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

发布时间:2020-03-03 21:51: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2 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

表达技巧鉴赏

句子以及材料的作用

复习目标:

分析类命题——如何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技巧鉴赏)

教学环节: 表达技巧:

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艺术手段。 该题型题干的一般表述方式:

(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 (2)作者是如何写„„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一.典型例题 :(天津卷)

敦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

答: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二.应试对策:两个结合---三个步骤--- 四个切入

(一) 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是指鉴赏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要明确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如 :09年江苏《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答:

1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个结合是指答鉴赏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泳。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如 :09年全国二《岳桦》第17题: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第一问(2分):

①拟人;②比喻。

第二问(4分):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二) 三个步骤

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明确概念”,就是说首先要明确这段话(或文章)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具体解释”,则是指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阐述这一手法是如何在文中运用的;最后,还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价值、意义或好处。

(三)四个切入

“明确概念”中艺术手法大致上可以从四个角度切入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语言辞格:

1、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

2、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

3、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表达方式:

1)叙述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

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人称运用:人称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

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例

1、(06辽宁卷)>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答案中“将批判对象拟人化”“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是“面”,“质问之势”“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是“点”。

以下各题的答案均是从“点”和“面”两方面来组织的 4.文章章法:

(1)句段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 (2)头尾作用:①开门见山,②欲扬先抑,③感情升华, ④主题深化,⑤言有尽而意无穷。

1、句段的作用

如果所问的句段处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2、结尾作用:

如果问文中结尾句段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4、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写上: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在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踩分点。

06全国一《阳光的香味》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1)渲染了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

(2)表现了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

(3)与下文晒稻谷、农夫决心务农等内容前后呼应 例3.(06年山东)>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

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教学重点二

文学作品阅读中有许多模糊性的试题,该怎样下手作答?

这主要指的是鉴赏性的试题。

有的题目有明确的指向,如江苏07年>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耍链费胳臂,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答:

但是,有的题目却似乎问得模糊,例如: 1.江苏07年《麦天》第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

2.浙江07年《泰山之恩》第20题: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答:

3.2007年全国卷一《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第五段文字是: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答:

4.2006年天津卷《造心》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

答: 5.2007年浙江卷《泰山之恩》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 答:

三.答题对策: 对这种试题,一定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问题。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指的是人称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1. 人称运用: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相似之处,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象征具有一定的比喻性,但又比一般的比喻内容更深广,更有概括性。 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可分为正衬和反衬。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烘云托月,相得益彰。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渲染和衬托是有区别的:渲染在手对粟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不过二者也有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像;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像。

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外形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联想、想像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或行文前后勾连,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4.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要十分重视修辞问题,修辞问题又很重要,又好把握。既直接考,也在许多鉴赏题中用得上。

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比喻、夸张、比拟、接代、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修辞手法,加上设问、反问夸张和引用,如果分类认识的话,其情况如下: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鉴赏作品语言,也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②惟妙惟肖: ③体物入微: 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 ⑦意在言外: 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学生掌握了这些,答题时就能多角度审视,就会往那些方面想,就会有某种发现。答题时尽可能根据要求答题,把最有把握的写出来。

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 教案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教案 五

现代文阅读教案09散文探究

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

《光阴》现代文散文阅读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完美版)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学案 五

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
《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