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321”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3 05:17: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321”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羊昌乡探索党员创业带富工作

羊昌乡是1992年“撤并建”后新建的布依族、苗族乡,是平坝县仅有的两个少数名族乡之一,其经济、文化相对滞后,交通、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全乡475名农村党员中,50岁以上的269名,初中以下学历的281名,贫困党员134名,分别占总数的57%、59%、28%,由于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偏旧,致富本领偏低,带富能力偏弱,与农民群众要求发展和致富的矛盾日显突出。与此同时,一批有经济头脑、有科技知识、有进取精神的农村能人积极投身致富奔小康的主战场,成为农村先进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的直接传播者、具体实施者和典型示范者。为此,羊昌乡党委积极探索,推出了以“321” 工作机制(即:把农村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机制;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机制;支部结对共建,党员结对帮扶的“联帮”机制)为载体的选人育人用人新机制,不断为党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激发党员队伍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深化认识,奠定基础

1、“三培养”激活源头。“三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能人中培养党员是“三培养”机制的基础环节,是激活党员队伍的“源头”。我乡坚持把培养能人党员与实践“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创先争优、践行宗旨等工作有

机结合,同步实施,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常抓不懈的工作运行机制。立足实际,根据能人队伍和党员队伍的现状,认真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积极盘活乡土人才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在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能人中发展党员;对优秀农村能人和能人党员实行挂牌管理,接受群众监督,使他们既有荣誉感又有约束力,充分激活源头,为发展党员蓄备力量,解决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

2、“双带”提升党员素质。“三培养”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提高了党员的致富能力,“双带”增强了他们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掀起了创先争优的热潮,以最直观、最有效、最生动的方式,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帮助群众赚,由“喊破嗓子”向“做出样子”转变,形成了头雁领着群雁飞的格局,树立了农村党员的新形象,建立了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如:昌河村的支部书记陈发金在品种繁育与提纯、机械孵化技术操作、牧草种植加工及饲料调配等方面均有较好技术,发展平坝灰鹅种鹅近千羽,年提供鹅苗近20000只。他依靠在远程教育上学到的养殖技术和实践中摸索的经验,带领30余户发展平坝灰鹅养殖,真正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

3、“联帮”搭建致富平台。为推动全乡工作全面进展,乡党委积极搭建先富帮后富,党员带群众共同致富平台,大力实施“支部结对共建、党员结对帮扶”活动,按照“缺什么、帮什么、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涉农部门帮专业村”的原则,

采取机关支部与农村支部、机关党员与农村党员“一对

一、一对多”的结对方式,认真开展“四个一”活动(帮助农村支部找到一个发展路子、一个主攻产业、帮助农户找到一个致富门路、为群众办一件好事实事),把帮扶情况作为支部年终考评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村里还有几户农户没有参加优质米生产合作社,我们赶快到家里宣传发动,要不然就跟不上趟了”。一大早,黄土桥村村委会主任艾英久就骑着摩托车入村了。现在,全乡党员群众思考发展抓发展的多了,无所事事混日子的少了,主动为群众服务的多了,被动应付的少了,无私奉献的多了,追名逐利的少了,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通过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党员结对帮扶”活动,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培养,注重引导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针对农村能人种类多、数量少,采用传统技术的多、科技含量少,推广应用的多、试验创新的少,实践经验多、理论知识少的“四多四少”状况,制定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依托党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一村一大”工程,采取邀请专家授课、电教培训、远程教育、基地示范、现场观摩等形式,增强农村能人的“造血”功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2、注重引导,滚动培养。“要进党支部,一要好觉悟,二要先致富,三要带好路,四要服好务”成为农村能人的共识,为保证发展能人党员的质量,始终坚持标准,对思想政治觉悟高、富

