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英语基础模块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5:39: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英语启蒙耳聪是关键 (2012-07-27 12:09:50) 图文/安妮鲜花

为什么同样的英文书,有的孩子接受英语讲,有的孩子就不接受。甚至包括英文的动画片,有些孩子看有些就不看,要求听中文的。实际上,这和孩子的听力辨音基础有很大关系。2011年2月15日,我在安妮英语俱乐部论坛上发起了一个投票活动,题目叫你家宝宝的听力辨音训练在哪个层次上。

当时参与投票的有些是已经上培训班一年甚至两三年以上的孩子,但是结果却不容乐观。正如一位妈妈跟贴所言:正规培训了四年,看了孩子听力辨音在哪个阶段的投票,结果我“疯了”,哪个阶段都不是!学了这么长时间居然是“聋子”。

一说听力,很多人想到的是听力理解,却对听力辨音不重视。实际上就像学琴的孩子一样,辨音能力决定了他以后能走多远。所以好的老师都会非常重视听力辨音这个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听力辨音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一个音的信号通过耳朵传输到大脑中后,大脑就和已经存储好的大量声音信号比较,最后找出与这个音有关的各种数据,于是就形成了对这个音的认识。大脑就好比是一个硬盘,你想从硬盘中调取数据,必须首先把各种语音信号装进去。当然,人的大脑对语音信号的处理要远比硬盘处理数据复杂得多。但是,没有输入就不会有输出,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

关于听力辨音能力,《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有不少阐述,既包括安妮小时候的例子,也包括美国关于婴儿期听力辨音能力最强,9个月后逐渐下降的研究成果。同时在书中,我也提供了韵律节奏训练的一些基本方法、素材和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建议去那里查找。 英语发音有很多现象,比如连读、吞音、闪音等等,看似复杂,成年人用规律很难解决。但是对于听着儿歌、童谣看着动画片长大的孩子就非常简单。那些组合在潜意识中就是长成那样的,甚至不知道单词都能知道组合。除此之外,一些语序方面的问题,一些意群方面的体现,用语法解决完全不如用语感来得彻底和准确。

听力辨音和听力理解的关系,如果还用上面所说的硬盘来比喻,那要想理解,首先要先把语音信号输入到大脑中上。这些信号覆盖的范围越广,以后调取数据的时候就越能及时得到反应。否则,需要重新输入再调取,输入时间本身就影响了效率。这其中还没有说大脑处理语音信号的过程所需要占用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沉默期。

对于启蒙初期的孩子,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听他们不理解的内容,尤其是韵律节奏方面的内容,不能要求孩子把歌词童谣的内容全部拆开弄懂再听。当然同步进行动画片和绘本的情境对应以加强理解也是必须的。否则单独进行的韵律节奏训练时间过长,会影响整体的听力理解水平甚至输出水平。这一点,很多孩子的教训是:歌唱的很热闹,但是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却没有任何积累。这将直接影响孩子后续路线图的进展。这一点,也是当时这个投票贴的直接作用:很多妈妈发现了自己的误区并及时进行了调整。

关于听力理解,目前也有误区。很多人把听力理解看成是每个词的中文意思都要懂的理解,而不是整体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有人把听力理解能力和词汇量紧密关联,在选择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找能认识70%以上词汇的内容。问题是,每一个听力词汇都懂就一定能保证篇章内容的懂吗?结论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英语听力不好的人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听一句话的时候头三个词还能跟住,后面的词就溜过去了,根本不知道说了什么。而低头看下文本,发现所有的单词都知道发音。最奇怪的是,很多发音看着文本知道每个单词,但是听的时候就怎么都漏词。而这种现象,在经过一段时间磨耳朵训练的小宝宝身上却很难发生。即使不知道含义,但是他们的复述绝对不丢词。这就是听力辨音能力对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也充分说明,听力词汇和听力理解能力并不必然成正比。

