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心理学导读

发布时间:2020-03-02 06:30: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社会心理学导读

第一章 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澄清:社会学与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心理学比较。

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领域更多从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宏观视角解读社会,虽然关注个体心理(INDIVIDUAL PSYCHOLOGY),但更多关注群体心理、社会结构、社会机制变化如(社会群体流动、社会结构“断陷”造成的群体心理现象,涉及民族、种族、家族、小群体等心理动力)。心理学视角的社会心理学则更多注重个体心理变化,微观、具体化。但两个视角下的社会心理学也密切相关,正如再大的战役除了平原决战,想根本解决问题还得靠“巷战”。在个案社会工作领域,心理学和社会学形成了很好的交叉和互补,所以也可以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集产生的研究领域;对于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侵犯、社会意识等概念名称也来自于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概念的由来。

民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概念的产生有关,众说纷纭。但是对于社会心理动力与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关系研究并不多,所以,本课重点介绍以弗罗姆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心理学、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以皮尔斯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以梅拉尼科莱因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心理学、以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动力学派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也是教学重点之一。社会心理动力学的讲述强调团体的封闭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将强化学生团体的内聚力,促进团体的心理动力自由流动,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深刻。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什么?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家庭暴力、潜规则(权利寻租等)、公共危机事件(集群冲动)等都是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一种就是象晏阳初那样直接搞一个小社会单位做乡村建设;另一种就是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直接介入家庭暴力家庭、空巢家庭、临终陪护家庭等提供社会服务支持;但是,直接介入微观群体和个体的生活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核心。

解决社会问题的前提是呈现社会问题,所以社会调查很重要,只有向全社会呈现出来社会问题,而且这种呈现是通过社会结构、社会动力、社会行动等层面呈现出来,引发所有社会群体的思考,从可能改变群体的社会态度、社会意识,即而带动社会机制的调整。比如科层制的产生从社会心理动力学来讲,其中一种理解模式就是:群体刻板心理共识下形成的责任约制,个体的自我控制永远不能完全抵御社会本我的冲击,只有通过默许他人对自己的管理方能摆脱欲望的控制。正如男人的“气管炎”(惧内),正是智慧男人群体通过女性“间接管理自己欲望”的合理化方式,是男女在社会潜意识层面的一种默契,而不是单纯控制那么简单,这种控制是有界限的,甚至比较微妙,所以,“自由永远只有在规则中才能找到”(歌德语)。

呈现社会问题的难度,要了解老虎,必须与老虎交流,问题你只是想了解它的内心,但它可能觉得你“与虎谋皮”,所以,走近社会的深处,就更容易触摸到某些社会群体内心最柔弱的东西,尤其是某些强势的群体,所以内心越柔软的群体,外在攻击力约强,甚至是危险的。所以,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就是“社会记者”,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分析来呈现社会问题,“看到了,虽然不能改变,但总有时间改变,即使不是有你来改变的。”“朝闻道,夕死可以。”整天活在精神王 1

国里,即使再灿烂,也是虚假的繁荣,最好的生活态度是“居安思危下的一种淡定从容”,“闹中取静,难中有闲。“

第二章 社会动机

一.概念:

社会动机是一种社会动力的指向,也是动力本身。与社会兴趣关联很大。如同我们对一个女孩子感兴趣,才会有追求的动力,动力的指向就是被追求者。但是,社会动机的产生不能象恋爱这么本我和自由,而是经过很多社会成本核算,调动很多社会资本才会发生的。社会动机的产生可能是非理性的,但是往往会迅速用理性去充填,也就是每一次非理性的社会行为都是有“社会贡献率”。也就是,非理性的目的是达到理性的社会共识,所以,总有人会牺牲。这是残酷的,也是理性的。所以,社会动机的研究本身就是理性对非理性的思考。

二.社会动机和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分析不仅是法律层面上的,不能简单纠缠于诸如个体诉讼的个案中,必须与社会动机的研究等量齐观。

1.筷子理论与社会动机

人是学习型的社会化宿命动物,必须通过学习来实现社会化功能,也通过社会控制变成一种群体共识。当个体能够忍耐社会控制,也是社会潜意识对社会意识的一种支持,危机使人大度,尽管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需要归需要,批判归批判。正如在孩子的记忆中,如何学会使用筷子已经没有印象,这是对控制的内心创伤的无意识回避,但是,最重要往往是你不感兴趣的,所以,社会控制的力量会通过家庭强制孩子学会这种生存技能,也就是先从强制慢慢变成一种技能,一种技能再慢慢变成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慢慢再到社会爱好。所以,包办婚姻未必都是痛苦的,自由恋爱也并非没有成本。所以,筷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获缺的技能,但是它也和社会控制的共识有关系。

