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月迹》教案设计(全部3份)

发布时间:2020-03-02 02:41: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月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师: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古诗,那大家知道在古诗中那样事物出现的频率最高吗?(月亮)你能给我们背几首吗?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用儿童的眼光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课题:月迹

齐读课题 “迹”什么意思?(足迹)难道月亮也有脚吗?那她会走到哪儿去呢?我们又该到哪儿去找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探讨分析,理清思路

师:孩子们先后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他们又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

明确:

1、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

(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2、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集体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3、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板书: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4、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

(板书:河中之月——处处都有

瞳中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欣赏到美丽的月色,感到了极大的满足。那他们寻找的仅仅是月亮吗?

明确:不是,他们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月亮是个好”。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能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师:孩子眼中的月亮是美的,没有伤感离愁,充满了童趣。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句子或重点词语体会儿童的特点和童真童趣。(前后四人一组,每组至少找两处,每位同学都要对找到的句子发表看法。其中一位同学执笔记载。)

明确:

1、“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把万物拟人化,正是孩童的特点。

2、“玉玉的,银银的”把月光与“玉”“银”联系起来,符合孩童们的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也有色彩。

3、“累累的骨朵儿”仿佛就是“繁星儿变的”想象奇特而自然。

4、“清清晰晰看见里面有了什么东西”,“面面相觑”,“倏忽间”“好象”周身弥漫“一种气息”,有“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庭桂。孩子身临其境,月上、人间感觉沟通,进入了无比美好的境界。

5、孩子们把酒“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童心的体验极为独特。

6、“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长天为纸月为印,比喻形象贴切,表明天空是我的作品,天空是

我的财富,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体,我们拥有宇宙,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气概可吞长虹。

五、课外思考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六、板书设计

月迹

贾平凹(wa)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望月——争执

寻月

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河中之月——处处都有 瞳中之月——竟是这么多

追求美的过程

《月迹》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比较了解以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有关咏月的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设计

古今中外描写月亮的文章很多,同学们找到了哪些呢?(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贾平凹是如何描写月亮的?

二、简介作者

(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作者方面的情况,最后教师强调。)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分角色、个别、集体均可)

2、解题:(由题目引出月迹) 月迹就是月亮的足迹,大家能从课文中概括出月亮踪迹的转换场景吗? 明确:屋中 院中 沙滩

3、文中谁的话引起了这些场景的转换? 明确:奶奶的三句话—— “月亮进来了!”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四、合作探究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 寻月寻出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了,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太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让学生自己发挥)

教师: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板书)

五、朗读课文,分析写作特点

1、线索清晰。

2、富于童趣。

3、立意丰富而深刻。

六、课堂小结

《月迹》描述了三幅具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孩子们在屋中盼月;二是在庭中望月;三是在河岸边寻月。在这宁静甜美的形象画面中透露出孩子们真挚、纯洁、天真而富有幻想的情趣,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与向往。

七、课外拓展

1、童年时,月亮曾引发过你的什么遐想吗?回忆一下,写一个片断,作一番描述。300字左右。

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八、板书设计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盼 月 寻 月 院中之月——争执 议 月 (追求美) 沙滩之月——满足

《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感知孩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

3、能说出作者通过写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作者于文中表现的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课文对孩子奇特丰富想象力的描绘。 教学难点:

1.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

2.“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 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描写月亮的诗词较多,同学们能记起哪些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 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 轼)

2、小结:古人的这些写月的诗句,有的是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今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当代作家贾平凹(wā)是如何描写月亮的?看看作者想借月亮来表达什么?(板书课题:月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课文的标题是“月迹”,月迹就是月亮的足迹,围绕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3、孩子在寻月的过程中,心理或对月亮的认识经历了哪些变化? 教师引导:

镜中看月——失望 院中望月——争执 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河中之月——处处都有 眼瞳见月——愿意即有 沙滩议月——满足

4、在寻月的最终,孩子们感到了极大的满足,你觉得他们寻找的仅仅是月亮吗?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5、文中所写的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其实可看成孩子们追求什么的过程?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三、赏读品味文本:(分组赏析精美语句)

依: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分五组分别赏析

文中对孩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展现细致,请你对最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中做好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同座位交流自己的体验,谈谈欣赏的原因。

第3自然段: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月亮写活了。把月亮的情态写得很有韵味。

“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仿佛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拟人手法很传神。

“爬”字把月亮拟人化。 (童心的想象力有多奇妙) 第5自然段:

“满满的”写月亮的满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的洁白,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的”写桂树的粗壮;“疏疏的”写枝叶的稀疏;“累累的”写花朵的繁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

“袅袅的”: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

(童心的感悟力有多深切)

第24自然段:

动词“浮”、“颤”用得好,写出了月亮轻盈的特点 (童心的体验力有多独特) 28自然段

“细细的”、“净沙”等词写出了河水的静,沙的细腻,月亮的皎洁。表达出夜晚沙滩的柔和与光亮。

第35自然段: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童心的创造力有多高超) 教师在此处引导明确:

月亮象征了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只要我们勇敢执著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心中了,“那无边无际的天空”属于我们。

