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0-03-01 18:15: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

阅 读 第100 天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答案】B 【解析】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奇异的想象,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只有B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所表现的景象。

【答案】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只直译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紧扣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词语,然后借助于想象、联想展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尽量要做到描写细腻传神,语言优美流畅。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要点:思念家乡。

【解析】有“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分析可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做题时注意围绕所对应的重点语段或字词,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提炼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苏秦之楚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①,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揭者②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矣。” 注:①卒:完毕 。②揭者:接待宾客的近侍。③就舍:回到宾馆。 4.用“/”划分朗读停顿(断2处)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答案】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解析】能够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理解,据语段的语意准确把握。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解答此类题目,要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答案】苏秦来到楚国,过了3天才见到楚王。

【解析】“之”为一词多义,到;“乃”释义为“于是,就”。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句子中重点实虚词的意思,所以要准确的翻译文言句子,必须积累大量的文言词汇的理解,这需要多读多记,做个有心人,切忌懒惰。 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秦和楚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苏秦: 楚王:

【答案】苏秦:机智,善辩,用“米珠薪桂”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比喻十分生动、简练,很注意外交辞令和说话技巧,尽量借用成语和民间故事来表达、传递自己的意见和信息,使对方感到真诚,乐于接受。

楚王:虽然傲慢,但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在听了苏秦的话之后立刻请苏秦暂歇宾馆,说明这是一个比较容易采纳意见的王。

【解析】就楚国对待苏秦的前后态度,判若两人而言,说明国力弱于他人,是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楚王与苏秦交流,而知晓苏秦是人才后,从其千方百计挽留苏秦言辞中,可以看出,那个年代,人才对梦想称霸的诸侯王而言,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苏秦对曰楚王的挽留言辞中,可以看出,如像楚王那样寻找人才和对待人才,不但很难寻找到人才,就是有人才,也很难留住。 【答案】米珠薪桂,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解析】“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由此可总结出成语米珠薪桂,珠:珍珠。米贵得像珍珠,柴贵得象桂木。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概括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根据文中内容进行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三好生” 陈庆苞

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他那时很自卑。

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要发奖了!”有人喊了一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到主席台上。被喊到的大都是军官子女,他很羡慕他们。当然仅仅是羡慕,即使夜里做一百零八个梦也不会梦见自己当“三好生”,他觉得“三好生”不是他这种人当的。直到旁边的“大棍”用胳膊肘捣他,“快!校长喊你到台上领奖,你是‘三好生’啦!”福星真的照到了自己的头上。他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激动得不知所措。

“快去呀!”旁边的几个人叫道。

就这样,在小学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他第一次被评上了“三好生”。

领奖的时候,为了替农家子弟争回些面子,他走得郑重其事。到主席台上,他也像军官子女那样向校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7.文中苏秦揭示楚国现状的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 。现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

接下来,就该双手接奖状了。

“你来干什么?”校长的神色奇奇怪怪,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我来……领奖呀。”他不明白,为什么校长对别的“三好生”笑容可掬,唯独对他冷冰冰的。他有些委屈。

“领什么奖?!”校长一下子暴怒起来,“简直是胡闹!” 他一下子懵了,“不是你喊我来领奖的吗?”

“我叫你来领奖?”校长把“三好生”名单往他面前一递,“你看看,上面连你的名字都没有,我会叫你来领奖?”

他听到身后传来了同学们的笑声。只听“大棍”一边笑一边大声嚷嚷:“哎,他信了!他信了!”

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人捉弄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无地自容,转身就跑。

他的班主任,一个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走过来拦住他:“别走,这次‘三好生’有你呀。”

全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班主任走到校长面前:“这次‘三好生’有他。怎么能没有呢?我明明记得有嘛。” 校长生气地把名单递给他。他仔细地看了两遍,一拍脑门:“哎呀,你看我!我写名单的时候把他漏掉了,都怪我!”

校长脸一沉,“胡闹!亏你平时那么认真,也能出这种错!现在怎么收场?” 全场静得出奇。

班主任把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拿下来递到他手上:“没有奖状和红花了,这个奖给你吧!”班主任平时常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常常别着一支钢笔,钢笔的挂钩露在外面,在阳光下白灿灿的,常引得学生羡慕不已。要知道,那个时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钢笔还是奢侈品啊。

那个寒假,他过得既充实又兴奋。他拥有了第一支钢笔,最主要的是,这支笔代表着一种荣誉,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奖品。他的自卑感一下子就消失了,从此和“三好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

他当时对班主任虽有感激,但更多的是埋怨,埋怨他一时的疏忽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丑。要是领奖那天没有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该有多好!他常这样想,并遗憾万分。从此以后,无论在校内校外,他见了班主任总觉得不自在,尽量躲着走。班主任一笑置之,待他如故。

二十年后,他已是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

一天,他向妻谈起了往事,提到他当年的班主任,那个平时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

妻子笑吟吟地反问道:“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单单把你漏掉呢?亏你现在还是班主任。”

半晌无语。夜半,他披衣而起,两眼含泪,拿起信笺……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那令人难堪的一幕”所指的内容。

【答案】上台领奖,没有其名,校长暴怒,同学嘲笑。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注重对文章概括归纳能力的针对训练。

【解析】注意围绕“难堪”进行概括提炼。

9.文中画横线处的场面描写,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解析】场面描写的最基本作用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为下文做铺垫或做伏笔。

【答案】渲染气氛,为下文写他被同学捉弄而上台领奖的情节作铺垫。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段的能力。学生应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注意场面描写的答题思路。

10.“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请你揣摩“他”说此话时的心理。 【解析】“那么认真的一个人”,即是对班主任性格特点的评价,有表达了“他”的怀疑、不满。 【答案】对班主任的疏忽深感遗憾,并流露出不满和埋怨。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语言的分析,做题时注意通读全文,通过对语言的描写的语句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特点。 11.如何理解妻子所说话的深意?

