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

发布时间:2020-03-01 19:14: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一)古今词义的发展和变化大致可以分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江、河都属于这样的类型,意义范围扩大。 皮:《说文》“

,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革:《说文》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

之形。“皮是剥皮,引申为兽皮,带毛,去毛称之革。”“皮之不存,毛之将焉附”《左传》《公羊传·宣十三年》“皮不蠹”注:“皮,裘也。”这里皮是经过加土制作的裘皮衣服,但也带毛。《周礼·天官·掌皮》“掌秩欠皮,冬

革。”至于人的皮,古代称“肤”。《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商君书·算地》“衣不暖肤”,是不能改成“皮”字,现在“皮”表达的意义范围扩大,去毛也称作“皮”“皮鞋”“皮夹克”“皮带”。而人的肤也称作皮,如“植皮”“手擦破了点皮”。

醒《说文》“醒,醉解也。”以字的结构上分析,它同醉都从“酉”

,酒坛状,从“酉”的字都与酒有关。《楚辞·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左传·僖二十三年》“(齐)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到了唐代,醒的词义就扩大,睡眠状态结束也称作“醒”“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醒,”(韩愈诗)“鸡声催欲曙,蟾景照初醒”(元稹诗)

脸,是后起字,(《说文》中无),中古广泛使用《韵会》“脸,目下颊上也。”可见“脸”仅仅指的是颧骨部分。温庭筠《菩萨蛮》“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晏殊《破阵子》:“笑从双脸生”“脸”是妇女擦胭脂的地方,所以,诗词中常有“红脸”“桃脸”“胭脂脸”“红脸桃花色”(陈后主词)古代面和脸区分很清楚,“匀面泪脸珠融”(欧阳修《凤楼春》)现在“脸”“面”,同义词。

菜:《说文》“菜,草之可食者”菜不包括肉类、蛋类。

睡,《说文》:“睡,坐寐也”“孝公见卫鞅,语事良文,孝公时时睡,弗听”《商君书》“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词义的缩小 在先秦泠指金属

金:在先秦泛指金属《说文》,把银注为“白金”“铜”注为赤金,“铁”注为黑金。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

金文:铸在铜器上的文字。甲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出现“金”“铜”但没有“铁、银”

《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予木属,试诸土 1 壤。”郭沫若说:“铁在未能锻成钢之前,品质赶不上青铜,故有美恶之分。”

到了铁、锡、银了现后“金”逐渐专指黄金了。《史记·文常本记》“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这个“金”的词义就缩小了。现在也只在“金属”“五金”“金工”这些词中保存着古义的痕迹。

瓦:现代主要指盖房子的建筑材料,另外还有“瓦罐”“瓦盆”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里瓦是上古的一种纺锤。 《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瓦锅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陶器”

亲戚:古义比现在意义宽,除了称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亲外,还可以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孝,谁孝?”

《国策秦策》“富贵则亲戚畏惧。”这里是指苏秦在封赵相后荣归故里,他的妻子敬畏得侧目而视,他的嫂子跪地上问他请罪。亲戚指的是妻子嫂子。现在谁要把父母妻嫂称作亲戚一定要被讥笑。

爱:古两意:

一、亲爱、疼爱《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这是古今一致的。

二、爱惜

吝啬。

《老子》“甚爱必大费”(过分吝啬如然后遭致巨大的浪费) 《孟子·果志王上》“吾何爱一半?” 《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爱死” 现在吝啬义已消失。 除:“古而总,一宫殿台除”

《世说新语》“听事前除,雪后犹温”

二意义除去,引中为除旧生新、除夕、岁除,指一年最后一天,当除旧生新意义有联系现在主要是“除去”台阶和“除去”的其它引申义都不存在了。

宫:上古泛指房屋

《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固陵互堀穴而处焉。” 秦汉以后,帝王殿堂,住房才能叫做“宫”

阿房宫“未央宫”有的寺庙也可以叫做宫“雍和宫”

现在除了旧称外,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作宫:“少年宫”“文化宫” 3.词义的转移,即词义由甲范围转到乙范围,它的主要特点是新义产生后,旧义不存在了,新旧义间有一定的联系。

坟:上古指大的土堆或河堤。

《楚辞·九章·夜郢》:“登大坟以远望兮。”

2 《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汝坟:汝水河堤 在远古人死了埋起来,并不堆土。 《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 后来墓上堆土,就把土堆称作坟。 《史记·文帝记》“不治坟,欲为省。” 《说文》“坟,墓也。” 替:在先秦指废弃,衰微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替孟明”秦穆公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不废弃孟明的职务。

替:代替是后起的意思,《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汤:本义是指热水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九歌·云中君》“洛

汤兮沐芳”

