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44)(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18:20: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学习资料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

阅 读 100 天 (第45天)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答:

【答案】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要从词语含义及诗的意境入手来思考。同时考虑首联在诗的开头,它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 一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境。

【答案】示例: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文从字顺,意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要做到文从字顺,描写恰当,有文采,想象丰富、合理。

3、对本首诗的理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 B.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C.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D.颈联写秋野静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答案】C 【解析】“颈联写秋野静景”不对,颈联是写秋野动景的。

二、文言文阅读:

观潮 周密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 )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方其远出海门 方: .(2)吞天沃日 沃: .(3)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答案】(1)当„„时候( 2)用水淋洗 (3)忽然 (4)江岸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平时多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译: (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译: 【答案】(1)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2)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如有省略,先补充完整,重点的实词必须译出。(1)中注意“自”“既望”;(2)中注意“僦赁”“虽”。还要注意文言文实词中的一些特殊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

6.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赁看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的理解与文言词语的识记与理解,要学会辨别。A分别是“是 被”;B分别是“全天下 天空”;C都是“数词”;D分别是“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转折关系”。 7.全文的总领句是哪一句?

答: 【答案】第一段第一句

【解析】本题是考察对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的理解。要明确“总领”的含义。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画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宛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以为明灿的阳光。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几分醉意,凡事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转了好几班车,来到陈的门前,才发现她也出去了。

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抬头望去,远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

我悠然地望着天,体味着幸福,这不是坐在暖气机边的人所能了解的。如果我们肯早日离开阴深黑暗的蛰居,回到热热亮亮的光中,那该多美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 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 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一切景物的色调开始变得浓重。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趁兴而起,在草场上纡回漫步。难得这么静,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依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们各自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们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去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怅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荫的幽谷了。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种壮丽和寒伧成为极强烈的对照。

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改)

8.第二自然段作者写雨后天晴,抓住了景物什么特征?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答案】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欢喜、悠然之情。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段落,找到关键句,或者能文从字顺地概括。找到文中原句最好,文中实在没有的,要找到合适的词语概括。

9.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这个句子,(可从加点字入手)。

句子: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答: 【答案】示例:“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阳光从繁密的树叶间洒落的美景,“欣然起舞”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影闪动不定的情景。

【解析】回答此题,一定按照要求来答题,此处可从“加点字”入手,那么最容易做的就可以从提示的入手了。“筛”的意思是“来回摇动,使细碎的漏下去,粗的留在上头。”此处写的准确,传神。也可从修辞手法入手。“欣然起舞”此处是拟人的用法。 10.结合文意,仿写句子。

例句:“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

仿写:“夏日之日”: , ; , ,常使人厌恶、回避。 【答案】示例:我找到的句子是: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此句中“盛”字用的好,化无形物有形(或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下胡同的宁静祥和之美。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严格按照要求来做,同时要注意写成的句子要符合文意,有文采。

11.文中对比手法用的好,任选一处,略作说明。

答:

【答案】示例:①置身阳光下的“我”与“坐在暖气机边的人”的对比,突出了作者沐浴在阳光下的幸福。②“夏日之日”与“冬日之日”的对比,突出作者对含蕴、温柔、敦厚、深沉的境界的向往。③“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与“我”偏爱“平凡的下午”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恬淡和收敛的下午的喜爱和瞻仰之情。④“城市的街道”与“不知名的原野”的对比,明确了作者抚然若失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泛滥着阳光的不知名原野的喜爱。⑤“落日”与“昏黄的灯光”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原野的恋恋不舍。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句子赏析的方法,赏析句子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从文章写法角度入手,可以从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入手,还可以从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等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作分析。注意此处是“对比”手法,要找到句子,并简析。 12.说说结尾一段的含义。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答:

【答案】作者起先去拜访朋友,目的只是想到朋友生活的郊野中去享受和沉醉阳光。在乡村原野的一天,她已独自领略了乡村的阳光美景,目的已达到,没有必要再去打扰朋友了。这样的结尾更突出了主题,耐人回味。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段落,找到关键句,或者能文从字顺地概括。找到文中原句最好,文中实在没有的,要找到合适的词语概括。

13、谈谈你读完本文之后的启示?

答:

【答案】结合文中作者的感受,能联系实际文从字顺地概括即可。可结合“宁静、恬淡、温柔、敦厚、深沉”等词语来答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积累。学生要按照题目要求来答题。

(二)说明文阅读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 (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4.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 【答案】①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②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③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

【解析】要找到关键的段落,此题是第6段的内容。找到中心句“蛇助文化演进”,之后有一些关键语句,如“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它们共同说明了中心句。因此,作用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5.第(4)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作比较。如: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此句通过与蜓蚓的比较,具体突出了盲蛇体形之小,体重之轻。

【解析】回答此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抓重点说明方法,看题目要求。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列数字、作诠释、打比方、列图表、引用、摹状貌等。答题格式可这样表述:示例:举例子: 举出х事例来说明хх,具体形象的说明了ххх,便于读者理解。 16.赏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答:

【答案】\"不下\"是\"不少于\"的意思,说明与蛇相关的成语数量不少于70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解析】把加线的“不下”去掉读一读,即可比较出不同。“不下”强调不少于,去掉变成了“70个”说法与实际不符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答案】C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解析】A中的“大量的”说法不当,原文是“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即其它地方也有分布,但不是“大量”。B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故B项中的“大约有70公斤”说法不当。D “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的说法与原文“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存在差异。

18、在末段空格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或短语,使其连贯,流畅。

答:

【答案】八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可填写上文涉及到的蛇的精神品质,如“自强不息”“顽强”“勇敢”等,从原文中提取或概括均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能结合文中对“蛇”的说明,联系实际生活来答。

语文学习资料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87)(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4)(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66)(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75)(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0)(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7)(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6)(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78)(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3)(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44)(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44)(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