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23:58: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及背 景引入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难句探究,把握主旨

朗读课文质疑难句 例举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1)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在动用法, ’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4.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五、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三题。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就是加大对课文朗读的力度,加强对课文翻译的准确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思想教育。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明显加大朗读的力度,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我毫不吝啬课堂上的时间。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以及手头资料讨论,然后再提问,完善后出示译文,译文是我结合教材、教参、还有其他资料精心整理出来的,相对来说,比较直接,比较准确,比较好理解。疏通完文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把这篇文章作为现代文分析,结合考点设计一些问题,如: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古仁人之心是什么,千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等等,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讲,也是中招考试的一种趋势。

利用作者的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对学生进行德育。简介作者时,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五年未尝解衣”,作者苦难的童年和年轻时的刻苦学习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分析作者的性格时,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如果说加大读诵的力度和德育还算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对课文逐词逐句的讲解,要求准确无误的翻译,无疑还是应试教育的味道太浓,有悖《新课标》的要求。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却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中间,究竟该何去何从,我犹豫难决,彷徨不定。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 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