汤今义是菜汤、米汤“赴汤蹈火”还保留着古义 色:古代“色”相当于今天的脸色。 《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色” 《战国策·赵策》“赵后之色少解。”

《史记·苏秦传》“韩王勃然作色”都指脸上的气色,神情。

“颜色”和“形容”都是联合词。《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后来颜色指色彩,或而指脸色,相当古代的“色”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犯:敌人胆敢来犯,就消灭它。(贬义) 而在古代是个中性词

《左传·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说我郑国的队伍如先进攻陈国队伍,陈国军队必然会溃逃。

爪牙:在先秦指武臣,也泛指辅佐君主的人,是一个带有赞美意味的词。 《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这首诗是歌颂祈父的,说他是有力的助手。 《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

到了后来爪牙引申指亲信、党羽,指供人驱使的人,就变成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爪和牙,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帮凶。”

谤:《新华字典》“恶意地攻击别人”(贬义)

古代中性,批评议论,多是下级臣民对上级,往往不是对面,而是在背后。 《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普通百性不能参与朝政,听到国 3 君有错误就进行批评)

《史记·夏本记》“女无面庾,退而谤予。”(你不要当面说好话背后又批评指责我。)

《朝国策·齐策》“能谤议与高朝,闻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与“面刺”“上书谏”并列,可见不是恶意造谣中份。

(二)词义基本无变化,但词义的使用范围有了变化。 古代是词,现代往往是一个词素。

如:巩,现在汉语有两个意义,一指姓氏,一指“巩固”,后一个意义属于词素义,不能单独使用,只用来构词,“巩固”“巩膜”然而在古代它是一个词,可单独使用。

《诗经·大雅·瞻仰》“藐藐昊天,无不克巩”这里“巩”是“巩固” 济:在古代是常用词。①渡河;同舟共济,《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2、成功:无济于事,使成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3、帮助

救济

接济

李白诗:“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帮助别人并非为自己获得好处,处于也俗之中使人不猜嫌自己。)

我们说古今词义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上述词义已体现了这两方面,有些出版物就注意从古今词义的联系上来注释古书,《左传》记载一件事,楚武王侵犯随国,派一个使臣前去随国淡判,而把楚军驻扎在随国的瑕地,等待随国的答复,下边有这样一句话,“随人使少师董成”“少师”是官名,“董”是什么意思,是关键词,“董”是主持、董成,就是主持和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董犹今言主持。近代‘董事’之‘董’正取此义”这种适当联系现代汉语词素义来说明汉古语词义,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当然,从事这种工作要慎重,要多查字典,不能凭印象出发。

有一些词,在发展中另出现了口语形式,而原来的词作为一个构词部分,继续保持着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奉”,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捧”,“捧”是一个词“奉”虚化变成一个表敬词素,可构成“奉还”“奉送”“奉告”“奉劝”等“饮”在广东话里还用,在普通话里被喝代替,但“饮水站”“饮水处”“饮水思源”却不能换成喝。“惧”相应的口语词是“怕”,在先秦没有“怕”这个词它是后来产生的。唐韩愈已用“怕”字:“鬼神怕嘲咏”(《双鸟诗》),现在“惧”成为一个重要的词素,恐惧,畏惧,疑惧,惧内等,都不能改成“怕”字。从构词能力来说,有这种情况,古汉语流传下来由词变成词素的,其构词能力很强,而相关的 4 口语其构词能力较弱,如“失”它一般不能独用,而可以用来构成一大批词;失策、失察、失养、失法、失汁、失礼、失重、失宠、失恋、失传、失调、失节、失身、失语症、失态、失信、失意、失约、失火、失职、失血、失眠、失水、丧失,遗失等。它的口语形式是“丢”“掉”,用后者来构成的词很少的。

有些已消亡的词,可以作为词素重新“转生”。例如“釜”,《现代汉语词典》注为“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现在的锅。”作为一个词,它可以说已失去了生命力。但是现代化工厂里的高压锅,叫“高压釜”“加压釜”“热压釜”。“釜”作为一个词素,它又获得了新的生命。这是社会需要使然,因“锅”是口语词,它通常指做饭的炊具,“高压釜”叫“高压锅”客易产生歧义,现在出现了一种做饭用的铝制的高压炊具,便称做“高压锅”了。

我们考察古今词义异同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词义的变化,还要注意词的使用范围的变化,我们对古汉语的某些词义不懂,其实,常常是反映了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词素不了解,或习焉不察,如果从今证古,古为今用,古今联系起来比较分析,就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词义变化的历史性和地区性。

