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陶艺讲座心得

发布时间:2020-03-03 14:42: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河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 每个周的陶艺课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 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作品,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 学陶艺的人绝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最后几周我们去了工厂,所获良多。

在7周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 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 设计, 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 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他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提升人的品位。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 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 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 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 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 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 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 要成分。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篇二:陶艺课感想

陶艺课感想 两个星期的陶艺课程,我从对陶艺的一无所知到对它有了一定了解,课程开始之前大家都是非常兴奋的,因为听说可以自己动手做作品,对于整天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我们来说,这是一门非常特别的课程。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对陶艺课程的学习,课程开始的时候老师发给我们一块黏土,他先教我们把黏土揉的软硬适中后,让我们自由发挥,通过自己对陶艺的感受捏制自己喜欢的产品,熟悉手感。动手后才发现这看似很简单的过程,原来也是这么的不易,黏土是软的,稍有不慎就变形,即使是很简单的造型也让初学的我们很难控制。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动手的重要和主观想象而没有通过实践就不一定正确的这个道理。后来老师教了我们几种简单的制作方法,并现场演示了陶罐的制作过程,看着这么漂亮的陶罐在我们面前产生,我们都羡慕不已,如果我们也能达到这样的技巧就好了。但是我们只有两个星期的课程,这短短的时间只够让我们对陶艺有个浅显的认识,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陶艺制作。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制作三个产品和一个创作的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我们边玩边听老师讲人生道理的过程中,我们愉快的结束了陶艺的学习。

我把做出来的作品进行了拍照储存,从最早的作品到最后的作品进行浏览,发现自己在陶艺方面真的进步不少,现在每当看到这些照片就会让我回忆起玩陶的那段日子。 陶艺课程的学习,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让我们在玩当中享受到乐趣,在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多了更靓丽的色彩。

陶艺课程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陶,它是我们中华的文明。陶艺是我们中华的传统古老文化。我们为能够学习它而自豪。

陶艺课程的学习,让我们在做陶的过程中自由发挥想象,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锻炼了我们创新能力。

当然,陶艺课程的学习也锻炼了我们的细心与耐心,这对我们日后为人处事也有很大的帮助。

陶艺在我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我发现现在人们对陶艺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了,陶艺需要我们的继承和发扬,我期待有更多的人重視和参与到陶艺的创作和设计中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思维,创作出越来越多的具有强烈个性的陶艺作品。篇三:大学陶艺课心得

学习陶艺课的心得与体会

工业设计122 韩** 201209****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陶艺课,在上这个课程之前我对陶瓷艺术的接触和了解几乎可以说是寥寥无几。通过老师的讲述与一些相关资料视频的观看,也让我对这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让我认真仔细的去听课。虽然只有仅仅几周的学习时间,但是我对陶瓷艺术还是有了一些了解。虽然课程结束了,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对陶瓷艺术的兴趣是无限的,对陶瓷艺术的感情是深厚的。 china,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就是瓷器,这也是我国英文名的由来,即瓷器大国。在久远的历史上,许多其他国家的人也许不知道中国,更不了解中国,更甚者从未听说过中国,但是他们却知道陶瓷,了解陶瓷艺术??这个正说明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闻名遐迩,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闻名古国,在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国的四大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同样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最为骄傲与自豪的成就了,也是中国人民辛勤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然而,还有一种艺术的成就绝不亚于四大发明,那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它就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至今还有许多未被世人解码。你想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谜吗?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这个几千年以来都未被破解的谜吗?那好,跟我来吧,让我们在中国陶瓷艺术的长河里遨游,尽情享受中国陶瓷艺术巨大的魅力与深邃,我相信你一定会陶醉在这条长河中,流连忘返??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 ,在距今8000-9000年前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新时期时代,当时彩陶是很罕见的,然而却出现了彩陶。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彩绘是怎样上去的,就算是现在的科学技术都无法达到,当时落后的时代是怎样拥有如此高超的彩绘艺术,至今仍为后人所知,称为一个千古谜团。 在彩陶中,红色是氧化铁fe2o3所体现出来的颜色,可是以当时的技术是无法提取土壤中的氧化铁的,这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至今仍未解开。 再者,彩陶中的黑色是氧化锰的颜色,氧化锰本身呈紫色,浓度越高,颜色越深,以至于达到黑色。据调查可知,当时的土壤中几乎不含锰元素,并且提取锰元素的技术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成熟的,可是当时的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呢?这再一次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夏、商、周的辉煌---彩釉 ,“釉”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一次飞跃。一般我们把“陶瓷”这个词一分为二,分为陶、瓷。比如说陶器有花盆、水缸、药罐、砂锅等等,其特点是粗糙、渗水;瓷器有花瓶、盘子、碗等等,它的特点是光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春旱,越窑青瓷。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 在南方,越往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青色;在北方,越往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少,钛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白色。

