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现代文阅读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0:58: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现代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文学作品文章及其阅读题的特点

2 掌握文学作品文章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文学作品文章阅读题解题方法 2.小说、散文文体鉴赏区别 三.教学方法

导练法

四.教学课时

5课时

掌握现代文阅读答题的要领(粗略)

1、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2、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遵路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3、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5、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去年考纲提出的是“善于筛选并提取信息”,今年把“提取”改成了“整合”。“提取”是把问卷中的话抄下来填在答卷上就可以了,“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

6、识破干扰项的各种手法。有不少的选择题用排除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为什么不选这个。选择题中往往有一个“陷井”,是同学们容易选错的,同学们就要学会反干扰,挑出这个干扰项。教师出干扰项最多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⑴无中生有。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⑵主次颠倒。次要的变成主要的⑶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明明是将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是这件事;

⑷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

同学们可以结合以上这些手法自己做下总结,认识出题老师的干扰手法,对于同学们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7、回答主观性命题要攻克2个难关。一是读不到位,二是词不达意,这两个“不”是同学们正确回答主观题的“拦路虎”。

8、注意开放性题目中的限制和要求。开放性题目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而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同学们一定要了解题目在什么范围内是开放的,它的考点是什么。

概括题的答题思路(细说)

先看下面一道现代文概括题的答题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竹思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恭,\"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也有不拿竹子善待的文人,譬如杜甫先生,他有名句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竹给予如此恶谥,而且还要动一番手脚下决心\"斩\"之伐之,也是破天荒的事,杜甫为何如此憎恨\"恶竹\",不得而知,但他在成都的草堂前不乏修竹若干,或许是后人代植的吧?

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立,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末梢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

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每根竹子的某一层竹节上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岔的,便是母竹,不分岔者,则为公竹。

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走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英国《泰晤士报》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

杜甫曾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像他老人家要斩恶竹一样,这两句名诗无意印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

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儿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竹海里听竹,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刻,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个字,权当做一剂清凉解暑散吧„„

问题:文章标题为\"竹思\",请分条列举由翠竹引发的作者的思考?

解答这样的问题,首先得审清题干的要求和答题方向。题目问的是由竹子引发的思考,那就肯定得用文中的议论句来回答,而且这些议论句还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方面的要求:1.必须是与竹子有关的议论,2.必须是带有总结性(结论性)的议论,3.比较是作者独特的、别人没有过的议论。

接下来就可以把文中的议论句都找出来,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文中的议论句比较多,大体上大概有以下这些: •1.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

•2.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恭。

•3.“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4.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 •5.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6.也有不拿竹子善待的文人,譬如杜甫先生,他有名句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竹给予如此恶谥,而且还要动一番手脚下决心“斩”之伐之,也是破天荒的事。

•7.杜甫为何如此憎恨“恶竹”,不得而知,但他在成都的草堂前不乏修竹若干,或许是后人代植的吧?

•8.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9.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10.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

•11.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12.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

•13.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

•14.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

•15.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16.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17.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儿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18.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19.竹海里听竹,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20.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

那么多的议论显然不可能都用来作答案,那就得根据上面三方面的要求对这些议论进行仔细分析,然后筛选出重要的、有用的信息。11与竹子无关,很容易删除。

4、

5、

6、7是用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文人与竹子的关系,不属于总结性议论,也应删除。

15、16是具体描述蜀南竹子的自由生长情况,其实根本不是议论,当然更应该删除。

3、

10、

12、18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作者的思考,更不是他特有的思考,也该排除。13是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当然也不是作者的思考。

8、9是作者的联想,想象到自己身处竹海深处时会出现的情景,也应该删去。经过这样的筛选以后,剩下来的就只有那么几句,这几句就可以作为这道问答题的答案的大致内容。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该拿文中现成的句子来作问题的答案。最后还有整合重组的一步。

1、2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在一起,作为一项思考来处理;

19、20都是竹海里听竹时的感受,也应该合在一起。根据

15、17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没有为竹子失去关爱而感到遗憾的意思,而是表明竹子失去了关爱却获得了自由,是在为竹子的自由唱赞歌,因此不能答成“竹子失去了关爱”或“竹子为自由付出了代价”。

经过上述几步,最后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①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或“中国文人与竹子关系密切”)•②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他们能倾听天籁。•③蜀南竹海里的竹子失去了爱抚,却得到了自由。•④竹海里听竹,是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一种机缘和身心的洗濯。

通过上面的分析阐述,我们可以知道,现代文概括题的大致答题思路和步骤:

