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经济增长与消费

发布时间:2020-03-03 00:41: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

摘要: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基于消费的作用与地位,分析我国当前要扩大消费的原因和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凭借可以利用的有利形势,为探求更大的经济增长空间,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刺激内需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式下,外贸出口回落,投资增长放缓,刺激国内消费已成当务之急。

一、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实践显示,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在逐步下降的, 1978年至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年平均增长8.8%,相对同期GDP9.8%的增速仍然滞后。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近20年我国最终消费与居民消费年均增速低于GDP年均增速。1986—2004年,我国名义GDP年均增长15.74%,而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年均名义增长仅为14.55%和14.48%,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分别低于GDP年均增长1.19和1.26个百分点。

2.我国消费率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仅在1978—1981年有一定幅度上升,即从62.1%上升到67.5%,居民消费率从48.8%升至53.1%;此后长期趋于下降,1997年最终消费率降至58.2%,居民消费率降至46.2%;200

3、2004年最终消费率又进一步降至55.4%和53.6%,居民消费率则降至43.3%和41.9%。与此同时,

[1]世界平均消费率却从2000年的77.2%上升到2003年的79%。

3.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4.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居民自

己承担。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居民的选择。

5.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二、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

1.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对消费重视不够

由于对消费的认识不够彻底,现行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仍偏重于投资而不是消费,制约了消费率上升,因而高层领导一定要尽快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把思想从重投资、轻消费的观念中转变过来。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额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由于传统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加之存在一些未来不确定或不可知因素,如失业、养老、医疗、教育及预期收入等影响,使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消费意愿降低,储蓄意愿增强。因此,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地降低居民的后顾之忧是目前当务之急。

3.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制约了消费率提升

据中国劳动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6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尽合理,部分行业及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其中行业工资差距问题尤为突出。

目前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消费不足的问题愈演愈烈。统计显示,中国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的“低收入阶层”占就业大军的80%,他们只能分享到新增GDP的40%左右,剩下的60%则被20%的高收入群体获得。同时,在非货币性的软性指标方面,如基础教育、儿童和母亲健康水平、环境保护、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的获得等,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较之富裕地区和富裕群体还有较大差距。对这80%的人来说,教育、医疗、住房“新三座大山”是生活中每天都不能不面对的现

[2]实,有着固定收入的工薪阶层都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存的痛苦和压力。由于高

收入者消费倾向不高,平均下来,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就很难提高了。贫富差距,让真正的消费者缺乏消费能力。

4.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消费能力弱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目前有接近3/5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消费仅占全国总量

的1/3,可见农村的消费水平很低。有资料显示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城市倾斜,成为消费率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从总体上说,农民的消费水平无法提高,国家的消费也就无法提高。

5.消费品供给结构调整缓慢

目前,居民消费结构处于从“吃、穿、用”向“住、行、娱”升级的阶段,这种消费结构升级将会对居民支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消费品供给结构调整缓慢,在消费品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一方面,一些质量不高、货不对路的商品大量积压、滞销;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且适应现代消费的产品严重短缺,以至于一些产品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6.现存的消费政策和环境不完善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热点开始向住房、轿车、信息、旅游、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集中,但这些方面的消费环境和政策都有待完善,一些抑制消费的政策措施仍然在起作用。如: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汽车正在成为一部分居民的消费热点。但从整体上说,我国居民轿车拥有水平依然很低。其中原因,除了居民整体购买力不高外,还有就是未出台有效的国家汽车消费政策而一些地方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却不断出现,极大地抑制了消费者购买汽车的热情;在移动通讯方面,虽然手机价格已经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基本通话费等不合理收费问题没有解决,居民的移动通信需求也受到了限制;为鼓励消费,从1998年开始,金融机构开办了居民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贷款条件苛刻、手续繁琐,消费信贷开展得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消费潜力巨大的广大农村,由于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3]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消费需求。如2000年以来,多数农村居民家庭对中高

档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需求处在上升期,但由于收入、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升级、增长。主要原因是:农村电价高于城市;电视信号质量差;自来水普及率低。

三、刺激消费的对策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壮大保险产业。尽快完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尽力稳定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心理预期。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进一步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多方筹资、以大病

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强对教育收费的管理,消除居民对教育收费的不确定感,增加现期消费倾向。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稳定广大在职职工保持正常的收入与消费心态,防止消费倾向进一步下滑及储蓄倾向的非正常上升。鼓励更多的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发挥保险的功能,保障其生活安定,提高消费信心。

2.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扩大中层阶级。遵循效率与公平,促进经济发展成果的个人分享,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国企职工、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制定科学的企业高管人员薪酬量化标准;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制度改革。同时,改革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实行的2000元的起征点还是比较低),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改变全国“一刀切”的做法,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适当提高起征点或者部分补贴项目免税。为减少失业人口,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1)促使储蓄变为为有效投资。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如何让民众的储蓄成为投资,并使民众的投资成为市场的有效投入和产出,以鼓励民众从投机转向投资,使市场真正成为民众的财富培育所。政府应该从税收等各方面为创业资本、私人投资所得等减去束缚。(2)发挥税收制度对做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导向与促进作用。税收制度对做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原理是“限高,促中,提低”。在个人税收方面,应提高个人所得税门槛,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并加强征缴,开征遗产税,将过高的收入调下来。 (3)继续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在促进市场的发育完善、人才和劳动力的充分竞争以及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打破平均主义,规范收入分配关系,形成收入分配“中间大,两头小”的合理格局。在初次分配环节,应尽量避免违背经济规律的人为因素和行政、计划手段的介入。初次分配要打破平均主义,再分配要加大调节力度。

3.确保农民增收,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目前,中西部和广大农村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1)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阻止收入增幅下滑的局面。在取消农业税等措施之后,要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防止“谷贱伤农”的情形发生,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另外,要取消不合理摊派,精简乡村干部,抑制农资产品价格上涨。(2)通过转移支付体系,减轻

农民消费负担,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要构建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3)充分吸收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或非务农时段的劳动力。另外,应当尽快淡化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这有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扫除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部分障碍。[4]

4.改善消费结构断层,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当前我国消费市场结构断层问题突出,老的消费热点已风光不再,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是造成疲软的原因之一,改变消费断层,顺利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困难不少,政府应积极推动以住宅、购车、旅游等为重点一系列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并从金融体制、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支持。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升级有两个层次:一是消费领域的拓宽,二是消费档次的提高。当前以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为主的非商品性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消费领域在不断拓宽。消费档次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次性购买由“万元级”向“十万元级”过渡。“十万元级”消费品的典型代表是住房与汽车。这种消费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累积过程。政府应采取有力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尽快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实现消费结构升级换代。[5]

5.完善消费信贷政策,发展信用型消费。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适度消费观念,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提前消费。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消费信贷的贷款消费对象和范围。大力开展消费信贷,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应灵活、多样。

四、结论

逐步提高消费率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增强经济的稳定性。要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是最终消费,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方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均衡消费需求问题,消费需求决定着供给,消费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点,消费需求的

层次越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经济增长方式在消费需求的影响下得以向前。

参考文献

[1]陈太明.中国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10).[2] 石红聚.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J].消费导刊,2007,(1).

[3] 温燕萍.必须重视发展消费力[J].岭南学刊,1998,4.

[4] 陈利萍.消费力分析及其现实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2,6.

[5] 曾令泰.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力提高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城市,2003,3.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

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

保经济增长促文化消费经验交流会汇报提纲

各国经济增长

论中国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探析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问题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论经济增长与消费
《论经济增长与消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