“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二次飞跃。元明,一枝独秀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 ,明清幽古镇宜兴,“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清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本透明胎,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 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 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是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 而层出不穷。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听老师的说明了解到原始彩陶的起源,原始时代不知道谁把泥土做成锅盆的形状并且用火烧制而成,从此便可以煮东西,装水等。 原始彩陶胚体的制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许多环节,比如说胚体成型、慢轮修整等等,风格纤细,委婉而感情丰富。 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

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原始彩陶开创了大量有特点的形制;质朴单纯;以彩绘为装饰,启发了人类对二度空间艺术的开拓。由于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彩绘逐步激发先人自身意识的抽象潜能,加之当时社会分工。原始彩陶反映了一种“风格纤细,委婉而情感丰富”的精神因素。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陶瓷常用三角,宽带,波折,网络等几何纹表示人面或动物纹;风格从写实逐渐发展为抽象。其代表作品有:彩陶人面鱼纹网,鱼纹彩陶钵,彩陶黑彩纹钵,黑陶兽面纹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鹳鱼石斧图彩陶虹。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其主要特点为图案常有平行,弧圈,交叉,同心圆,旋涡的线条变化;风格流畅,繁而有序;物体刻画简单。代表作品有:水波纹彩陶盆面;彩陶十字圆点网纹壶;舞蹈纹彩陶盆,菱格纹彩陶双耳壶,蛙纹彩陶双耳壶。 紫砂产于江苏省宜兴市鼎蜀镇,紫砂在明代的盛行 ,明代饮茶风尚的改变,比如说当时比较盛行“斗茶”。 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显小则否不涣散,问不耽搁。”---《冯马宾条笺》 ④明代文人学士推崇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 饮茶环境:“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焚香鼓琴,饮何雅也。试水斗茗,饮何雄也。梦回卷把,饮何美也。饮何美也。” ---《茶说》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就是对紫砂完美的描述。紫砂的特点 ,特有的双气孔结构使紫砂能够保持茶色茶香茶味,历久弥香。 大气孔率使紫砂不仅寒冬腊月注沸水而不裂,且还可以在文火上墩烧。 紫砂色泽古朴。肌理细腻,历经长时间抚摸,会发出黯然之光。无釉无彩,质朴自然,意境幽深。紫砂壶分为圆器、方器 、塑器 、紫砂筋纹器。

上面主要是分别叙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但是历史已逝去,我们没有时光机,无法回到历史中去身临其境的感受陶瓷艺术的美,我们只能把它当做最美好的回忆深深埋在心里?? 然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总是缅怀过去,那就证明我们现在过得并不好,所以,美好的回忆可以,但绝不留恋。我们要永远憧憬,永远在现在努力??当然,这句话对于陶瓷艺术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回顾陶瓷艺术的历史,那么就证明现在我们的陶瓷艺术并不如历史上先进,所以我们应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

联想到现在的陶瓷艺术,我们都会想到中国的瓷都---景德镇,那就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解景德镇,让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深邃与内涵渗透心里,然后展望中国陶瓷艺术的明天。我相信,中国陶瓷艺术定会成为世上陶瓷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空中绽放无限光芒。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就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是中国大陆的瓷都。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时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无法企及的。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 总之在陶艺课上我们观看了土陶的制作过程,以及钧窑瓷、现代陶瓷的制作过程,也观看了钧窑大师以及现代陶瓷大师烧制陶瓷的过程,体会到了制作陶瓷的艰辛,看到了陶瓷大师的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而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优秀的品格,更应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陶瓷文化,继承并发扬下去,不要让我们的灿烂文化流失,要让它生生不息的发光发热。篇四:陶艺课心得

