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个误区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7: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个误区

呼和浩特市电教馆 王瑞军

摘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信息技术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各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就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环节,从学习情境创设、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反馈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一些误区,提出一些方法。

关键词:课程整合

学习情境

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教学反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信息技术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各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就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环节,对几个误区进行分析,与同行交流。

误区

一、学习情境创设虚假化

学习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通过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于具体的实际任务中,让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习得知识。若非出于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就没有必要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本质是生动的生活事件,其中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者说,学习情境既是事件,同时又是问题,但不是知识内容本身。根据知识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也意味着学习情境具有真实性,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但存在一种人为设置虚假的问题或情境的误区。比如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直线、射线和角》时,老师在导入环节利用计算机创设了小虫子从一个山洞到另一个山洞的路线选择情境,姑且不说小虫子及环境图片是否真实,其实就情境真实性而言我们可不可以从身边的环境来创设情境呢?如从某学生家到学校、从某一商场去另一商场、从某一学校去另一学校等,这样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习情境的创设首先必须把握情境的真实性,必须是学生的生活中所熟悉的情境,能够让他们很容易参与进去,而不要将创设情境异化为“虚设情境”、“虚构情境”,甚至“虚造情境”,那就陷入了误区;其次要把知识点的内容贯穿于情境的问题或任务解决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习得知识。第三不能滥用媒体情境。信息技术对创设情境有潜在的优势,但不能以媒体情境代替全部的真实情境。

误区

二、教学过程组织形式化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组织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所以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好能呈现直观形象的事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使教学过程看起来似乎更生动而设计一些讨论交流的环节,但是不注重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及时的点拔和多元互评,导致课堂氛围很活跃,但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没有实质的促进作用,这种因追求表面效果而无益于教学目标的做法实不足取。如老师在进行小学一年级语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时,在第一课时学习完生字词后,第二课时进行整体感悟课文时,老师通过课件呈现了江南风光的几幅图片,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主题是:江南风景美在哪里?为什么说江南是个鱼米乡?为什么说小竹排在画中游?整个讨论环节,老师没有在教室中实地去查看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而是自己翻看教案,五分钟后让学生小组汇报,老师直接点名,并且对学生的汇报做简单的对比后总结一下。虽然本环节的课堂教学气氛很活跃,学生也表现也很积极,但是老师没有关注学生讨论的过程,对于结果的处理太草率,使得教学过程的组织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误区

三、媒体选择盲目化

这里的媒体指的是教学媒体,即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它是指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教学媒体的选择需要在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戴尔经验之塔理论进行选择。按照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学习的经验由具体到抽象主要有三类: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各类学习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学习途径,使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有机联系。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老师存在为了使用媒体而进行教学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媒体类型选择缺乏理论化;比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教学时,老师为了给学生呈现直观形象的教学演示,用课件模拟了一个直尺度量一段线段的动画,演示很逼真,但是实际效果怎么样呢?学生通过观看屏幕演示习得的是观察的经验,而如果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拿直尺去度量线段,学生习得到的是做的经验。按照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做的经验较观察的经验更容易让人习得,所以老师是用信息技术反而把学习的难度提高了,不易让学生习得。

二是媒体内容选择缺乏科学化;教学内容应该是科学的、真实的,媒体呈现的内容也是如此。而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为了使演示或实验形象,会给学生呈现一些非科学、非真实的内容。如在进行中学物理碰撞实验的教学时,老师用FLASH动画制作工具模拟了两个小球碰撞的实验,单从动画演示我们很难发现有什么问题,但是从技术角度分析,用FLASH制作两个对象进行动作时,我们是不能设置加速度的,中间的运动只能靠软件自身动作生成,所以模拟的动画是不真实的。非常简单的作法是实地演示或用DV摄下真实实验的过程进行播放。在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时,老师利用课件呈现黄山奇石的几副风光图片,因为老师也没有去看过黄山风光,所以几幅图片中出现了并非黄山的风光,显然老师给学生传达了不真实的内容。

误区

四、教学反馈单一化 教学反馈是为了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策略等。因而,教学反馈的设计就要注意实效性和高效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学反馈主要体现在形成性评价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媒体本身对于学习者的反馈。老师对于学生的反馈,应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给予不同的反馈: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老师应及时给予鼓励性反馈,适时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对于回答错误或有缺陷的学生,老师应根据情况给予学生帮助性反馈,以纠正其错误的思路或想法。课件中的反馈也应如此,对于学生的不同反应给予不同的反馈。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时,往往存在单一反馈正确或根本没有反馈的问题,给教学带来一些不便。在一节英语课中,老师利用课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进行连线找单词的同义词的活动。由于老师在课件中提前只设计了一种正确的连接方式,所以在学生进行回答时,对于学生回答不正确课件不能给予相应的反馈,老师也不敢轻易点击课件,只能用语言来表述,阐明正确的答案后,最后再点击出示正确的连接方式。或者有的老师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直接通过课件演示正确的答案去纠正,学生的错误是怎么形成的,老师没有去深究,这样直接呈现正确的答案来校正学生的方法是很难让学生从错误的思路扭转回来的,正确的方法应是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其错误的原因,逐步让学生的思路校正过来。至于那些没有反馈的课件则只能靠老师的言语讲授去补充了,没有体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也没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必将不断突显,如何把握正确的指导方向,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潜在的优势,是我们一线老师和教育研究者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以上是笔者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培训和实践中总结的一些个人看法,愿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参考资料:

1、中央电教馆组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赵蒙成.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DB].http://www.daodoc.com .2007

4、田振清主编.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测试(教学人员初级)辅导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见误区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结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个误区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个误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