启蒙初期,到底是少量输入信号然后重点解决这些信号的理解好,还是多输入,具体理解问题后面再说好,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些针对成人英语学习的流派非常强调可理解性输入,认为不可理解的输入就是无效输入。对此,我认为在儿童英语启蒙方面,不可过于教条。应该说,一段时间集中反复输入可理解的同一素材以达到对这种素材的充分理解和输出,和启蒙初期广泛接触各种孩子感兴趣的资源相比,二者殊途同归。甚至越小的孩子,因为中文强势地位没有形成,所以对于用一种语言来理解另一种语言没有要求,所以他们的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发展路径和中文母语的路径更有相通之处。比如都是通过看画面来获得整体理解,然后再从整体理解过渡到对局部甚至字词的理解。以此方式来达到听力理解的上台阶。

如果不从一个具体素材的输出状态来评价效果,而是从一个宽泛的周期,比如半年甚至一年,尤其是放在一个没有具体素材考评的英语运用环境中来评价听力与输出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早期泛听的量越大,后期爆发期的效果越好,并且孩子年龄越低,这种现象越明显。最近不断有

3、4岁孩子的妈妈或者老师向我表达对孩子表现的惊喜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说辨音能力是呈逐渐下降趋势的,积累素材越早辨音方面的优势越强;另一方面,语音资源之间都存在交叉印证的过程。如果只用一个资源重复十遍,不如用十个资源交叉印证效率高。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讲,不同资源的重复可以减少枯燥,提升兴趣。这比成人用一种资源反复重复的学习模式更容易激起兴趣。兴趣是内在动力的保证。没有动力的英语启蒙对孩子的今后发展弊大于利。 当然,我们这样说绝不是说只能泛听不能精听。经常有妈妈问,怎么确定精听的内容?我的回答是,不用家长确定。家长只要储备10倍的资源,孩子就会自己选择。有些会一路放下去,根本不重复。有些就会反反复复要求重播。只要把遥控器交到孩子手中,孩子自己就会选择。在这方面,目前还有一些误区,详见英文磨耳朵三大误区。 新手妈妈英语启蒙操作步骤 (2012-06-26 09:43:58) 有很多新手妈妈,对英语启蒙很急切,但是看到很繁杂的内容又觉得无从下手,所以希望有一个最直观的操作步骤。而对于我一直强调的理念感到不理解。有些人甚至说,我就想要知道具体怎么做用什么资源,你和我说那么多干吗?

实际上,理念是核心,步骤是活的,只要理念上不走偏,步骤上都是可以也应该根据孩子的需要去调整。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个道理。至于资源,万种资源没有绝对的适合所有人的资源,而且同样的资源用法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方面,我看到很多中文亲子阅读做得好的家长,看到《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之后就非常能领悟到核心,然后具体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得心应手。应该说,这就是理念统一状态下步骤和资源的灵活运用了。 尽管如此,为了缓解大家的焦虑心情,节省时间,我还是帮助大家梳理一下目前的内容,以便新手妈妈能迅速抓到要点。 说到英语启蒙路线,就不得不说到《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这本书是通过记录安妮在加拿大的学习经历来分析北美儿童英语教育的路线,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个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所以说,这本书更重在理念分析和引导,是一个完整的理念和体系向导。 在孩子没有开始之前,如果家长过去对英语学习没有细致思考的话,很多内容会觉得不好理解。所以开始的时候,可以简单过一遍知道基本概念。对于自己孩子目前还接触不到的环节,可以留在后面细读。 理解了用母语方式学英语这样一个基本思路之后,就可以着手实施。做的过程中回头再看书,会觉得很多内容过去理解不了的都变得容易了。如果一直不开始,可能怎么看怎么晕。 那具体如何用母语方式学英语呢?怎么操作?

1、语音输入:即磨耳朵。近期博客中,我分类整理了按照年龄找资源,有0-3岁磨耳朵资源、3-6岁原版动画片资源,也有0-3岁美国孩子从小看的书目,还有美国孩子从小看大的经典系列书。另外博客置顶帖也有家长手册的链接,里面有孩子的路线图示例,也有更多关于听力辨音能力、听力理解能力等关系的讨论。

以上资源的选择,建议大家还是按照我说的10倍的资源提供让孩子自己来选择。具体其实并不一定把这些资源都拿到手上,目前有很多可以在线观看的网站,按照资源名称搜索之后,可以让孩子在线看下是否喜欢。喜欢的再去找,这样可以更经济更有效率。

