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第四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23:59: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最美乡村春潮涌 风劲扬帆正当时

----婺源县2010年度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婺源县,地处赣东北,与皖、浙两省交界,土地面积2947平方公里。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2010年,婺源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项目为抓手,以文化、生态优势为支撑,突出抓好旅游业、低碳工业、生态农业,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0年度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目标,发展特色产业,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7.7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完成4.32亿元,比上年净增1亿元,增幅达30.9%。收入结构日趋合理,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87.5%,高于省、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乡镇经济不断壮大, 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乡镇6个,过亿元乡镇1个。

二是旅游产业提质提速取得实效。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婺源旅游综合服务

区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国际大酒店对外开张营业,裕和颐园度假酒店基本完工,水印长滩休闲度假酒店、国际赛车场、朱子龙尾砚文化园等一批旅游大项目有序推进,江岭、篁岭、五龙源、鸳鸯湖、洪村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景区品位大为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启动了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出台了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标准,倡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实行标准化服务。完善了旅游接待应急机制,加强了旅游秩序整治,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促进了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积极开展旅游推介和展演活动,在全国两会期间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赠发人民画报婺源特刊,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农民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2010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美丽乡村、梦里老家”婺源旅游品牌推广荣获江西省旅游创意奖,婺源旅游线路被列入中国世博官方旅游推荐精品线路。全年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33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增幅分别达到10%、15%和37.7%。

三是低碳工业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工业项目顺利推进。茶浓缩汁及茶粉深加工、新大泽藻类保健品、统一矿泉水、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有机硅等一批大项目顺利签约;中呈光电单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组件、创盛电子绿碳化硅微粉、胜利塑胶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年内顺利建成投产;州际公司863电子芯片项目进行了试产;完成了游山水泥公司淘汰落后产能和沃尔顿陶瓷、百源木业三个国家补助技改项目。“一园两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县工业园区二期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基本完成主体

工程,园区建成面积拓展到3.69平方公里,被列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试点;新引进入园项目13个,入园企业达8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亿元,增长50%。太白、镇头两个工业集中发展小区建设开始启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3亿元,上交税金达1.22亿元,增幅分别达到28.4%、40%和27.9%;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2家,总数达8家,新增税收过千万元企业5 家,总数达9家。

四是生态农业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27万亩,总产达10.9万吨。茶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实施了万亩标准化良种茶园改造、茶叶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等项目,启动了婺源绿茶出口加工区建设,全年加工贸易量达2.6万吨,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成为中国绿茶出口第一县,婺源绿茶荣获“江西绿茶特别金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总数达97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8家,联系带动农户3.66万户,实现产值4.47亿元。

二、注重科学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一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年争取到国家支持项目42个,到位无偿资金1.03亿元。包装储备各类项目200余个,其中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专项规划项目22个,列入“市双千工程”项目55个。积极破解“用地、拆迁、融资”三大难题,获批建设用地603亩,拆迁房屋10.5万平方米,新增政府性融资

1.8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15个,完成投资18.5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度同比提高38%和80%,其中国家重点工程合福铁路建设全线动工。

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继续推行了招商引资风险保证金制度,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重大项目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104个,实际进资14.4亿元,增长30.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进资4.36亿元,增长106.6%,5000万元以上项目9个,实际进资10.14亿元,增长39.3%,两项指标增幅列全市前茅。新批外资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2397万美元,增长22%。新批外贸自营出口企业5家,实现外贸出口5560万美元,增长95.2%。

三是城镇化建设阔步前进。按照以县城为核心,示范镇为骨架,一般乡镇和生态景观村为基础的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了“一个中心、三个副中心、一百个生态景观村”的三级城镇框架体系。完成了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火车站片区、旅游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规的评审工作,千年古城保护区武营、宝婺两个广场,行政新区路网和文化广场北侧整体开发项目平稳推进,自来水厂异地改扩建、城东安置区、星江湿地公园、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基本完工,全年完成城镇化建设投入22.2亿元。启动了江湾省级示范镇、清华和赋春两个市级示范镇及107个生态景观村建设。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获全市综合先进。对全县355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乡村环境

不断优化。

四是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年来,围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建设,先后在香港、厦门、北京、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组织开展了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推介活动,成功争取到CCTV中国年度品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等国字号金字招牌8块,江西省园林县城、全省双拥模范县等省级招牌5块。“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已成为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国际品牌。

