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深大就业指导第二课环境篇

发布时间:2020-03-02 07:45: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2课 辨析就业环境

个人的命运,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身在当代,对形势的看法易出偏差。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一种倾向,即大肆渲染就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媒体跟着推波助澜,使涉世之初的职场新人战战兢兢。还有些人,两耳不闻窗外事,十分超脱,自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过于悲观或过于超脱,都将影响就业质量。

● 本课任务

正确认知所处的时代,探寻就业制度的沿革,全面辨析我国的就业环境,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职场特点和岗位状况。

湖南,一位乡村学生,考入省会长沙名校,所就读的专业,是中学老师帮助选择,被认为是当年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数年后面临毕业就业,风云变幻,热门专业似乎不热了。受同学鼓动,准备到深圳找工作。春节回家乡筹集找工作的费用。最疼爱他的爷爷,曾当过民办教师,退休多年,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自己的孙子名校毕业,还要自己四处找工作?!先责骂孩子:一定是荒废学业,才落得如此下场。再指责社会:现在是什么世道,大学毕业怎么不统一分配工作呢!

别说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爷爷,就是30岁左右的中学老师、20岁上下的在校学生,还有一种习惯的口误:某某学校,分配好不好呀?潜意识里,只要考上大学、大专、中专、技校,有关方面总会给学生“分配”一个工作。

辨析就业环境,任务可分解为三个:

第一,探寻就业制度沿革。回顾过去,发现影响就业效果的关键因素,即就业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而对于市场就业认识的滞后更严重一些。

第二,客观看待就业形势。不能过于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更不能呈现无所谓的态度。

第三,全面把握岗位动态。应知道,到底是哪些地方用人,要用什么样的人。 ■ 基本观点

2—1 从国家分配到双向选择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就业采取国家分配制度,这项制度影响深远。从1949年到1979年,是计划经济逐步完善、强化的30年。计划经济的坚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打破,到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分配制度受到冲击,乃至名存实亡。

国家分配制度,实际就是一种行政配置制度。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特点有三:

第一,充分就业。只要是适龄的、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会有一份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的大城市,在上班时间,居民区只能看见老人和孩子,商场里只能看到外地出差者,本地人都在工作岗位上。

第二,统包统配。学生按照国家计划,入读职业学校、技工学习、大专院校,一个萝卜一个坑,三年、四年前就将每个学生的就业岗位安排好了。在那个时代,最常见的就业教育是:服从分配。

第三,终身就业。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失业之说,只要被组织安排了一份工作,没有极特殊情况,能一直工作到退休。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已有失业现象,但是,人们还是留恋终身就业,便为在国有企业员工创造出一个特殊的词汇:下岗。虽然没有工作,但是和企业还有联系,保持随时回到岗位上的可能性。这种情况被戏说成:失业相当于离婚,失业相当于分居。

不能简单地否认国家分配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那一段火热的年代中,国家分配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满足了劳动者尊严,在一定时期也提升了劳动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步显露,国家分配的缺陷越加明显。不仅是搞特权、走后门等,更为严重的是,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被扼杀,出现了特有的“大锅饭”现象,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经济发展停滞,各种物品奇缺,不得不限量供应,出现了长达二十年的“票证时代”。

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家不再包办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指导方针。政府部门重新审视自身的位置,不再是统包统配,而是发挥监督、控制、引导作用。

影响就业制度改变的根本因素是,用人单位拥有用人自主权,是。深圳率先打破固定的用工制度,破除了铁饭碗。20世纪80年代初期,竹园宾馆实行合资办企业,对于不称职的员工除名,炒鱿鱼由此而来,引起轩然大波。蛇口码头建设工地为鼓励员工劳动积极性,对于每多拉一车土的司机发二分钱奖金,争论到了北京。多少年后,尘埃落地,什么人事局、调配处、干部科、招工办,这些政府权利机构,已经对用人单位的招聘不起绝对影响。

1983年成立的深圳大学,受深圳这座城市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当即宣称,粤海门出现全国第一家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的大学。1987年,这所大学的首届毕业生走向社会,就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这种做法震动全国,有人预测,不出三五年,全国的学校都要这样做,不包分配!可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做法没有普遍推广,分配制度改革出现波折。