至于以上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可以参见英文磨耳朵三大误区、怎样判断孩子看动画片听没听懂、英语思维形成过程解析 以及一个孩子在英语路上的转变 等博文。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理念决定方法,方法决定素材。而综合地说,理念决定效果。劝大家不要过于纠结具体怎么做,而是把精力放在综合育儿理念的把握上,让孩子轻松、快乐、高效地进行英语启蒙,按照母语的方式学习,和英语母语孩子的英语能力接轨,培养后劲和内在动力,而不必急于在童年期看到什么样的英语成果。

2、亲子阅读

阅读分亲子阅读和自主阅读。所谓亲子阅读就是别人读(包括家长和老师)孩子听,不要求孩子认字。所谓自主阅读是孩子自己认字之后自己读出来。

亲子阅读从0岁开始,这是北美的做法。亲子阅读重点不在读这件事,而在于亲子关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听书、啃书、撕书、玩书等等活动都属于亲子阅读的范畴。关于阅读的价值,可以参见《出国不出国》中的一篇文章:阅读是一辈子的事。看亲子阅读可以培养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 亲子阅读随时可以开始,具体方法:亲子阅读三步曲。

在启蒙初期,如果能抓好儿歌童谣动画片的语音输入,同时配合亲子阅读,那么孩子的英语启蒙很容易上轨道。一般两三个月就能看到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并且会有适当的复述性输出,即使家长并不要求孩子输出。如果同步配合互动性的交流,输出量会更大些。

3、Phonics及自主阅读:

Phonics是英语国家孩子通用的通过训练拼读能力来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一般英语母语的孩子4岁左右开始学习,当然前期的语音意识及音素意识的渗透更多。这一点,《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对于phonics体系有详细介绍,《出国不出国》第二章也详细介绍了美国的阅读战争,通过北美阅读政策的变化,将phonics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具体到中国孩子,phonics不适合过早开始,当然之前的渗透是没问题的。具体开始的时间等问题,请参见

何时开始phonics学习及配套阅读训练,此外论坛也有大量讨论,用phonics关键词搜索论坛,所有内容都会出来。

美国为了推广phonics设计制作了大量的phonics配套读物。目前国内有一种倾向,就是孩子从小接触英语就从完全用这些读物。结果孩子很小就能读出来英文了,大家觉得成就感很足。实际上这个做法和中文的早识字是同样的,对于孩子通过阅读尤其是绘本阅读来提升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会有影响。所以请大家综合考虑英语启蒙中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不要局限在英语语言本身。 对于大孩子比如8岁以上的孩子如何开始启蒙,我认为是可以有变通的方式的。具体可参见:错过启蒙期的大孩子英语怎么学、大孩子英语学习资源推荐--兼谈学习的内在动力。

梳理了启蒙初期的内容,那么如何具体操作?

找孩子当下可以开始的资源,开始。同步地,再研究上面的这些具体内容,该看书看书,该研究博客、论坛、家长手册和讲座音频都可以同时进行。

这个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对资源的反应,根据孩子的情况随时回头找答案。孩子开始一段时间之后,再看过去看过的内容,就会发现对书以及博客讲座的理解和以前不一样。所以,带着问题找答案,是随时要进行的。

再有时间的话,论坛精华贴或者爬楼看大家的内容,会发现有些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有矛塞顿开之感。如果有些问题觉得找不到答案,那就论坛向安妮鲜花提问栏目留言吧。当然建议大家先看里面的帖子,可能很多问题都已经被人问过并有答案了呢。

另外关于看书理解的问题,发现目前的知识碎片化还真是比较严重。有些妈妈看书不注重体系,建议大家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把目录连接在一起好好读几遍,看看其中的逻辑关系。有些妈妈博客论坛零散着看,很久也理不清头绪。实际上,《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核心价值在于对北美英语启蒙方式科学性的研究。如何能做到科学?理念、次序、方法都很重要。好的次序事半功倍。目前看很多人知道phonics重要,于是就盲目开始,但是次序完全不对。这方面的问题,就算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问,就算是我每个问题都给解释清楚了,总体的概念依然没有。而这对于孩子的综合路线是会有很大影响的。