古今是一个历史概念,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时代先后的问题,词义中还有一个时代层次性问题,同是古代汉语,先秦与汉魏不同,汉魏与唐宋不同。我们还要看到有些词义在古代汉语里仍有重要变化。例如:“币”在先秦本指一种丝织品,并非指货币。《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币,帛连用正说明这一点。丝织品是很贵重的,它经经常用作礼品,“币”使进而引申指一般的礼物,《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甘言,诱我也,意思是说礼物丰厚,甜言蜜语,其目的是引诱我上当,作为礼物赠送的玉、皮、圭、马等,都可以统称做币。到了汉代,币产生了货币的总义,指“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史记·平淮书》上说:“黄金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不为币。”“币”的词义发展是不应忽略。《说文》:“币,帛也。”这是指的古本义。

又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爪牙这个词,在先秦是一个褒义词,一直到唐代仍可用褒赞方面,如韩愈《与凤翔刑尚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唐代李延寿编《南史》在《颜延之传》里说:“师伯专断朝事,不当沈庆之参怀,谓令史曰:‘沈公爪牙耳,安得豫政事?”这里爪牙,指供人驱使之辈,已经含贬义。词义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他总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展,考察古今词义异同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汉语有许多方言分支,古今词义在不同的方言里表现是不一致的,如唐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说恶霸焦令湛痛打一位农民,将农民打得半死,“垂死,舁 5 来庭中”“舁”是逃的意思,古文写作舁,象两手举一臼,现在汉语北京话中没有这个词,但《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入这个词标有〈方〉在现代汉语里仅是一个方言词,又如,陕西方言中的遗,寻。

三、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细微的差别古今词义的不同,难的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因为细微的差别容易发生误解,例如:“羹”现代指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秦汉羹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加添佐料带汁的食品,单用时它就指烹煮好的肉或菜,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故。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前后“肉”“羹”相对,可见是相同的穷人吃不上肉,吃的是菜羹,就是煮熟的菜。羹是用来就饭的,《孟子》“一笚食,一豆羹”是指一筐饭,一饭菜,有人误会为一碗羹汤《史记·项羽本记》刘帮说:

吾翁即乃翁,若欲烹乃翁,分我一杯羹 王力先生说:一杯羹,是一碗带汁的肉。

(二)考察古今词义异同时,要注意到词义异同的系列性。

就是说对某些词,我们个别孤立地考察它们不够,必须把相关的词放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看出古今词义的变化。这里说明相关的词,是指同义词和反义词,如,在现代汉语里“穷”和“富”是一组反义词,而在古汉语里“富”却和“贫”是反义词,《汉语》“贫而乐,富而好礼。”“穷”指倒霉,没有出路,它的反义词是“达”,达就是显贵,得志,《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如“低”“昂”组成一对反义词,“低”是指低头,昂指抬头,它们引伸指下去上来。《论衡·变动》“故各价低昂,一贵一贱。”现在底与高是一对反义词,在先秦“高”常和“下”组成反义词。《老子》“高下相倾”是说高下不同形成倾斜面。《孙子兵法·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趋下,就是往低处。”

又如“多”“少”是一对反义词,古今相同,不同的是在古代它们都有一个引申义,这个引申义后代不用了。多,引申指赞美,肯定。《史记·

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而“少”的引申义,指批评,看不起。《史记·苏秦列传》“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词义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排斥古代称眼泪为涕,鼻涕为泗,《诗经》“涕泗滂沱”指眼泪鼻涕齐下,哭得很厉害,“泪”字《战国策》中已有,但《说文》中未收,且广泛使用较晚。有了“泪”,把“涕”挤走,而“涕”又把“泗”挤走增加了一个“泪”字,少了一个“泗”字,而“涕”的词义有失有补。

又如“稍”和“少”在秦汉“稍”用来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而不表示“略微”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其后秦稍蚕食魏。”是指秦逐渐地蚕食魏国。在表示“略微”的意思时,古代多用“少”,《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6 中说:“太后之色少懈。”“少懈”指怒容略有松懈。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少焉,指略微过了一会儿。后来表示“略微”的意思多用“稍”字,而表示逐渐的意思则用“渐”。

(三)词与概念的对立问题。

某个概念,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也可以用一个词组来表示,古今在这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如:头、脑袋;古代称首。脖子:领、颈、项。上肢:胳脖、臂、上臂、肱。下肢:大腿、股、下肢、胫、小腿、脚、足

树:木,树梢:标、末。树干:干,树根:本、柢。根、根指须根;柢:直而粗的根。

最后谈谈社会的发展对词义的影响,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敏感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赋予许多新的意义。我们研究词汇就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而要联系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情况进行考察,如寺庙在先秦的意义与东汉以后就不同百姓一词先秦也不同于西汉(“百官族姓”)秦汉指的布和唐所织的布就不同,古代崇尚右,以右为上,“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位居我上”然而乘马车例外“左”的尊贵。

《古今词义异同》教案

古今词义异同举例

古今词义浅析

“光棍”古今词义探析

浅谈古今工匠精神异同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今百岁寿星的养生异同探秘

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
《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