陶艺课心得

我们这个学期的陶艺课一共分成两部分——理论课和制作课。理论课主要介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史,让我们了解到中国陶瓷是如何出现,为何出现;怎样走向鼎盛时期;现在又是处于怎样的状况?? 下面就让我从两个部分分享我从这门课所学到的全部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陶瓷发展史

老师说,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最开始的时候,人们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而需要器皿去乘装。粮食的丰富使得人类开始追求口感与口味,开始追求更多元化的烹饪方式。由此促使陶瓷的出现。原始村庄的出现,使得人类不再过游牧生活。居所固定是陶瓷出现的又一必要条件。因为人类生活地固定了,人们才有可能去建造烧陶的窑。

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彩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距今6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红陶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黑陶与白陶。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同时,商代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这个时期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唐代的唐三彩即属铅釉陶器,采用高岭土胎,施彩釉烧制而成。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时代的三彩器、明、清至今的紫砂壶和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别具一格且倍受人们所赞赏。然而陶器终究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再次发现,原来某种特定的泥巴经过高温烧造以后,就会变得更加坚硬、细腻、漂亮和实用,于是瓷器也就应运而生了。由于瓷器的坚固耐用,洁净美观,不易腐蚀,又远比金、银、铜、玉、漆器造价低廉,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因而发展迅速,很容易便成为了人们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青瓷。因此可以说,瓷器的产生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有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能够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 条件在距今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便已经基本达到成熟期,从瓷窑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观

察,一般都具备着较为充足的水力资源,加上当时已普遍采用脚踏碓和水碓的情况,所以这

时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细度和生产效率。在上虞帐子山东汉窑址的发

掘中,发现了陶车上的构件——瓷质轴顶碗。这种轴顶碗内作臼状,壁面施以均匀的青釉,

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镶嵌在轮盘的正中部位,加于轴顶上,一经外

力推动,即可使轮盘作快速而持续的旋转。这种相当进步的陶车设备与熟练的拉坯技术的紧

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规整而功效大大提高。这说明,浙江成为我国的青瓷发源地不是偶然

的。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 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萤润光泽,清澈淡雅,

秀丽美观。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

青瓷。在工艺技术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

闪亮的黑瓷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江南瓷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 从西晋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

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艺一直独让南方专美。北魏开始农

业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也使手工业的复兴有了可能。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

瓷,胎料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

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

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

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黑瓷的原产地在南方,东晋之后,北方开始了黑

瓷的烧造。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现,标志着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唐宋北方

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带有较浓重的

北朝色彩。随着南北的政治统一,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合流和交融,开始了一个新的

时期。

这一新时期体现在制瓷工艺上有二个方面:

第一,在隋以前,烧瓷的窑场都主要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今四川境内,北方没有发现值

得重视的窑场。但入隋以后,改变了这个面貌,瓷业在大河南北发展起来。这是未来唐宋瓷

业大发展的先导。

第二,青瓷虽说仍然是隋代瓷器生产的主流,从河南、陕西、安徽出土的白瓷来看,与

北朝相比,有较大的进步。胎质更白,釉面光润,胎釉均无泛青、闪黄的现象。 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其中邢窑白瓷成为风

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们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

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虽是事实。有人说唐

诗有所谓盛唐气象。陶瓷艺术最能表现这种盛唐气象的则是唐的三彩釉陶。唐人烧出了高质

量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也为宋代名窑的出现准备了工艺条件。 五代时期,白瓷的生产

仍以北方地区为主。唐代的窑址,大多仍在继续烧造,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

荣时期。宋代瓷业的繁荣,一方面是宋代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又是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反映。瓷系与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

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而产生的。瓷器在东汉早期浙江出现后,很快地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

井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

地区也出现了自己的烧造瓷器。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造型比较秀气,胎色瓦灰,胎质颗粒较细,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孔隙度小,

胎中黑点少。

二、釉层青绿发翠,有的略带暗黄色。

三、瓷器烧成的温度较低,一般为1200℃左右,甚而还达不到这个温度就出现过烧现象。 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器物造型新颖,粗犷雄伟;胎体比较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结构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

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学组成接近于质量差的粘土原料,胎的呈色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层较薄,玻璃质感强,颜色灰中泛黄。

