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对新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7 07:52:0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

今天**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老师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

1、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氛围。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因此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平等、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土壤和阳光,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2、注意知识背景和体现过程探究。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做练习之外,也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整理文章由问题;也可动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幻灯、多媒体制作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而互联网则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洁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能取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注意体现讨论、合作、交流。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

5、注意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作业布置应当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3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单纯传授既有知识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转而进行传授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新型教育模式。这句话也给我们每位“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教师而言,由于在教师的道路上的摸索时间不长,那么怎么才能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化学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呢?

第一步,在进行新授课之前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以及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在新授课中教师讲解知识的深度以及语言。比如,学生对于抽象的化学能的变化接受程度比较低,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度要循序渐进,不能讲解过程中直接“一步到位”得到答案。并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使用形象的“水往低处流”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的相关转化。

第二步,在新授课的过程中课堂引入后要进行设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设问时我们应该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依据,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即难度要分明)、问题要清楚。很多时候,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过于理想化,导致课上学生听不明白问题。

第三步,提出问题之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于问题的看法以及疑难点比较一致,通过及时的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思考,集思广益,从而使教学的重难点得到突破。同时,及时有效地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其探索知识的兴趣。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也会有一种喜悦和自豪感,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讨论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第四步,讨论后,用化学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新知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原电池的讲解为例,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会有电流通过?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到理论上的答案:是因为电子的移动。但是学生心中会有疑问:事实真是如此吗?这时,教师通过演示铜锌硫酸电池的实验,可以从直观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步,新知识讲授完毕后,要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当然,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依据自身的情况酌情而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小结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即学生总结,教师辅助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做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新旧知识的合理构建”。

最后,要配以典型的例题或者实际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运用知识。比如,学习完氯气的性质后,教师可以给出同学们一个实例:某地发生了氯气泄漏事故,如果你是消防员会如何疏散当地群众呢?通过一个实际的生活应用,即让学生复习了氯气的相关知识,又让学生体会道路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掌握了一项技能,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实际问题的设定,来呼应化学要与实际的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思想。

完整的化学新授课流程应依据教师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每位“准老师”都要记住新课标下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也”。

推荐第2篇:对新课标作文教学的解读

解读新课标之作文教学 程冬梅

一、新课标与教学大纲在作文要求上的不同:

(一)、大纲作文教要求:

1.有具体内容。写一段话或是写一篇文章,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 2.有真情实感。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说假话。 3.有中心。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人知道是为什么而写的。 4.有条理。按一定的顺序写,使人看得清楚明白。 5.有重点。主要部分写详细些,次要部分写简略些。

6.展开想象。要能够从实在的事物出发,适当展开想象,是作文内容更丰富些。

7.注意选词用语。要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要通顺连贯。 8.写完以后要修改。既要考虑作文内容,又要考虑语言文字的表达,把自己的作文该得更好些。

(二)、新课标

五、六年级习作要求: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习作要求上新增了: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写作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笔的过程。

二、教学建议方面的不同:

(一)、大纲建议:

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低年级着重练习写话,要有内容,语句要完整、连贯;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段,内容要真实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高年级着重练习写成篇的

作文,要有中心,有条理,达到小学阶段的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新标准关于写作 的教学建议:

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3、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4、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建议上新增了:要通过多种练习,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三、我对新课标教学建议的解读:

(一)、(总目标的第8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具体明确: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文从字顺: 顺畅,明白的意思 指文章表达的意思清楚,通顺。 如:《窃读记》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对到书店去的那段路的描写,我但是就提问:“你从这段中明白了什么?”学生就说表明作者对这一条路是非常的熟悉,他经常去这个书店。作者是怎样写的?连续用了几个动词。于是我接着问你最经常去的一个地方,你熟悉吗?生:熟悉。师:你是怎样去的呢?(生说)试着把刚才说的写下来。有的学生就模仿书上的写法。记得有学生写去新华文轩是这样写的:走出校门,转过街角,来到中心广场,看见德克士的招牌,闻见汉堡特有的香味,听见三新专卖店的音乐声,我放慢了脚步。急匆匆地感到这里,可不是为了德克士里的可乐、汉堡,而是紧邻它的新华文轩书店。通顺、清楚就这样表达出来了。

(二).(新课标

五、六年级习作要求中的第二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有同学在随笔中写道:不知道该写什么啊?这个也可以写,那个也可以写,就是不晓得写什么啊?(程展航的随笔)。这是许多同学的通病。四年级时,每周的随笔,大部分同学都写快乐的一天,把周末的一天从起床写到睡觉,包括吃什么。因为我要求必须是真实的事件,于是很多学生不晓得随笔写什么?这就是缺乏课程标准里说的“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孩子们没有留心生活的点滴。(发作文本时,同学紧张、担心的的情况。)我即兴作了《发作文本时的》(起床)、(抱本子上教室)的口头作文,让学生把一天的时间分成几个段来回忆,进行细节的描写,第二周的随笔有了较大的变化,有同学就写了《那节课我开了小差》(林晖青的一堂数学课上开小差)、《借书的烦恼》(倪天乐的下课借书没有借到)、《海军陆战队》(古博文的看火蓝刀锋的感想)、《钓鱼记》(程展航的和爸爸一起钓鱼的经过)、《妹妹来了》(杨希的周六妹妹来了一家人的欢乐情景)。我也非常珍视孩子们个人的独特感受,在下评语时,言语多以鼓励为主。

(三)、(新课标中教学建议中的第三点)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我想就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这篇作文举例:这是一篇想象作文,这个作文我在上一个五年级是吃了大亏的。只是把习作的要求讲了,对写作方法和切入点没有做太多的要求。结果就出现了:举例:套话、空话、假话(列举:上次作文中的败笔)。 而这一次,我是利用对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一、二的理解来进入习作的教学。尤其是《回乡偶书》二中的“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该旧时波”。我问孩子: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站在故乡的小河边发现什么没有改变?学生的回答很多:湖水、杨柳的多情、故乡的味道、情人之间的感情……我乘胜追击:那么假如你离开故乡二十后,你再回来,你觉得有哪些会发生变化呢?你和亲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心情会怎样?学生就开始畅所欲言。防止了学生的假、大、空,和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举例:杨希的《二十后回故乡》中亲人相见的场面描写以及家中的一些变化。

四、最后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一个孩子一二单元的考试作文: 要求是: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哪些快乐都和忧愁?你是怎样和别人分享的?选一两件事写下来,题目自定。注意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杨希的:《一件悲喜交加的事》

推荐第3篇:某年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XX年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来临,新课程改革也即将全面展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心得一: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推荐读《新课标解读》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常读书和常思考,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

当然读书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坚决的毅力。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有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流传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它给予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我喜欢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快乐和喜悦吧,在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心得二: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解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让我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三、拓宽外延,夯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四、注重评价,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综上所述,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 心得三: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认真解读了20XX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学习了今年新课标,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二、全面提升素质,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这个主阵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然而课堂驾驭能力不同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大不一样。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尤其是在新课改环境下,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对教师解决突发事件和课堂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讲究提问设计,发挥教育机智,推敲教学语言,增强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胆量。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新课标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的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在严英俊老师的报告中,他例举了不少的事例来阐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是明确的。这是一个目的地,但每一个人到达目的地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我们不要在乎学生从哪条路走,最后达到了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够了。因为学生自主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做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更多的应该有见得地去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而预设方向。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这次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收获颇多,也让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便能更好的把这些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去,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推荐第4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教材解读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科学等8组。教材富有儿童情趣,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每单元由导语、一课“识字”、4-5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构成.联系紧密,蕴含教育价值。如第一组,在优美简短的导语之后,以成语或四字短语编写了识字内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鸳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8个反映春天景色的词语,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学生既认了字,又激起了热爱春天的情感。4篇课文,有春天的景,有春天的人,有春天的事,有儿童喜爱的故事,有琅琅上口的古诗。学生找春天,画春天,在“语文园地”中唱春天,在“口语交际”中讲春天。教材安排的几幅精美图画,可帮助一年级小朋友更好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全单元体现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的整合,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一)

根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识字写字是小学一年级学习的重点。本册教材在第一册的基础上,本着多认少写的原则,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在本课认识的或以前已经认识、在本课重现的字。识字课改变了以前集中安排的做法,把8课识字分别安排在