我们只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了。(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的)

四、月迹的含义理解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对课文语言的赏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课外思考: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板书设计: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寻月 ∣∣

寻美

我们只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了

《月迹》教学设计(汇总初稿)

东山中学语文团队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感知孩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

3、能说出作者通过写寻月所要表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作者于文中表现的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课文对孩子奇特丰富想象力的描绘。 教学难点:

1.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

2.“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 赏析品味 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描写月亮的诗词较多,同学们能记起哪些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 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 轼)

2、小结:古人的这些写月的诗句,有的是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今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当代作家贾平凹(wā)是如何描写月亮的?看看作者想借月亮来表达什么?(板书课题:月迹)

齐读课题 “迹”什么意思?(足迹)难道月亮也有脚吗?那她会走到哪儿去呢?我们又该到哪儿去找呢?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看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注意课文边上的旁注)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2、孩子在寻月的过程中,心理或对月亮的认识经历了哪些变化? 教师引导: 镜中看月——失望 院中望月——争执 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河中之月——处处都有 眼瞳见月——愿意即有 沙滩议月——满足

3、在寻月的最终,孩子们感到了极大的满足,你觉得他们寻找的仅仅是月亮吗?(引导在孩子们的议月中去思考明确)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月亮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孩子们最终都觉得拥有了月亮,拥有了美好的事物,故满足。

4、文中所写的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其实可看成孩子们追求什么的过程?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寻月的过程我们看到了孩子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三、赏读品味文本:(分组赏析精美语句,体验童心)

依: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分五组赏析

文中对孩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展现细致,请你对最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中做好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同座位交流自己的体验,谈谈欣赏的原因。(提请学生可联系旁注进行赏析) 第3自然段: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月亮写活了。把月亮的情态写得很有韵味。

“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仿佛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拟人手法很传神。 “爬”字把月亮拟人化。 (童心的想象力有多奇妙) 第5自然段:

“满满的”写月亮的满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的洁白,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

“粗粗的”写桂树的粗壮;“疏疏的”写枝叶的稀疏;“累累的”写花朵的繁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

“累累的骨朵儿”仿佛就是“繁星儿变的”想象奇特而自然。

“面面相觑”,“倏忽间”“好象”周身弥漫“一种气息”,有“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庭桂。孩子身临其境,月上、人间感觉沟通,进入了无比美好的境界。

“袅袅的”: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 (童心的感悟力有多深切) 第24自然段:

动词“浮”、“颤”用得好,写出了月亮轻盈的特点

孩子们把酒“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把月亮放到心里童心的体验极为独特。

(童心的体验力有多独特) 28自然段

“细细的”、“净沙”等词写出了河水的静,沙的细腻,月亮的皎洁。表达出夜晚沙滩的柔和与光亮。 第35自然段: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童心的创造力有多高超) 教师在此处引导明确:

月亮象征了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只要我们勇敢执著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心中了,“那无边无际的天空”属于我们。

我们只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了。(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的)

四、月迹的含义理解

教师:到此时,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五、教师小结

是啊,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变化的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本文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展现了童真童趣,赞美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六、布置作业

童年时,月亮曾引发过你的什么遐想吗?回忆一下,写一个片断,作一番描述。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寻月 ∣∣

寻美(童真童趣)

我们只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了

对郭巷中学语文教学团队《月迹》教学设计的评价

东山中学语文团队

张金如

《月迹》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生动无比,对话极短,又使情节延伸发展,把孩子们中秋赏月的情景写得灵动而富有生趣。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而且《月迹》贴近孩子的生活,容易激发他们的想像。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更侧重于让孩子品味近代文学大家的写月名篇,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进一步培养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写作手法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郭巷中学的教学设计来看,无论是个人稿还是团体稿,教学目标的确定都很明确,都能注重表现了强烈的童心、童真、童趣,教学设计时能联系学生对月亮的认识、想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没满足于让学生孤立的掌握这篇课文,且能联系有关月亮知识和诗文及人们赋予月亮的思想感情进行教学。教学设计的过程完整,有目标,重点难点,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清晰,从导入到整体感知再到品味语言、重点段落及重难点问题的预设,到最后的作业板书,条理清晰,层次明确,设计思路完整,问题明确,

但设计过程中,纵观几分教学设计,都存在这样问题:目标的设计与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联系不够紧密,教学目标设计过大,过于空泛,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存在脱节现象,且教学过程的设计有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个别教案教学设计过程中未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目标要求。总体上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的内容过

多,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完成以上众多的教学目标,教案设计在体现“一课一得”上还有待商榷。此外,从中学语文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设计应该是统一的,但这几份教案均未能很好体现这一点。所以笔者认为:郭巷中学的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若能从语文新课标的三个维度重新定位,教学设计可能会更便于操作,更贴近学生实际,教师教学过程中可能也更容易操作,学生可能也更易得到真正的收获。

对碧波中学语文团队评价的反思

东山中学语文团队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碧波中学的老师无疑就是语文教育中的内行,所以一眼就意识到了我们东山中学语文团队在教案设计中的疏漏之处,不足之处,并且毫无保留地给我们提出了整改的意见,借此机会表示感谢。

