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国的就业现状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发布时间:2020-03-02 21:47: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国的就业现状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摘要: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就业问题已经成为2l世纪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就业的一些基本概念出发,针对我国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讨论我国就业的特点,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就业压力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就业 现状 政策 劳动力供给 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素质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极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由于劳动力结构的空前大调整,必然进一步加剧社会就业问题。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失业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存在,已经成为我国近年失业问题的重要特点。

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

1、总的来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左右,同时,农村有2000万左右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样,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在2700万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算,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约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的话,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900万左右。那么,至少就会有1600-1700万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这样,就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劳动力供过于求矛盾始终存在。

2、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技工荒”现象和“民工荒”现象。所谓的“技工荒”现象,就是关键性技术工人短缺现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现有就业人员中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为32.3%。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为3.9%,与当前企业需求的高级技术工人比例的14.1%相比,具有较大的缺口。所谓的“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普通劳动力的工资太低,劳动条件、社会福利保障太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工资在700元以下的企业,招工比较困难,工资在700-1000元的企业,招工情况一般,而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没有问题。

3、城镇失业人数呈增加趋势,据统计,中国城镇失业人数由1990年的383.2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800万人,失业率由1990年的2.5%增加到2003年的4.3%。实际上,根据有关研究机构和世界银行专家估算,中国城市实际失业率大约在8-10%。因此,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

4、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大规模转移,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在向大中型城市转移,这样,给有限的就业机会造成新的需求压力,使本来趋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恶化。

5、新成长的劳动力中,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新成长的劳动力中,青年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成为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之一。自200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3年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这一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一个客观事实。

就业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最灵敏的指标和晴雨表,事关改革发展的大局,如果处理不好,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效很可能会被沉重的就业压力所吞噬。因此,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将成为我国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方面。

一、提高待业人口素质,更新就业观念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的当务之急

造成就业压力加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对过剩劳动人口,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但待业人口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就业观念陈旧,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这种陈旧观念导致许多“下岗”、失业人员长期处于待岗状态。实践证明,不彻底改变陈旧的就业

观念,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局面,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必然减少对传统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又创造大量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就业机会。所以,并不是没有就业岗位,而是需要发现岗位,创造条件适应岗位。所以在今后的就业和再就业过程中,作为政府应加强引导,给予必要的投资,加大对各类待岗人员的就业学习、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知识文化素质。作为待业者则应该彻底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只要能获得合法报酬的劳动就是就业”的择业思想,能够正确面对现实,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建立这种状态下自立自强的观念,可以促使待业者自觉参与竞争,即时就业,在减轻自我生存压力的同时,减轻国家的就业压力。

二、健全并完善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就业和再就业机制,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保证。首先,要继续转变就业机制与模式,健全和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第

二、要进一步减少经济体制方面的限制,尤其是改革户籍制度,尽可能为所有需要就业者提供更为通畅的就业渠道;第

三、健全和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特别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从客观上达到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缓解就业压力目的。

三、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途径,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囊括了大量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巨大,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不论从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都比较落后。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产业间的总劳动结构效应空间还很大,劳动结构还没有处于最佳状态。加大第三产业的投入和发展幅度,进一步调整产业间的劳动就业结构,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促进市场就业。

参考文献:

〔1〕 万书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途径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 〔2〕 李淑仪,《中国劳动力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研究出版社,2007年

〔3〕 张凯丽,《中国就业,该从哪里入手》,南方周末,2010年

我国的就业现状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我国就业现状与措施

申论 缓解就业压力 促进社会和谐

职业:思路与就业

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政策

就业形势与政策

就业形势与政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就业政策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我国的就业现状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我国的就业现状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