每组的开头。识字课的内容均贴近每一组专题、每一组课文的内容及语文活动的内容,这样,减轻了随文识字的压力。为了让孩子们乐于识字,教材选取了孩子们喜闻乐读的内容,采用了活泼多样的形式。如“识字4”:“蜻蜓半空展翊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这些句子,读来节奏感极强。学生认识了“蜻蜒、蝴蝶”等表示小动物名称的词,初步了解了形声字声旁标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还悟到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一句式的表达特点。教材还采用了诗歌、谜语、谚语等形式,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教材在编排时,还设置了发现情景,把许多识字方法,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暗含在学习内容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如“语文园地一”中,设计了“今天,我发现了两种识字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语文园地二”中采用同伴提示语的方式:“我发现这些宇可以用减一减,加一加的办法来学。你发现了吗?”学生自己逐步掌握识字方法,举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贯通旧知,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使识字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观察、不断探究、不断发现的过程,学生能充分享受不断发现识字规律的快乐。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教材还将孩子们的视野从;幅本引向身边的生活和社会情景中.引导他们从同学的名字中认字,看电视时认字,去商店买东西时认字,走在大街上认招牌、广告上的字,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上和课外书上认字……将识字教学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为鼓励学生主动认字,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教材以“识字擂台”、“识

字加油站”等形式,或竞赛,或激励,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所学所得,品味努力之后的成功感,真正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

本册教材共有34篇课文,另加5篇选读课文,新编选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土:。教材选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不仅选择了传统的经典性文章,如《司马光》《乌鸦喝水》《秤象》《古诗二首》等,还选择了反映保护环境,介绍自然常识和科技成就,渗透现代合作、诚信、关爱等意识的文章。选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有童话、散文、诗歌、故事、科普文章等,优美有趣,令人耳目一新.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想像世界。

(三)

“语文园地”是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内设四个板块:“我的发现”主要引导学生陆续发现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日积月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鼓励积累美浏佳句;“口语交际”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旨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生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

教材的叙述性语言极具亲和力,不论是课前的导语,还是课后的练习,或是语文园地,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亲切、自然地道出。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伙伴关系和朋友关系。

教学建议

首先,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全新理念,不再将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和能力的狭小范围。因而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编辑意图,把握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的特点。要通读全册教材,一组一组地钻研,把握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选用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措施。如教第二组,可充分利用导语“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引导学生走进温暖的家。以三字经形式编写的识字课,要求学生在会认、会写、会读的基础上,懂得尊敬长辈、敬爱父母、主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道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告诉孩子:多替他人着想,敬爱长辈,乐于助人。在“说说做做”里,可安排“我替爸爸——;我帮老师——;我为大家——”的句型训练,这既是语文基础训练,又可培养学生主动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在口语交际中,可讨论:“要是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总之,教师要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制作出让学生乐于学习的“课堂大餐”。

其次,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可大胆实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①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辨析、会文悟道,进行参悟式学习。教授第18课《四个太阳》,可设计提问:“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分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认为四季的太阳是怎样的颜色?回答

这些问题,既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求学生有独特的感受。②创设话题情境,引发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本册教材非常重视写字教学,与第一册不同.每课要写的5-6个字大多有一定的规律。可在学生书写之前引出话题:我怎样写好这几个字。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养成自主写字的能力。③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进行体验式学习。具体方式有:摹读求体验。如《美丽的小路》,可摹仿鸭先生、兔姑娘、鹿先生进行对话,体味他们语言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比较体验。如第29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有两幅教学插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第一幅图中“焦急不解的雄日”与第二幅图中“笑逐颜开的雄日”比较,领悟诚信的含义。视听求体验。一年级学生受年龄与经历的限制,对很多复杂的事理难以获得真切的感受,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真实直观地层示出来。④创设语用情境,在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实用式学习。总之,不论运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教学中,只要学生愿意思考,学习取得实效,就是好的学习方式。

第三,重视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处于入学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一是认字要落实。要求认识的550个字一定要认准,并能在其他环境中认识。二是字要写好。要求会写的字要写对写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并要了解字义,能口头或书面组词。三是课文要读好,能用普通话读出味道,读出乐趣。

推荐第5篇: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及教学建议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 “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变化及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内容变化及教学建议

《新标准》关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结构没有变化,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数的认识”内容变化及教学

1、内容变化情况。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内容有所增加。第一学段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二是要求适当调整,并使用新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使得要求更加明确。例如,第一学段将“认识符号<,=,>的含义”调整为“理解符号<,=,>的含义”;将“识别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调整为“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三是要求表述进一步准确、完整。例如,在第一学段中,将“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修改为“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2、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要理清每部分内容编排的线索,把握内容的梯度。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认数的本质。

华罗庚先生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数和量都离不开单位。自然数是“十进位值制”的,不同计数单位与其个数的累加就构成了全部的自然数,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数。

教学数的认识,要把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当作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

(3)借助直观手段教学认数知识。

数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能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操作实物、小棒、小方块等学具,认识计数单位,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4)设计活动,促进学生意义建构。

学生对数概念的意义建构,离不开教师对数学活动的科学设计。以分数初步认识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分数是在平均分的时候产生的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动手操作(折纸、涂色)应当成为这部分内容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这种操作活动应置于数学心理学理论的视角下。

二、“数的运算”内容变化及教学

1、内容变化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变化:一是把原来第二学段“能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调到第一学段,并连同百以内的加减法改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二是内容有所增加。第一学段增加“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增加两条,即“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三是表述有所变动。在第一学段中,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修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2、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

重视过程的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算法的建构过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具有一般意义的算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2)尊重规律,有效训练。

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要科学安排训练内容。例如,传统的“夺红旗”“开火车”等比赛活动,以趣激练,学生愿意积极投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把算式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可以呈现一些典型错例,要求学生纠错、改错,通过信息不断刺激,能让学生养成计算细心的习惯;在应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启发学生感受到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正确计算的重要,增强计算的责任感;依据“评价建议”中对基本运算技能的指标要求,经常安排计算测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计算状况,看到进步、增强信心,等等。 (3)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是运算能力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估算教学应注意两点:一是把握估算教学的阶段要求。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估算的方法既是具体的,又是灵活的,要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二是有效开展估算教学。经常安排应用估算探索笔算法则、验算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重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就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等方面把握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通过对解题过程与方法的再认与反思,形成对方法的本质特点、价值及使用要领的主观认识;要给学生提供题材丰富、数量关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运用和监控策略的使用中,实现由程序性知识向元认知阶段转化。

“图形与几何”内容变化及教学思考

新标准把“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以进一步完善几何课程内容体系。

一、具体内容变化

“图形与几何”部分在结构上没有变化,只是把实验稿中“图形与变换”改为“图形的运动”。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调整的幅度也比较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删减的内容。

第一学段,由于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以直观认识为主,图形学习经验并不丰富,基本的操作技能还没有形成。因此,新标准适当删减了一些学生在这个阶段理解或操作有困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删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教学,第一学段只要求“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删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删去“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删去“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千米

2、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删去“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并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移到第三学段,作为“基本事实”进行教学。

2、降低要求的内容。

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八个方向,是进一步学习图形与位置有关内容的重要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生活技能。而学生对现实空间良好的方位感的形成,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因此,新标准适当降低了这方面内容的教学要求,把根据“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改为根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四个方向”,并且只要求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

3、增加的内容。

实验稿中要求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但没有安排认识扇形的学习内容。新标准在第二学段增加“知道扇形”的要求,使课程内容更加完整,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圆的认识,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理解。

4、进一步规范课程目标的表述。

新标准对实验稿中表述不够准确、清楚的目标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以使课程目标的表述更准确、规范、完整。

三、对教学的几点思考

1、关于空间观念的教学。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是多样的,观察与操作、抽象与概括、想象与推理等都是学生感知和体验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关系,建立几何概念,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由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对具体实物、几何模型、几何图形等材料的观察,通过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做一做、画一画等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及性质之间关系的充分感知,完成对具体对象的抽象,形成相应的空间表象,获得对几何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2、关于几何直观的教学。

教学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直观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用图形直观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逐步养成借助图形直观展开数学思考的习惯。 (1)借助图形表征数学对象。

(2)借助图形描述问题。教给学生用直观图示描述问题的方法,是发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前提。

(3)借助图形分析问题。注意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比较、分析和想象,展开直观推理,进而洞察数学对象的结构和关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4)借助图形解决问题。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几何直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经历利用几何直观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特别是一些可以利用图形直观来描述的问题,不必急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鼓励学生借助图形直观提出猜想或猜测,并尽可能地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直接利用直观手段求解,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经验,发展几何直观能力。

“统计与概率”内容变化及教学启示 教学要求有所调整的内容

新标准在进一步明确要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统计内容核心的基础上,又依据广泛调研的结果,针对教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梳理并整合了“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内容。就小学阶段而言,内容难度有所降低,容量有所减少,几点教学启示: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组织、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作出判断、进行预测,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途径。 1.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回答那些无法立即找到答案的问题。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应侧重于引导他们提出一些与自身有关的趣味性问题,并使他们提出问题的自然倾向得到保护和延续。例如,喜欢的小动物,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饮料,喜欢的电视节目,作业本上小红花的数量,等。

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还应适当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第一学段可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举手数数、逐个询问、投票等方式获取数据。第二学段则应鼓励学生多开展一些实际调查或测量活动,可以是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也可以是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 2.用不同的方式整理和展示数据。

