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听霍文丽老师课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4 09:45: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听霍文丽老师《抽屉原理》课后反思

北营房学区苗家营小学

王霞

抽屉原理是六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虽然我没有教过,但通过听霍文丽老师的示范课,我收获很大,觉得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首先,“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霍文丽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做公开课,让学生带着对知识的好奇和对新老师的好奇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

其次,通过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第三,整个课堂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节奏都把握的很好,从导入到探究新知到解释应用都顺畅自然,展现了自身的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并体现出对教材的理解和领悟,备课充分。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同时,我也从中收获,反思到以下几点:

一、对于一节课而言,我们要从《新课标》的角度解读文本,掌握标准;从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了解编排的意图;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做到充分的预设。这样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不管在教学中碰到什么情况,都能围绕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处理,将被动化为主动。

二、在进行“4支笔放进3个杯子”的问题教学时,学生在解决了“4支笔放进3个杯子”的问题以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把5支放进4个杯子,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支笔,为什么?如果把6支笔放进5个杯子,结果是否一样呢?把7支笔放进6个杯子呢?把10支笔放进9个杯子呢?把100支笔放进99个杯子呢?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笔数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支笔。接着,可以继续提问:如果要放的笔数比杯子的数量多2,多3,多4呢?引导学生发现:只要笔数比杯子的数量多,这个结论都是成立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三、由于数据较小,学生用分解数的方法较直观、简单,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由于枚举的方法毕竟受到数据大小的限制,在解决“4支笔放进3个杯子”的问题时,随着笔的支数的增多,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把笔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杯子,看每个杯子能分到多少支笔,剩下的笔不管放到哪个杯子,总有一个杯子比平均分得的支数多1支。强调先尽量多地“平均分”,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再进行后面环节,用“有余数除法”这一数学形式表示出来时,学生就更容易直击重点,理解并掌握。

四、在教学例2时,可以将出示题目改为: 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11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这样学生得到的结果会更加直观,如下:

5本 2个 2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3本书) 7本 2个 3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4本书) 9本 2个 4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5本书) 11本 2个 5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6本书) 那么,2本、3本、4本、5本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回答并完成除法算式,如下:

5÷2=2本„„1本(商加1得到3本) 7÷2=3本„„1本(商加1得到4本) 9÷2=4本„„1本(商加1得到5本) 11÷2=5本„„1本(商加1得到6本) 通过观察,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有序中发现规律,然后再验证这一规律,广泛举例应用,化知识为内能。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课堂中,很多因素或是细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我觉得多思考、多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帮助我们提高,以上想法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

13、

5、14

听林丽老师课有感

听王文丽老师观摩课有感

听黄丽君老师课有感

听陈丽云课体会

听评课反思

耿文丽 老师家风家教

听窦老师课心得

听窦桂梅老师课有感

听徐老师课有感

听田丽霞老师报告心得.

听霍文丽老师课反思
《听霍文丽老师课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