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天 水 市十二五规划[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2 08:34: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天 水 市

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根据中共天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天水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农业农村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导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和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总量持续增长。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79.99亿元,较2005年增加36.77亿元,增85.1%,农业增加值47.4亿元,较2005年增加27亿元,增105%,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产

1

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80%、5%、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4元,较2005年增加854元,增长55.1%。农业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04.46万吨,较2005年增长24.4%;油料6.54万吨,较2005年增长24.8%;林果面积达到250万亩,果品产量96.18万吨,分别较2005年增长65.3%和91.3%;蔬菜面积达到90.8万亩,总产量达到220.8万吨,分别较2005年增长63.6%、55.6%;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610万头(只),较2005年增长76.3%,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3.69万吨、3.32万吨和1.68万吨,分别较2005年增长104.0%、129.5%万吨和139.89%。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产品供需状况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各级围绕“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布局,根据不同类型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特色农产品在重点地区率先突破的要求,突出发展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化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2009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7家、市级47家、县(区)级15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千万元以上的51家、500万元以上的78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25.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8

22

个,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的农民达到40%以上,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收入1043元,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4.农业基础设施及服务手段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强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全市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旱作农业、农业产业化、林业生态建设等项目,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检验检测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梯田面积达到416.6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6.82万亩,保灌面积达到65.76万亩,分别比2005年增加8.9%、72.5%和76.1%;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土壤改良等农艺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达到363.3万亩;完成了天水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甘肃天水小麦改良分中心、麦积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秦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五县两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3个乡(镇)兽医站等建设项目,建立健全了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了农作物种子检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新品种选育能力。

5.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中德财政合作生态造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78.76万亩,封山育林48.9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多万亩,200多万亩森林面积得到有效管护,310.1万亩森林面积纳入国家补偿的重点公益林范围。

3

以十条林网带为骨架的生态防护体系初具规模,十条防护林网带得到完善、巩固和扩展,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草植被得到恢复,林地面积逐年扩大。全市森林面积达到647.51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0.2%,较“十五” 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6.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各地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全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设施栽培、农机化技术、节水灌溉、果品、蔬菜标准化生产、冷配改良、秸秆青贮等农业实用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天水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晋升为国家级园区,“天水花牛苹果商贸城”“天水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和“天水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建设启动实施,对全市农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了45.6%。

7、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各项办法措施,在全省第一个制定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在麦积区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积极为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办法措施,促进了全市土地流转工作向有序、合理、合规、依法方向转变。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84万亩,为农业规模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完成确权到户面积247.9万亩;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受益面逐年扩大;16个乡镇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起步良

4

好,在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主要问题

1.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我市农业经营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难度依然较大。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04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7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49元,农民增收非常缓慢。加之受自然、市场、农民素质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2.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农业投入欠帐较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从现阶段看,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规范的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金向农业投入的机制还不完善;招商引资受环境、财力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投入少,发展现代农业的后劲不足。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市农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能力不强,有基地、无规模,有产品、无品牌的现象较为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慢,作用发挥不充分;龙头企业规模小, 技术含量低,加工产品多为初级低档产品,产业链条短,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出口企业。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结不紧密,运行机制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牢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5

较弱。

4.农业基础设施滞后,资源制约突出。全市573万亩耕地中,川地不足40万亩,人均耕地1.58亩;山旱地面积大,耕地质量差,土地生产率低,后备资源缺乏;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抗灾能力较弱,干旱、霜冻、雹洪等自然灾害频繁,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较低,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依然突出。

二、“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区域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自我积累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及农村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近年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逐步加大落实,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我市跳出传统农业的制约、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花卉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打造西部地区现代农业高地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进一步加大国家对我市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解决困绕我市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政策平台和制度保障;四是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被国务院列入《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对进一步发展航天育种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我

6

市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五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支持我省、我市农业的重点和方向,对提升我市农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六是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市已形成了明晰的农业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业发展的扶持办法、措施,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按照“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扶龙头、抓改革、促增收”的总体思路,围绕农民人均纯收入到“十二五”末实现翻一番的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着力建设五大绿色果品产业示范区、三大绿色蔬菜产业基地、四大畜牧产业示范区,做强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至“十二五”末,力争把天水打造成全国航天育种基地,国家级循环农业示范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全国重要的元帅系苹果、红富士苹果商品生产出口基地,西北最大的鲜食蜜桃基地,“西菜东调”基地,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高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84%,“十二五”末达到127.3亿元;

