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发布时间:2020-03-03 09:15: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经世界多位历史学家研究认定,作为“文明”区别于部落文化的标志是有以下的全部或部分认定标准:有城市成为社会的中心,有由国家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或交税,文字,社会分有阶级和等级,巨大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 根据考古发现等多因素研究分析,现在大家已一致认定,地球上第一缕文明之光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滋润着的一片荒原上(又叫两河文明),其中心是苏美尔,《旧约全书》中称是“希纳国”,统称美索不达美亚平原,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伊拉克,早在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古代文明的过渡。

至今为止,世界上被公认的古代文明有美索不达美亚的城市文明,埃及式的帝国文明,克里特的海洋文明,印度河的农业文明和中国文明地块体系,因为这些文明地域都在大河流域,所以人们有时又称之为大河文明。

马、骆驼和铁制工具被人们用于生产生活后,逐渐形成并强大起来的游牧民族成了古文明的掘墓人。造成古文明毁灭的原因除了游牧民族的强大入侵外,各文明内部的腐朽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文明也遭受了游牧民族的强大入侵,但古代文明没有被消灭而是被当时繁盛的“商”文化同化和吸收,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这中间有过调整,但从未象其它古文明那样被毁灭或转型。特别在公元前1027年由商朝转为周朝时,中国古文明的延续尤为突出。如文字、祖先崇拜、占卜、社会阶级、分封制等不仅未被削弱,而且得到巩固和跃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朝(公元前1028~前221年),它虽历时长久,但从未建立起稳固的中央政权,征战不休,但这种*不宁的政局致使知识分子对人性和社会本质引起了警觉和思考,至使在文化思想层面上获得了巨大发展,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形成了以老子(约公元前600年 —前470

年)和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为代表的道、儒学说,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学说精髓。给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了修身、做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体系、社会理论和文学经典,把中国古文明跃升到古典文明的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完成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此奠定了中国文化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加之随后的吸纳、融合、摒弃,形成了脉脉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国文明,至今仍为世人注目。在中国儒、道学说的形成时期,在世界被摧毁的古文明基础上,希腊的古典文明和印度的古典文明也相应的形成和发展起来。

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分析,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地理环境上的封闭性。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淼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它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特别在游牧民族未形成和强大之前,其周边一直被有效切断,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中国古文明的保护屏障,也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是以家族聚居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的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庞大的人口和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外族的入侵可以消灭一个王权,却消灭不了所有家族。庞大的人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不仅赶不尽杀不绝,众多的人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

第三是中国文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生命力特强的内聚性。内聚性主要由文字、学说和考选用人制度三大要素构成。从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都能认知同一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性和时间通道上的连续性重要支柱。由道、儒学说至汉吸纳的佛学经典,共同以大儒学说共融的理论一直是处理人与自

然、人与人为主的中国文明理论经髓,如影随行地左右着中国文明复盖域区人的(包括朝鲜、日本等国)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精神和理论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引自儒学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表达了中国人的信条。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起于隋有固定文体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文字、学说和考选用人制度三大要素就有机的把各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各村镇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庞大的中国文明统治域和中国文明影响域,这就不仅保证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而且增添了它的生机与活力。不言而喻,这也是被历史已经证实了的,而且还被当代实践所证实。

秋雨先生勾画了中国文明的脉络,也点了其世界唯一未被消亡古代文明和未被割断的中国文明,作为一个较系统的讲座,理应花点时间给百姓将连续性也提个纲,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未能让先生吐珠,我这里就弄斧班门,恭请赐教了。

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

连续性应急预案

非连续性文本

连续性商品交易契约书

美术教育的连续性

非连续性文本教师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材料作文题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