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分类。分类是需要标准的,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由此获得信息自然也会有所差异。 3.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

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以便从数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发现蕴涵其中的一些规律,是“数据分析观念”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4.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估计可能性的大小。

例如:摸球活动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讨论: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准确,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和相应的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加准确,需要增加摸球的次数;摸球的次数越多,估计的结果就越准确。 “综合与实践”内容变化及教学启示

新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改成“综合与实践”,不再像过去那样统称为“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学段又具体分为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和课题学习)。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教师在整体把握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而富有弹性地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问题的选择。

问题是激发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因,也是学生经历数学实践与思维活动的载体。问题的选择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理解并愿意开展实践活动。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调查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加以实践。三是具有一定的数学内涵,体现数学与生活、与其他学科或者数学内容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 2.重视经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本身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别于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要特别注重活动过程的展开,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过程生发体验,过程激发灵感,过程引发创新。 3.注意给学生提供交流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平台。

学生在经历实践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自然会形成对问题解决或活动过程的独特认识和体验,因而要十分重视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分享学生群体的智慧。

4.重视对综合与实践展开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体会,然后小组内展开互评。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学生自主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综合”的视野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积累实践活动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推荐第6篇: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哪些建议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哪些建议?(作业)

一、教学建议

历史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本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按照本标准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并使其具体化为课时目标。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和熏陶。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

(三)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历史发展的态势,尤其是通过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事做出合理的判断。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理解和认识。

(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五)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如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发生,往往有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待方面的因素,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的考察。

(六)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讲述、讲解、演示等与学生的观察、材料研习、讨论、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

(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支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推荐第7篇:新课标解读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从“仰视”到“平视”的蜕变 ——浅谈《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这次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科的读书汇报,与领导和学校教师的经验交流等活动,收获很大。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让我在思想观念上也有了一定的转变。通过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这次读书活动的一些收获。

一、从理论上提升了自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认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后,我认识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公民,它不仅就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还有我们每个公民的道德素质等,这些方面的事件折射出我们教师责任之重大。民族的希望在于孩子,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我身边的同事们认识到开设《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2.提升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几个要素:如设计的意图,资源的开发等,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校中的资源,儿童家庭和社区中的资源,自然界中的资源等都能为本课程提供资源。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在优化课堂结构,还有活动设计与实施等应注意的问题及怎样去做,都给予了我们一定的指导。品德与社会课不光要上,还要有课堂实效,孩子的成长需要“感动”,有效教育的支点是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艺术创新最难的是打动人的心灵;学术创新最难的是启迪人的思想;教育创新最难的是改变人的一生。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我们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其次,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二、在实践中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关心你,爱护他”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四月初我在参与式培训中讲授了《生活中的各行各业》。这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每日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生活用品是怎样来到我们生活中的。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各行业,并对各行业调查。使其了解各行业的种类,并把它们分类。运用学生每天面对教师的职业吸引学生走进各行业的话题,学生汇报家长及其身边的人的职业,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主题。紧接着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初步了解家庭成员及周围人所从事的职业。愉快的采访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交流、记录、归纳能力。通过采访使学生了解各行业的种类,并向学生介绍课外知识:我国现有行业的种类。学生汇报采访记录并让学生自己分类,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观察生活小组讨论:从课桌的生产说起,讨论一张课桌的生产过程与那些行业有关系。让孩子们明白各行各业的重要性。通过身边同学周围人们对他们职业的对话,引导学生知道不管是什么行业,只要是正当的,都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都是为社会作贡献的。我们要尊重他们。让孩子们反思思考:假如有一天他们都停止了劳动,我们的生活会一团糟。体会劳动者是辛苦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行业。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总结出要尊重、感谢他们。我们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很重要。通过小组合作议一议 :“有人认为,当科学家、工程师就光荣,当服务员、清洁工就低贱,你是怎么认为的?”把教学目的的两个重点设计成两个讨论题,而且这些讨论都来自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作用,尊重学生主体,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深入到学生的小组中进行辅导,又可以照顾到后进生,也可面向全体,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把课标的知识点理解得很透彻,又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畅谈理想:不管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引导学生想成为哪一个行业的状元。畅谈理想,并向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让孩子们做到知行统一。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达到课标要求。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格局不会改变,变化的是目标与过程的与时俱进。教材的编写思路更拓宽了,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了。留给我们教师与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更大了。它真正地完成了从让人“仰视”到“平视”的蜕变。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注意自身角色转变,让自己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教育者变为研究者,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与新版课标一路同行!谢谢大家!

王红慧 2013年9月10日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读书汇报

实验小学 王红慧 2013年9月10日

推荐第8篇: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语文的“缘由”、课标概况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后,办新课堂中唯一保留及教授中国传统的科目即“国文”,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小学“国文”称为“国语”,直到1949年6月叶圣陶建议改“国语”为“语文”;1979年张志公在《说“语文”》一书中正式提出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这就有了一个书面的定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份---前言(性质、地位、设计思路) 第二部份---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

第三部份---实施建议(教材编写、课程资源、教学及评价) 第四部份---附录(优秀诗文、课外阅读、语法修辞)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中徘徊。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后补充人文性,或者先突出人文性,后加强工具性,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一)、关于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而且意味着它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

①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②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③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④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二)、关于人文性。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语文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不是对立,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形式---内容;躯壳---灵魂;依托---价值)。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语文素养及其基础性

1.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它包括对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等,还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2.怎样理解语文素养的基础性? ①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②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是最基层的基层。”

(二)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及奠基作用。

语文课程不仅使人学会怎么学语文,怎么用语文,而且能促使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使人学会创造,更能提高人的觉悟,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即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让学生热爱祖国语文;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四大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1、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的文本解读

【案例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桥》)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对“他像一座山”曾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 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老汉像一座山? 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汇报:

生:我觉得老汉在危急关头能这样沉着、冷静,就像一座巍巍挺立的高山。 生:我觉得老汉能在这样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其它共产党员,他就是人民的靠山。 生:老汉看上去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但仔细思考,他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的,借用前一篇课文《企鹅爸爸》里学过的一个词,我觉得老汉的这种爱可以用“父爱如山”这个词来形容。 正如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教学要像农民犁田一样,从深处犁过去,而不能从表面划过去!”

【案例二】一位老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一个学生这样理解“我很敬佩白骨精,因为她坚持不懈。” 多元解读文本,要注意价值取向 ,一定不要以“新”“奇”作为判断个性解读的标准,要在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修定稿提出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之中特别注意的是: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修定稿提出的)

2、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一】 《学会看病》一文在研读这几句话时:“假如……你找不到我呢?”“那我就……找我爸” (让学生想象当时对话的场景,去体会母亲的犹豫,儿子的思考)。窦桂梅说:“语文教材为什么不编成《常用句式几百例》等?是因为语文教学不能放弃语文的灵性,不能背弃儿童的天性,不能让儿童在语文的牢笼中,受尽文字的折磨。不要只作训练,还要设法透过知识体验到情感与智慧。”

3、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及整体把握能力 《学会看病》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 “你病了。”我说。 • “噢(ō),可能是病了。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儿什么药?”他问。 • 我当过许多年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我在家里给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èng)住了。 •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 • “假如我不在家呢?” •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 “那我就……找我爸。” • 《木笛》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 大师问:“为什么?” •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 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 • 朱丹说:“没有忘记。” •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 朱丹说:“请原谅……” •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木笛》一文中修改后的这段对话: • 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 “为什么?” •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 “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 “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 • “没有忘记。” •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 “请原谅……” •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我想,这样对比起来一读,修改后的这段话肯定要简洁得多,学生在读后也决不会把说话人的身份混淆。这种整体把握能力是新课程非常强调的一种阅读能力,是对文本整体上的理解,框架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揣摩,是略读、浏览时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加大阅读量,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4、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发展的影响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参与确定对自已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自主学习的特征: (1)主动性特征

(2)独立性特征

(3)自觉性特征

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习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①把学习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学生。 ②学生自我设计,积极参与。 ③谋求学生自主发展。 关于合作学习

现代语文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活动,它是以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视这种差异为学习资源为前提的。

【案例】

《二泉映月》一文,有同学认为文中关于“倾”有三个词,“倾听、倾诉、倾吐”而后两者是近义词,作者之所以要换一下,是考虑到用词不重复;也有同学说“文中两次写到淙淙的流水,一是十年前,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表现的是兴奋、乐观;而第二次是在阿炳眼瞎后,生活穷困潦倒之时,表现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 合作学习的涵义: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组织形式而言的,是与个体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形式。

合作学习的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

评价的自主性 。 合作学习指导方略: ① 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 ② 帮助建立合作中的秩序。 ③ 教给学生应有的合作态度及方法。 ④ 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

⑤师生合作时,教师不要“显得比学生聪明”。 关于探究性学习

从理论上说,探究性学习有四个步骤: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调查研究---交流总结。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五、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设计特点:九年一贯、通盘安排;突出主体,注重实践;阶段分明,循序渐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个阶段:

