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影视鉴赏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6:44: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闪闪的红星》的影评

这是一部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在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江西,一个叫柳溪的山村里,讲述着一个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的几十户贫苦人家里头所发生的故事。以一位年仅八岁的孩子——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

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惶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

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

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把敌人的运粮船弄沉了,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

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闪闪的红星》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利用电影手段,将许多画面点染成深远的意境,比如,用红军帽上的红星,象征革命和希望,寄托了少年主人公对红军父亲的思念和追随革命的信念。影片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清新而不失凝重。片中插曲格调昂扬向上,节奏鲜明,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

《青娜》影评

一部名为《青娜》的纯数字音乐电影短片。由于没有转化为胶片,它只能通过硬盘播放系统、也就是类似DVD的设备播放。

该片全长只有5分钟。描写了一个虚拟的妙龄少女“青娜”和一个“兵马俑”共同对付风雷雨电的肆虐,捍卫地球家园。导演解释说,影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果没有讲解,怎么看怎么是一个个类似电子游戏的镜头。

创意内容异常简单,几乎没有故事情节,主要是用音乐串起若干动画场景,制作也较粗糙。

一位看过短片的影评家十分反感地说,《青娜》创意水准不高,制作粗糙,也就相当于中低档MTV。制作者可以说它是一个初步尝试,但谁会喜欢看呢?以幼稚示人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没有好的创意、成熟的制作,就不会有好前景。

“难道用树枝在沙滩上作画才叫艺术吗?”刘铮质疑。他评价《青娜》是“有益尝试”,使用了高科技工具,也使用了掌握电影数字技术的人。

《钢琴课》影评

一架钢琴意味着什么?对于普通人而言它是一件乐器,是随时拿来消遣的爱好或娱乐;对音乐家来说,它是自己谋生的工具,有了它就可以挣钱吃饭。然而在电影《钢琴课》中,钢琴对于女主人公,一个哑巴艾达来说,就是自己的全部和渴望、希冀和爱,有了钢琴,她就有力量生活下去。但当艾达面对的不再是钢琴,而是一个男人通过钢琴给了她的真真切切的爱的时候,钢琴就又成为了她爱的表达。钢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钢琴是爱的表达。钢琴是艾达对于自己的爱的表达。艾达作为一个女人,她丧夫、改嫁、有一个女儿;艾达作为一个哑巴,她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沟通、宣泄情绪,艾达只有钢琴,在与柏相爱之前,钢琴是她唯一可以得到慰藉的东西。当她来到新西兰,她的新丈夫的地方,一群野人似的土著人,无礼地掀她的裙子、嘲笑她苍白,即便是她的丈夫也不在乎艾达的真实感情。一个没有爱情的女人,并且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时,钢琴成了她唯一的伴侣。艾达站在高处凝视暴风雨中遗留在海滩上的钢琴时,眼神里流露出的渴望是一种执著和倔强,是爱的表达,也像是一种对爱的依赖。这种爱是她的新丈夫斯图尔特不能给她的,一但失去了钢琴就意味着这种强大的自我也将随之逝去,艾达便没有了自我,所以她才要一再的坚持要钢琴。在当柏的钢琴老师期间,她不在乎柏学习钢琴的热情,她实际上是通过过这个机会用钢琴来充实自己、表达自己、宣泄自己,艾达对于钢琴的感情,超越了常理中的爱,是一种极致的爱的表达。但当艾达发现柏的情意和自己的真心后,钢琴又成了另一个人的爱的表达。钢琴同时又是柏对于艾达的爱的表达。柏对于艾达的感情是因为钢琴产生的。他起初很不理解这个改嫁来的哑巴寡妇为何要对一架钢琴这样“痴迷”,直到艾达让他带她去海边,当柏听到艾达弹的钢琴曲,看到艾达弹琴时投入而迷人的笑容,看到艾达的女儿在海边翩翩起舞时,伯被艾达迷住了。尽管那时天空是冰冷的灰暗的,海水澎湃,海滩空而寂静,但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跟随着艾达的钢琴曲美丽起来。艾达平常冷峻默然,以倔强的姿态独立于世,但当她坐在钢琴前时却有着近似哀求的渴望,渴望爱、渴望希望。当柏感受到这股强烈的感觉时,爱情便产生了。对于钢琴课十分排斥的艾达,渐渐被柏一样一个粗犷、野蛮霸道的男人融化了,是通过弹琴这个隐秘的手段委婉地表达出来的互相之间的爱。钢琴自始至终都是柏向艾达表示爱的工具,从带她去海边,到从斯图尔特手中买过来,到还回去,到带着艾达远走高飞,钢琴是柏对于艾达的爱的表达。钢琴也是爱的力量的诠释和表达。在电影最后,斯图尔特终于妥协,让艾达和柏远走高飞。两人终于在一起了,但艾达却毅然决然地抛掉了钢琴,努力地挣扎着活下去,并开始练习说话,努力成为一个正常人,这是爱的力量的诠释和表达。在爱的力量下,艾达终于慢慢减少了对钢琴的“依赖”,将爱情视为一种支持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拥有真真切切爱情的女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无庸置疑,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真切地爱,无论是谁,爱情是重要的,也是需要表达的。艾达和柏的爱情是通过钢琴萌芽,通过钢琴表达,同时又通过钢琴升华。电影《钢琴课》是一部十足的女人电影,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一个女人最真诚的渴望和追求。大部分女人是通过爱情实现自我的,而艾达通过钢琴表达了爱、表达了自己。那我们呢?或许我们人人都需要一架“钢琴”,不求华美,但求它能是我们各自的爱的表达。

