等等诸如此类的基本概念。讲授不等于“填鸭”,对于那些历史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先讲,讲述不全面或错误的地方,由教师予以补充或纠正。这样,不仅体现课堂教学模式上讲授、互动、自主三者的有机结合,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推动其他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共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第三: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健全健康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实现

改革前称“学科教学”,教学目标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称“课程教学”,确立了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全面体现,体现新课改的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先“成人”,后“成才”的教学理念,是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训练,更关注塑造学生健全的价值观,这符合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毕竟今天的

4 高中生将会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大部分高中生毕业是直接走向社会的。但是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由于评价制度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还会见到一种现象,教师要求学生掌握所学课文的基础知识,并为此采取了多种手段落实、检测,在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后,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学,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可以说这是目前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仍以教学中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误。

高中时代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课堂教学上老师在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训练学生思维时,顺其自然的引导学生为人处世也要多向考虑,有时只是一两句话的工夫(有时只需画龙点睛的几句话),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评价事物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更具有这一优势。学历史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以史鉴今,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给我们提供丰厚的人生借鉴,有助于培养和塑造健康健全的价值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更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所特有的、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引导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例如,在教《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时,老师在讲解《苏格拉底之死》时,补充了一段材料: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神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5 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由衷地敬佩这位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所谓的雅典民主制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从而学会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一种制度、一件事、一个人。培养学生客观唯物的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健全的心态。

第四: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方法上不单重视学生学会知识,更加重视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终身受益。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不仅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学会多少,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如何用,让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现今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评价体制没有改变,相当一部分教师新授课上聚焦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上,如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等,而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这些历史事件原因、过程、结果、影响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共性特征;讲评课上聚焦在只纠错,给出正确答案,缺少分析或不分析错因,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备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并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策略。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显然,掌握学法是当今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 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来启动学生的“学”,从而达到“自得之”的目的。如在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

6 成果”的新授课教学中,在第一课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中,针对“三民主义”这一理论形成的原因,可由学生回答三民主义形成的原因,然后分析理论形成的原因是从哪几个方面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并归纳三民主义形成的原因可从“社会基础”、“时代需求”、“个人作用”这几个方面思考。启发学生分析概括一种理论的形成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思考,从而为后面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课堂教学做铺垫,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其情感价值观上认识到“一定时期的理论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除此而外,在试卷讲评课上,应注重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归纳错因,并及时进行演练巩固。比如评讲选择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答案为什么只能选择“A”,不能选择“B”,让他们学会解读题意和选项,让他们懂得说话要言之有据,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以探讨、争议、辩论的方式讲评试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对自己的错因加深印象,避免重蹈覆辙,也训练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思辨能力,为以后学习和解题提供思维方式。

总之,新课改已全面推行,我们的教学理念必须跟上新课改理念,教与学中要更关注学生的“学”,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学模式要双向化,教学目标要全面化,教学方法要有实用性和长效性,融“教书”与“育人”于一体,教学实践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走出误区,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对地理心得体会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整合”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对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及建议
《对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及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