一、

二、

三、四学段

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六、课程标准考点回顾

1.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2.明确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大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多元、实践、语感、汉字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知道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5.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特点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多元的文本解读

特点二: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特点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特点四: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发展的影响。

6.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设计特点:

A.九年一贯、通盘安排。

B.突出主体,注重实践。 C.阶段分明,循序渐进。

(2)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四个阶段、五大板块

即一二三四学段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7.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8.知道语文课程标在阶段目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的。 《语文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五大板块,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同时,五大板块与各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又左顾右盼,协调一致,以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9.掌握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10.知道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及阅读教学的重点。

第一学段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11.了解1——3学段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

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5万字。

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40万字。

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100万字。 12.正确认识教师、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与角色。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推荐第9篇:“新课标”解读

“新课标”解读

湘西州民族中学

瞿宏富

一、背景

1.对数学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认识

(1)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①数学思想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数学思想应包括两个部分:论证的思想和公理化的思想。 论证的思想是逻辑地论证,不是一般地归纳,对于一般地归纳出来而没有加以证明的结论只能作为猜想。

公理化思想是对一些在实践中或理论中得到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找出一些不证自明的前提(公理),从这些前提出发,进行逻辑地论证,形成严密的体系。

论证的思想和公理化的思想是数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②数学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 ③纯粹数学的重要作用。 恩格斯十分精辟地说过:正因为数学可以暂时脱离物质形式而进行研究,所以它在这里提出,却可以在另外的地方应用,这是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2)教育上的启示

①向被教育者提供参与社会生活与建设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要的,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从数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包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证明的思路和计算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而且在有了结论以后,还应该理解结论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包括上述几个方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理解“来龙去脉”,要学会分析想法,只有既会熟练的计算和逻辑推理,又能理解“来龙去脉”和分析思考的脉络,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才能使学生在需要应用所学的数学时能够比较自如地应用它。

学生还应知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生活、生产是密切联系的,了解数学应用及其应用的可能性,逐渐形成应用意识。由于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会从事纯粹数学的研究,而将投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建设中,他们应该认识到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即使是将来搞纯粹数学研究的学生,知道这一点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随着现代数学应用的日益广泛及数学技术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使他们受到这方面的初步训练;这在几乎所有的数学教育工作中都比以往更加重要和迫切。因此数学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当然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学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知识和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

②向被教育者提供必要的智能训练和思维工具,提高思维水平。 ③向被教育者展示数学对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的作用,从而使其认识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④向被教育者提供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历史证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推进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数 1 学教育要培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做相当数量的习题,包括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坚决排除偏题、怪题,并且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于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数学是必要的。

数学界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共识: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是“做数学”。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就是在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多做习题(这是必要的),包括独立地做一些较难而有启发性的习题。因为习题只给了条件和结论,甚至只给了条件和问题,那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较难的习题经常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索,这种再创造过程自然可以培养创造能力;而一段时间的反复思索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坚持性,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当然,数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数学教育应努力全面体现数学的价值,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2.社会对数学的需求

(1)数学素养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 (2)普通大众在生活、工作中需要数学 (3)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 (4)人的终身教育和发展离不开数学

3.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比较 4.对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认识

(1)我国数学课程的优点:

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数学理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常规计算等技能比较熟练。

(2)我国数学课程的不足与问题。

①课程的单一性。

②忽视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③忽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过分形式化的倾向。 ④教研活动缺乏活力。

二、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0项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

反思以往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过于把数学学习等同于数学解题。数学解题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把解题看做数学学习的唯一方式。首先,问题从哪里来?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 2 要组成部分,更是数学创新的出发点,其次,数学问题的求解不能只归纳为程式的套用。程式从哪里来?需要探索,从实践中包括从错误中进行自主的思考。再有,依靠记忆公式、题型、结论、规则解题也是不够的,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自主地开拓和发展。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育学的有关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是不同的,数学课程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全面的数学能力。为此,数学教学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不仅是行为上的参与,更要有思维上的参与,通过个体积极思考,与别人讨论疑难问题,发表不同意见等方式,激活思维;通过促进学生在心理活动、变化中的同化和顺应,深化思维,不断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算法、向量等)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2.课程目标

(1)总体分析与认识

高中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个总目标与国内外的数学总目标相比,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总目标明确了数学教育进展的方向,即:“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课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处理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增加了算法、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框图等新的内容,对原有内容作了若干删减,在处理方法、要求和侧重点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强调数学课程的数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突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明确提出了六条具体目标。

这六条具体目标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识与技能;第二个层次是过程与方法,具体体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方法、形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意识,比如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第三个层次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种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这六条目标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融合,是一个整体,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因为方法的把握、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知识作为载体,以技能作为基础,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又依赖于方法的把握和具备的各种能力;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教育价值,崇尚理性精神,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课标》的基本理念。 (2)具体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①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双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课程目标对知识、技能的基本要求。

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强调了双基的形成过程。明确提出了要了解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应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希望通过数学知识、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本质,在反复对数学本质 3 的认识过程中,提高个体的数学素养。这就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而且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即背景的来龙去脉。在展现数学的发生、发展中才能感受数学的价值。

②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是课程目标对数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③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是《课标》对数学能力的进一步要求。

表达和交流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发展这一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着提出问题;让学生陈述某个定理结论的发现过程或证明过程;作一个读书报告;写一篇小论文;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各组对某个问题展开辩论。

“提出问题”是我国数学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会做现成的题,但是不会提问题,《课标》在内容中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作为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活动,渗透或安排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正是呼应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就是希望强调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例如:可以改变命题的条件或结论,或是对结论的推广;可以在不同的维度进行类比,如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之间的类比;从一维到多维的推广;也可以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活动等。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想得非常仔细,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一面。由于教师教得很细,学生就养成了过于依赖教师的习惯,他自己就不知道怎样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所学内容搞清楚,并自己思考,自己去归纳,更不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这就很难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斩能力比数学能力本身更为重要。

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让学生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⑤在数学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a)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则是我们完成任何事情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信会产生力量。 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是主体性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 (b)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在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不轻易放弃对问题的解决,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钻研的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进而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c)开阔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d)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对他人的、书本上的甚至权威的观点合理地提出疑问,甚至是批判性的意见,当学生对同伴、教师、教材等的结论、思路、方法有疑问时,应鼓励他们为自己的疑问寻找证据,以否定、修正或证实他人的结论作为思考研究目标。当事实证明学生的怀疑被否定时,应指导他们理性地放弃怀疑,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但对他们的敢于质疑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课程框架与内容

4 1.课程框架设计思路及其说明 2.必修部分

3.选修系列

1、系列2 4.选修系列

3、系列4 5.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

四、课程的实施

1.教学的理念与实施

(1)如何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

在教学论中,对“教学”的一般界定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相长。相应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个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①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包括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进行在教师引导下的“数学化”过程、“再创造”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把客观的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成分。我们要通过创设反映数学事实的恰当情境,通过逻辑或证实的方法,通过对话与多种方式的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而且是学生的合作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启发指导,在情感上给予鼓励和充分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②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而新课程的实施又必将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我们既要努力促进学生装的发展,为学生装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和教育修养,发展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并且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教师。

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并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意识地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悟数学的思考方式;要通过数学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说理、批判、置疑,求真求实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在解决挑战性大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我们的学生装在未来的人生历程中,即使有很多人会忘记具体的数学内容,但是数学留给他们的思考方式、精神和态度、意识和观念,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③数学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如何认识数学?如何看待学生?