《罗拉快跑》观后感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关于时间的种种可能性的电影,影片以一种出奇的角度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主人公罗拉在影片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奔跑,虽然以她为中心展开的这个故事其实和他人无关,但是导演却让观众看到了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各种如果和假设,因为即使是陌生人,也可能因为别人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而改变自己的一生。

首先,从主人公的角度来看,电影安排了三个结局,第一个结局:罗拉没有弄到钱,也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出现,曼尼去抢超市,罗拉和他一起,两人虽然弄到了钱,却遭到警察的围攻,罗拉被警察误伤致死。这个结局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我们还有很多的联想与假设要继续:罗拉死了,曼尼也会被逮捕,他抢的钱也会被没收,他还是没能完成任务。这样的结局带有悲剧色彩,主人公的命运以惨剧收尾,残酷中带有一点不现实性。毕竟生活中,抢超市,警察围攻误杀罪犯这些行为的几率相比较而言不具有普遍性。完全悲剧的结尾让观众难以接受,也不愿相信这是真实的生活。

第二个结局:罗拉总算弄到了钱,也在约定时间出现,曼尼却被救护车撞死。这个结局到这里结束。我们仍然有假设和联想,那么继续。画面转到罗拉和曼尼躺在床上聊天,应该是他们以前聊天的场景。曼尼死了,他有没有完成那个任务已经不重要了,而就像他问过罗拉的那样,之后会怎样呢?罗拉也许会因为万利的死伤心一星期,也许更长点的时间,谁知道呢?然后也许她会遇到一个男人,安慰她,她们相爱,罗拉就会慢慢忘记曼尼。就单单从结局来说,这个收尾是最像生活的,和现实很接近了,同时也有点残酷、感伤。

但大多数观众更愿意看到圆满的美好的结局,就像小时候看的童话书中,总是以“王子、公主最终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结尾。所以有了第三个结局:罗拉、曼尼都没死,且两人都弄到了十万克。曼尼完成了任务,且他们得到了罗拉赌博额外赢回的十万克,两人手牵手开心地离开。这样的结局完美了,观众终于欣慰了,但也带有不现实的色彩。

