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师小教专业数学教法课程

发布时间:2020-03-03 21:33: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师小教专业数学教法课程

实施方案与策略探究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概论”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本学科课程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又要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职前教育与职后教师发展的衔接与联系。就教学策略而言,它应以方法为取向,以问题为中心,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就教学方法而言,它应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构建一个以“案例教学+小课题研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程教学概论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概论”通称小学数学教法,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重要的并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承担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能力与效果,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时至今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有教学策略与方法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本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亟待改进与创新。

一、现有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事实判断

1.从课程取向上看,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法课,仍未能走出终结式培养的基本模式。表现为:往往以理想状态下完美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素质)为终结性的培养标准,而很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四年的奠基阶段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一课程取向源自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认识上和理解上的不足,其后果是:在不断的技术性模仿与训练中、在严格的理论识记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中,师范生虽然暂时成为了合格的知识传递者甚或教学能手,但从长远来看,后劲往往不足。其原因是,这种急于求成的终结性培养模式导致了那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过程中的失落,诸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研究能力等。

2.从课程内容上看,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法课,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从而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走进了枯燥、陈旧、繁琐的、理想层面的象牙之塔,远离了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如此去武装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师,等同于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训练教师的思维与教学行为标准,其结果自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性、创造性、决策力的极其缺乏。尽管他们也许能够遵照相关的原则与规律进行教学,但他们所具有的是遵照执行的教学观,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而不大可能成为创造者,所进行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往往会走上固定僵化之路,鲜有活力。

3.从课程实施上看,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法课,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生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而在评价上又过于关注固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里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娴熟掌握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教育实践,但事实上,教育教学的理论却恰恰产生并发展于教学实践本身。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为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表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

基于如上思考,我们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概论”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思考与改革,力图充分体现出本门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以期能更贴近当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状,更好的服务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的需求。

二、课程的教学策略

如果把教师特性设定为一个不变的“常量”,那么,一门课程教学策略的确定,主要受制于下列因素:

1、目标设置。一般而言,一门课程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侧重于知识承传还是注重技能的培养,所要求的教学策略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2、知识类型。所有的学科课程都负有传承知识的使命,但也应看到不同类型的课程承传的知识具有不同的特点。课程在知识类型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教学策略的选择。

3、内容编选。如上所述,课程内容的编选方式,既受制于课程目标及其知识特性的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策略的选择。具体言之,单一知识类型的课程,一般采取相对比较单纯的教学策略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而知识类型比较复杂的课程,则要求不同形式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配合。

4、教学对象。教学对象的不同特性,也会影响到同一课程在教学策略上的不同选择。例如,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获取教育教学理论可能会显得十分困难,但对那些有过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获得隐含着大量感性经验的教育教学理论就会十分容易。因此,即使是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当其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时,也应选择适合它们各自特点的不同教学策略。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特点,这里尝试着提出一个小学数学教法课程的一般性教学策略。至于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方法取向;

2、问题中心

3、建构知识体系。

所谓“方法取向”的基本含义是,根据小学数学教法课程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注重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分析教学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因为,一旦学生掌握了处理某一类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学生以后再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迎刃而解。不过,方法获得需要两个方面主观条件:一是学生应有意识的去学习它。二是学生只有在认真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才能亲身体悟并掌握它。这样一来,就涉及对第二句话的具体理解问题。“问题中心”的涵义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不是传承系统完备的教育教学理论,而是围绕一系列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教学实际问题而展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真钻研一些教学实际问题。随着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的不断提出与解决,学生就可能获得一定的思考和分析教学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当然,一个具体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肯定与学生平时的兴趣、知识面和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才能发现一些别人难以发现的问题,并敏锐的感知到这个问题的价值。由此而来的,就是“建构知识体系”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又一个具体教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不仅可使学生获取一些小学数学教学的技能和方法,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积累起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特定知识体系。不过,比较而言,这种知识体系有以下几种明显的特点:一是它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二是这种“体系”是在学习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把知识作为一个整体一下子灌输给学生。三是经过学生的自主吸纳和消化,这种知识内容已经有机的镶嵌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而不是经常游离于其知识结构之外。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落实上述教学策略,很有必要引入组织行为学中的“案例教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最早实践于医学、法学及工商管理领域的教学中,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小学教师培养中颇为流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是指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正是通过把那些活生生的典型教学事件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般的直面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成为了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小学教师培养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

1、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但教学课时数少,学生实践经验又普遍缺乏,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解决教学矛盾,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要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笔者认为,在学生认真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选择恰当的、典型的、实际中发生的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掌握和理解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归纳出理论知识的脉络,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抽象的基本理论,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搞好本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讲授变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唱主角,运用典型、生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关注的焦点;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积极地思维,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使比较抽象、呆板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案例教学有利于强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教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知识灌输和对已有理论的讲解,而案例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为主,学以致用”,学生要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能使我们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中走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新模式的跨越。

(二)小课题研究的内涵及其可行性

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称为project,在美国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s,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完成这些小课题。在完成小课题过程中,学生往往进行合作交流学习。目前,在我国,小课题的研究统称为探究型课程研究,也受到了极大重视,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据调查主要存在三种形式:1.综合实践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社会调查活动,反映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社会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科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以课程中的文本内容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社会调查、文献查阅等活动或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对文本做进一步拓展。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了解,并把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起来。在研究中体验学习,合作交流,养成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探索精神。3.课堂小课题研究,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或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并在当堂课或在下一课堂中解决问题。据有关研究和实践表明,综合实践小课题注重对现实社会的某些现象进行评论,学科小课题则注重知识的生活化,而课堂小课题则更需要教师的指点和诱发。

小学数学教法课程实施小课题研究也是可行的,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1.小学数学教法课所展现的教材内容应具有现实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这为本门课程开展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内容线索和空间。

2.从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段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求异心理是这个年龄段的主要特征,好探究的心理已经具备。小课题研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异心理,同时也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发展。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开展研究的资料收集和信息处理提供了方便,也开阔了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认识的视野。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案例教学与小课题研究在理论上蕴含着共同的理念,在实践中汇合于共同的追求。他们都强调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要密切结合,都关注学生在直面教学实践中领悟有关理论知识,生成实践性知识,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反思、研究教学实践,以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法课教学中,二者应该也是能有机结合的,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本门课程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成为造就反思型、研究型、创新型小学数学教师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2]罗雅萍.关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49--53.[3]闫守轩.“教学田野”:教师的自我成长之域[J].课程•教材•教法.2004(3):80—81.[4]李方,刘晓玲.新课程实施与高师教育类课程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6):77—78.[5]周志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2):84—87.

姓名:孔亚峰 年龄:26 职称:讲师 单位: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 邮编:273100

从新课程标准看高师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改革

小学课程教法心得体会

专业入门教材教法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幼儿园数学教法说课稿

小学数学教法培训

发表杂志《课程教材教法》

中学英语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科学课程教法指导

高师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探讨

高师小教专业数学教法课程
《高师小教专业数学教法课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