“比赛小事情,容人大丈夫。”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碧波中学的老师并没有因为是在比赛,就直接了当,毫无情面的指正我们的不足,而是比较委婉提醒,同时还能兼顾我们的颜面,对我们的一些浅薄之处给与了肯定。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东山中学的同仁们深切地领悟和运用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仔细地研读了相关的单元参考教学目标,最后设计了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踏实勤恳的作风可见一斑。”这样一个“读、品、悟”的过程,从浅到深,由表及里,符合初中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一文一道的目标也得以实现。”在此再次表示谢意。

人,不能给个梯子就往上爬。我们也不能因为碧波同仁的宽宏大量而不思进取,所以,针对碧波同仁的建议,我们对教学设计作出了如下修改:

1在导入的时候,增添一些类似“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咏月诗句,说说你最喜欢的„„”的抒情话语,然后用PPT展示月亮在不同情形之下的不同称谓。这样一方面能弥补导入时的苍白无力,同时也能增添一丝网络教学的气氛。

2在品位语言这个环节中,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找起来更方便,更明确,同时也是为了不至于漏掉精彩之处,我们索性抛弃原来的依: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分五组赏析”的设想,而代之以把课文语言分为 “生动,精彩,深刻,哲理”这四大板块,然后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鉴赏,品味。

3对于碧波中学提出的作业指向不明确的问题,我们决定,完全听从碧波同仁的意见,把“童年时,月亮曾引发过你的什么遐想吗?回忆一下,写一个片断,作一番描述。300字左右。”中的“300字左右”改为“100字左右”,从而完成教学的“读-赏-练”这么一个环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切都让我们通过上课来证明吧。

《月迹》教学设计(定稿)

东山中学语文团队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感知孩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体会作者于文中表现的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难点:

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 朗读 赏析品味 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描写月亮的诗词较多,同学们能记起哪些呢?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五夜望月(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你还能记得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小结:古人的这些写月的诗句,有的是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今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当代作家贾平凹(wā)是如何描写月亮的?看看作者想借月亮来表达什么?(板书课题:月迹)

二、检查预习: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文章围绕寻月,写了哪些事件?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三、合作探究 文本研读

1、文章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眼中月”“沙滩月”,请你任选一个片段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找出相应的描写语段,并说出每一处月亮的特点及写法上的好处。

第2节 –第4节 写”镜中月”

是“长了腿的”。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

第5节-第21节 写“院中月”

月光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月亮分外皎洁。

第22节-第24节 写“杯中月” 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

第25节-第30节 写“河中月”、眼瞳映月 水中映月,天水一色

第31节-第35节 写“沙滩月”

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一颗印章

2、在寻月的过程中,孩童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这种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儿童什么特点?

“盼望”——“失望”—— “羡慕、嫉妒、争执”—— “越发觉得奇了”——兴奋——惊喜——“都觉得满足了”

好奇心——好胜心——纯洁的童心

3、文中的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吗?

1)、奶奶这一角色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奶奶是一个善于鼓励、引导孩子去发现世界的有心人

四、难点解析

1、“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2、关于课题《月迹》的含义理解

教师:到此时,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寻月的过程就是追求美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你向往属于自己的月亮吗? 你还知道月亮有哪些美称吗?

六、一显身手

《月迹》一文描写景物时充满了童心、童真、童趣。请你从下面提供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种,发挥想象,也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 (100字左右) 太阳、星空、风、雨

板书设计: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寻月 ∣∣

寻美(童真童趣)我们只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了

《月迹》教学后反思 东山中学语文团队

张金如

接到代表东山中学网络教研团队执教《月迹》任务后 ,我对《月迹》的文本本组同仁的几份教学设计及兄弟学校对我校教学设计的评价进行了认真的研读,通过研读和反思,我们发现原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安排上存在脱离学生实际、大而不当的现象。为此在坚持语文新课标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我们重新确立了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大胆地删减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修改定的教学设计稿注重一课一得,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探寻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我们本节课的重点是品味和感悟本文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语言,及本文精美细致的景色描写。从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初步确定教学方案后,我认真布置了学生的预习,并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对初步确定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试讲,我发现原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是不够合理,课堂容量还是太大,学生一节课更本无法掌握。于是对教案和课件又进行了很大修改,使教案问题更加明朗简洁,更便于学生回答,教学内容更贴近文本。并于12月28日进行了课堂教学实录。最终的教学实践证明,教案的修改是成功的。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由于预习充分,和问题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较好,对主题认识也较为鲜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次网络团队教学设计比赛的过程,我们东山中学语文团队收益匪浅,我个人更是获益颇多。这次竞赛不管结果如何,作为团队,我们体会到合作的可贵;作为个人,我进一步体会到教无止境,学无止境。

教育教学工作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一项艺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与团队成员一道,与兄弟学校的同仁一道,不断探索,锐意进取,为语文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月迹》

月迹

月迹

月迹

月迹教案

月迹 教案

月迹教案

《月迹》读后感

月迹读后感

月迹读后感

《月迹》教案设计(全部3份)
《《月迹》教案设计(全部3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