四、瓷器烧成温度较高。如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烧造温度下还是生

烧。

宋代瓷窑体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的同异,根据它们之间的同异可以大致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窑体系有六: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定窑系以定窑为代表。定窑始烧于唐,它的白瓷是受邻近的邢窑影响,当时邢窑盛名满天下。但后来定盛邢衰,至宋时人们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而定窑系诸窑到北宋时也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并为各窑所仿效。定窑系产品以白瓷为主,釉汁比较莹润,釉色白中发黄,常有泪痕。胎料加工很细,胎质坚硬,胎色洁白。器物造型稳定,装饰工整素雅。早期的产品以划花、刻花为主;北宋晚期以印花为主。花纹布局严谨,题材丰富多彩,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其中又以牡丹、莲花为多,菊花次之。其余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也有一定的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在北宋中期则出现了覆烧工艺,即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这种装烧方法的优点在于用同样的窑炉,耗用同样的燃料,烧一次窑比用普通匣钵产量为高,缺点是有芒,即口部无釉。

钧窑系以河南禹县的钧窑为代表,始烧于北宋,金元时期继续烧造。其突出成就是在釉里掺有铜的氧化物,用还原焰烧出绚丽多采的窑变釉色。钧釉主要特点是通体天青色与彩霞般的紫红釉相互错综掩映,釉汁肥厚润泽,极为美观。此外还有月白色、天蓝色、海棠红等。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属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称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来石结晶的发达,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特别是采用覆烧方法之后,产量倍增,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极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青白瓷窑系。 ?? 以上的瓷窑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历史条件下瓷业市场竞争的结果。它们在历史渊源上和某些工艺特征上都可溯源于唐代,但它们又大大不同于唐瓷。它们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使唐瓷膛乎其后,而且还使得一代名窑如邢窑与越窑从此都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各个瓷窑间都有竞争,不论是一个瓷窑系之内,或一个瓷窑系之外,竞争的结果就是名瓷名窑的出现。 宋代名窑中的官窑是专为宫廷生产的。它的产品不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似乎与瓷业市场竞争无关。但官窑的工匠却是来自民窑。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无可为例,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则又是另一种境界,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现提供了榜样。定瓷图案工整严谨的印花,耀瓷犀利潇洒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窑白瓷与越窑千绿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见、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仪态和风范。 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沈静雅素一路,钧

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属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其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官窑及龙泉青瓷经多次施釉,利用釉中微小气泡所造成的折光散射,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唐人称赞越窑青瓷的“如冰似玉”,还只是修辞学上的比喻和理想,但是宋人烧造的龙泉青瓷和青白瓷却是巧夺天工的实际。宋瓷的这些作品都是我国陶瓷历史画廊中的杰作与瑰宝。它们的仪态和风范也是后世陶瓷业长期追仿的榜样,千载之下,至今仍然使我们赞叹和倾倒。

辽、金战乱繁多,造瓷业并无很多可圈点之处。 在东非的伊斯兰教地区,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青瓷被镶嵌于宫殿、寺庙或其他纪念性建丽上,视同珠宝,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还开始出现分室龙窑,这种窑依山而建,倾斜度为12──22度之间,长度近60m,宽2──3m,分窑室17间,这种分室龙泉窑为以后的阶梯窑打下了基础。这种窑炉的特征是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同时烧成,在窑室的前、中、后部不同的窑温下放置不同的产品;这种窑适合以柴为燃料,升温快,冷却也快,充分利用窑室内的热量。元未明初,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葫芦型窑,之后演变为蛋形窑,这种窑形延续使用至今。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在此期间,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自唐宋以来,瓷器已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到明代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前代所不及。当时,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日益繁荣,大量生产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质量高、销路广,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其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流,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地。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变革始于明。建国伊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巩固政权,安定局面,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加强扶植手工业和工商业。洪武年间,太祖下旨仍沿用景德镇窑场为皇家御窑,承担宫廷御器和政府对内对外赐赠和交换的全部官窑器的烧造,往往是“千里择一”,不计费用多寡,只求精品。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这种半脱胎瓷器胎壁极薄,釉面莹净。也叫“填白”,是指在白瓷上可填绘彩饰,以薄胎而有暗花者最为杰出。以后历朝皆有烧制,但都比不上永乐时期的产品,到清代亦有仿制,更非永乐