对数学的界定有很多,很难给出一个形式化的定义和大家认同的答案,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想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求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数学是科学,是语言,是工具,数学也是基础的,有广泛应用的科学,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

数学有两个侧面——数学内容的形式性和数学发现的经验性。 数学的基本要素——逻辑与直觉、分析和构造、一般性和个别性。 数学是一门动态的、发展的科学。

如何看待学生?那就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 5 的人,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其发展的潜力,我们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态度的变化、学习数学的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认识的发展水平等。

○教师要实现从较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

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力,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识结构,使学生学会该如何学习,为当前的学习、今后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好课堂教学,就是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和组织,要使它能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名副其实的交流,鼓励讨论和各种观点之间的真诚交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是发展思维的最好途径。在讨论和交流中,教师就要扮演包括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等方面的角色。

教师要在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知基础、对数学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刻提出有意义的、击中要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再比较各种方法,讨论它们的优缺点。在这种主动的、富有生气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当“模特儿”的角色既有从正面给出的示范,同时也要有充当反面角色的部分,反面角色带来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往往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欣赏者,评判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具有面对挑战时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学生取得成绩或有进步时,欣赏他的成果,并激励他要有不断进取的目标和精神。

○教师要实现从较为单一的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

过去我们在讲概念的时候,往往是举个例子,进行“一次性归纳”,或者直接把概念摆出来,然后就开始拿一些例题来演练,再就是布置作业,复习巩固。现在这么做就不够了,你必须针对你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反映数学内容的情境,这就需要有对数学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更多地观察现实世界中与数学有关的事实,需要不断地积累,需要更多地研究和创造。

(2)如何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体现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

②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教学中要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③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价值和数学教育价值的整体认识。 ④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⑤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 ⑥改善和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把握新增内容的教学。如算法是新增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定位就是:结合具体实例,感受、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学习和体验算法的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言;并将算法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有关内容中,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问题(如求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用二分法或切线法求方程根的近似值等),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等过程组织教学。着重强调使学生体会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把自己知道的最多、最好、最生动的东西教给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 6 参与,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不给什么;先给什么,后给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思考空间;在什么时候提什么样的问题,等等。

○借助几何直观提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使学生认识几何直观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例如,在函数学习中,有些对象的函数关系只能用图象来表示,如人的心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心电图,某地在一天内的气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等;又如在导数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图形,体会和理解导数在研究函数的变化(是增还是减、增减的范围、增减的快慢等)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认识和理解为什么由导数的符号可以判断函数是增是减,为什么由导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函数变化得急剧还是缓慢。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几何直观可能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不能用几何直观来代替证明。

○处理好形式化表达与提示数学本质的关系。

还是以“导数及其应用”为例,这部分内容的处理,《课标》中有全新的变化:不讲极限,直接学习导数概念及其应用。我们会对这样的处理不适应、不理解——不讲极限怎么讲导数?导数是特殊的极限。《课标》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导数的本质,懂得为什么用导数去研究函数的性质更一般、更有效,体验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种让学生在经历从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认识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的处理方式,可以避免因对形式化极限概念理解困难,影响对导数概念本身的理解。

○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和学的方式。

⑦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评价的理念与实施

(1)评价的理念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①注重学生对数学价值认识的提升过程

②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 ③注重学生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

④注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和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 ⑤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 (3)正确评价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①对数学基础知识理解的评价 ②对基本技能掌握的评价 (4)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①对发现问题和通过抽象概括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 ②对有效收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③对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评价 (5)评价的开放性与多元化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③评价标准的开放性

④评价结果呈现的多样化。

2007年8月6日

推荐第10篇: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

清水九年制学校 付强

本次“201

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学习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此次培训在教学的知识、科研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方面都获益匪浅,本次学习心得,结如下:

一、教师应该自觉转变教师角色,大力推进开放式教学。教师应该做一个新课标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建构知识。

第二,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CAI等手段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验教学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所选取的实验形式和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传授学科核心知识,如确立以科学素养和三维目标为特征的化学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构建主题导向的三级三维课程内容结构、整合知识、过程和情境,用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又从化学走进社会”,采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多样化评价的方式等。

课堂教学强调高效课堂教学,必然讲究课堂教学的学习时效性。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时效性分析,依个人的观点和实践来看,新授课的学习时效性最好,复习课的学习时效性较差,同步系统练习的学习时效性最差。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单元框架式导学案比较好,在新授课时完成课堂练习,并达到相应的课标认知水平。

通过此次新课标的学习,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投身到新课标的实施中去,深钻课标、教材,学好、用好教材。同时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者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领导广大教职工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他们驾御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新课标的实施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标的实施中有所作为。

第11篇:矩阵与变换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人教A版选修4—2《矩阵与变换》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金克勤

“矩阵与变换”这一模块是高中新课程中的新增内容,为了提高对新增内容教学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对《矩阵与变换》作教材解读。

一、教学要求解读 1.基本要求

(1)理解二阶矩阵的概念。

(2)了解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之间的关系。

(3)掌握旋转变换、反射变换、伸缩变换、投影变换、切变变换这五种变换的概念与矩阵表示。

(4)了解变换和矩阵相等的概念。

(5)了解二阶矩阵与向量相乘的概念,会用矩阵与向量的乘积表示线性变换。 (6)了解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

(7)了解一些重要的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 (8)理解复合变换的意义。

(9)了解矩阵与矩阵相乘的意义,会用矩阵的乘法表示复合变换。 (10)掌握矩阵乘法的性质。

(11)理解逆变换的概念,根据变换与矩阵的关系理解逆矩阵的意义。 (12)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逆矩阵。

(13)会证明逆矩阵的唯一性和(AB)-1=B-1A-1等简单性质,并了解其在变换中的意义。

(14)了解二阶行列式的定义,会用二阶行列式求逆矩阵。 (15)能用变换与映射的观点认识解线性方程组的意义。 (16)会用系数矩阵的逆矩阵解方程组。

(17)会通过具体的系数矩阵,从几何上说明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唯一性。

(18)初步了解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能从几何变换的角度说明特征向量的意义。

(19)初步会求二阶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0)初步利用矩阵A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给出Anα简单的表示。 (21)初步了解三阶或高阶矩阵。 (22)了解矩阵的应用。 2.发展要求

(1)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理解矩阵乘法的性质。 (2)了解各种变换矩阵逆矩阵的意义。 (3)特征向量与特征值的应用。 3.对教学要求的解读 (1)深入浅出,扩展视野。

矩阵与变换这一专题,是中学课程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它以初中数学平面几何知识为基础(学生熟悉对称变换、轴对称变换、中心对称变换、放缩变换等为背景)开展研究,以低维度的二阶矩阵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图形的变换研究二阶矩阵。通过从学生熟悉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入矩阵与变换内容,把矩阵作为几何变换的一种表示,着重突出矩阵的几何意义,矩阵的运算的几何意义,矩阵的逆的几何意义,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几何意义,为进一步从代数的角度认识矩阵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模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数学理论、思想方法。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语言、实例、图形等多种方式介绍有关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矩阵、变换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习重要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但“矩阵与变换”既不是科普读物,也不是理论专著。应在充分的活动、操作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数学思想,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不追求数学的形式化。 (2)展现过程,注重联系。

在“矩阵与变换”基本概念和结论的学习中,应充分强调“过程性”。教学通过由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然后用映射的语言重新叙述之,接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进一步进行研究,得到这个变换的坐标变换公式,它可以由一个二阶矩阵完全确定,并给出本专题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类比解析几何中对曲线与方程的讨论,对二阶矩阵与某些几何变换进行类似的研究,最后明确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安排了从具体线性变换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基本概念和重要结论的活动,以引导学生经历基本概念、重要结论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样的,在引入二阶矩阵、矩阵和向量的乘法、矩阵的乘法、逆矩阵等基本概念时,在讨论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矩阵乘法的运算律、逆矩阵的性质、用变换的观点来认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时,都充分地展现了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既使学生感觉到这些概念和结论是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同时也有助于对这些基本概念、重要结论的理解。 (3)感性认识,强调直观。

矩阵的有关概念和结论比较抽象,要求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利用矩阵所对应的线性变换来介绍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结论,从而有效地“化解了”矩阵内容的抽象性。由于平面上的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本专题在研究二阶矩阵时,常常通过研究矩阵对应的几何变换(线性变换)来进行。对于每个概念和结论,总是先通过具体的线性变换从几何直观上获得感知,进而抽象出矩阵中一般性的概念或结论,再从理论上对结论进行严格证明。这样就使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结论变得自然、易于理解;通过两次具体的线性变换的实例,引入二阶矩阵的乘法;并且通过学生熟悉的几何变换的实例,说明矩阵的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和分配律;通过旋转变换、切变变换等具体的线性变换,借助于几何图形,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引入逆矩阵的概念,引出并理解逆矩阵的性质;通过分别考查在两个几何变换(关于轴的反射变换、伸缩变换)作用下的“不变”直线,进而考察“不变”向量,引入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并通过这两个几何变换感知特征向量的性质;教材还从线性变换的角度来认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

总之,本专题中,矩阵中的所有概念和结论都是先通过具体的几何变换使学生获得感知的,借助几何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代数内容,从而也降低了矩阵内容的抽象程度。借助几何变换(线性变换)研究二阶矩阵是本专题的基本出发点。

(4)渗透思想,适度抽象。

本专题中涉及类比、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数形”结合、算法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引入概念、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适当渗透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本专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例如,类比解析几何中研究曲线与方程的方法,讨论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曲线与方程是一一对应的,由曲线的性质可以研究对应的方程,由方程的性质也可以研究对应的曲线.与此类似,二阶矩阵与平面上的线性变换也是一一对应的,因而,我们既可以通过二阶矩阵来研究对应的线性变换,也可以通过平面上的线性变换来研究对应的二阶矩阵.本专题中,更多地是通过线性变换来研究对应的二阶矩阵。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获得一般性的概念和结论,使学生理解概念和结论。

二、教学建议

1.重视引言部分的教学

引言部分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旋转、相似等变换入手,让学生了解图形是由点组成的,只要知道了图形上每个点的位置,就确定了图形的变换。平面上的变换,是一种对应关系,将平面上每个点P对应到平面上某一点P