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试图找回学生分配权,出现了“退生”现象,即按照有关部门批准的分配计划,派遣出去的学生,用人单位给退回来,开始是少数,后来是多数。学校很郁闷。政府人事部门也郁闷,除了户口对学生还有些约束之外,对于就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进入21世纪,各所学校明白了,大势已变。用人单位根据市场导向、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决定用哪些人、决定什么时间用人、决定如何用人。学校有推荐权、政府部门有监督权,然而,再也找不回分配权。

问题是,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讲这样简单的问题向毕业生和家长们说清楚呢?家长以及学生对于这么明晰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从1977年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持续数十年,已经形成复杂的利益链条。影响到地方经济、影响到人口迁徙、影响到都市人的权益(如北京上海等地方有户口者的利益。

3 实际上,学校的入学制度和就业制度。处于脱节状态。这里所说的入学,不仅是高等学校,还包括技校、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以及小学幼儿园。入学是计划经济,就业是市场经济。这种情况,使人们留恋分配制度,对政府权利保有幻想,对双向选择、市场就业视而不见。有这种念头者,不仅是中年、老年的学生家长,包括年轻一代的某些人。

2—2 就业形势没那么悲观

关于就业形势,习惯说法是:形势严峻、很严峻呀!这种说法,如同某些中学老师对考生说,高考很残酷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呀!恢复高考的1977年、1978年,出现过这种现象。到了2009年、2010年,高考还是这样残酷吗?

严峻与否,比较而言。纵向对比历史,横向对比它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最为严峻吗?

纵向比较:旧中国,学生不多,不仅是大学生不多,职业学校、中学生占适龄青年的比例也很小,即使这样,毕业就失业,并不奇怪,多年兵荒马乱,就业环境非常不稳定。新中国,出现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就业形势一派大好,建国不久,国家就实行统招统配,技校生、中学生、大学生,都由国家管起来,在校可享受国家助学金,一度大学生还能吃到免费的丰盛饭菜。不过,这段美好的时光不太长。

到了20世纪60年代,新成长劳动力大量增加。客观方面,国际经济封锁,自然灾害侵袭,叠加一起,经济发展停滞,国家没有新岗位可以提供给学生,采取一种独特方式解决就业危机,即动员学生、城市居民到农村去。

数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一种影响到每一个城市(城镇)家庭的大潮,1945年到1960年出生的人,几乎都被卷入其中。表面上是青年一代接受再教育,实际是一种特殊的解决就业危机的方式。

那个时代,就业形势异乎寻常的严酷。上一篇谈到的四种出身,在这个时代深深地影响到青年的前途。虽然家家户户的子弟都要下乡,但是有人就可以直接进工厂端铁饭碗,有人直接入伍参军。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有好爸爸。另外一些人,在条件恶劣的边疆、深山、雨林带上多年,身患疾病。他们无法

4 进厂当兵,因为属于“地富反坏右”的子弟。在广东的70年代,出现大批青年逃港,因为无出路,无业可就,就业也养不活自己,更养不活家庭,只有拼死游过去,死了也就死了,侥幸活下来,就能脱离苦难深渊。

横向比较:欧美等国家的就业形势,不仅不比我国好,而且危机重重。尽管经济发达,社会富裕,普遍生活水准比较高,但由于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需求难以满足,没有足够的岗位空缺,就业压力很大。

20世纪,德国、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之一是国内出现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就业危机。当时的日本人,想到中国的东北(他们称为满洲)找到就业机会。1968年,法国学生曾罢课占领校园,2008年,希腊学生闹事街头,究其原因,均为就业受阻。

发达国家接着全球化的渠道,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将危机转嫁到其它国家。同时,这些国家内部的各种党派,指责全球化影响了本国就业,如,美国的劳工组织,曾坚决反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理由就是担心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