咱不能仅仅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抬起头眼光才能放远,这也是我介绍北美教育体系、从路线上去考虑孩子的英语甚至未来发展规划的原因。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如果能把它作为一种载体,不仅开阔视野、了解文化,更锻炼思维能力,它就成为孩子自身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若干年后,可能具体的英语知识忘记了,但是英语启蒙过程中所获得的思维能力会伴随终生。这才是我们英语启蒙的核心价值所在。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英语自然拼读法非学不可吗? 文/安妮鲜花

有妈妈问: 孩子4岁7个月,可自主阅读L3的书,遇到一般没见过的单词可以拼读,但较长的单词有时拼不太对。之前买过hop-k,是拿来就读,很快就看完了,感觉书没起到多少作用,就没有继续,当然借书时会顺带借本练习拼读的小书。还有最近总是想拼写单词,简单的可以拼出,字母多些的就不行了,感觉应该还是phonics这块欠缺。顺便补充一句,是在阅读中识字的,没有专门练习过。如果开始还需要从头开始吗?

另,昨天和他一起看原版书:the magic school bus ,他看的速度比我快多了,我:你看图吗?小子:看。我不死心继续追问:那你不看字?小子:字是在图里的我一起看的。我也试图和他一起看,看他真正理解了没,但是小子不领情,告诉我我自己看过2遍了,我要看其他的。这是所谓的成片阅读吗? 安妮鲜花回复:

这是一类对文字特别敏感的孩子,昨天还有一位妈妈和我说,孩子4/5岁的时候就不知不觉认识了很多中文(那时候没开始英文启蒙),去年开始英语启蒙,只是上绘本课类的内容回家听音频,还没读什么原版书,但是就对很多单词之间的规律感兴趣,也认识了不少词。 这种认字方式应该属于全语言的学习方式,这在美国的一些州曾经采用过这种教学方式,后来因为阅读能力测评一直呈下降趋势,所以有人反对。这中间,和phonics经过了十年的战争,最后用数据说话,phonics因为效率更高而胜出。后来,美国要求全国统一使用phonics教学法,包括以前使用全语言的州(这部分在《出国不出国》的第二章有一篇美国的阅读战争单独讲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phonics效率更高?我理解,第一,phonics把规律提取出来了,所以更便于掌握;第二,phonics体系完备,配套读物完备,便于练习,所以更容易普及,效果更容易出来。

而对于那种看过几遍就能记住的孩子,个人感觉,就好比孩子学前认识很多字后还要不要上学的关系。认识很多字之后,孩子自己会总结规律,会使得上学以后的学习更轻松。甚至简单的内容他大部分都会了。但是复杂的内容,就好比你说的复杂的规律,孩子可能自己还不一定能归纳得出来。尤其是phonics到后期有难度的地方在于拆分音节,这部分不那么容易应付。而孩子之所以觉得k级简单,是因为规律简单,所以孩子的自我总结能力足以应付。另外还有拼写单词的问题,国外的拼写都靠p规律完成80%左右的单词。如果不学孩子靠自己找到规律有些可能会有困难。当然这部分也可以试试看孩子的程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应该说简单的p规律对他没有单独学的必要, 从头来学显然不用。建议家长自己理顺,然后根据孩子的情况,看哪一部分需要重点指导,在阅读中指导即可。

因为孩子比较小,才4岁多,不建议这么早就学太高级别。阅读中遇到孩子不熟悉的,告诉怎么读就好,孩子自己总结力强,遇到次数多了自己就能总结好了。如果发现孩子有对单词刨根问底的劲头,则家长做好必要的指导。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提醒妈妈注意,就是有的孩子有4/5000的词汇量,看L1-3级读物觉得很简单,但是到了chapter就不行。也就是说,phonics阅读初期的训练,还有一个阅读速度以及有感情流利阅读的问题,这两部分是安妮咋加拿大一年级的学习内容。着就好比我们国内的孩子,尽管学前认识了很多字,但是一年级训练有感情流利阅读这件事一样不能少,而且很多孩子也是通过一年级才训练好的。所以说phonics也不仅仅是一个发音规律的问题,通过读物的循序渐进,让孩子自己能够通过读一本书,轻松地实现阅读速度、准确率和有感情有利阅读这样几个方面的要求,也是phoincs训练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不得不指出的是,对于phoincs目前有很多误区,以为就是开始阶段的那点简单的拼读,实际上phonics后期对于解读较难单词从而达到阅读中的快速反应训练是一项重头戏。很多孩子能读简单读物但是有难度的书卡壳也是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的原因。