有开拓进取精神、乐于奉献的农村能人及时纳入组织视野,加强交流沟通,掌握思想动态,积极进行引导,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近三年来,全乡有116名能人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能人党员49名,58名农村能人党员被列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47名能人党员进入村级“两委”班子。如:云头村刘文行利用外出务工学到的知识,回乡后兴办采石场,热心公益事业,并受到群众拥护,现已被推选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昌河村刘辉利用在长期在北京务工办公司并带领本村300余名青年外出务工,捐款硬化寨内道路,积极主动向流动党员管理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为党员后,更加心系家乡发展,为家乡协调了380余万元的供水项目。

三、完善机制,挖掘潜力

1、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能人、能人联系农户制度。一是乡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每人联系2—3名农村能人,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联系、交心谈心等形式,及时掌握能人的所需所怨所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行动态跟踪管理服务。二是能人联系本村的10到15户农户,通过传播政策、传递信息、传授经验等方式,每月联系走访农户两次以上,月底将情况反馈给村支部,由支部将情况填写在家庭卡片上,动态记录农户的转变过程。三是开展“心系基层、服务群众、关爱家乡,三级联动,共促发展”活动,重点对在任、离任村干部、各类人才,羊昌乡在外工作人员、近三年新发展的党员和后备干部以及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群众进行走访。走访过程中与对象建立联系卡,搭建沟通联系、宣传问计、监督管理、维护稳定平台。倡导和动员羊昌在外工作人员、在乡工作人员和村级致富能人有力出力,有钱

出钱,有主意出主意,有项目争项目,进一步集中智慧和力量建设服务家乡建设,形成“人人想家乡,人人为家乡,家乡建设靠大家”的共谋发展格局。

2、建立无职能人党员“设岗定责”制度。针对农村无职能人党员缺乏发挥作用的舞台的问题,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合理设岗、职责定岗、挂牌上岗、公示明岗、引导履岗、考核评岗”的程序,在全乡12个行政村开展无职能人党员“设岗定责”,推行目标管理,使无职能人党员“无职”变“有责”,“无位”变“有为”,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细胞”,焕发了无职能人党员的活力。

3、推行挂村工作组――村两委――党员(能人)--挂村人员“互评”制。对村两委、党员(能人)、挂村工作组、挂村人员的考评,实行“上评下、下评上、上下互评”,加强干部群众间的监督,增加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21”工作机制充分挖掘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内在潜力。一是创新了基层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的方式。“321”使党组织将一大批发展农村经济的先进分子团结和凝聚在自己周围,随时了解和掌握生产、经营、流通的信息,取得了领导发展农村经济的发言权和主动权,从而形成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互相促进、互相支撑的良好局面,使基层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进一步确立了“代表”资格,提升了“代表”水平,增强了“代表”能力。二是优化了党员队伍结构。“321”为农村党员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有效地解决农村党员队伍的“三偏”问题,实现了从有人办事到有能人办大事的转变,优化了党员队伍结构。三是拓宽了产业发展的空间。“321”使农村能人党员成为运用科技

的“示范人”,发展经济的“规划人”,调整结构的“经纪人”,生产经营的“服务人”和利益风险的“保护人”,打造了一支发展农村经济的“精锐部队”,形成了“公司+协会+能人党员+农户”、“能人党员+基地+农户”、能人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构建了以能人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基地为依托的发展新格局,使乡、村两级的经济发展思路通过能人带动迅速得以体现和落实。目前,全乡优质米生产订单2000亩,玉米高产示范1500亩、白沙枇杷示范220亩、大葱示范50亩、速生蔬菜示范1000亩、辣椒示范250亩、精品西瓜示范400亩;生猪存栏8245头,出栏肥猪9238头,家禽存栏99840只。四是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321”保证了新科技、新思潮、新观念在农村广泛传播,扩大了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覆盖面,使农村工作实现由传统管理型向科技服务型转变,提高了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羊昌乡“321”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羊昌乡开展党员创业带富工作典型材料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荐)

发展农村经纪人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调查)

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企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党建工作促进经济发展

剑河县“两级”谈话机制促进农村党建工作

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21”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21”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