所以,社会动机既有天然的本能反应,也有社会目标控制下的渐次发生,它的动力指向即使是非线性的,最终也会千江入海。

2.社会态度与社会动机

社会态度更多是指群体对社会事件发生的一种理解方式和接纳程度。正如宗教之于经济。马克思·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的新教对资本主义产生中的作用,如果从社会心理学来理解,其中一种理解模式认为:当资本需要积累,而人的贪婪本性无法控制对再生产资本的消耗时,只有通过宗教力量才可迫使人们克制这种自我毁灭的疯狂消费,从忍耐、节俭、精神满足、上帝的宽容等刻下神秘的经济注脚。所以,社会态度从个体的本我态度上升到了对群体生存法则的尊重,社会动机也从个体的冲动和无节制转向了理性的思考。

3.社会侵犯与社会动机(金毛狮王和社会侵犯)

当社会机制庞大到极致,社会成员将无法直接发现控制者本身,如同西方的“自由国度”中,一个庞大和自运行的“科层制”系统如同一个脱离开人们控制,有了自己神经和灵魂的中央电子网络系统,自运行,冷酷,完全按照规则和程序,社会个体受到伤害(如失业等),试图表达不满的时候面对的永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贴满了自由标签的“制度机器”,没有具体敌人又受到伤害的经历,会激发社会侵犯行为的出现。无论大的社会骚乱、还是连环杀手、校园枪击等事件,都可能与之相关。正如《倚天屠龙记》中的金毛狮王谢逊,找不到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就开始乱杀人,所以,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恩怨,已经变成一种社会问

题。

家庭暴力也是社会侵犯行为的另外一种内部指向行为,“要么为难别人,要么内部消化。”所以,家庭暴力中,女子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在家庭暴力中死亡的女子并不比她在社会上行走时受到伤害死亡的人数要少。当然也许数据迄今为止会有变化,但是家庭暴力频发也是一种社会侵犯的指数或“风向标”,如同中国“*”期间,许多很郁闷的家长通过管教孩子来渡过漫漫长夜,尽管有些管教是近乎疯狂的虐待,这是特殊时期下的一种社会动机的默契和无意识选择。

第三章 社会侵犯

社会侵犯是对社会机制或社会设置的一种反应,与社会态度、社会动机、社会意识等等诸多概念关系紧密。社会侵犯通过特殊的话语体系传递社会成员的情感、观念,以集群的冲动、创建新的特殊群体、另类的生活方式等模式表达群体意识。

一.单亲家庭与社会侵犯

1.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定有问题吗?不然。“单亲家庭的孩子有问题”的说法更多是这个群体中某些人的反向自我暗示。也就是说,很多非单亲家庭的人受到了单亲家庭群体自卑情结的暗示,“人必先自侮,后有他人侮之,国必先自伐,而后有他国伐之”。所以,单亲家庭的问题并不完全在于其他群体的看法,而是一种自我认知的问题,如果不自我边缘化,不“自我放逐”,也许问题未必真的会进一步恶化。

2.离婚是否是不理智的自我伤害?

离婚在中国有太多的成本,中国的婚姻是很多人的“移情产品”,那些希望爱情变成传奇,情人变成情圣的人把太多自我的情感理想化的需要注入别人的婚姻中,于是中国的离婚至少造成了部分投注情感到别人婚姻中的很多人的“失恋”, 所以,当“婚姻”变成某些人维持爱情传奇需要的“客体”的时候,婚姻要离就不容易了。而那些“两人的婚姻就是两个家族联姻”的婚姻模式要解体,难度就更大,尽管夫妻的矛盾往往就是来自两大家族的文化对决。所以,中国的离婚问题不可避免是重要的社会问题。社会侵犯往往在常不相关的人对某一个群体的“投射性认同”或某些家族对某一群体的“观念灌输”等社会行动中呈现出来。

3.离婚是否一定伤害到孩子?

如果孩子能够阻挡婚姻的解体,那么往往不是因为孩子,而是夫妻的情感还在。如果维持一种虚假的婚姻,即使孩子还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生存,但是他的内心已经不完整了。因为,感情对他来讲已经可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谎言或者是虚假的繁荣”,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够结束一段情感追求另一段情感当然还好,总比对情感的真实彻底失去信心要幸运得多。所以,离婚一定伤害到孩子,关键是双方的心理还不够释然,和离婚者对其他群体的一种自卑暗示也不无关系。

二.家庭暴力和社会侵犯

当社会机制强到必须坚持界限才能生存的时候,家庭暴力可能成为一些社会成员在另一种环境下打破界限的极端举动。在国外,一位高级男职员与女职员谈话时无意中拍了对方肩膀一下,人事部门马上收到了女职员的投诉并约谈这位男职工。男职工回到家中,另一个家庭暴力开始了。但是,界限是一种机制(如科层制)存在的基础之一,只要有界限,裁员才能正常的进行;只要有界限,犒赏与惩罚才容易公平等等。但是,就因为机制的存在太能自圆其说了,个体的感受有些时候反而不重要了。或者即使我们感受到了个体的苦难,也无法与一个自运

