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2 13:01: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如何发挥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

兴宁市黄槐中学

曾新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选录了许多经典名篇,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委婉,无一不是精辟之作。这些名篇佳作,以简洁明了的词语表现丰富多彩世界、深邃幽远的意境,能使学生产生无限遐想,获得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经典诗词这一文化载体,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经笔者多年的探索发现,将音乐、舞蹈、绘画等美学形式与诗词教学灵活地结合在一起,能好更地发挥古诗词的美育功效。

一、吟咏诵唱,体会音乐美

古诗词特别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其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因为押韵能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也能使得其更具和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注意朗读指导:

首先教会学生揣摩朗读节奏: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词常采用

二、二节奏;五言的常采用

二、三节奏或

二、

二、一节奏;六言的常采用

二、

二、二节奏;七言的常采用

二、

二、三节奏或

二、

二、

二、一节奏,这是按音节单位来划分的,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3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言句为4个音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等。现在,我们读古诗一般采用按意义单位停顿的读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无定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词的朗读节奏比较灵活,所以要灵活处理,才会有更好的朗读效果。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理解古诗词的特殊音律和内涵。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音乐美,也能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其次,在揣摩节奏的基础上,应分析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同时,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找诗词创作的背景,体味诗人的情感起伏。这样,就能读出诗词的不同韵味。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来铿锵有力;如李煜的《虞美人》读来哀婉、悲慨;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读来豪气冲天、气壮山河等。我们甚至可以将舞蹈、歌曲等结合起来表演,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的教学中,与邓丽君唱的《虞美人》,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结合起来进行。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乐在其中,觉得很享受。古诗词的教学,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心灵,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的效果。

二、读诗作画 ,享受画面美

人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个并不怎么被人注意或早已习以为常的景象,一旦通过画家或诗人的笔墨再现时,往往令人惊叹和神往。如倪瓒的山水画,有的只不过是几处疏林,三两处平坡;米芾的烟雨图,也无非是树林拱卫的几处山头而已。然而,画家们正是通过他们的细心观察、挖掘和精心裁剪,才使人们发现并感受到平远开阔,或烟雨濛濛之美景。

诗亦然。一个平淡无奇的野店,一旦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早行》)的佳句再现出来,就使读者进入一种寂寥而又清新的意境。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模糊的。

教师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教学时,教师可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那“绿树”、“青山”、“村舍”、“场圃”以简笔画勾勒出来,便能构成一幅简单明了而又意蕴丰富的山野村舍风景画。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寥寥几笔便可勾勒出一幅奇特壮丽而迷人的塞外风光图。

三、启发想象,领悟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历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往往只截取几个最感人的情景或景物,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

如教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时,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启发学生结合山水画的意境进行想象: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黄鹂在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享受到恬淡幽静的意境。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把“天”和“月”都人格化,既问天,又问月。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会进入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

四、仔细咀嚼,品味情感美

中国每位伟大的诗人,他们都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写诗,并终生追寻。从《诗经》开始,就有一个传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你内心之中要有真正的感动,才会通

过诗句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可结合作者的生活、写作背景进行品悟。

如教学《饮酒》(结庐在人境),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生平,清楚他是“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官。当学生吟诵、咀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时就能理解诗人不像一般的隐士标榜“出世”。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在于他无求名逐利之心。正所谓“心静,境自静”。作者曾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也特别喜爱傲霜的菊花。所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诗人在东篱旁盛开的菊花丛中劳作,无意中望见那郁郁葱葱的庐山。此时,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面对着这一自然和谐的景象,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的意趣,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南山的人和那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学生在这样细细的品味之中,不知不觉就会与诗人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又如:教学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很容易联想到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会联想到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反复吟诵,不断咀嚼,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时,一路上极为矛盾复杂的心情。

由此可见,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仔细咀嚼诗歌内容,通过审美体验,从而真正体悟诗人的情感。

美在,古诗词中无处不在。审美教育能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清新优美,鸢飞鱼跃般的生动活泼,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诗词的美育功效,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古诗词教学

感受美、品味美、享受美。学生就会逐步形成爱美的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为将来创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定稿)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

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
《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