就业形势严峻也好,不严峻也好,在人类繁衍、生活、发展的进程中,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用不着感叹生不逢时,没必要抱怨形势不妙。其实,就业形势没有那么严峻,有人就业、有人不就业,有人早就业,有人缓就业,一种常态而已。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有十多亿人,劳动力资源数九亿以上。每年有上千万的新生劳动力进入职场,农村机械化生产又推出上亿富余劳动力,城市又有将近千万失业人员。少年、青年普遍入学,更多的能够读大学。恢复高考的1977年,有1千多万人报考大学,十二年的高中毕业生集中到一年考大学,竞争空前绝后,600万进入考场,当年招收不到20万。2007年,我国大学可以招收将近500万学生,2008年,增加到将近600万,参加高考者约1000万。高考矛盾缓解,就业矛盾突出。入学是统招,毕业不统配,难怪学生家长不适应。

需要明确,“级”与“届”的不同。入学那一年,称为某某级,如,我国在

5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入学者称为七七级,由于其特殊性,七七级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与七八级、七九级合称“新三级”,共同特征是上山下乡、进厂当兵后再来读大学的为主体。而毕业那一年,称为某某届,如文化大革命爆发那一年的高中毕业生,被称为六六届,与当年的高

二、高一以及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被称为“老三届”,其共同特征是,在我国“红卫兵”现象中扮演主角,进而上山下乡经历磨难。文化大革命中,经过农民、工人推荐读大学的1972年到1976年入学的学生,称为“新五届”,其共同特征是,职业出身为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

比学生就业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三农问题。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我国成功地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但是,农家子弟的出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解决呢?千万农民子弟,以一种无序的方式进入城市,成为三无人员,即无合法身份、无固定工作、无稳定住所。即使进入管理规范的企业,也会有人难以适应流水作业的节奏,引发精神危机,例如,深圳某企业2010年的十二连跳事件。

通过考学,进入城市,改变命运,这是我国高考的魔力所在。不过,只有计划经济,才能使高考具备“鲤鱼跃龙门”的魔力。在双向选择、市场就业的环境中,农民子弟靠考学改变命运,这种格局已改变。在城市立足,仅有一张文凭,远远不够。

各家学校,不断探索市场机制的就业指导模式,以求专业设置和教育重点,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

关于就业率,是判断就业环境的直接指标。学校、家长、学生,均注意到2007年前后媒体报道的就业率。尽管个别学校公布的就业率可达90%,但是,全国上千所大学的数据是,当年就业率在60%--70%左右。这些说法,引起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注,从国务院发出声音,将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业绩的重要指标,每天报一次,从八月份一直到“十一”。其实,学生刚走出校门,就计算就业率,只能统计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率。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劳动者,这是“生产”,用人单位招聘本

6 行本部门所需求的劳动者,这是“消费”。作为市场调节的就业机制,生产与消费存在着脱节情况。如同市场营销学中的“啤酒现象”: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引发啤酒销售需求的增加,设计、生产、批发、零售等诸多环节中,有许多具有敏锐洞察力、判断力、决策力、执行力的人,都想抓住这个机遇。但是,庞大的市场车轮一旦转动,再高明的人就无法控制了,眼看着,啤酒从供不应求,再到严重滞销。

就业率的统计有虚假。什么为就业,实际是签约,即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家签订的协定。统计就业率,是否包括考研者?是否包括自雇者,即创业者。有个别学校糊弄上级、糊弄媒体。2010年9月2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湖北某音乐学院,就业率报告为95%以上,记者抽测一个38人的班级,就业率仅为10%,记者到就业办核查那些就业协议,真实的不足半数。由于大学生就业受阻,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就业显露出热门状况,这是好现象,但也要冷眼观看,从来没有永远的热门。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每一个就业者和家长,没有必要过分关注就业率。让媒体去嚷嚷把。就业率99%,对于那百分之一,就是不就业,而1%的就业率,对于就业者,就是就业。

统计就业率的难度是,市场机制的就业是多元的。有弹性就业,有灵活就业,有阶段就业,还有人半就业不就业。在通常意义的上班时间,到城市的各处看一看,商场、银行、酒店、公园,,到处是人,不再是老人孩子,不再是外地人出差人。这些人在干什么呢,靠什么活着呢?

