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发布时间:2020-03-03 03:48: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 庄凤仙、尹静

[内容提要]小学作文的工具性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人文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但片面强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不够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全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发展学生的生命个性,既倡导学生的自由表达,也倡导学生的真情表达。

[关 键 词]小学作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特点归纳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也应具有这样的属性。

作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教学上的要求表现为:就工具性而言,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而人文性则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去写”,“将会怎样去写”。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呢?

一、强化语文基础,倡导自由表达,使教学为作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服务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这一目标要求同作文能力的培养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是一致的。

有人认为,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高要求。实际则不然。小学生也有自己要自由表达的欲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作文要写好,不仅要有强烈的愿望,还要有丰富的语言,有协作的技巧。教师的放手只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写好作文的充分条件。因此,当前的习作教学应该从两方面来抓:一是抓基本功的培养,抓好训练作文;二是抓自由表达。前者的作用在于实现作文的“工具性目标”,让小学生积累写作的基础,以便于知道“写什么,怎样写”;而后者则是实现“人文性目标”的途径,让小学生在充分而自由的表达中,体现他们的人文性素养。

要抓好训练作文,首先要抓好字、词、句、段的训练;其次要抓好写作方法的指导;最后,还要抓好习作形式的训练。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龄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 以逐步培养学生智力活动的基本功。例如,

一、二年级学生善于想象,因此最佳的习作形式不是看图作文和观察作文,而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作文。

三、四年级学生善于观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应该是观察作文,教师可着重安排学生对静物,小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语言以及事情发生变化的观察训练。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其习作的训练形式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

倡导自由表达,具体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第一,在习作命题上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第二,在习作材料来源上,除了要求写记实作文外,还要求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三,在习作体裁上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第四,在习作指导上,无论是立

1 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强化语文基础与倡导自由表达并非一对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因为只有语文基础的厚实,即语言丰富,才会带来自由表达的顺利实施,即作文才能写好。也只有自由表达,学生的身心才能得以舒展,心里有什么也才能说出来。语文基础与自由表达的齐头并进,促进了作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发展生命个性,倡导真情表达,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想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仅仅强化语文基础,倡导自由表达,还远远不够,作文教学必须关照学生的生命个性,倡导真情表达。综观目前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刻意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的现象也还很多,学生的思想、思维受到了严重的束缚,想象力遭到了扼杀, 个性发展受到了压抑。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千人一面、千篇1律、千人一腔的作文随处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用习得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心中的欣喜、愤怒、欢乐等,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并融合在一起,成为学生心灵的企盼与呼唤。

1、反映心中的 “喜”。

小学生年龄虽小,却是以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存在的,他们有爱、恨、悲、欢,更有自身对周围事物切肤的欣喜感受。大量实践表明,小学生最大的欣喜莫过于没有作业,轻松惬意地玩上一两天。引导学生将这些欣喜之情写出来,不仅能洞察学生的个性, 更能看出最本质、最真实的一面, 从而加以针对性的引导,使其身心得到舒展,精神得到愉悦。如一学生在《快乐的星期天》一文开头这样写道“星期五下午一放学,我就回到家中,书包一放,就躺在沙发上,看起电视。‘小红,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一进家门妈妈就问。‘妈妈,你知道吗,我们刚刚其中考试结束,这个星期天老师没有布置家庭作业,让我们放松一下。’ 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老师说星期天没有家庭作业,有的同学在回家的路上还喊着老师万岁呢!难得有我自己能支配的时间。星期六,我可以先看电视,再去同学家下几盘棋;星期天,我还可以去思贤公园玩,和同学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拥抱大自然,这是个多快乐,多美好的星期天哪!”上述描写,虽笔墨不多,但句句传情,真实刻画了一个天真孩童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孩子的这种欣喜,是从心底流泻出来的真情,这种真情一旦倾注到作文中,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受到感染,真正做到写真事、抒真情。

2、叙述心中的“怒”。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不但对社会缺乏全面、科学的了解和分析,而且自我控制意识淡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不强,对稍不顺心、稍不如意的人和事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愠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恼怒写出来。这样做一方面能排泄心中的怒气,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人文情愫,提高写作能力。

如一位五年级学生对乘车不付钱一事十分反感,写下了一篇题为《一件令人气愤的事》的作文,文中这样写道:“一天放学后,我象往常一样乘11路公交车回家。当11路车抵达昌鑫花园时,上来一位阿姨。她上车后,既没有投币,又没有刷卡,只是和司机打了声招呼, 2 便坐下了。我十分奇怪:‘为什么她没有买票,司机也不制止呢?’这时,那位阿姨和司机聊起了天,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位阿姨是司机的朋友。难道司机的朋友乘车就不用买票吗?我百思不得其解。”从这一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该学生对乘车不买票这一社会现象实在是不能理解,是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事,是从心底发出来的不满。如此写作确实反映了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应该得到提倡和保护,从而引发大家对这一不良的社会风气进行反思。

