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月迹

发布时间:2020-03-03 18:53: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国际上获得的大奖主要有,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1987)、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1997)、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2003)等;国内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1978)、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爱的踪迹》1989)、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以及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秦腔》2006)、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2008)等。

【作品赏析】

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的禅境,这是贾平凹对禅意的妙悟。这种妙悟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作者于《月迹》中给我们描写的一系列意象之中所描绘的一系列意象——月、水、山之中。通过这些意象,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空灵之境。也正因为这些颇具象征意味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意蕴深远,情味深长。这种创作的审美取向,在当前的散文创作中仍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古往今来,大凡写月者,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羁旅怀乡之情;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感叹人生的短促,时光的流逝……而这篇散文抛却此窠臼,另辟蹊径,以孩童的心态、孩童的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作品以“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开篇,用“新鲜”“满足”来串起全文:中秋夜盼月之急切——镜中月之惊喜与失望——空中月之神奇与迷人——酒中月之可爱与可怜——水中月之幽静与欢呼——“眼中月”之喜悦与满足,好一个由新鲜到满足的孩童的真切的心理描述。

作品中的“月”也不再是纯的自然的明月,它已经成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正如文中“三妹”所言“月亮是个好”。孩童对它的热切的盼望、寻找、争执的过程也正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不断探寻、追求、领悟的过程。

作品对蕴涵在文章中的哲理的揭示是深邃而不露痕迹的,是借“奶奶”之口自然而然地表述出来的:“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正是在“奶奶”的引导启发下,“我们”才领悟到:“只要你愿意,它就有 1 了哩!”“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这一点正是作品不落窠臼,独立潮头之高明所在。

《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含蓄地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散文从“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起笔,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的“盼月”和“赏月”的情景。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设下了铺垫。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随着奶奶出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里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并且使主题再一次得到深化。最后他们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心理都得到满足,便甜甜地睡去。

《月迹》构思新颖、独具特色。历代有许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洁、光明、美好的事物。但是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则是独具一格的构思;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绘和简洁的人物对话中。不论是“放了竹窗帘儿”的中堂,还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都是作者用清新明丽的语言谱写出来的“月光曲”。将作者对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谐地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增强了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文中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月的踪迹:“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作者想象那“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对童心的描写更是既传神又逼真。正如孙犁评价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不同凡响的。”

(一)

一、解题

二、朗读

满盈yíng 袅袅niǎo 嫦娥é 屏气bǐng 倏乎shū

相觑qù

掬着jū

酥酥sū 河沿yán

三、明确文章记叙的要素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 院子里 院子外

人物:奶奶 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课文重点:寻月亮

四、明确寻月过程

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都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归纳总结:

镜中看月 长腿,圆→ 弓→ 消失 失望 童

月 院中望月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争执 心

杯中饮月 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人人拥有 升

迹 河中寻月 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 华

眼瞳见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这么多 之

沙滩议月 月亮是我们的印章 满足 迹

五、总结课文

贾平凹的散文《月迹》描述了三幅具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孩子们在屋中盼月。二是在庭中望月。三是到河岸边寻月。在这宁静甜美的形象画面中透露出孩子们真挚、纯洁、天真而富有幻想的情趣,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与向往。

六、布置作业

(二)

一、复习提问课文内容

二、总结写作特点

1.线索清晰。全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作为全文重点部分的“寻月亮”又按照“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的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孩童的“失望”——“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的顺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文还贯穿了童心想像力发展的线索:“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童心想像力发展的线索,似乎是从月亮“外在于我”到“内在于我”,再到成了“我”的创造和标记,似乎月亮因“我”而生,顺随“我”的意愿而存在了!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2.富于童趣。文章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童心、童真、童趣。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令人莞尔一笑;“印章”的比喻,想像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文章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孩童的形象在作家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3.立意丰富而深刻。透过文章所写盼月、寻月、议月,会使人想到许多:孩童的好奇心、孩童的想像力、孩童的大胸怀、孩童对美的追求,还会使人想到如何保护孩子的童心童真,如何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童心童真,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篇文章中,孩童的形象固然重要,奶奶这一形象也绝不可缺少,甚至是作家有意塑造并寄托了作家理想的一个形象。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是她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不由得见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 3 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三、讨论“探究·练习”

1.中秋夜,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听“三妹”宣称“月亮是属于我的了”,你有什么想法?讨论“月亮是个什么呢”,你会怎么回答?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如果把孩子们寻月看做生活中对美的追求,你在此过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没有一致的答案。“中秋夜,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这个“你”可能有两种含义,一是孩童时期的“你”,一是现在的“你”。如果现在的“你”也在这一群孩子中,听到“三妹”宣称“月亮是属于我的了”,由于自己已经懂得一定的科学道理,不会真的认为三妹独占月亮,因而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只会生出一种嘲笑,或者会心一笑,感到孩子天真单纯,幼稚可爱;如果孩童时期的“你”也在这一群孩子中,当会嫉妒,不服气。应该说。命题者是从孩童时期的“你”这一角度来设计探究题的,回答其他几道小题,还是从孩童时期的“你”这一角度来回答好。

2.理解文句的意思,可以从提出细小的问题入手。回答下面的提问,想想自己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①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噢”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应该怎样读?“它”可以改为“你”吗?为什么?

噢,表示了解,读 ō 。“它”不可以改为“你”。“它”代月亮,使用“它”,紧承前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句,“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对“月亮”多的原因作了解释。使用“你”,代指说话的对方,“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说的是“你”怎样才能拥有月亮,不能说明为什么“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②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说说“印章”的一般用途和作用。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那么“天空”又是什么呢?

印、章,印和章的合称,泛指图章,起着证明的作用。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幅巨大的纸,这张纸上的作品为“我”所有,“我”是天空的主人,“我”对天空的一切负责。

③“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如果问你“月亮是个什么”,你怎么回答?

这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弟弟和妹妹对“月亮是个什么”的问题的回答,你同意哪一种都行。根据奶奶所说的“月亮是每个人的”,再来回答“月亮是个什么”的问题,就该说月亮是属于任何人的共同财富了。

3.先试着分别找一些词替换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词语,然后比较不同的表达效果。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进院了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玉玉”,可换“光洁”等;“银银”,可换“晶莹”等;“粗粗”,可换“粗壮”等;“疏疏”,可换“稀疏”等;“累累”,可换“许多”等。“玉玉”“银银”,既有形象,也有色彩;“光洁”“晶莹”等,则只有色泽,意味单薄。“粗粗”“疏疏”“累累”等都是叠词,读起来和谐流畅,富于韵味,换成其他词,就没有这些效果了。

四、布置作业

积累关于“月”的古诗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袁枚《春日杂诗》)、“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张先《菩萨蛮》)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迹》

月迹

月迹

月迹教案

月迹 教案

月迹教案

《月迹》读后感

月迹读后感

月迹读后感

月迹教案

月迹
《月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月迹阅读答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