\'。平面上建立了直角坐标系,就可以知道变换前的点的坐标(x,y)与变换后的点的坐标(x’,y’)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就确定了平面上的变换。平面内许

abxaxby,多几何变换都具有形式而这个变换可以由二阶矩阵完全确ycxdy.cd定。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经常通过引入新的工具,建立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来研究问题,这是重要的数学方法。类比解析几何中的曲线与方程,由于曲线与方程是一一对应的,由曲线的性质可以研究对应的方程,由方程的性质也可以研究对应的曲线,本专题学习的目的是以矩阵为工具,研究一些几何变换,以平面图形的变换为背景,讨论二阶矩阵的乘法及性质、逆矩阵和矩阵的特征向量的概念,用变换的观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了解矩阵应用的广泛性。

2.关于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的教学

矩阵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数学工具,但它是一个很抽象的数学概念。要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自然地引入概念,学生就不会为概念的空洞、抽象与难学而烦恼。教师应该从具体实例入手,突出矩阵的几何意义,遵循从具体到一般,从直观到抽象的教学原则。教学中应采用“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抽象概括”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线性变换,引入矩阵的有关概念、得出矩阵的性质。要使学生了解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是一一对应的,矩阵作为线性变换的一种表示,教

xaxby,学中应着重突出矩阵的几何意义,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线性变换都

ycxdy,xabx可以表示成为,即一个二阶矩阵与一个向量的乘积,同样,任ycdy何一个二阶矩阵都唯一确定了一个线性变换。要强化学生对二阶矩阵与平面列向量乘法的几何意义理解,使他们认识并理解矩阵是向量集合到向量集合的映射,为后面学习几种常见的几何变换打下基础。

对于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寻找旋转变换、反射变换、伸缩变换、投影变换、切变变换和恒等变换所对应的矩阵,伸缩变换是沿x轴或y方向的伸缩变换,对于其他方向的伸缩变换,在本专题不作研究,但要了解通过坐标的变换(基底的选择)总可以使这些变换对应于教材所给出的矩阵,即不同基底下的变换矩阵是相似的。性质1的本质表明二阶矩阵所表示的变换是线性变换,性质2则是线性变换的几何特征,在证明二阶非零矩阵对应的变换把直线变成直线时,可先复习由两个不同向量α,β的终点所确定的直线l可表示为γ=λ1α+λ2β(λ1+λ2=1),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是要使学生从几何直观理解变换的特征,从“形”上认识线性变换,进一步加深对线性变换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

要使学生了解矩阵与变换是不同的数学概念,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事物的客观规律,变换和它的矩阵分别从几何与代数角度描述同一事物,两种方法各具特色,从中体会数学揭示客观规律的深刻性,数学的抽象性更有助于人们对问题的思考。

3.关于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教学

教学中要通过实例考查在直角坐标系内连续施行两次线性变换的作用效果是否能用一个线性变换表示,引入线性变换的复合,介绍二阶矩阵的一种重要运算——矩阵的乘法,要了解矩阵的乘法规则其实就是求这两个向量数量积的规则,矩阵乘法AB的几何意义是对向量连续实施的两次几何变换的复合变换。要使学生理解两个二阶矩阵相乘的结果仍然是一个二阶矩阵,从几何变换的角度来看,它表示的是原来两个矩阵对应的连续两次变换。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矩阵的乘法;通过类比实数乘法的运算律,研究二阶矩阵乘法的运算律,证明矩阵的乘法满足结合律,通过学生熟悉的某些二阶矩阵所对应的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结果,得到矩阵的乘法满足结合律但不满足交换律和消去律。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这可能是学生第一次遇到乘法不满足交换律的情况。此时,可以从几何变换角度进一步明确矩阵的乘法一般不满足交换律,在适当的时候,有些特殊几何变换(如两次连续旋转变换)满足交换律。 4.关于逆变换与逆矩阵的教学

教学中要借助几何图形、充分利用几何直观,了解逆变换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逆矩阵的概念,对于旋转、反射、伸缩、切变变换,要引导学生从几何直观上给出其逆矩阵,并了解逆矩阵可能会不存在,要使学生认识到旋转、反射、伸缩、切变变换(矩阵)的逆变换(矩阵)仍是旋转、反射、伸缩、切变变换(矩阵)。从线性变换的可逆性出发,引出并理解逆矩阵的性质,利用同一法证明可逆矩阵的逆矩阵是唯一的,要求学生掌握性质(AB)-1=B-1A-1的证明,要求学生会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解一般二阶矩阵的逆矩阵。作为发展性的要求,可以在学习了逆矩阵的性质后,让学生用逆矩阵的知识解释二阶矩阵的乘法何时满足消去律。

要使学生了解二阶行列式的定义,会用二阶行列式求逆矩阵和解方程组,对于二阶行列式,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工具来使用,不能作为重点,不要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从线性变换的角度来认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从代数的角度讨论矩阵与方程组的关系,用变换或映射的观点理解解方程组的意义,认识到求逆矩阵方法的多样性,从几何上讨论方程组解存在的唯一性。利用逆矩阵求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不见得简便,但提供了一种一般性的方法,当未知元很多时,矩阵就成了一个研究的有力工具,这里强调的是思想方法,对于利用矩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无需做大量的练习。

5.关于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的教学

德国数学家克莱因(F.Klein)在1872年运用变换群的思想来区分各种几何学,他提出,每一种几何都是研究图形在一定的变换群下不变的性质。因此对变换的不变量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生通过考查在关于轴的反射变换、伸缩变换作用下的不变直线,进而考查“不变”向量,引入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所谓“不变”就是在一个线性变换下,一些特殊的向量通过变换,变成了与自身共线的向量。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与变换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几何变换感知特征向量的性质,要从几何变换的角度讨论矩阵的特征向量定义以及用特征向量作为不变量的意义,不应只从定义上形式地理解。将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概念转换成矩阵与列向量的乘法表示来理解,其目的在于引出矩阵的特征多项式。对于特征方程f()acb2(ad)adbc,教材没有对特征方程作展开讨论,d其意图是仅仅让学生将之作为一个工具,对于一些重要的线性变换,要能从直观上说出其特征向量,可将直观观察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和利用特征方程求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结合起来,互相印证,用形的直观来探索,用数的严谨来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几何变换进行。利用矩阵A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给出Anα的简单表示,了解它的几何意义,并知道它的简单应用。

6.关于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总结报告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总结报告应该包括知识的总结、应用和拓展、感受和体会等三部分,教师要创设科学、多元的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激发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关注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小组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的态度、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

第12篇:解读新课标中低段识字与写字教学

解读新课标中低段识字与写字教学

高升

陈青卉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我叫陈青卉,是高升实验小学一名普通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快20年了。今天,受领导安排,对新课标中低段识字与写字教学进行解读。

一、解读2011年课标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与内容 •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努力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存在不足

从课标中我们知道低年级识字量大,课时紧张,有的教师往往怕影响教学进度,生字教学就简单化,教师分析、学生被动地听、记、久而久之,枯燥乏味的课堂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识字的愿望。 我发现,我们一些教师在“会认”和“学会”两项要求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混乱。“会认”的字只要在整体上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就可以,不需要做任何的字形字义分析等一些拔高要求的举措。我们要明确:新教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识字量,目的是让学生尽早进入提前阅读阶段。也就是说,识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阅读。大量的生字在要求会写的时候还会出现,根本无须过早地进行分析,这样就可减少大量的识字时间,更好地用于课外阅读。

、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会写800个。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把这么大的识字量落实下去呢?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学习方法,又不觉得识字枯燥,我在识字教学过程中,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字,探索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识字途径,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有一定的效果。

我认为识字教学概括起来分两大类;课内识字和课外识字,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过:“学习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

一、课内识字。

1.采用多形式的识字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所以,我们低年级老师都会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但要注意选择适当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各种游戏。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猜认生字”、“开火车”、“选难认字”、“邮差送信” “走迷宫”、“摘苹果”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我班学生最喜欢“选难认字”的游戏,就是一个学生当老师,把所学那课中选最难的字任选同学考,只要考住同学了,他特有成就感。其他同学不想被考住,就很用心认字。效果还不错,识字教学时不需要老师强调纪律。由于小学生持久性不强,教师要不断变换游戏形式,不断满足学生好奇心。“开火车”也是学生喜欢的游戏。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切合点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玩中学习.猜谜是低年级儿童喜爱的,而根据字形的特点用谜语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如:“溪“三点水,爪字头,一拐一拐碰到大石头”。