甜白可比。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器形是“压手杯”,敞口折腰,沙足滑底,一般在底部标有“大明永乐年制”或“永乐年制”字样,字体小篆。到宣德年间,技术上又有所改进,釉里红在元代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所制釉里红鱼纹高足杯在当时就已盛名天下了。宣德瓷器的另一个特点是落款部位很多,不仅出现于底部,也有书写在口、肩、腰、足等部位的,因此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明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为另一个陶瓷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短短三代五十六年当中,宫廷和民间艺术匠师们创造了一大批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嘉靖一朝的官窑瓷器,产量巨大,是明朝烧造量最大的一个时期。由于铜红釉的烧成难度较大,自嘉靖朝起改用低温铁红,因此,这一时期的矾红制作极为发达。在景德镇官窑以外,各地民窑也在蓬勃发展,其中以江苏所产的紫砂为最有特色。紫砂这一品种的出现,上溯可能很早,各种说法不能一致。真正以紫砂壶的完整形象出现,是从明代正德朝以后。 紫砂壶的原料,产于江苏宜兴,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五百年间,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见新,工艺愈加精美,成为海内外著名的陶瓷品种。 紫砂壶的出现,与饮茶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明人已不再时兴“斗茶”,改烹茶为沏茶,对茶具的要求相对提高。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紫砂壶泡茶味道仪表隽永醇厚,而且壶体能吸收部分茶汁,使用愈常,泡出的茶味越好。加之陶质的紫砂壶无釉无彩,正适合文人雅士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从此便风行天下,制壶高手们也应运而生。 明代正德至万历年间,被认为是紫砂早期鼎盛时期。外形简洁、线条凝重、体积浑厚、比例协调,泥质颗粒较粗,更显质朴大方。 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在明未连年混战当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损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年才恢复生产,景德镇复为御窑厂。这一时期的产品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比前代还略有进步,所以有人认为清代的陶瓷,应从康熙时期开始计算。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时期的器物要重些。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康熙五彩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篇五:陶艺设计课程心得

陶艺设计课程心得 摘要:通过六周的学习,我们在叶双贵老师的带领下,从理论到实践,深刻的了解了陶艺这门艺术。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在的叶老师所教的课程中的运用。我们都被这么一门课所吸引,同时也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发我们更多的创意。在这样富有创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灵感也在不停地迸发。

关键词:陶艺 后现代课程理念 后现代课程标准

一. 陶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可遏止的发展状态之中。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聘。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

陶艺对于我们这些学工业设计的同学们来说在此之前是一个较为陌生的事 物。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陶艺课并不是像我们幼年时捏泥巴那么的肤浅。在学习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我们身边的很多陶瓷制品的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自己心中对物体,对空间的想象放到融入到我们的陶艺作品之中,让我们的陶艺作品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展示我们的想法。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大多的设计思维还只是停留在二维的平面的造型中,在这次的陶艺课程里,我们在制作我们作品的时候,更多地要考虑它在各个角度呈现的状态,全方位的考虑它是否能在空间中诠释我们的想法。这为我们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奠定了良好的三维空间意识。

与此同时,陶艺制作也更加提升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在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与自然交流的过程,泥土是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根据中国古代的传说,我们是女娲用泥土捏出来的,所以我们与泥土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从前我们画画,是我们在画纸上进行创作,而在陶艺作品的制作中,我们则是在用泥土进行创作。这种创作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也教会了我们做任何事要稳重,不可急于求成。从揉泥开始就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不然直接会影响到我们成品的质量。

二. 后现代课程理念在陶艺课过程中的体现。

小威廉姆.多尔在对诸多有后现代先兆理论广泛而特别关照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课程乌托邦,即?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这一课程理想之中教师是领导者,但只是学习者社区之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在这一社区之中隐喻比逻辑更能引发对话。关于教育目标、课程组织、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新观念也将出现,它将是开放的、灵活的,侧重过程而非成果。在叶老师上课的过程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1、教育目标

多尔认为现代范式下的教育目标先于教学过程设定非常机械,这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目标控制下的被动的活动者,并使教和学缺乏应有的创造性。他确信目标是丰富多变的,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性活动中共同建立的。这样,在过程开展之前,目标只能以一般的甚至是?模糊?的词汇来描绘。这种生成性的目标的确能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主动权,并使教和学可以随时间情