3、畅谈心中的“乐”。

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在深切感受喜怒的过程中,伴随他们更多的还是乐。这些“乐”有时不一定是大喜,有些甚至是不太符合“美德”标准的“快乐”,然而这些“快乐”完全可以作为素材,通过书面语言展示出来。一位学生写的《竞选上了!》就直抒自己竞选班干部成功的高兴心情。他毫不隐瞒自己对当“学生官”的种种好处的看法:“挂上两条杠的标志,便有了‘好学生’的身份,在家里爸爸妈妈高兴,在社会上脸上有光,在老师面前得到重用,在学校里更会得到许多好处„„这些快乐观念确实不对,然而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当然,作为老师可以通过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这些快乐的“盲区”。学生毕竟年龄小,我们不可也不能用大人的评价标准去苛求他们。

三、尊重个性张扬,深入挖掘内涵,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于漪老师也说:“文章不应当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只要养成了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认真思考的习惯,写作就会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材料。

1、要真诚抒写真人真事。我们平时写文章往往把眼光看得很远,写的事情很大,实际上,由于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反而显得空洞无物。要写好记叙文,首先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第一步。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很多,我们要善于用眼光去观察,特别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它们对事件的记述往往有点睛的作用。身边的事情看起来很小,但是通过它可以挖掘出有意味的内容,就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描写。

比如家庭成员之间每天在饭桌上谈论的事情,同学间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情况,学校里举行哪些有意义的活动,你参与后的感受,假期中我和同学如何积极投入到社区活动,为社区的和谐尽一份力等等。2007年社会上关注较多的有股市行情、房地产升值等等热门事件,相信每天在饭桌上能听到父母关于此类话题的讨论,会征求你的意见是否改善住房,再买一套大点的房子,或买辆新车便于接送孩子上学等等。这些题材不正是反应了生活中的“真”吗?

2、要善于感悟生活经验。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体验与感悟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与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的铬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和谐统一的。如去年年底的一场大雪过后,让同学们欣喜万分,结合大家的细细观察,让大家在作文中不光要感受到雪大、雪美,还要了解雪有哪些好处?经过查询、讨论,学生在写作中又有了新的体验和收获:雪可以保暖,可以滋润庄稼;我从奶奶这儿学到了一句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了解了“瑞雪 3 兆丰年的含义;还从父母这知道了峻青作家在感受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后,发自了内心的赞叹:“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因为在当时的中国,我国遭受了严重的灾情,就在这一年的冬天,这场鹅毛大雪解除了灾害,含义深刻,难怪他会由衷而发感叹!教学中不仅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雪下得大,雪景美丽,更从人的角度抒发出了大雪丰年、克服灾害的喜悦,使文章的立意更深了一层,学生“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于表达中又一次感受着拥抱自然的美妙,产生热爱自然的真善美的情怀,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和谐相生的境界。

3、要大胆展开内心想象。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阅读文章深入挖掘内涵。如填补课文内容的空白,如,执教《嫦娥奔月》一课后,学生在了解故事的情节,体会人物的性格后,我还让学生谈谈从文章中体会到了哪些情感,并且说说是如何体会到的。同学们也各抒已见,比如夫妻情深,嫦娥与老百姓之间的互尊互爱。同时让他们想象大家如何纪念嫦娥,嫦娥又是如何帮助大家的。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与文本进行了更亲密的接触,也更深层次地挖掘了文本的人文内涵,体味到了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

又如在教学《母鸡》一文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我一向讨厌母鸡。(开头一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结尾一句)这两句话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我们能感觉到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多么明显。何以对“一向讨厌”的母鸡“不敢再讨厌”了呢?“不敢”一词大有意味。如果作者说“我不再讨厌母鸡了”,表达效果就大打折扣。一个“不敢”就掺进了“畏惧”的因素,但这里是因敬生畏,是对母爱的敬畏。由极尽轻蔑到无比敬畏,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变得纯洁和高尚。这一情感变化折射了母爱的伟大和不容亵渎,无须多说什么了,所有的母亲不都是这样的吗?对“不敢”一个词语的品味,既体会了词语的表达效果,又使学生的情感在对比中得到了熏陶感染。从而让他们尽情抒写生活中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呵护孩子的,如何关心孩子成长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和对母亲的尊敬,能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课堂上多抓住机会让学生“用笔思维”,于说写中调动语言积累,于观察中有感而发,展开思维活动,进行语言整合运用,经历语言实践。让他们写得自由自在,练得兴趣盎然,这样工具性与人文性就会在这里得到了自然融合。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淑娟:《实现作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辽宁教育》2006年第4期。 [2]张玉凤:《浅论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年第4期。 [3]张爱民:《作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策略》,《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第7期。 [4]陈汉祥:《谈小学创造性想象作文中情感的作用》,《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 [5]程先国:《“人文性”的忽视必须引起关注——一次考场作文后的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5期。

[6] 王巍:《作文,期待人文的回归》,《教学月刊》2005年第5期。

[7] 秦建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初探》,《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 [8] 杨爱军:《关注小学生作文的人文性》,《文教资料》2006年第10期。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文)

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