(一)审查题干,

(二)搜寻内容,

(三)筛选信息,

(四)整合重组。

高考与小说鉴赏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之一,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语文》都没有具体地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体裁进行说明和要求,而是概括地提出“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涉及到文学作品的具体要求只有两句话:“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他方面都与一般文章的要求一样,从词句理解、结构思路、内容中心、观点主题、推断想像等角度提出能力层级要求。由于考试命题的各种局限性,关于文学作品,除了对诗歌、散文进行过考查外,基本上没有对小说和戏剧文学作品进行过考查,但这不等于说没有考查的可能性,近两年来,在高考复习当中,关于第II卷现代文阅读以小说为命题材料的猜测和呼声很高,面对高中新教材文学作品已占到全部课文总量60%的状况,文学作品的考查不会局限于诗歌散文这样一种局面,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将是打破这种片面考查局面的首选对象。由于高考试卷阅读材料受字数的限制,1000字左右的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另外,篇幅较长的小说,则可能截取某一个片断、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考查材料的选材范围,通常应是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更是命题人选材的重点。当然,古代白话小说中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也有可能被节选作为命题材料。

小说的三要素

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这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小说鉴赏和高考命题选材的对象一般就是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鉴赏和命题的着眼点,也必然主要集中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线索、表现手法和语言等相关的几个方面。进行小说鉴赏就是要学会如何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弄清人物活动的环境、提炼小说表现的主题,品味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 【鉴赏基本方法】 

一、理清情节线索

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如《想讨一本书》就是通过“讨书”“买书”这两个事件反映出方先生不读书又强装斯文儒雅的性格特征的,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贫乏这个矛盾也是在“讨书→买书→碰壁”这个情节中得以展现的。要分析情节,先要抓线索,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线索的贯穿。《想讨一本书》这篇文章就是以“书”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就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文章可以以事物为线索,也可以以感情或心理活动为线索。如巴金的《灯》开头是“窒闷”,中间有“心渐渐安定”“呼吸也畅快了许多”,结尾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抓住了这些,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就得到了整体把握。其次抓时空变化(或情节发展脉络)。例如阅读鲁迅的《祝福》,抓住祥林嫂几次来鲁镇的不同时空及其肖像言行的变化,就可以较准确地把握全文的情节和思路,进而把握祥林嫂被封建礼教一步步摧垮的深刻主题。当然,与分析情节有关的还要看选材、组材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是否自然恰切等。 

二、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概括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像和合理的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达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所以,小说的世界,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的世界,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阅读中钻牛角尖。评价人物,只有从事件本身来评价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切忌带先入为主的主观色彩,也要避免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的泛泛而谈。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需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气氛、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等。如高尔基的《母亲》一文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有侧面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的,有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的,有通过动作表情描写反映心理活动的。莫泊桑的《项链》在心理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写玛蒂尔德看到舞会请帖时,既急切盼望出席舞会,又没有合适的服饰,那种焦急、懊恼、悔恨的复杂心理,就刻画得惟妙惟肖。细节描写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人物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细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这“细”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其二,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入微的。另外,细节应当是典型的,能以一当十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人物性格。如《变色龙》里写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独白和人物对白的描写。人物语言描写要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即在用词、语气、表达方式上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思想修养、职业身份、内心世界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描写人物的独白、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如孔乙己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打上了封建读书人的鲜明烙印;而咸亨酒店掌柜重复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也打上了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的鲜明烙印。多种描写手段集中而精彩表现出来的作品还要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出场的那段场面描写。对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语言描写,“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周围人物的肃整和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的对比描写,先哭后笑、转悲为喜、又是打量又是抹泪等综合运用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把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必须分析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

三、了解环境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很多作品所浸含着的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如《药》中对愚昧麻木的民众的描写,正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反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四、把握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实际就是作者通过各种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要感奋人、激励人、愉悦人,使人从中得到教益,所以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于主要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在心理印象小说中,主要人物是特定环境的主要感受者和由此产生的特定心理的主要反映者。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往往具有对特定社会环境客观认识的普遍价值,是作品的主题所在。所以,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透彻了,作品的主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五、品味作品的语言 阅读小说要充分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量。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语言叙事描景,展开情节;更要分析它怎样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而且小说运用各种写作方法结构篇章,也都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分析写作方法和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也都和分析语言的表现力量融合在一起,不能割裂。因而,把握小说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并且具体分析它的表现力量,是深刻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小说中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对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地说,叙述要简明、流畅,描写要生动、形象,抒情要真切、感人,议论要精确、深刻。品味语言要做到:①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叙述语言是如何构成一篇和谐完美的整体的;②充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③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④学会正确审视作家的艺术语言,正确评价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

六、欣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技巧”指文学技巧。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技能;它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②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③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④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⑤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解答小说鉴赏题目的常用的方法有:

1.引述。指题目的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个词语、短语或句子,只要把原文引述下来,写在规定的答案处就行了。如填空题。

2.整合。就是在弄懂题意的基础上,先确定答题的范围,再筛选出相关的语言信息,然后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的语意信息实施重组。如《佛假》的第22题。 3.概括。是指学生根据题意,确定了答题的范围,但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语言作答,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如《佛假》的第21题。

4.推断。就是在答题时,充分运用材料信息,从一定角度切入选项,从而推断出准确答案。如《佛假》的第23题。

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

初一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开课教案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