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月迹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3:05: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月迹

贾平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 1.播放歌曲《童年》

2.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迹”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完成三个任务: ⑴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勾画出来。 ⑵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2.师生交流,明确:

⑴孩子们在“镜中——院中——杯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

明确写作思路: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盼月——看月——寻月——议月)

⑵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出在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明确: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

三、与文对话,品味“月迹”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注重于品“月迹”,遵循“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们因月亮而变化的“心迹”,寻找孩子们“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探究,①找——和问题相关的语句;②分——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分析、综合;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④问——提出疑难。

合作学习:

各小组内部交流成果,知识共享,合作探究。 3.交流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赏析:—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②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赏析:“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多。使用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 ③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赏析:“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④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赏析:“酥酥地”,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也可以感觉得到;“使人可怜儿的样子”是儿童心理感受,写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⑤月亮是个好。

赏析:“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直接把月亮和“好”联系起来,用童真的语言表明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⑥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赏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一、师生对话,探究“月迹”

1、自由朗读课文,探究交流

⑴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⑵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⑶“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2、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

⑴“不觉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⑵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⑶很有诗意的回答,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3、教师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二、联系生活,丰富“月迹”

1.中秋节,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讨论“月亮是个什么样呢”,你会怎么回答?

2.生活中,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

三、总结

同学们,时光带走你们的童年,让你们长大;岁月增长你们的阅历,让你们成熟。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四、板书

月迹

贾平凹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 沙滩议月——眼中见月——河中寻月

月迹教案

月迹 教案

月迹教案

月迹教案

月迹教案

月迹教案

月迹教案

月迹语文教案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教案打印

月迹 教案
《月迹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