编顺口溜也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方式。如:教“蒜”,我编成“二小二小,头上长草”,孩子们一听,一下子很感兴趣,热情就来了。在识字教学中我常常把学生难记的字,容易写错的字,通过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段段小故事、一句句顺口溜等。如:我在教“游”字时,因为以前教学时,学生总是把右边写成反文旁,于是我一边板书一边讲故事:“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一个方形的游泳池里有一个斜人的儿子在学游泳。”我根据“游”的构字特点采用拆部件编故事的方法将字的因、形、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识字方法不仅生动有趣,又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很少把“游”写错。学生在我的启发下也会学着拆部件编故事来识字。如;“暖”:“冬天里,有一个朋友在太阳下晒手,不一会儿手就暖和了。”对于学生自创的独特的识字方法,有时即使学生编得和想得不够好,不够完整或者不够正确,教师也要鼓励他们独特的思维。为了对易错字加强巩固,我会鼓励我班孩子回家去把学校里学的字谜、顺口溜考家长,孩子就更有激情了,为了考住家长,听得可认真了,当然就记住字了。

2、充分运用好教材,难易有所侧重

低段语文课只有识字课文与阅读课文。不同识字课难易字要有所侧重,有的教学难点是字笔画上,有的字难点是拼音上,如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唇齿音。对读音上的难点,老师们要在每次布置学生预习作业时,让学生用一定符号标出来。我班习惯:平舌音字下画横线,翘舌音画波浪线,轻声字下打个点。特别读不准的画三角形。这样在老师讲解时他会听得更用心。有的重在纠正字形,如“暖”,有的字需要在区别字义上下功夫,如“硬”。总之,利用教科书上,强调“形音义结合,以形为主”。“认读写结合,以认为主”“字词句联系,以字为主。”

3、巧用造字规律, 引导归类识字

汉字是个万花筒,每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巧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能很轻松地归类识字。

我们语文老师知道,汉字中的形声字约占七成,形声字总是分两部分,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我常常引导学生运用“加一加”“减一减”和“换一换”的办法认识形声字,使他们加深了对形声字构字规律的认识,有种“识一字而会认百字”的感觉,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从而大大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如:青、请、情、清,可以认一类字。其次,象形字是具有表意功能的汉字,每个汉字像一幅画,要让学生在识字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造字之初的象形字生动逼真、图文合一,如“山、水、鸟”使人见字而知形,见形而知意。这类汉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字对照,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促进学生理解。最后是会意字,可通过字形展开联想和想象,如“采”由部件“爪”和“木”具体地想象人们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字形编故事记字。如“休”字,可引导学生这么编:“一个人在野外干活累了,就靠在一棵大树旁休息。”

4、选拔小老师,体验成功

部分老师的识字教学往往是教师先出示某个字,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哪边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所以,我在教学生字时,尝试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发现。为了当上小老师,一个个同学都很主动地观察字,观察拼音,并积极地举手提醒其他同学该注意的地方,如拼音上: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字形上:多一点、少一横之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我给他们适当表扬,这样“小老师”们的兴趣很高,“学生”们争当小老师的欲望也很强,课堂上常常小手林立。这样,课堂气氛活跃,老师该说的学生帮你说了,老师教学也不那么累。

5、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坚守自己的长处,然后不断的强化,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了。我班的风格就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我的做法是: 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我班上期新学期刚开始,我把全册30篇课文中“我会认”中的字按座位顺序,我班正好60个学生。每桌负责一课“我会认”的教学,可以请教家长,可以查字典,可以上网,把自己负责的生字先自己学会,有条件的做好生字卡片。到学习那篇课文时上台当小老师教学,孩子表现比我预期的好,做卡片的多,胆量足够,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还都会模仿我平时教生字的方式,掌握好重难点。有的同学还买了小奖品来奖励听他讲课认真的“小粉丝”呢。我就给学生当秘书,需要在黑板上写点什么,我就写。如果觉得孩子该强调的没强调,我就相机补充。这样一来,老师教学可轻松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掌握很好,并且,小老师们胆量锻炼了,自信培养起来了,学习主动性加强了。这样的识字教学成为我班的一个亮点。

6、运用多种形式,复习巩固识字。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是易记易忘,为了更有效地记住所学生字,就得加强复习巩固。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我常常采用各种形式的集中分类复习生字。如学习完一个单元后,我会把这一单元中字音容易错的字提出来反复读,把笔画容易错的字找出来写写,把字形最复杂的字找出来读读。期末复习时,我会把生字表中的生字归类让同学复习,如把所有动物名字归类,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等等。见面次数多了,见面方式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熟悉字了。

二、课外识字

语文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的学科,识字不应只局限于语文课堂上,不应只局限于语文书本,学生应在生活中识字。老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爱上识字。我的比较实效的做法是

⑴认识同学姓名,一年级新生开学,我都会要求每个孩子把自己的名字做成一张漂亮的卡片,每天上午安排两个学生,下午安排两个学生在讲台上教同学读自己的名字,教完后把卡片贴在墙上。这样一来,孩子们既认识了同学,又认识了汉字,更锻炼了胆量,真是一举三得。

(2)看电视识字,上街识字,进超市认识商品的名称,课外阅读识字等等。让学生明白:只要做识字的有心人,就能认识更多的字。 (3)低年级学生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表扬。针对学生这一特点,为了调动学生课外识字的积极性,我每周开展一次“识字大王”评选活动,把课外认识的字,自己或请家长写在一个专门的识字本上,周五检查评比,表彰,我要求一周内认识20个课外的字,周五同桌相互教认。认了20个以上的都发一张表扬信,并让学生动手制作识字剪贴报,在班级园地里,教室墙壁上加以展示、交流,以促进识字,选做得最好的学生当老师,在讲台上教其他同学课外认的字。这就促使学生课外进行自主识字,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扩大识字量。

总之,老师只要用巧妙的教学方式,会解决识字教学的\"枯燥无味\"的问题。从而,逐步让学生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熟练地使用字典和词典独立识字。同时让学生利用文章下面提供的生字词的注释独立识字。鼓励学生与同伴合作、请教师长等的方式进行识字。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写字教学

一、写字教学的重要性

识字教学在低年级很重要,写字教学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识字写字贯穿整个小学教育。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识字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写字教学存在的不足

现在不少年轻老师认为,学生对生字只要会写会用就行了,指导写字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于是教学生字时间很短;还有的老师习惯用课件指导写字,板书范写渐渐在写字指导中消失了。有的老师甚至在课堂上不安排写字环节,或者只范写、或者学生写而不交流评比。由于指导不利,学生写字的质量明显下降,所以很多老师总觉得自己还是辛辛苦苦地教了,学生仍然写一手糟糕的字。

三、加强写字教学的措施 要让孩子写好字,老师要加强指导,特别是刚刚入学初学写字的学生是很重要的,写字指导一定要到位、细致。

1、一年级老师要重视田字格,因为只有让学生弄清田字格的组成,才能知道汉字笔画的正确书写位置,这对于初学写字的孩子来说很重要。个别字的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特殊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胖瘦,部件之间的穿插挪让„„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

2、要想写一手漂亮字,写字一定要有笔锋,注意教孩子顿笔、提笔、收笔。刚开始时,我先教学生写好“点、横、竖、撇、捺”五种基本笔画,笔画儿歌;点如桃,撇如刀,捺有脚,横要平,竖要直等。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多,学生体会到汉字有不同结构。不同结构的字搭配又是千变万化的。同一部首笔画上的变化如;朵、机。个别字笔画细微变化,如回、食。还有的字注意同一笔画的变化,如:林,众。笔顺也有一定的规律,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对于每个字的形体都有很大影响。我还有意识地把一些笔画易混淆的字集中教,这样容易突破难点,如教“奶”“及”一类字时,学生最容易把笔顺弄错了,相信有时候我们老师都容易出错。就让孩子想办法,一个叫周玲慧的女孩特别聪明。她说:“奶:奶奶年纪大了,出门要先拿拐杖,横折折折钩像拐杖,写乃就先写 “横折折折钩 ”。一个叫丁旭坤的男孩得到启示,马上举手说:及:要想及时到,就要先坐滑梯一下子滑下来,那一撇就像滑梯,及就先写撇”。在他俩想的办法中,我班几乎没一个学生出错。每次写有这类部件时就不由自主想到孩子编的顺口溜.温馨小提示:不要把形近字放在一起纠如:“冷、琴”,“试、或”。同时,老师千万不要板书错字,会越纠错错更多。

在写字时,应该教孩子学会观察田字格中字的结构笔画及占格位置。先不要急于让孩子动笔写,而是让他们观察书上的例字,先弄清笔画顺序(避免发倒笔),书空几遍。接着再观察字的关键笔画(压着横中线或者是竖中线写的笔画),请朋友们一定注意提醒孩子写好关键笔画,这对孩子将来写出规范漂亮的字大有帮助。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的写字水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班上孩子的字普遍有老师的模样。