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关注民生,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民生保障持续增强。全年投入民生工程的财政资金2.0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1.4%;民生工程八个方面的78件实事全面落实。新增城镇就业6728人,城镇就业率达96.5%,“零就业家庭”安置率为10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突破亿元大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参保人数达18.76万人,3.56万名年满60周岁老人领取养老金2345万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建廉租住房220套,9.71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程扎实推进。

二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深入开展。教育体育工作再创佳绩,接受省政府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荣获优秀等次。成功举办了建国以来的全县首届运动会,承办了

全省第四届县(市、区)田径运动会,组队参加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夺得金牌二块、铜牌一块,被省体育局推荐申报为“全国群众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编制了《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县中医院建成投入使用。计生优质服务工程扎实推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社会形势保持和谐稳定。深入开展了县领导大接访和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群体访、越级访、重复访明显下降。坚持预防为主、防打结合,有效遏制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继续加强法制工作,“五五”普法顺利验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安全感指数排在全省前列、全市前茅。

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从大环境上看,婺源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京福高铁、九景衢铁路以及景婺常高速公路浙江段、上饶至德兴、德兴至南昌高速公路的建设,为我县更好地发挥生态、资源、区位优势,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断提升在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二、从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优势叠加的后劲更加明显,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依然突出。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婺源县情的发展路子,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环境更加优良、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支撑婺源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仍然不多,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土地、资金、用工、物流等瓶颈问题比较突出,生态与文化的保护压力较大等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未来经济的发展,削减了我们的竞争优势。

三、从区域竞争的角度看,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不断增强,但争先进位的压力更加巨大。在全省、全市的竞争格局中,婺源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优势,“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影响力也愈来愈大,县域经济的后发优势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十分清醒地看到,纵向比,我们有大的进步;横向比,从省、市排位来看,我们的差距更大,可谓是前有标兵,后无追兵。此外,我们不仅发展的基数小,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这给婺源在未来的区域竞争格局中形成更大的压力。

今后的发展思路与措施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婺源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的战略目标,紧

紧抓住旅游产业这个经济工作的中心,坚定不移地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以茶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低碳工业,积极稳妥地发展以徽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努力建设生态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婺源。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婺源发展的第一推手,千方百计引项目、争项目。精心做好项目可研、环评、规划等前期工作,策划包装好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项目。建立健全项目争取激励机制,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沟通衔接,及时掌握政策信息,主动搞好项目对接,用足、用好、用活各类政策、品牌和资源优势,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继续实行县领导负责制、部门跟踪服务制,抓好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等各个环节的落实,切实解决好资金配套、征地拆迁等瓶颈制约。

二、坚持把产业提升作为推动婺源发展的根本支撑,千方百计调结构、促转型。在旅游产业上,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和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为契机,着力推进旅游综合服务区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创评5A级景区,全力推动我县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养生会展型转变。在低碳工业上,坚持“项目带动、园区聚集”,错位发展工业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县工业园区和镇头、太白两个工业小区的“一园两区”发展格局。注重加快新能源材料、机械电子、绿色食品、旅游商品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在生态农业上,突出做强茶叶产业,精心抓好优势品牌农业,着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争创全国

第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在文化产业上,编制好《婺源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系列扶持性的政策措施,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为平台,充分挖掘弘扬婺源乡村民俗文化,朱熹、詹天佑等名人文化,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动漫影视制作等产业,努力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

三、坚持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推动婺源发展的重要载体,千方百计塑亮点、提品位。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大力推进县城环城公路和六大片区建设,推动县城中心城区扩容升级。扎实推进江湾和清华、赋春示范镇建设,并以点带面努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集镇和107个生态景观村。推动城乡管理向“精细化标准”迈进,不断创新城市经营管理机制。全力支持配合京福、九景衢铁路建设,继续加大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内外通达水平。继续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探索生态保护新机制,争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县品牌。

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婺源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千方百计增活力、强后劲。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国有农垦企业改革以及乡镇机构、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有效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坚持提升开放水平。依托环境优势和旅游目的地效应,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会所经济。继续推行和完善产业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

五、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婺源发展的落脚点,千方百计促和谐、保稳定。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

强待就业人群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切实提高城乡养老、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全信访工作和群众工作机制。健全和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中共婺源县委书记:林显君 婺源县人民政府县长:贺瑞虎

县域经济发展成稿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报告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讲解

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第四稿)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第四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