从他人的角度来看,这里面很多人和主人公其实没有直接的联系,有些甚至只是路人但就算是陌生人,也因为主人公同一时间不同的态度,或者不同时间相同的态度而受到极大的影响。影片中三个结局中,同一个路人也有三个不同的结局,最后是好是坏先不去说它,单从过程来看,电影也许夸大了陌生人之间的互相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影响的真实性、丰富性、戏剧性。因为谁也不会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也许刚刚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以后就是你一辈子的恋人,也许你刚才还打招呼的人隔不久就被车撞死了。生活充满了未知,充满了这种细微的改变带来的极具差异性的结果,所以生活是那么不稳定,那么丰富。由于生活的这种可能性和不稳定性,人们对它产生了各种猜想和假设。就像影片中罗拉与曼尼聊天的那个场景,同一个场景,两次的发问者分别是罗拉和曼尼。罗拉问曼尼是否真的爱自己,怎么知道这种感觉是爱,以后又怎么确定还爱自己。曼尼问罗拉,如果他快死了,她怎么办?他死后她还会爱自己吗?正是生活的具有的这些特性,使人们对于无法确切知晓的东西产生种种的猜疑,人们习惯于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并且获得确定的答案来确保自己的不安得到平复,事实上有时候就连发问者自己对答案也

不甚明晰。

电影开头的一段旁白:人类……可能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物种/一种到不到答案的谜团……我们是谁?打哪儿来?又该如何处去?如何确定所知皆真?又为什么相信这一切?无数的问题是为相同的答案/而这答案又将带来新的问题/下一个答案又带来更新的问题、周而复始/到最后还不是相同的问题……这段旁白算是对整部影片的一个概括,也算是导演对于这个主题的一种思考和发问,而整部影片本身可以被看做是对这个主题的探索和回答。它告诉你,生活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神奇的圈子,一个人在里面的力量可大可小,大到足以撼动整个生命圈,小到无法改变任何东西。另外,整部影片其实也是对蝴蝶效应的一种创新诠释。这是一种充满了矛盾的思索,有时候人们不得不相信命中注定,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冥冥之中很多偶然的事情同时具有必然性。然后又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人们还是会努力奋斗,相信通过个人的力量可

以改变一些东西,不能改变世界,或许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影片中很多个场景中都有时钟的画面,电影一开头也以一个形状怪异的时钟开始。滴滴答答走着的时钟,既是对这20分钟的时间流逝的记录,也暗示了时间的一种奇特性。对于消耗的时间,人们无法挽回,对于正在流逝的时间,大多数人也无法把握,而对于还未到来的时间,人们更无从谈起。时间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只是人们赋予了它超出它本身的更多更大的含义,最后反而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

关于导演汤姆?提克威,这名德国导演,以他独有的视角和拍摄手法,完成了这一经典之作。本片以节奏强烈的电子音乐搭配十万火急的奔跑,加上卡通化的角色,风靡了全世界。另外,说说这部电影表现出来的女权主义倾向。这一点是我看完电影没有想到的,写完了前面的内容在网上看了他人的影评后,我也想说说对于这方面的看法。在影片中其实很明显的,从片名就能看出,女主角罗拉是第一主角,她以一种拯救的姿态出现,去完成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之后还以这部电影为蓝本开发了一款游戏,游戏中,罗拉成了真正的英雄,他的任务就是拯救男友。罗拉快跑的精神激励了许多迷失和停留的人,她那头鲜红的头发,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代表。人们在生活中总有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像罗拉第三次奔跑中没有遇到她爸爸的时候,一瞬间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感到无从选择。但是,她仍然没有放弃奔跑,找不到爸爸,她在奔跑的过程中想到了去赌博赚钱。影片给了人们这种正面的示范,遇到困难,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的时候,

有时候你只要前进,也许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中国有句古话“船到桥头自然直”也是这个道理吧,人们有时就需要一种孤勇,一种相信自己的勇气,我们就要以这种奔跑的姿态在生活中闯荡。

对于这部电影,我感觉有很多要说的,却又无从说起,这样一种对于时间、生活本身的思考,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确切解读的。我不是学摄影的,也不是学音乐的,无法从拍摄的技巧、画面的质感、背景音乐的使用来解析这部电影,我只能凭着我对整部电影的理解来粗略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论文

论文影视鉴赏

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论文

奥斯卡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小论文

影视鉴赏课程论文

《影视鉴赏》期末论文

影视鉴赏

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