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4:35: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贫富差距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冲击

【摘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但贫富差距却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且已经达到了两极分化的程度。而这种现状对民众的社会心理尤其会造成一定的冲突。为此,我们应该要充分重视对于社会心理的监测,同时还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各种消极的社会心理进行疏导。

【关键词】贫富差距;社会心理;疏导

3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深深感受了中国的变化。而目前贫富差距悬殊的这一社会现实,必然就是民众感受最深的。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但若贫富差距过大,势必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而由严重的贫富差距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问题,就是最直接的后果之一。本文拟针对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状况,从社会心理角度作分析。

一.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现状的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的是社会成员总体收入分配状况与绝对平均分配状况的差距,它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而且还在不断地攀升,具体表现如下:

(一)个人差距拉大

据测算,中国目前亿万富翁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有300万人,而与此同时,还有5800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下。统计表明:我国最贫穷的20%家庭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家庭则占全部收入的50.24%,这个差距甚至超过了贫富差距居西方之首的美国。如下图可示:

(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

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而在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三)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

(四)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拉大

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

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判断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而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特殊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告诉我们,这个时期是社会矛盾集中且多发的敏感期。而目前困恼我国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对民众社会心理的造成冲击。而由贫富差距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问题本身就比贫富差距的影响要复杂和严重许多。

二.贫富差距下的民众社会心理的反映

社会心理的稳定,通俗地讲就是人心稳定。人心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经常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实际上是指社会心理学上的“人心所向”对一个政权的极端重要性。而贫富差距问题是影响社会心理稳定的重要根源,是产生社会不满情绪的根源性问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存在一定的经济差距是正常的,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差距拉得过大,必然会造成诸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其中,在社会心理方面产生的不良后果显而易见。而当前,我国贫富差距对民众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众对于贫富差距的空前清晰的主观认识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民众对于贫富差距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也曾表示要坚决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社会成员形成了关于贫富差距的清晰的认识,意味着贫富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社会理论的角度来看,一种社会情况的存在还不足以说明这一社会情况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已经被社会成员集体认知了,因此,它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社会现象了,因此政府必须要引起高度的注意。

还有一点的是,由于人们对贫富差距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就会造成民众对自我身份的划分,那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富人”和“穷人”的区别,那“阶级意识”也会随之而产生。而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悬殊的状况下,这种“阶级意识” 就会让民众产生一种对社会的疏离感,从而助长民众对社会的对立情绪,这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加剧了民众的心理失衡

中华民族一向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心理,改革开放之前,实际上实行的“平均主义”导致了全社会普遍贫穷,但公众的心理基本上是平衡的。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在一二十年内骤然拉开,人们的心理天平猛然失衡,心灵受到强烈撞击。部分民众的心态长期处于不安、失落、惶惑和焦虑之中,尤其在看到一些人依靠手中的权力和非法手段,发不义之财,过着奢靡的生活时,民众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迅速蔓延,萌发并不断产生一种“仇富恨富”心理。这种

情况,如果没有适当的方法予以疏导和宣泄,就可能危害社会和造成冲突,威胁社会稳定及安全。

从一份约900人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数据:

由图表的数据可以看到,大多数的民众都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可以说明部分民众在心理上已经出现了失衡的情况。

(三)致使多数人求富心理受挫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准有了普遍提高,但人们的满意度并没有同生活水平成正比。一度流传的“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就说明了生活水准的提高对缓解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多数人都感到自己相对贫困,自己是穷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剥夺”,而那些处于温饱或贫困状态的人们,他们的挫折感必然更为强烈。应该注意的是,挫折能引起承受者的情绪愤怒,而且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果某种挫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因素使受挫者众多,那它可能产生的反社会行为就不能不给予重视了。

(四)激活了部分民众冒险求富、违法求富的心理

一些人在富起来以后,个体价值本位意识张扬,不思回报社会、造福乡梓,而是胡作非为,横行地方。一些恶人热衷于谋权,金钱在他们手里似乎是万能的“魔棒”,可以换来一切。一部分地方腐败官员对这些人没有给予应有的打击,这种现象反映到社会心理上引发了一种“示恶效应”,造成并强化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感觉。

(五)强化了民众的不平等感觉

我们可以知道广大劳动群众对社会公平并无苛求,对收入分配的适度差距还是能够接受的。但若收入差距过大,则会使民众感到不公平,这将会对社会造成

一定的冲击。勿庸置疑,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群体,各自从社会经济中得到的利益都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公平的感觉。虽然市场经济的平等性会带给民众机会均等、公平交换的权力。但在实际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大量的不公平,诸如分配不公、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成员经济收入的差别,扩大了民众的不平等感觉。

(六)削弱了整个国家的整体内聚力

国家的众多成员可以看作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它如其他的群体一样都有一种基本的推动力即内聚力。内聚力的高低取决与群体关系,如果群体的关系紧张,其内聚力就会削弱甚至消失。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若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不能够得到遏制,这势必会引起中央与地区关系的紧张,那这就会造成大多数民众在心理上对国家造成严重的不满,从而使民众在心理上不认同国家,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使民众对国家的内聚力减弱。