行的机制抗衡。

三.种族问题和社会侵犯

种族问题的核心是由那些占据主体地位的种族内心的不安全感所引发的。“种族中心论”是某些优秀种族的思考方式,但是,任何一个种族开始过于强调自己的种族优秀的时候,其实也许他们已经觉得自己的身处危机之中。因为,“种族中心论”本身就是一种朝理想化的夸大性自我的“神话”,因为,一个很优秀的种族是难以接受某些“不优秀种族”的“优秀行为”的。所以,当时美国的黑人和白人的对决,以及日耳曼人和犹太人的关系等等,“优越感”事实上和“自卑感”距离不远。所以,“种族中心论”作为语言游戏说说可以,当真也许不仅是社会侵犯的问题,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结构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失衡或解体。

四.文化边界侵入与社会侵犯

当社会成员以个性化自我的方式来表达自我的时候,无意中侵犯了他人的界限。旁若无人的“厕所歌手”,有自恋狂嫌疑的“走廊钢琴师”,加之网络上的“芙蓉“、“杨二”,“无论怎么样,特别就行”(张爱玲语),我们愤怒的同时,自我也无意识地成为了推手。“因为我们关注,对方才能疯狂。”所以,强迫与反强迫在这种文化边界的揣度中, 从未间断。

五.他人在场与社会侵犯

社会侵犯中暴力事件和群体应对的默然关键在于:他人在场本身就是一种群体责任部分丧失的动因之一;盲目的合理化理解和投射性认同也使群体对于某一个体受到的侵犯原因可能倾向于攻击者,无人阻拦或抗议更加强了这种合理化的想法;社会压力下的个体安全感不足也可能在这种他人在场的环境下得到某种强化。

六.社会攻击动机与社会解构

1.社会攻击动机

1.1牺牲(代价的标识,界限的划定):要么高高在上(自我示范),要么残酷惩戒他人,以警效尤,明确界规。

1.2 人类内心对自然威胁的恐惧本能是文明侵蚀自然的动力之一。

如同热带雨林中的水怪,我们害怕它,最好的方式是用文明消灭雨林。但是,这种用文明侵蚀自然逃避自然恐惧资源的方式,自然中的恐惧因素却没有完全被文明消释,而是悄然渗透进了社会的结构。这些渗透也就成了恐怖电影的重要线索之一。人们只有在自然中亲身经历自然的恐惧,才能真正走出部分社会变态人格的变异。

2.社会解构

2.1社会概念的稳定性和人性的不稳定性之间的悖论。

2.2 语言的解构重新回到初始状态。

第四章 社会角色

无论从戈夫曼的“角色扮演”还是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还是库利的“镜中自我”,社会角色的承载从个体的视角分析往往是浅薄的,所以社会角色也是一种社会共识,即人是“角色丛”的多个层面的社会单位,最基本的社会构成单位不是家庭,而是人,但这里的“人”是“社会人”,是社会结构。所以,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角色,俯视的多于近距离欣赏。

1.面具与交际成本

面具既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也是荣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群体潜意识中的重要概念。面具是某些社会群体内部话语体系的互动结果,如在公

关场合的礼仪、课堂上的正襟危坐、婚礼场合上的仪式等等。面具是中性的概念,不能简单予以道德的考量和评判。而且,面具也可以降低语言交际成本,比如金属加工行业的人内部在关于热处理工艺交流的时候,很多专用术语,无人需要解读这些术语,因为它是专业交流的基本前提,这在一个外行突然进入这个交流群体来说,无疑介入谈话是困难的,如果,他一定提出要求解读这些术语,当然就会增加这个群体的交际成本。所以,面具是无意识形成的,至少,在荣格这里是这么认为的。

2.角色扮演与社会互动

角色扮演是社会人格有限摆动的需要。所谓有限摆动,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角色会迫使社会成员屈从于规则,如同一个细细的铁链可以拴住一头凶猛的野兽,问题是它自己画地为牢。所以,经常出现的角色扮演只是一些“子人格”围绕核心人格(先入为主)的规则摆动,浅尝辄止。所以,“情人现象”很多只是这类子人格的摆动,尤以有婚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人”行为更加典型,有的希望另外证明一下魅力,有的觉得只有一个的理解是不够的,当然婚姻不幸的又无法摆脱家族“魔咒”人对于“情人”的动力会更强。但是,角色扮演就是角色扮演,这种人际互动还是有界限的。所以,情人是一个“子人格群体”,真正破茧而出还是要充分考量互动成本的。

第五章 宗教与社会心理

宗教满足了一些人心中对于神秘感追求的需要,“不可捉摸的往往是有价值的”,也可以强化社会动机,激发社会行为。

宗教的礼仪和程序也是现代科层制秩序的来源之一,边界的坚持和心身的犒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宗教也是克制经济消费贪婪欲望的设置之一,西方尤为如此,在社会学中介绍的很多。

宗教描述和分析神秘现象,但是它的很多生存法则是现实的,经历了很多社会侵犯与社会问题的冲突而存在。

宗教是一种社会思考方式,当自然难以理解、社会难以解读的时候,有些人以“不思考,只信仰”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生活。

但是,信仰宗教与培养安全意识并不矛盾。巴西车手塞纳的悲剧也许印证了这一点。

宗教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我们分析它的目的,是想更近的面对现实。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观后感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版)

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导读
《社会心理学导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