(2)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4%,“十二五”末达到77亿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十二五”末达到5560元。

2.生产目标

(1)粮食:“十二五”末播种面积474.5万亩,总产量年均增长2.37%,达到120.2万吨;

(2)果品:“十二五”末面积达到350万亩,总产量年均增长11.01%,达到180万吨;

(3)蔬菜:“十二五”末播种面积达到125万亩,总产量年均增长5.24%,达到300万吨;

(4)畜牧:“十二五”末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750万头(只),年递增9.33%,肉、蛋、奶、鲜鱼产量年增长10.57%、9.99%、21.18%和5%,总产量分别达到25.02万吨、4.48万吨、3.42万吨和1300吨;

(5)农机:“十二五”总动力年均增长9%,达到172万千瓦;农机经营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8.8亿元;

(6)生态环境:森林面积达到750万亩,年增长2.48%,森

8

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

3.农业产业化目标

(1)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

(2)加工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3.21%,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以上;

(3)品牌建设:每年申报认证和管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8-12个,培育1-2个优势名牌产品;

(4)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达到500个。

四、建设重点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1.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继续实施地膜粮食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和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对先进实用的粮食增产增效技术进行组装配套,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重点推广旱作节水、优良品种、间套复种、机械化耕作、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集成技术;突出抓好玉米、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全膜双垄沟播、小麦全膜覆土穴播、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示范推广。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因地制宜开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总结完善不同作物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加快先进实用

9

技术的普及推广。到2015年,全膜双垄沟播面积达到130万亩,小麦全膜覆土穴播面积达到5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60万亩,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作物良种率达到95%以上,夏秋粮比例由2010年的44.4:55.6调整到40:60。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的原则,重点抓好主导产业示范区和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

(1)基地建设

以培育“一县一业、一域一品”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优质花牛苹果基地、中国航天育种基地、西北特色农产品集散贸易中心、天水三阳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二五”末力争把秦安县打造成全省果品生产强县,把武山县、甘谷县打造成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大县,把张川县、清水县打造成全省草食畜生产大县,把秦州区、麦积区打造成全省农产品加工基地。

①果品业 以苹果、蜜桃为重点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整村整流域推进,成片成带发展,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充分发挥花牛苹果、秦安蜜桃、下曲葡萄、秦安花椒、天萃大樱桃、清水核桃等品牌优势,在麦积区、秦州区、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河谷川道区及浅山区以发展优质元帅系苹果、富士苹果、桃、大樱桃、葡萄、早酥梨、花椒等树种为主,在清水县、张川县高海

10

拔地区以发展核桃、仁用杏等树种为主,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实行标准化生产,力争到2015年,以花牛苹果为主的苹果面积发展到200万亩,果品总面积达到350万亩;建设万吨级果品贮藏保鲜果库库群,不断完善果品从产地到终端市场的冷链物流贮藏保鲜体系。把我市建成西北地区最具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果品生产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元帅系苹果、红富士苹果商品生产和果品出口基地,果品年加工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

②蔬菜业 以蔬菜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在适宜区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25万亩,总产量达到30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重点建设三大基地:一是“天水市渭河川道设施蔬菜基地”。以武山、甘谷两县渭河川道地区为重点,建成22.5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000亩标准化育苗基地。二是“天水市高原夏菜基地”。重点在清水、张家川县的17个乡镇,建成10万亩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建成面积2万亩的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园20个。三是“天水市城区菜篮子供应基地”。新建秦州、麦积两区城郊“菜蓝子”供应基地5万亩,年生产优质、安全蔬菜15 万吨,辐射带动发展城郊蔬菜基地10万亩。在绿色无公害基地集中的区域建立8个农业检测中心(站)(其中:市级1个,县级7个)、40个农产品检测点,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9%;不断加强绿色农业检测功能,提高检测质量和水平。建立“天水蔬菜网”,逐步实现全市蔬菜信息网上发布、产品网上销售,搞活蔬菜流通,扩大销售区域。

11

建立菜篮子配送中心2个,农超对接超市10个;扩建农业部定点市场秦州瀛池、麦积东部蔬菜批发市场。通过基地带动,把我市建设成西北地区最大的“西菜东调”、“高原夏菜”基地和冬春季蔬菜供应中心。