境、条件允许的状态而变化、调整。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叶老师一直都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而非灌输者。他尊重我们每个人想法创意,帮我们完善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课程目标刚开始时并不是十分明确的,但是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与老师一同思考,课后我们大家也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我们感受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课堂都有话语权,都可以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的作品,我们要做到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作品基本可以阐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对于自己原先的想法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深化,直到以陶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

2、课程内容

多尔认为,后现代范式中偶然性随处可见。在他的课程乌托邦中,?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因而在课程内容上要有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模糊性。 ?适量?该如何把握呢?多尔认为这也无法确定,只能不断地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予以协调。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自己的作品,要做到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作品基本可以阐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对于自己原先的想法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深化,直到以陶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叶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不限制,不批评我们的想法,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在课堂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多尔认为课程组织应是非线性的、复杂的,它是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它?超越了视课程为一系列相邻单元的观点?,而是?丰富的、开放的经验的多层次组合?,是?随我们注意力的转移不断变化中心的复杂的马赛克。? 我们在陶艺课的上课之初,叶老师的分组方式就让我们耳目一新。在其他需要分组的课程中,我们的分组大多是由自行配置来完成的,这样在班级的内部就分为了一个个小圈子,每次分组都是小圈子的在一起,但是,叶老师采用了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这样,我们就有了机会和之前并没有合作机会的同学进行合

作,这样我们的想法更加的多更加的新鲜,这种偶然的相遇与调和给我们的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面向情境的,多尔觉得就再也不能用传统的灌输与阐释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参与、会话、反思与转变,因为后现代框架之中的课程?不是一种包裹,而是一种过程一对话和转变的过程?。?会话?是多尔课程的核心,他认为会话引起反思,反思又导向转变。

在多尔的课程理想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其作用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而权威也转人情境当中;他不要求学生接受他的权威,却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这种教师观是对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地位的彻底否定,其积极意义在于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使师生在教学情境中都能获得赋权感。 在叶老师上课的过程之中,我们充分进行着交流,在与老师的谈话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这门课的很多知识,我们也在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很多事有了新的认识,迸发出很多新的想法和灵感,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感受到了我们与老师也可以进行思维的碰撞。

三、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标准

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为此,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设计的?4r?标准,即rich(丰富性)、recursive(回归性)、relational(关联性)和rigorous(严密性)。

1、丰富性。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作品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常见的用泥土做瓶瓶罐罐之外,我们还学会了用泥土制作家具,用泥土表达自己的概念想法。在最后的一个作品中,我们更加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自己作品的丰富性,还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作品的融合度。

2、回归性。我们在陶艺课的上课过程中,我们还到湖北省美术馆参观了雕塑展,这次参观展览的经历虽然使我们制作陶艺的时间少了半天,但是我们曾长了见识,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给雕塑赋予生命,引发我们的深思。通过看到一些优

秀的雕塑艺术作品,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回归到我们自己的作品之上,对我们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

3、关联性。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仅给我们讲授了陶艺作品的制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他还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还我们讲述了很多艺术史,哲学史的内容,还跟我们阐述了很多之前我们不能够理解的哲学问题。叶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等方面的理念,想法,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受益无穷。

4、严密性。多尔认为,?严密性是四个标准中最主要的,它防止转变性课程落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保持着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做到散而不乱,我们和老师都有适当的交流,老师也可以对我们的进度有了解。与此同时因为老师的适当监督,我们对于完成作品,心里也是有压力的。虽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哲学,美学等各种知识,但我们从未忘记我们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陶艺作品的制作。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我们的作业,以及课程的安排。

四、小结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实际上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观,它强调系统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创造性,注重课程过程,强调不确定性,重视师生互动及对话,因而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特点。而在叶老师的课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种课程观的优越性。我们在叶老师的寓教于乐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仅是陶艺的知识,更包括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以后道路上遇到的设计,和生活上的事都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

陶艺心得

陶艺心得

陶艺总结心得

陶艺课心得

陶艺课心得

陶艺课心得

陶艺活动心得感受

陶艺总结心得 精简版

终极陶艺心得 作业

陶艺设计课程心得

陶艺讲座心得
《陶艺讲座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陶艺心得体会 心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