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们已经走不回去了

发布时间:2020-03-02 11:15: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们已经走不回去了——台湾教师《论孝》听课后感

话还得从3月29号晚上三位专家的讲座谈起。主办方的一位负责人做主持,他有句话被我记下来了。“我们的学生太傲慢了,傲慢得不知道今天说了些什么?他们不懂经典。”我想他的意思可能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经典的质疑,与教师思维的交锋。

学生的确没有对我们的经典顶礼膜拜,也没有对我们的先贤五体投地。北京四中于鸿雁老师讲《孔子的为人》时问学生:“你愿不愿意做孔子这样的人?”学生说不愿意,理由是不自由,太伪善。

不懂经典,是的。孩子们不懂,我也不懂,听课的不少人也没有几个国学底子深厚。我的底子坦白了就只有初中48篇文言文加60首古诗词,算不算国学我还不清楚。如果不是到中学教了几年语文,我还会更差。然而台湾老师似乎没有这样板起面孔训人。

请听台湾易理玉老师的导入。

师:你们学校建校多少年了?(明知故问,唠嗑,拉近关系,拉近师生之间关系,拉近长沙一中与台北女中的关系。)

师: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自己身世,先父期望,让学生感觉到两岸同宗同源,感受到台湾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教师语言之甜,让人想起《爸爸去哪儿》里面的小小志)

接下来应该是我理解的新授,内容是《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上的第四节《论孝》所选的《论语》七则。

第一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第一关,关于“二十四孝”的抢答,答对者有奖品。交流时问:如果要你这样,你能做得到吗?

那你能做到哪些? 谈父母生日。

2、第二关,“耳提面命”——妈妈的唠叨话。 分组写妈妈唠叨的什么,小组统计,看谁记得多。

交流时不选最多也不选最少的,说是符合儒家中庸思想。 交流后听学生的感受。

英文歌曲欣赏《妈妈的唠叨》。(材料新颖,学生、听课者都被逗乐了,教者也是笑得很甜,整个会场充满了快乐的笑声。)

接下来是爸爸的唠叨。 交流时让写得最多的组说。 交流后学生发言谈感受。有一个学生的发言我记忆深刻:不纠结的父母不是父母。

今年奥斯卡主持人脱口秀《爸爸的唠叨》,笑爆全场。

老师语文风趣幽默,如“医生、老师、律师都要持证上岗,当爸爸妈妈要证吗?”“不要证也可以做爸爸妈妈也!”

说文解字。出示“孝”的各种文字,强调“老”在“子”上。 图片:襁褓提(xi)。括号里的字一直没看到,到现在也没查到。图片是网络上台湾一男子背、抱母亲去医院的走红照片。

《诗经 蓼莪》诵读。

第二则:孟懿子问孝。 诵读,抓关键词——无违。

结合诗经《墉风 相鼠》,抓关键词“礼”,并教育学生,内在确立,外在自然(我理解的就是内心如果认为该这么做,生活中就会很自然地这样做,也不会在意他人的看法。北京四中老师面临的困境——后教师问喜不喜欢与孔子这样的人交朋友学生也不太愿意——在这里豁然开朗,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了老师的教育,再也没有挑战老师叛逆——高中学生也怕糖衣炮弹。)

第三则:孟武伯问孝。 怎么翻译,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台湾教材不同于大陆教材那么有权威性,有异议的地方教材都批注出来,教师与学生也在这些方面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孝经》补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三国演义》补充: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夏侯惇 《封神》补充:哪咤自毁并不是孝。

第四则:子游问孝 抓关键词“敬”。

第五则:子夏问孝

抓关键词:色难。谁的脸色? 讨论。 师:自己对父母的担心可不可以表现在脸上?自己不高兴的脸色可不可以让父母看到?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可不可以让父母知道?

学生发言表示可以,并说明理由。(又感到了观念的碰撞)

师赞同,说关于同事的一个真实故事:妈妈与妻子吵架,站在哪一边?同事妈妈感人的话:儿子,站在妻子那边吧,我们吵架了还是母子,可与妻子吵了之后就不一定是夫妻了。化作春泥更护花呀,天底下没有人能像父母一样对我们好!

报答:行养、食养、色养

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师谈当今有些人照顾宠物比照顾父母还尽心。

第六则: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师: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否同意? 台湾新拍广告(劳而不怨)。

一学生忍不住谈他读到的《意林》上的故事。 师:最爱我们的人我们不爱,还爱谁呢?

第六则:曾子有疾

MV视频欣赏:台湾学生作业《曾子主场秀》,学生的制作相当不错。

作业:爱要让他(她)知道,把爸妈为你做的什么用纸记下来,坚持两周。

冲着台湾教师来到长沙,听完觉得不虚此行,被课堂吸引、冲击,被传统打动、感染,易理玉老师“孝”的现代化,像于丹的百家讲坛一样,让人喝一碗心灵的鸡汤。教学设计、言语之间,无不透露着教师深厚的国学底子,真如专家点评的那样:功夫在课外!

走出课堂,回到学校,我还是原来那个我,我们学校的孩子还是原来的那些孩子。礼已崩,乐以坏,离经叛道的事我们早已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这不正突显了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了吗?

可是,就在课堂内,四大名校的孩子们不是与教师与先贤有着激烈的思想冲突吗?授课大厅里,不是每场都上演着听课者抢座位、占座位的文化传统吗?易老师如果没有用那些声光影的现代元素迷住学生、迷住听课教师、迷住点评专家,她能获得这样的认可吗?到会的“论语”专家的国学底子不比易老师深吗?为什么他的讲座我睡着了呢?

我并不反对推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相反,在国人没有信仰的今天——如果说有那也只有钱权的信仰——让我们信仰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真有那么大的魅力吗?不是在易老师答教师问环节中,就有老师提出:传统文化能让中日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吗?传统文化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吗?

传统文化解决不了我们如此之多的社会问题,况且批判继承的思想已深入大多数中国人的内心,更何况还是电视、网络大行其道的今天 。多元、共和、民主才是时代的主流,董仲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所以,我们真的已经走不回去了。

我们已经奋斗

缅怀那个已经远去了的冬天散文

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女人不回信息

走,我们去秋游

走,我们去植树

《走,我们植树去》

走,我们去植树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

我们的星空哪儿去了心情日记

我们已经走不回去了
《我们已经走不回去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