③畜牧业 重点抓好以下七大基地建设。生猪:以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麦积区等49个乡(镇)242 个村为重点,抓好良种仔猪繁殖场建设,组织农户开展规模养殖。到2015年,全市能繁母猪达到20万头,累计发展规模养猪户3.5万户,规模养猪场750 个,养猪小区 150个,猪饲养量达到458万头,建成全省最大的标准化养猪示范区。蛋鸡:以秦安县、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甘谷县的38个乡(镇)116个村为重点,大力发展良种蛋鸡和肉鸡。到2015年,全市累计发展规模养鸡户8000 户,规模养鸡场230 个,养殖小区110 个,鸡饲养量达到2037万只,建成标准化良种蛋鸡示范区。肉牛:以张川县、清水县、麦积区等6县(区)的39个乡(镇)246个村为重点,以秦川牛为基础,大力推广黄牛“三元”杂交改良技术,发展西门达尔、夏洛来等良种肉牛,抓好冻配改良。到2015年,全市累计发展规模养牛户7500 户,规模养殖场200 个,养殖小区230 个,良种肉牛饲养量达到123万头,建成百万头优质肉牛养殖示范区。奶牛:以秦州区、麦积区的14个乡(镇) 31 个村以及各县城郊为重点,积极引进荷斯坦良种奶牛,大力推广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和性控冻精人工授精技术、青贮氨化技术、无公害奶牛饲养管

12

理技术,扶持发展优质高产奶牛,建成天水高产奶牛生产示范基地。至2015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2万头,建成14个千头规模养殖村。肉羊:以张川县、清水县、甘谷县、武山县的36个乡(镇) 221 个村为重点,引进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等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推广舍饲养羊技术。到2015年,全市累计发展规模养羊户4500 户,规模养羊场150 个,养羊小区70 个,良种肉羊饲养量达到 132万只。草产业: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加大天然草原改良力度,大力推广以青贮为主的农作物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至2015年,新增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优质人工牧草50万亩,改良草场10万亩,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提高至60%。水产业:在武山龙台、马力、秦州太京、娘娘坝、麦积甘泉等冷水资源分布较丰富的乡(镇)大力发展鲑鳟鱼、鲟鱼等冷水、亚冷水性鱼类养殖;在麦积党川、东岔、秦州娘娘坝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大鲵养殖;在张家川马鹿、武山龙台积极争取建立保护区,摸索秦岭细鳞鲑生活习性,开展人工驯化养殖;大力发展休闲垂钓,提高渔农收入。至2015年,鲜鱼产量达到1300吨。

④特色优势产业。马铃薯产业:以健全脱毒种薯生产体系、提高脱毒种薯覆盖率为重点,在海拔1600米以上高寒阴湿和半阴山区,建设淀粉加工薯示范生产基地48万亩,建成脱毒原种繁殖网棚1500亩、一级种繁育基地1.5万亩、二级种繁育基地15万亩,实现全市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在海拔1400-1700米一般干旱山区和半阴山区,建设中晚熟鲜食薯示范生产基地20

13

万亩;在秦州区、甘谷县、武山县渭河川道海拔1400米以下川塬区建设早熟菜用和食品加工专用薯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131.09万亩,总产量达到231.5万吨,扶持一批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形成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开发新格局。中药材产业:在渭北干旱区,重点建设党参、红(黄)芪、柴胡、生地生产基地;在秦岭西部半湿润区,重点建设板蓝根、柴胡、半夏生产基地;在关山地带林缘区,重点建设半夏、黄芩、大黄、天麻、杜仲生产基地,加快GAP认证步伐,提升中药材生产能力和水平。至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15万亩;总产量(干品)达6.3万吨。花卉产业:以麦积、甘谷、秦州为重点,以市、县区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重点建设月季、百合、菊花、仙客来、一品红、红掌、竹芋、杜鹃、凤梨等花卉生产基地,培育知名品牌,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至2015年,花卉总面积达到5200亩,盆栽花卉达到287.5万盆,总产值达到9200万元。

(2)龙头企业

全面贯彻落实《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意见》,加快培育产业链条长、市场份额大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联接机制,通过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招商引资等融资渠道,重点扶持2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详见附表6),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着力提升核心带动作用。