3、生字教学重难点要突出。每课要写的生字有10个左右,教师只重点抓两三个字字形的难点、易错点进行示范写,不要平均用力。我班上其余的字就放手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让他给同学们提醒那个字什么地方要注意什么?学生边提醒我和学生一起写,这样不仅可大大减少教学时间,也能培养学生观察、写字能力。我教学生字时一般要求学生写三个就够了,我时常提醒学生,第一遍可以读着抄,第二遍则可以默写,然后检查一下正误再默写第三遍。这样一节课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把字写漂亮。写字课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至少20分钟练习写字的时间。

4、利用各种比赛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如:每节写字课上表扬坐姿最美的,书写最工整的,卷面最干净的等等,还要更表扬进步大的。为了更大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班上上期和本期还特意聘请了10位字写得漂亮的孩子当小老师,每位小老师收5位徒弟,每天中午小老师就手把手地指导徒弟们练字。有位黄柯涵,每天中午早早来教徒弟写字,每天安排徒弟先写笔画再练习整个字,教得有板有眼,现在,他的徒弟有的字超过了他。在小老师们的带动下,我班的书写在年级上都很出色。

5、当然,要想写一手漂亮的字,写字姿势很重要。我们都会在写字之前教孩子握笔,坐姿等方面要求。我班学生会背许多有关写字方面的儿歌,每次写字之前就让他们先背一遍再写字,握笔儿歌:拇指食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后边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手指与笔尖距离2~3厘米、笔杆斜度50~80度。坐姿儿歌: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书写姿势儿歌:胸离桌一拳,眼距本一尺, 指离笔尖一寸。写字时:一看二写三对照,一遍要比一遍好。教师的强调和坚持,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保证!作为语文教师,我个人认为,只要我们老师在教与学两方面用情,用心,用智。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也是一件挺轻松的工作。

最后,我祝在座的所有老师:拥有一颗平常心,在平凡的工作中寻找平凡的快乐!

第13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甘泉县高哨小学

师成霞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是《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2018年6月26日

第14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第15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我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熟悉,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数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熟悉分数时,结合平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 1个蛋糕均匀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依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碰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末半个该用甚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遭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就存在于自己熟习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题目情境,增强利用情趣。人的思惟起始于题目。题目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轻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题目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爱好而学来的东西,是很轻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奇妙的设计题目情境,重视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写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觅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碰到的实际题目。

三、搜集利用事例,体会利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先容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舆图用四种不同色采辨别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量种渠道搜集数学利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换。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份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熟悉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利用的事例,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利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利用价值。

四、创造利用机会,展开实践活动。实践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熟练应用起侧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利意图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 父 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习、把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利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数学利意图识,构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

第16篇:新课标新教材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2新课标新教材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在本次培训学习,使我对课改更进一步的了解。听了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新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张老师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思想品德2011版新教材》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教材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感受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 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1、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因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得到的知识,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得更加牢固。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用同一种模式,同一种方法,一定非得让学生看明图意来理解知识,学懂知识,而是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思想品德。教师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把课本中的情景图制

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2、把握思想品德新课材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

整体把握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思想品德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思想品德新课材。整体把握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思想品德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中学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思想品德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学的主线,对于一个思想品德 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数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

这次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一名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第17篇:版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材料)

学习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标标准是根“指挥棒”,指挥着课堂教学的走向。那么,由谁来指挥这根“指挥棒”呢?毫无疑问,是课程标准。

又一次的学习,又一次的洗礼,又一次的更新。感谢惠安教育局进修学校精心组织的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回忆短短的培训时光,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降低知识的难度

1、虽然新旧语文课标均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但是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

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

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成低限――800字。

我在教学中一直苦恼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从开始写字起只写3-4个字,可是到二年级上学期骤然增加到每课写6—9个,下学期每课达到写十二个字。在日常教学中,我每次都是让孩子将字写两遍再组两个词。目的是让学生记住字的同时扩充了词语量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可是积累是付出了学生健康的代价。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她的手腕力量是弱小的,较长时间的书写会让她的眼睛不适、身体不适,每每看到孩子们写完一课的作业,甩着手臂笑着对我说:好累呀!那一刻,真是心疼之及。那刻自己有一种冲动,不想让孩子写那么多字,可是一想到这是课标要求的,知识是必考的内容。那种冲动慢慢平息。现在新课标要求会写的字降低到了800字,很好,如果再降低一点更好了。写的少,孩子就会更加用心,才能达到熟练而且美观。

二、阅读量的增加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背诵篇目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一个人积累的语言越多,他的思想越深邃,洞察力越强,同时内在的底蕴、修养就会不自觉的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从何而来,从大量的阅读中来,作为小学生正是积累语言的黄金时段,重视积累,并落实学生的积累,持之以恒,长此以往,中国未来人才的素质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书法教育强调“软硬兼修”

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在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书法能修身养性,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如果让孩子爱上书法,那好动、心

浮气躁的毛病就会逐渐消失,中国的汉字魅力无穷,让学生在书写中感受到快乐、幸福那是何等的快事!

四、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五、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新语文课程标准》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每一个老师提出了明确的教育方向,纵观这个新标准,发现老师如果仅仅是提高认识不提高自身的素质也是难以达到,作为老师要真正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不努力学习探索是根本不能达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前提是老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课标的颁布对自己是一种极高要求挑战。所以我要加快学习的步伐,让孩子们每天快乐地学习,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争取在新课标的带领下,是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总之,2011年版课标要求不管是一线教师还是管理者抑或教研员,都要一手研究课堂教学一手研究评价考试,致力于将课堂教学与评价考试调整到跟课程标准一致。只有在课程标准的科学指挥下,课堂教学与评价考试形成合力,才能圆满完成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大业,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

2014年9月11日

第18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3篇)

我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熟悉,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熟悉分数”时,结合平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 1个蛋糕均匀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依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碰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末半个该用甚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遭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就存在于自己熟习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题目情境,增强利用情趣。

人的思惟起始于题目。题目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轻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题目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爱好而学来的东西,是很轻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奇妙的设计题目情境,重视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写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觅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三、搜集利用事例,体会利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先容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舆图用四种不同色采辨别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量种渠道搜集数学利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换。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份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熟悉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利用的事例,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利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利用价值。

四、创造利用机会,展开实践活动。

实践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熟练应用起侧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利意图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 父 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习、把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利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数学利意图识,构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公道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进步对数学的整体熟悉,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利意图识,重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重视数学的文化价 值,增进学生的科学观的构成。新课标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夸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状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题目的能力和交换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展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换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题目的探索性、题材情势的多样性、信息显现的选择性与题目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份。”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取得进程、参与思惟的构成进程、参与题目的解决进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出色、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位课改教师当仁不让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但只是为了进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进程中,取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利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爱好,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进步学生的整体素养,重视进步学生分析题目和解决题目的能力,积极提倡、增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应用的领域,重视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取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毕生受用的数学能力。

3、掌控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遭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题目,在解决题目的进程中获得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实在不是所有内容都合适每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进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以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动身点应当是增进学生全面、延续、***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进步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我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熟悉,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熟悉分数”时,结合平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 1个蛋糕均匀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依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碰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末半个该用甚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遭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设计题目情境,增强利用情趣。

人的思惟起始于题目。题目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轻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题目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爱好而学来的东西,是很轻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奇妙的设计题目情境,重视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写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觅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碰到的实际题目。

三、搜集利用事例,体会利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先容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舆图用四种不同色采辨别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量种渠道搜集数学利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换。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份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熟悉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利用的事例,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利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利用价值。

四、创造利用机会,展开实践活动。

实践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熟练应用起侧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利意图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父 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习、把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利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利意图识,构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公道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进步对数学的整体熟悉,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利意图识,重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重视数学的文化价 值,增进学生的科学观的构成。

第19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彝良县示范小学

何燕

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有以下的认识: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多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第20篇:新课标阅读教学解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修订重点的解读

李华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增加了一句话: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倡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阅读使学生的语文的语文素养明显提高。因此,在2011版的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上增加了上面一段话,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这是课程改革10年积累的成果,通过修改课程标准得到进一步巩固、倡导。

关于阅读教学,2011版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生、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相比2001版的课程标准,这次特别强调阅读教学要“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等。“运用语言文字”是阅读的重要特征,强调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同时,特别强调了阅读教学是与“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因为文本的入选承载了教学目标、任务,反应了编者的选择、意图、思路,是时代的选择。针对以前部分教师没有理解编者的理念而随意解读教科书,导致学生对文本的一些错误的理解。这次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编者”,就是希望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科书时,首先得理解编者的安排和设计,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使用,不能误导学生。

2011版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这是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以前的实践中,很多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理解时间,由此出现了脱离文本的随意理解、发挥;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模式化解读等弊病。因此,本次新课程标准倡导要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教师要加强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的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外,学生只有多读书多积累才能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这次关于课外阅读,新版课程标准也特别提出:要重视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多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阅读教学时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更新理念,准确把握当代阅读教学的脉搏,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新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心得体会
《对新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