三.重视对民众社会心理的监测和疏导

根据认知心理学所揭示的基本原理,个体对于一个刺激要做出什么反应,并不完全取决于刺激本身,而是取决于个体对于该刺激的理解或解释(即S—Q—R公式)。众所周知,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在群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都排在首位。而目前,社会民众普遍关注贫富差距这个问题,根本的原因并不仅是贫富差距的存在,而在于贫富差距的形成过程。毫无疑问,贫富差距的存在使人产生了普遍的心理感受。富可敌国与贫无温饱之间的差距,会唤起人们复杂的感受,而同情、愤怒、怨恨等等心理可能藉此而生,但假如这种差距的形成建立在机会和过程都不失公平的基础上,较少有人因此心理失衡。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对民众的社会心理进行监测和疏导:

(一) 建立基于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

要使民众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使民众都享有平等的资源获取路径 ,必 须从政治上给民众提供制度支持。民众应享有“机会均等”的权利,并且能够得到国家制度保证,而不是当成员有利益诉求的时候,却无路可选,感觉自身力量渺小,无法抗衡国家机器。因此必须对当前的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必须改革的就

是我国当前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结构,去精英化,扩大草根阶层代表比例,真正使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其次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必须提高民众的参与性,做到公正、公开、透明;最后,应下决心惩治腐败,治理由制度不完善带来的各种“潜规则”。只有这样,当我们的制度是公平、正义的,人民的权利能得到维护时,民众才会真正有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在强大的制度面前感觉自己无能为力。

(二)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利益(资源)的交换,人际行为最终是源自利益关系。利益冲突必然带来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没解决必然在行为上表现为社会冲突。现今,我们社会出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在本质上都是由于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失衡造成的,要解决民众之间的被剥夺感、不公平感,社会歧视感,必须改变严重失衡的利益格局。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在承认合理差别的基础上确保民众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可通过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税收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人手,切实保障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减少社会心理的心理落差和被剥夺感。

(三)建立正确的价值评价体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心理是否和谐,取决于两种情况:一是他的理想我和现实我是否一致;二是他人的评价性经验和个体自身的直接经验是否一致。为了解决民众由于贫富差距而引起的社会心理问题,使社会心理归于和谐 ,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评价体系。一方面引导民众形成合理的角色期望,避免理想我过高,而导致心理失落;另一方面树立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尤其是要对大众传媒和网络传媒进行引导,使民众明白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使评价性经验和个体直接经验相一致,避免心理不平衡。在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的价值评价体系过程中,如何对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价值观进行引导,造就心理健康的个体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还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四)建立综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贫富差距的扩大化会使得突发性灾难事件越发频繁,快速、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事件给民众造成的心理焦虑、恐慌、抑郁等情绪,减少灾难后期社会失范行为发生的概率,既可以防止由于贫富差距而造成的民众心 7

理失衡,也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建立综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和协调机构,前期的工作显得混乱、无序;另外,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数量少,大多缺乏实践经验,由志愿者提供的心理援助往往给心理受伤者造成 “二次伤害”。美国、日本、台湾等都有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建立综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政府可以和 NGO组织合作,提供经费支持、鼓励高校发展危机干预学科、培养更多的专业危机干预工作者等方面人手。当然,危机干预不仅仅应用于突发事件,也可用于日常个人危机和自杀预防等领域,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必须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为社会服务。 (五)建立多层次的心理疏导机制

从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中,我们可以知道矛盾和冲突会造成民众焦虑、不满、愤恨、被剥夺感、无助、空虚等消极的社会心态,如果任由这些情绪不断积累,最终会形成危害社会稳定的巨大力量,成为“最后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 因此,我们应建立多层次的心理疏导机制,使民众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宣泄、化解和释放,心理疏导机制是和谐社会的“安全阀”。其一,建立医疗情境下的心理疏导机制,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工作者对有心理障碍的社会成员实施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使其恢复心理健康 ;其二,在全社会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让民众意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学会对情绪实施自我调节, 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自我人格;其三,建立多渠道的社情民意表达机制,使民众可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缓和内心冲突,同时健全民意监测网络,政府可通过互联网、媒体、研究机构等渠道调查社会成员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取向、社会心态、行为倾向等问题,及时调节负面的社会心理,避免由于贫富差距过大而引起的种种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要避免由于贫富差距而引起的民众的社会不公的感觉,政府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避免出现极度的“两极分化”。为此,当前应特别重视推进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加强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救助与扶持力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困难。在城镇,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医疗及教育援助。在农村,要继续强 8

化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逐步使农村扶贫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鉴于各种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较大,应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灾民救助制度和救助方式。二是在当前经济增长难以充分提供就业岗位的情况下,通过加大政府投入,结合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专案的建设,积极采取以工代赈等过度性措施缓解就业矛盾。三是分清轻重缓急地解决特殊困难群体或利益受损群体的问题。下岗职工、企业离退休职工以及部分困难企业的在职职工等,在过去一段时期利益损失较大的群体,也是引起较多社会矛盾的群体。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应统筹兼顾,注意协调新旧体制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上述困难群体的利益损失过大而激化矛盾和引发社会危机。

总之,在我国的社会中,由贫富差距而引起的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与贫富差距问题本身一样,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了。关注这个问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使某些社会群体能够获得一份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其次,关注民众的所思所想这本身就是关注人的价值,而对民众自身价值的关怀也许正是建设和谐社会更深层次的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2002 2.马广海,《贫富差距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简析》,2008 3.张巍,《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与贫富差距》、2009 4.王静静,《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2009 5.李浩,《贫富差距的社会心理反应》 6.《贫富差距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女权主义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