14

果品产业重点扶持花牛苹果(集团)、长城果汁、威龙葡萄等8家果品生产、贮藏、加工、包装、销售龙头企业;蔬菜产业重点扶持神舟绿鹏、昌盛食品、众兴菌业等5家蔬菜研发、种植、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畜牧产业重点扶持康晟食品、嘉信畜牧等9家畜牧养殖、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中药材产业重点扶持天森药业、岐黄药业等3家中药材生产、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其它产业重点扶持甘肃丰收农业、四门水帘贡醋、武山绿源等4个薯、粮、油、豆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的其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筹建天水市农业龙头企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至十二五末,全市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5000万元至1亿元的达到20家(详见附表7)、2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达到70家,2000万元以下的达到200家,逐步形成果品、蔬菜、畜牧、马铃薯、中药材五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3)品牌认证

加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争取5年内有35处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0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30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5个农产品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增强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15

(4)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带动45%以上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使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合作化购销,规范化管理;示范社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主要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率达到80%以上,商标注册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田土地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鼓励使用农家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2.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农机装备总量、改善装备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任务,以落实农机购臵补贴政策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机项目为支撑,积极开拓农机化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农、林、牧多种经营生产和加工机械,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着力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努力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全面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农机安全监理执法体系,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技术装备、应急救援能力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6

做出积极贡献。到2015年,机耕达到200万亩,年均递增12万亩;机械播种达到80万亩,年均递增21.5%;机械收获作业达到60万亩,年均递增14.6%。

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进一步制定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标准,把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二是以果品、蔬菜、畜牧技术标准宣传培训和示范推广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农业标准的贯彻落实工作,扩大农业标准覆盖范围。至2015年,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占总面积的30%;三是加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一地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探索“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协会+农户+标准化”等多种经营模式,提升全市农业标准化水平。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的原则,对秦岭北麓、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湿地等实行强制保护,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构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形成功能完善、系统稳定、空间布局

17

合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环境,创建森林生态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坚持科技兴林,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认真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到2015年,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820万亩,涵养水源1150万亩,保护农田460万亩,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基本形成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

5.稳步发展农村沼气。以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粮食主产区、畜禽规模养殖小区为重点,稳步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和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新建村级服务网点1000个,县级服务站6处,建全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体系,提高后续服务管理能力,发展循环农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能源体系,带动产业发展升级,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1.加快各类农技人员培训及技术开发应用步伐

以市农科所、果树研究所、天水农校、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学校为基地,完成农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民技能培训41万人次,进一步提高各级技术人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以各级农技、农机推广机构、各县(区)良种场为龙头,积极开展优良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测土配

18

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治、设施栽培、无病毒苗木培育、全膜覆盖等先进实用技术的覆盖面,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至2015年,农、林、牧业良种覆盖率提高3-5个百分点,引进示范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30项,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治和全膜覆盖等重点技术普及率达到96%以上。

2.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市农科所、市果树所和天水农业学校的技术优势,加快新品种选育和技术集成创新步伐。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及省、市科研院、所、校的协作交流,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通过综合开发,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业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一是蔬菜工厂化育苗、脱毒苗木繁育技术;二是绿色蔬菜、中药材、食用菌工厂化农业技术;三是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农作物新品种技术;四是新型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开发应用技术;五是农产品干燥、保鲜、检测、分级、精选、精深加工及包装技术。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用先进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生产,提高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3.加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

重点建设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绿色果品产业示范区、

19

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区和畜牧产业示范区,提升示范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1)加快以国家航天育种工程中心为核心的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航天育种工程技术中心、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制种、加工基地及营销网络、航天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航天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航天蔬菜深加工及贮藏保鲜运销设施、航天品牌等方面建设。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方式,按照工业化的思路谋划示范区发展,依托国家级航天育种工程中心和全国航天育种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提高航天育种理论研究与育种水平,构建航天育种前沿领域,使我市航天育种技术逐步从典型示范向产业化方向转变,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把我市建成全国航天育种核心示范区。到2015年搭载300个农作物品种(系),育成20个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在全省示范推广航天蔬菜30万亩,在全国推广200万亩。

(2) 加快以“一城两园一集团”为龙头的五大绿色果品示范区建设 。以秦州、麦积两区“天水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天水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为主,打造“花牛”苹果生产示范区,面积发展到150万亩;以秦安为主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鲜食蜜桃生产示范区,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麦积为主打造优质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生产示范区,面积发展到11万亩;以秦州为主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大樱桃生产示范区,面积发展到8万亩;以清水、麦积为主打造优质早实核桃生产示范区,面积发展到

