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17:25: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一、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

贫困地区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人口集中成片分布的地区。贫困地区大多地处边陲、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通常也称为“老、少、边、穷”地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贫困地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灾害频繁,生态脆弱。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气候多变,多灾、缺水、缺热、缺氧、少光等,并直接导致了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2.农用耕地少,生产条件差。贫困地区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面积大,宜农耕地比例小,而且土质差,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贫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矿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3、人口增长过快,素质偏低。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凡是贫困地区都是人口增长过快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比较普遍。贫困地区由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医疗设备简陋,地方病流行,致使人口素质偏低;而早婚、近亲结婚和换婚现象,使得弱智痴呆病患严重。

4、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和边远地区,公路密度低,质量差,很多时候晴通雨阻。由于交通不便,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更难,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

5、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困难。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市场规模狭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粮食自给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耕作粗糙,掠夺性经营,致使农村耕地“浅”“瘦”“劣”问题突出。“浅”指耕作层浅薄,水、肥、气、热状况不良,蓄水保肥能力差;“瘦”指土壤养分含量低;“劣”指农民不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搭配,使土壤养分下降,板结严重,孔隙失调,土地质量变劣。土壤地力衰退已成为贫困地区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一大障碍。

由于交通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农民商品经济的意识和观念十分淡薄,大多处于自给但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几亩薄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对这种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形象描绘。贫困地区普遍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大多靠国家的补贴过日子,中央财政补贴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

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和边境地带,扶贫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而贫困的长期困扰,与发达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有可能转化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安定团结局面产生消极的影响。

贫困地区大部分是老革命根据地,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今天我们能成为一个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老革命根据地人民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因此,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求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其农村求之;必农村之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焉。”建设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之举,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1.优化地区政府行为。首先是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对贫困地区各级干部的培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与生产要素的组合,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造就一批人才,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建立一个好支部”反映了村民的愿望。其次是优化贫困地区发展的经济环境。鉴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的扶植,国家宜在财政,金融信贷、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最后是促进政府经济行为向理性化转变。贫困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政府要担负起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促进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2、实事求是制定规划。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

一、自然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探寻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在不同地区制定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资源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电资源、森林资源、农作物资源,这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其次是市场环境,包括地区区位,交通状况,产品集散地与产地距离,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以及市场需求量等等。再次是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能超过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盲目发展。最后是考虑农民的综合素质,规划一些简单易行,投资适度,经营管理要求不高的项目。

3、组织农民建设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得到实惠,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农村有大批曾在外打过工、当过兵的能人,他们有知识、有胆略、有远见、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鼓励和支持他们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聪明才智,寻找适宜本乡本土发展经济的各种路向,树立贫困地区发展生产的先进模范。通过这些典型实例,激发广大农户积极投身生产建设,走上生活宽裕的幸福之路。

4、调整结构,改善生态。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失衡。根据生态农业发展需求,在今后的农业结构调整中,逐步退耕还林、还牧、还园,确保生态平衡。同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量的同时,严格监管耕地任意转化为园、林、牧地;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将大片水地、平地、好地改为其它用地。

5、合理开发,平衡耕地供求。平衡耕地供求,首要的是合理开发复垦。根据每一个山

乡的具体条件,对耕地后备资源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开发:(1)实行耕地“占补挂钩”政策,即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必须开发出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2)坚持“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政策,三年内免征有关税费,50年使用权不变。(3)招商引资、群众自筹、集体补贴、政府资助等多种筹资渠道并存,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发造地的积极性。

(4)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的,或废弃地、塌陷地、空闲地复垦为耕地的,政府要组织土地、农业、水利、财政等职能部门验收,验收合格要及时发放集体土地或国有土地使用证,为开发者排除后顾之忧。其次是改造中低产田。按照耕地立地条件与坡度状况,实行人工水平梯田、机修梯田等工程与山地林网、生物经济埂等农田生物防护工程相配套,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中低产田开发治理的经济、生态、社会最佳效益。

6、推动特色产业发展。(1)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良种及特色农业的培育;运用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工程措施搞好特色农产品栽培;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检疫工作,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战略。(2)对龙头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应给予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优惠政策。特别应在特产税征收方面给予龙头企业必要的优惠,以使其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特色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发展农民经纪人销售队伍。

7、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贫困地区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差,人才智力条件弱,政策环境不够灵活宽松。因此,应加快交通、通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教育科技作为战略重点,办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以适应当前经济启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应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根据不同产业制定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尤其是对一些依靠资源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更应予以优惠。

8、加强区域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做强做大贫困地区的各种产业,争取获得全方位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对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申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