众多的农村子弟,并没有读大学,甚至没有读正规技校,边谋生边在培训机构学技术,拿到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在城市活的很滋润,还在城里购房、生子,并入户。这种现象,再一次说明,就业环境没有那么严峻,而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

2—3 就业岗位复杂多变

就业岗位的增加,与经济发展速度直接相关。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生产规模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才会增加。而生产规模的扩大,以经济增长为前提。

7 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比较快,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地区。

研究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城市的就业环境,主要看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代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这个成果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三个指标有密切关系。

以深圳为例,这个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在全国大城市可以列第一位。从1979年算起,这个城市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从一个只有二十万人的县城,发展到容纳将近一千万人就业的都市。

深圳的就业环境好,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快。1979年的深圳,其经济实力与香港相比,不足挂齿,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微不足道。1080年对2010年,GDP的年增加幅度为27%。进入全国前列,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到2007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金。

对于毕业生,深圳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深圳本地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对于外地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可以接收近数万名以上。对于已经有一段工作阅历的大学生,每年吸纳数量也是数万人。目前,全国的五个特区、三个新区,均成为新人就业的重点地区。五个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三个新区是: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重庆的两江新区。

具体的就业岗位,对于高学历就业者,主要是管理、技术开发、销售、服务等。管理是广义的,有政府部门的管理,也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有新兴的物流管理。如,各个街道的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人员的需求。而对于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的岗位需求是长期的。这个岗位需要多方面的员工。

复合型人才受欢迎。具有高等学历,又有职业资格证书。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如电工、空调、钳工、模具工、软件工、服装设计、网络维护等,需要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员工。对于技术岗位的员工,企业十分看重,个别人可以成为“打工皇帝”。

2007年,深圳公布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硕士研究生月薪高、中、低分别

8 为五千九百元、三千五百元、两千四百元,高级钳工月薪分别是六千六百元、四千三百元、三千两百元,高级技工薪水明显高于研究生。出现了大学生回炉学技术的现象。

即使在经济不能景气的时期,用人单位依然会存在岗位空缺。从社会总体发展情况来看,高学历的就业群体尚未呈现过剩的情况。实际情况是,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这个情况也可以称为结构性的失业。

上面所说的就业热门情况,随时在变化。统计和媒体的报道永远是滞后的,而且要从正反两个角度看问题。在美国,有三种收入水平处于高位的职业,分别是会计、律师和医生。在美国失业率最高的三种职业分别是会计、律师和医生。这个情况耐人寻味。

◆ 课后活动

◆ 观看影视作品

观看《血色浪漫》、《年轮》等影视文学作品,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代的就业情况。通过网络查询,知识青年家长李庆霖写信给毛泽东主席的事情,了解哪个时代的就业艰辛。

◆ 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位状况调查

通过学院或者系部、教研室老师,找到已毕业三年以上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位状况,最好面对面访问,至少电话沟通20分钟以上,数量在30名以上,跨越3个年级。

◆ 薪酬状况分析

查阅影视名人成龙、唐国强等人为某技工学校、汽修学校做广告的情况,了解模具、电工、厨师、美容师等岗位的收入状况。对比广东地区出现高级技师薪酬高于硕士、博士的数据。

● 参考资料

● 我国的就业问题

我国的就业问题,概括为一个主要矛盾,三个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是,劳

9 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和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结构性失业;第二,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第三,新生劳动力和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交织在一起。

● 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我国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的方针是: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急需的地方就业。

● 毕业生的“三支一扶”

对于缺乏职业阅历的学生,国家采取延缓就业的方式。例如,鼓励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出现“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符合一定条件的,到农村服务2-3年,可以获得国家政策扶持。广东省的相关政策:三支一扶的大学生,每个月有800元补贴,每年有2000元的交通、医疗等补贴。可以减免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可给予优惠。

深大就业指导第三课态度篇

就业指导心得体会篇一

论文(深大)

深大路口

井深大

能源、环境篇

深大论文题目

深大物流管理

深大读书报告

深大交流会总结报告

深大就业指导第二课环境篇
《深大就业指导第二课环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