20

55万亩,带动全市果品产业快速发展。

(3) 加快以“一区一园三基地”为重点的绿色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以甘谷、武山渭河河谷川道为重点,打造20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区);以秦州、麦积为重点,建设2万亩标准化浅山地区蔬菜生产示范园;扩大航天蔬菜品种种植面积,建设10万亩标准化航天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以秦州、麦积城郊区为重点,建设5万亩标准化城区“菜篮子”供应基地;以清水、张川为重点,建设10万亩标准化高原夏菜基地,进一步提升全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

(4) 加快以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的四个畜牧产业示范区建设。以张川、清水两县为重点,建设百万头肉牛养殖示范区,良种肉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以秦州、麦积、甘谷三县(区)为重点,建设标准化良种奶牛示范区,奶牛存栏量达到2万头;以甘谷、武山、麦积、秦安四县(区)为重点,建设全省最大的标准化养猪示范区,猪饲养量达到300万头;以秦州、麦积、清水、秦安、甘谷五县(区)为重点,建设标准化良种蛋鸡养殖示范区,鸡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促进全市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

4.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以农村沼气为纽带,以“种-养-加”、“产-加-销”和“畜-沼-菜(果、粮)”循环农业模式为核心,广泛推广应用“一膜两用”、粮-菜、粮-油等立体种植、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和节药、节肥技术,通过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

21

农业资源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加快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至2015年,“种-养-加”和“畜-沼-菜(果、粮)”循环农业模式覆盖全市30%农耕地,将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相结合,促进循环农业快速发展;以节水、节肥、节能、节地、节药、节种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节约型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新技术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节能等“十大农业节约型技术”,构建节约型农业体系,实现资源低消耗、生产低成本、农业高产出、经济高效益的目标。

五、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共规划项目62项,总投资217.214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15.401亿元,地方投资20.447亿元,贷款33.25亿元,自筹48.12亿元。

(一)农业项目:21项,总投资91.12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6.15亿元,地方投资12.25亿元,贷款26.00亿元,自筹16.72亿元。

(二)林业项目:14项,总投资69.28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61.16亿元,地方投资2.52亿元,贷款0.20亿元,自筹5.40亿元。

(三)果品项目:10项,总投资17.20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33亿元,地方投资0.87亿元,自筹12.99亿元。

(四)畜牧项目:12项,总投资33.4亿元,其中:申请国

22

家投资12.15亿元,地方投资3.85亿元,贷款7.05亿元,自筹10.35亿元。

(五)“一城两园”建设项目: 3项,总投资5.61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38亿元,地方投资0.57亿元,自筹2.66亿元。其中:

1、花牛苹果商贸城建设:总面积1000亩,建设10万吨现代化果品贮藏库群。总投资2.95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0.62亿元,地方投资0.215亿元,自筹2.12亿元。

2、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建设:总面积30平方公里。总投资1.26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0.96亿元,地方投资0.22亿元,自筹0.08亿元。

3、南山花牛苹果产业示范园建设: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总投资1.40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0.80亿元,地方投资0.14亿元,自筹0.46亿元。

(六)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项目:2项,总投资6093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309万元,地方投资3784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继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搞好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3

深化农村用地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市场化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机制;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耕地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以政策性保护为导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完善信用担保机制,逐步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完善投入机制,加大农业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争取扩大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覆盖面,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用好用足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性投入,使国家各项支农资金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规范项目程序,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十一五”期间农业建设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完善农业投融资管理体制,通过优化环境、搞好服务、保护利益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资金、个人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农业开发,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新机制,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三)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工作。在加快良种引进、培育、筛选的基础上,积极兴办各类试验示范点,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科技成果运用转化能力。充分发挥关中—天水经

24

济区内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天水农业高新示范园区和市农科所、果树所等科研院所,加强与省内外的交流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协作,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开辟新型渠道,加大农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整合农业、扶贫、教育、科技、社保等培训资源,认真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绿色证书”等培训项目,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增强致富能力。

(四)改善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法规服务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加工贮藏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人工作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搞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好市场、技术、信息等发展难题,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用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小农经济,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

(五)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农村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十二五”

25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沟通协调,靠实工作责任,集中精力搞好各项工作。一是加强规划的协调。搞好全市总体发展规划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衔接,争取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摆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二是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工作利益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优化服务,促进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解决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干部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的本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本领、民主管理、依法行政的本领,增强农民的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形成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合力,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

26

天水市十二五商标战略发展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天  水  市十二五规划[优秀]
《天 水 市十二五规划[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