【解析】妻子的话一语道破天机,那么认真的人怎么可能把他溜掉呢?而是别有良苦用心啊。

【答案】暗示他作为班主任就更应该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联系实际,找到问题的切入点。阐释作答,尽量拓展的全面细致紧扣主题。

12.文章结尾“我”“两眼含泪”的原因?

【解析】“两眼含泪”一是为自己这么多年对班主任的误解深感愧疚;二是对班主任对他的爱护,维护他的自尊的感激。

【答案】对班主任心怀感激,为自己未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而愧疚。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分析,做题时注意通读全文,通过对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的语句的分析,概括出人物心理。 13.我读了本文,相信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小学班主任的,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解析】通过文章中对“小学班主任”的侧面描写,可以看出他善良、富有爱心、机智的品质。 【答案】是一个机智、善良、宽容的人(或: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呵护学生心灵的好老师)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做题时注意通读全文,通过对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的语句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特点。

(二)议论文阅读

“舌尖体”,网络表达新滋味

周慧虹

①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食材、味道、乡愁……片中经常出现的这些关键词开始深入人心,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在网上悄然走红。

②这些“舌尖体”文字,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调侃琐碎生活,或描述家常美食,或追忆至真亲情……这些文字表述得形象生动、蕴涵着一定哲理,有的因充满戏谑而令人忍俊不禁,有的因饱含深情而催人眼圈发热,有的则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无以名状的美好。

③读着这些精美的“舌尖体”文字,不免使人感叹,网络这口大锅,终究还是能够熬制出一些语言、思想上的美味。虽说,与经典名著相比,它们不过只言片语,然而,即便这些只言片语,也能令人读出感觉与感动,带给人一些深邃的东西。

④相比于“舌尖体”,近几年来,网上还有不少新锐文体你方唱罢我登场。例如,肉麻台词听了让人“有想撞墙冲动”的“琼瑶体”,嗲不死你呕死你的“蜜糖体”,酷似老外说汉语说不利落的“梨花体”……凡此种种,虽不缺调侃戏谑,可每句话里流淌着的更多是矫揉造作、野蛮无趣以及匪夷所思。此类文句,是加了地沟油爆炒、撒了嫩肉粉烧烤的,别看它们裹挟于烟熏火燎中呈现出一副生意兴隆之状,其实,食客们大啖过后,付出的都可能会是自己语言表达、内心思考等方面遭受无形伤害的代价。

⑤自从网络走入我们生活,有太多的人对之既爱且恨。人们满怀欣喜地热爱它,因为它展现了无限可能;人们又无可奈何地指责它,因为它身上还充斥着显而易见的浅薄、粗俗与戾气,直接影响到网络表达的纯净,影响到网民思想的提升,影响到网络交往生态的健康和谐。

⑥置身网络时代,我们无法拒绝网络,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与他人携手,让与

己相关的网络表达多一分熨帖,就像“舌尖体”所描述的家常美食,“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了”。

(选自《工人日报》2014年O5月26日,有删改)

14.简要概括文章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答案】首先从“舌尖体”文字走红现象谈起,指出“舌尖体”文字的可爱之处;接着从反面人手,论述某些新锐文体的危害之处;最后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思路概括归纳。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就是要抓住论述类文本的特征和基本结构,那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答案时,可按照“首先提出……接着论述……最后得出……”的模式。

15.文章第④段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有何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列举琼瑶体、蜜糖体、梨花体等,指出不良网络语言的危害;比喻论证:把某些新锐网络文句比作“加了地沟油爆炒,撒了嫩肉粉烧烤”等,生动形象指出某些网络文体的危害;对比论证:以网上某些新锐文体与“舌尖体”对比,指出纯净网络语言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摆事实(举例)、对比和讲道理,然后概括文中信息判断,指出其证明了本文什么中心论点。 16.结合文章内容,“舌尖体”文字能悄然走红的原因。

【答案】文字简练,内容丰富(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调侃琐碎生活,或描述家常美食,或追忆至真亲;表述生动,让人愉悦;蕴涵哲理,令人感动。(分类明确,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题时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找出对应的语段,进行明确概括。

17.如何理解“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了”一句的含义。 【答案】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祖国语言文字”比作为“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生动形象的论述了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韵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做题时要切中分析的角度。 18.网络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体”,让你对网络语言有哪些体会?

【答案】客观分析,树立规范意识;不跟风,不肓目追捧;为创建纯净网络语言尽自己一份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为开放性试题,联系课文内容与实际情况,具体谈谈你应当如何正确认识网络语言所应采用的方法。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87)(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4)(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44)(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66)(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75)(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0)(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7)(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6)(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78)(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3)(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