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发布时间:2020-03-02 02:22: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郭海玲,云南师范大学08级汉语国际教育方向教育硕士

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有效的导入文化教学,以加深学习者对汉语言准确地理解,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文化的导入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同时在适当的阶段加强文化导入的深度和广度,以求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有效传扬中华文化,改善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的严重“逆差”。 关键词:语言教学 文化意识 交际

当今的世界,全球化是一个仍在不断发展的现实。最早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全球化,从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向社会、文化领域蔓延。其在社会、文化领域中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的全球流动性(通过移民、旅游和外籍劳工)和技术标准的全球性统一。”1 高度发达的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各国不再是孤立发展、遥不可及的,它们像处于一个庞大网络中,人们在网络中能很容易的交流、沟通、流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成为普遍现象。一门语言的传播程度历来都与国势盛衰紧密相连。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不知不觉间促进了汉语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能力走出国门,到世界各个角落游历、求学或工作,他们把汉语和中国文化带到了国外;同时,世界的眼光也被中国的迅速崛起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萌生对中国的兴趣,对汉语的兴趣,他们想掌握汉语,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国外某某学校开始开设汉语选修课的消息不断传来,而中国也对汉语热做出积极的回应,开始向世界推介汉语言和中国文化。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成立至今,全世界已经有三百多所孔子学院和近三百个孔子课堂,覆盖了全球近88个国家和地区。如何更有效的推广汉语及其中国文化,如何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并最终能用汉语在工作、生活中进行成功的交际,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比重,这些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语言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必须包括文化教学,这是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学界早已达成共识。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了该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2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水乳交融的关系。文化在语言中的渗透极为普遍,中国文化对于汉语的渗透尤其如此,在语音、文字、词汇、甚至语法中都可发现语言的影响力。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天”字,下方的“大”是一个正面斜展双臂的人形,上方的“一”指示人的头顶,在这个字中,天的概念和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汉语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词多从心旁,如忘、想、忆、愿、怨、愁、恕、悦、愠、忍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人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认为心是思维、感觉的器官。汉语中大量的词语反映了中国文化独特 张庭伟.解读全球化:全球评价及地方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 2006.5.2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pp.159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1989 1 1

的方面,有关于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的, 有来自文学作品、文化典籍、宗教文献和民间口语的。这些词,在词典中的解释由于受限于篇幅,要么过于简单、笼统,要么就是没有收录进去,在教学中如果不对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加以解释,是很难理解的。如中国人自称“不才、老朽、鄙人”等;称自己妻子为“贱内、拙荆、糟糠”;称自己的儿子“贱子、犬子”;而称自己的见解为“浅见、陋见、谬见”,自己的著作则为“拙著、拙文、拙作”。 这些在教学中都应和学生解释清楚,并不是自己的见解、作品真的不好,也不是自己真的无才,妻子真的笨拙下贱,或者养了只狗并视之为子,而是和中国文化中视谦虚为美德,对谦虚的尊崇有关的。有些国人皆知的说法,但在词典中查不到的,是学习者的难点。如“东西”一词。曾有母语非汉语的老师示范“这是东西吗?”的否定式。甲老师指着自己问:“我是东西吗?”乙老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甲老师又指指乙老师问:“你是东西吗?”乙老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像“不是东西”这样的惯用语,在学习中不把它的内涵讲情楚,到时只会造成交际中的尴尬。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文化词语,词典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就学生的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文化概念的解释。

语言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因素,这是由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语言运用能力决定的。衡量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就是能否用目的语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文化在语言中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想要用一门语言实现成功的交际,是离不开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建立、增强学习者目的语文化意识,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使他们不但说得对,还能说得得体。可以说,文化意识对于成功的交际至少起着和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作用。对目的语文化了解得越多,越能促进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就越得体。英国语言学家尼尔.史密斯在论及语言的交际模式时说,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包括下列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1.一套

3语言知识;2.一套非语言知识和信念;3.一套推理规则。 史密斯的话准确地揭示出语言交际不仅仅需要共知的词汇和语法,还需要有共知的文化语境,即对某一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的了解和认同。文化差异可能对语言信息的获得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交际障碍。例如:A:你最近怎么样?B:简直把我忙死了。A:看来你是个大忙人喽!B:瞎忙,没忙什么。4这个对话的词句都很简单,但在非本族语的学习者看来,A说话却是自相矛盾的。其实这样的表达在汉语中很多,本来是花了很大功夫写了一篇文章,却要说“胡乱凑了一篇”,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美食招待客人,非要说“简单的吃点吧”。表现的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因为忙通常和成就感联系在一起,越忙就显得成就越大,所以回答“瞎忙,没忙什么”谦虚地表示自己所忙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语言中穿插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增强语言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如汉字的学习。汉字大部分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单位构成的,具有可拆卸性。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汉字是最难学最枯燥的部分,但若在汉字教学中穿插进一些文化内涵的介绍,或者利用汉字的可拆卸性作一些猜谜游戏,既可增加趣味性,也可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合”字时,可以穿插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这个故事:

人饷魏武帝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 pp.13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pp.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相信这样的故事会让学习者充分领略汉字的魅力,每一个笔画都不再是没有意义的别扭的线条了。

二、弘扬中国文化,改善“文化逆差”

在孔子学院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在世界各地纷纷落成之时,在世界似乎掀起了汉语热时,我们有必要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状况作一个总结。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应该由两部分组成:推广汉语,推介中华文化。可在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实际上成了唯一最终的目的,文化教学仅只作为语言教学的辅助,没有明确的作为教学主体。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十分欠缺的。诚如一位学者所言:“孔子学院仅仅还处在教汉语、太极拳的阶段,这些当然也是中国文化,但仅仅是‘术’,还不是‘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首先就传播他们的价值理念,我们当然也应该传播我们的理念。”5据统计数据显示,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在电影业,影片出口的逆差更不用说了。中国已跃升为白色家电的最大出口国,而在文化产品方面却面临巨大的逆差。以儒释道为思想精髓的中国文化包含有很多优秀的元素,如孔子的“仁者爱人” ,老子的“道法自然”等,这些优秀的元素也越来越受到西方哲学家的推崇。如西方人一直崇尚的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可面临工业的高度发展给我们居住的地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而人们也一定程度上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之时,很多西方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我们在为祖先的智慧骄傲的同时,有责任把优秀的文化传扬出去,真正使世界了解中国、喜爱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就是传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最佳平台。

三、文化教学的途径

文化信息可随文讲解。在学习具体语言点的过程中,如汉字、词汇的学习中,穿插进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使学习者对语言及使用的场合有更深地了解,使抽象的语言符号更加形象、更具文化意义。导入的目的语文化的知识要力求实用性、趣味性,以便能对学生的日常交际提供指导,尤其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如打招呼是初学一门语言时较早学习的内容。在学习者已经学会“你好!”以及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招呼方式,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好”之后,就可以适时引入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常用的招呼方式“吃了吗?”和“去哪儿呢?”初来乍到的西方人听到这样的招呼,常感困惑,会想“难道对方想请我吃饭?去哪儿是我的事,干嘛要这么八卦呢?”当他回答“还没吃呢?”正等着对方发出邀请,却再也没有下文了。这样的问候方式,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不会出现,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中国老百姓的常用语,为了避免将来交际中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应该向学习者解释清楚,这两种问候方式和“你好”的功能是一样的,无论你吃了、没吃,对方都不是真的在意,而对于“去哪儿呢?”这样的问题,也无需太敏感,你可以笼统的回答“出去”或“回去”,这样也不会真的触犯个人的隐私。

导入文化信息时,适当将中国文化与学习者的本族文化进行对比,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语用能力。例如在讲“朋友”一词时,若学习者来自英语国家,可以对比一下中西方文化对朋友的理解。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是首位的,比起自 5转引自 http://culture.people.com.cn/

3

己来,朋友是次要的。如“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Hunger knows no friend”(饥饿不识朋友), “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掉落的刀或落难中的朋友)。但中国文化强调集体观念,个人利益排在国家、集体、家庭、朋友利益之后。友情重于个人利益已成为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必须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因此,汉语中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习俗方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很明显。就拿狗来说,狗在汉语中是卑微的动物,和狗有关的词大都含贬义,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腿子等。谚语中狗的形象也不好: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好狗不挡道;狗改不了吃屎;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吃狗肉被看作野蛮人的行为。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含有贬义外,都是褒义的。幸运的人被称为“lucky dog”,还有诸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导入文化信息时,还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贪多求全,毕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教师在介绍文化信息时,应注意系统性原则,能将散落在教学中的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启发、引导学生感悟新知,思考文化现象背后深层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道德观念等。除了随文讲解之外,高级阶段的学生应该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系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课中适当选取中国文化的典籍进行研读。

在语言和文化的习得过程中,文化环境的构建是很重要的。除了课堂学习,要鼓励学生多与当地人接触,积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乘车、购物、看电影、看喜剧、做客、聚会、宴请、旅游、参观博物馆等,真正沉浸在中国文化中,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悟中国文化。在中国学习汉语,有现成的最佳的文化环境。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汉语课堂设在国外,在非汉语环境下学习,学生没有真实的、直观的语言环境来强化和扩充课堂所学,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构建有利于教学的环境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设计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环境,如对教室进行适当的装饰,可以用诸如中国的剪纸、窗花或中国结等,在教室中提供一些中国特有的娱乐项目如象棋、跳棋、毽子等;课间播放中国音乐等。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可以在教室里通过图片、图像等方式介绍相关的习俗,并模拟传统的庆祝方式。还可以创设汉语角、组织汉语晚会、中国文化知识竞赛等,鼓励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新颖的“体演式”教学法,将文化具化为一些具体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观察人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差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始终坚持文化的导入,这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也是最终能进行成功交际的需要。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对外汉语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始终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的策略,不仅成为语言的教授者,更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工作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650093

参考文献:

[1]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邓严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融入

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

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九中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