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发布时间:2020-03-02 08:25: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乌江镇平原小学高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两者水乳交融,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不能截然分开。“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最为科学的认识。对于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点,我是这样认识的: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有机地和谐地融合在同一载体中的,它是不可分割的。语文的人文性是载体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人文精神以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潜移默化地对人起着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是一个长期熏染、长期浸润、长期点化、长期影响的过程,它一定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不能是号召、不能是告诉、不能是要求、更不能是训导。它是语文的内质,是语文的神,是语文的根;语文的工具性是学习语文这一载体时必须采用的诸如听说读背写讲演练等的方法,它是语文的外壳,是语文的形,是语文的枝叶。说白了,语文的人文性是其内容,而工具性则是其形式,两者辨证的统一,有机的融合,就是其和谐之美。

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就像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人文性就是这个人的思想、情感、气质、品味、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工具性就是这个人的高矮、胖瘦、体质等具有生物特性的身体,它们当然是有机融合在一个生命体之中的。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这种特性,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偏废,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都有失偏颇。片面强调人文性而忽略工具性,就有可能导致语文的政治功能过分强化,从而导致语文教育的异化;片面强调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就有可能导致语文的功利化,人文教育的边沿化,从而导致语文教育的扭曲变态。

语文教育既要凸现其人文性,培育学生的心灵,关怀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浸染熏陶,以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学生的人生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给学生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又要注重其工具性,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终生所需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文性与工具性辨证的统一),有机融合,是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美的极至。

那么,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追寻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美呢?首先,语文教育要凸现其人文性,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是人的语文,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学生

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一种陶溶生命深度、升华生命高度、丰厚人生积淀的过程,以生为本和以文为本在教学活动中的和谐融合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生命增加积淀,要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临绝顶,才会目光远大;诵读经典,才会才华横溢。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读书读经典,学文学美文。语文教育应是人类文明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卓越智慧的精粹教育。现在在儿童的心田撒播语言的珍珠,将来就收获经过他们内化后规范纯正的语言、高雅的谈吐、敏锐的语感;现在在儿童的心田撒播智慧的种子将来就收获无尽的才华;现在在儿童的心田撒播真善美的种子将来就收获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光辉的人格。现在在儿童的心田植上经典这棵幼苗,将来长成参天大树,成了绿色的海洋,那又会繁衍出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因此,凸现语文的人文性,不仅是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学习终生受用的精粹内容,还要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他们倾注人文关怀,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其次,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要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教学要倡导平平淡淡的教学心态,简简单单的教学形态,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轻轻松松的教学生态。要抓本体,求本真,还本色。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然、朴实、扎实、简洁,在教学效果上追求高效。语文教学不需要故弄玄虚,繁杂琐碎;不需要花样翻新,技巧演绎;不需要涂脂抹粉,娇柔做作。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学习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大概有识、听、悟、议、演、练、读、背、写、讲等。我认为对小学生而言,学习语文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是读、背、写、讲这四个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读要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净化、习性养成过程。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方法。背既是夯实文化底蕴的过程,又是提升文化品位的过程;既是学生记忆力领悟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又是学生生命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写和讲都是表达运用的过程。写:包括写日记,写作文,写小论文,写

演讲稿,写读后感,写自己的“名言”等,它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敏锐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它也是一种高效的语言训练。讲,同样不可忽视。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让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作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讲,有条有理地讲一大段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的话,不是零打碎敲,不是信口开河,不是瞎蒙,不是“挤牙膏式”的“磨嘴皮”。读、背、写、讲,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孤立地排列,而是有机的立体交互,视课文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它们是母语学习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是根除课堂教学满堂“问”“讲”之后而又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良方,亦是回归中的一种超越。紧紧扣住这几个字,语文学习中的记诵、感悟、浸染、熏陶、涵泳、练习大都蕴含其中了。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就要追求语文教学的实与活。\"实\"就是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在听说读写的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活\"就是讲求教育的艺术性,课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细无声。通过熏陶与感知,理解与体验,感悟与反思。如教学《挑山工》一课时,让学生找出“这个理儿”指什么?从而体会挑山工身上具有的精神,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本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达到了语文课求真的特色。

总之,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应改革单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又要注重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就应从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丰富、活泼的语言材料,受到更形象、直观的思想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运用、提高是语文工具性的直接体现,而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体现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实现知、情、意的统一。

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之我见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之我见

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