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23:24: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教育:是个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的主体间性的文化创生传递的特殊社会交往活动,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西方教育学的萌芽: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雏形形态的教育学学科诞生。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普通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卢梭是自然教育家——《爱弥儿》

“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中国本土第一位现代教育家——蔡元培主张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重,和谐发展。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

3.教育目的的概念:①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所有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对教育结果的冀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或产生预期结果②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等总的设想或规定。

4.制约教育目的实现的因素:①教育目的能否得以实现,取决于教育目的本身的性质②教育目的的实现,还受政治过程的影响③非政治过程对教育目的实现也有重要的影响

5.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①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目的必须处理好教育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③国家政权机关要加强对教育目的实施的有效控制 第五章

1.什么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即教育制度是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2.学校教育简称学制,是教育的主体和核心。

3.什么是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4.现代学校制度从系统结构来分析:①双轨制②单轨制③中间型学制 5.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199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实施细则》的颁布,使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得到法律保障。

6.终身教育被誉为——哥白尼革命,其特征①②③④⑤(三性两化)

①终身教育是连续性的教育②终身教育是个性化教育③终身教育是民主化的教育④终身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⑤终身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 第六章

1.什么是教师:从广义上说,教师与教育者是完全对等的同义词;从狭义上说,教师特指学校的专职教学人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2.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中指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的职业,1993年10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教师的职业形象:①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的形象②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形象的核心③教师人格形象——教师形象整体体现

4.教师个体专业发展:①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与灵魂)②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立足职业的根本)③专业能力的发展④专业自我的形成

5.教师专业发展过程:①预备期:从事教育工作前的阶段,主要是接受教育和学习②适应期:教师初上岗位,由没有实践体验到基本适应工作,具备了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及其他素质③成熟期:继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教学已达熟练程度,很好的胜任工作。④创造期。教师不满足常规教育工作,进入到独立探索创新时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教学风格。 6.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的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人员的引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途径和策略) 7.学生的本质属性:①学生的独特性②学生的生成性③学生的自主性④学生的整体性

8。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①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成熟和心里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②顺序性和阶段性③个别差异性④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9.师生关系的作用: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②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③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10.师生关系的类型①放任型(无序,随意,放纵特点)②专制型(命令,权威,疏远为特点)③民主型(开放,平等,互助为特点)

11.民主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理解宽容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互尊互信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石和谐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表征第七章

1.什么是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 2.什么是经验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3.什么事显性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4.什么是隐性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显现的课程(如校园环境,学习气氛,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法令规章,参考书,评鉴制度) 5.什么是综合课程: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 第八章

1.教学过程的阶段:①激发学习动机②感知教材③理解教材④巩固知识⑤运用知识⑥测评学习效果

2.教学原则含义: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指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3.我国教学原则体系: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②启发性原则③直观性原则④循序渐进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⑥师生协同原则

4.教学方法的分类:①语言性教学方法②直观性教学方法③实践性教学方法④研究性教学方法 5.在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注入式与启发式。 6.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1)个别教学(2)班级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3)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7.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缺点: I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II缺点:(1)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3)不利于因材施教。 8.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1)分组教学(2)小队教学(3)特朗普制 9.备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教学文本(2)了解学生(3)考虑教学和摸索学法(4)设计教学过程。 10.上课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紧凑(5)基本功好(6)积极性高。 第十章

1.学校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青年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

2.道德心理学主要运用“四分法”来分析个体道德结构包括知、情、意、行 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①爱国主义教育 ②集体主义教育③劳动教育④民主、法制、纪律教育⑤理想教育⑥文明行为教育⑦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①说服教育法②榜样示范法③实际锻炼法④陶冶教育法⑤自我教育法⑥品德评价法

5.学校道德教育模式

①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②体谅关心模式③价值澄清模式④社会兄弟模式 6.学校道德教育过程规律

①道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②道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③道德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

④道德教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⑤道德教育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⑥学校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补第一章:

1.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典型的“精英主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课程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巴班斯基的《教育学》,布鲁纳的《教育过程》、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等。 3.实验教育学代表人是梅伊曼与拉伊。 第四章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分: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怎样的人;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特意制定的行动指南,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及方法。概而言之,教育目的根本属性是教育究竟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指导思想。

2。最常见教育目的的分类,是以价值取向为标准,可将其概括为两大类别: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功能:

①定向与选择功能 ②激励与评价功能 ③调节与控制功能

4.我国社会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注意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

第五章

1、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血脂—葵卯学制

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如下:①幼儿教育 ②初等教育 ③中等教育 ④高等教育

3、我国现行学校制度改革原则:①学制改革必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原则 ②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③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④超前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⑤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4、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第三节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的会议,国际著名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创立者保罗·朗格朗以《论终身教育》为题作了学术报告。由此掀起终身教育高潮。 第六章

1、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非职业化、职业化、专门化、专业化阶段,

2、教师职业特点:①创造性 ②示范性 ③复杂性 ④长期性

3教师角色的转变:①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③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型转向共同成长的伙伴型 ④由“教书匠”转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⑤由教育者变为学习者。

4.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可作两种解释:(1)“教师专业”的发展(2)“专业发展” 5.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议取决于两点:(1)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教师和学生的彼此作为平等的主体看待(2)教师对学生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应有的关爱 第七章

1.奠定经验课程理论基础的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国杜威

2.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

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3.我国新课程改革策略: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

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第八章

1.当代教育观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识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传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科学世界观和优良个性

3.我国的教育原则体系实例: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九条主要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4)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原则(5)系统性原则(6)直观性原则(7)巩固性原则(8)量力性原则(9)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4贯彻启发性原则,要求做到:

(1)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3)教给学生学习的办法,使之懂得怎么学习(4)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手,创造性的进行学习(5)发扬教学民主,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

5.直观性原则是夸美纽斯首先提出。 第九章

语言性教学:(

1、讲授法是我国当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2、谈话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方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直观性教学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6、一般认为,运用教学方法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7、现代教学方法的新特点的表现:(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2)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3)重视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8、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的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的道尔顿制。道尔顿制要求教师不再系统讲授教材,而只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道尔顿制最显著特点: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

9、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为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教学基本形式,也是国际上通用的。

10、课的类型有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型

11、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教学准备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