想到前几天讨论的用音频辅助自主阅读的问题。目前这种方式在一定的人群中很流行。有些孩子从

2、3岁就用分级读物听音频然后跟读等方式,很快就能自己读了。这个环节开始可能是“背”读。后来,有些孩子通过这种方式积累了一定的单词量。但是,每次读新书都要先听一遍音频才可以。我不赞成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会剥夺孩子自己思考拼读规律和理解文章内容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拼读熟练之后听音频正音是可以的)。

阅读从认读一个简单的单词开始,到把自己的理解去整理出意群来断句,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而因为英语单词量是中文的数倍,所以,靠中文那种通过听读来记忆一个个单词的方式,对有些孩子有效果,但是有些孩子就会觉得困难。如果孩子不是那种对文字非常敏感、迁移能力非常强的孩子,从拼读规律开始,像汉语拼音那样,从最开始的一个个字母来认,到把几个字母组合在一起拼出来,再到扫一眼就能把完整的拼音读出来,这都是需要训练的。比如一个“我想念你”的拼音训练过程,最初是一个一个字母的认读w-o x-i-ang n-i-an n-i,后来可能变成了一个字一个字的认读wo xiang nian ni,到最后,一整篇拼音读物就可以达到和认汉字一样的下意识的快速读出来,完全不用拼的程度。这就是拆-合的过程。 phonics的拼读训练过程,和汉语拼音很相似。如果开始就用音频,孩子知道了读音,最开始就是合,这种合会使孩子拆分的机会减少,缺少对规律的把握,以后遇到复杂的没有遇到的单词,直接靠拼读规律条件反射的时候,这种能力就会大大低于曾经有过很多训练的孩子。这也就使得在文章中遇到生词的时候不敢读出来,从而使阅读卡壳。而按照西方的阅读理论,卡壳是会直接影响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大碍。

目前有些孩子靠音频能对简单读物应对自如,但是到了一定难度的读物就有困难。这一点,也好比很多听力积累不足的孩子,直接学口语,到了高层次的口语输出时因为积累不足而无法上台阶。所以要在底层训练的时候注意积累,形成能力,最终顺利过渡到章节书的阅读。

安妮在加拿大的学校安排,一年级主要训练拼读--不仅读出来,而且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标准、准确率、有感情,二年级开始训练拼写--听音能写单词保证正确率。从一年级从开始的不识字,到一年级下班期能独立阅读章节书,这就是phonics的效率。当然这个效率不是孤立的,是之前听力积累的结果,这也是我以前多次强调Phonics上连听力下接阅读的原因。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7)--- Phonics 与阅读能力 (2011-07-17 13:39:18)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部分连载 作者:安妮鲜花 (点击查看作者博客) 出版:外研社 免费音频下载:

phonics与阅读能力.mp3

3、Phonics 与阅读能力

Phonics 是阅读必备的技能。依靠 Phonics 技能进行大量阅读,进而扩大 Vocabulary(词汇量) 和提高 Fluency(阅读流利性), 最后提高 Comprehension(阅读理解能力)。这几个部分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人的阅读能力。

我不是专业人士,无法给 Phonics 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还是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吧:

以 Phonics 的眼光来看,单词不是由字母组成的,而是由音组成的,而音是由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组成的。这和我们理解的单词是由字母组成的完全不同,在单词和字母之间多了一个“音”,正是这个多出来的音,让老外具备了见到生词会读、听到读音会拼写的能力。

为了更加严谨一些,于是我们在网上做了些研究,但仍然不能用中文准确地给 Phonics 下一个定义。还是用上一节中的例子吧:Letter 以 Sound 的形式合成 Blending 单词的读音的过程,使用的就是 Phonics 的技能。理论上说,有了这种技能,对80%的英语单词能够见到单词就读出来,听到读音就正确地拼写出来,就是所谓的“见词会读,听音会写”。

从应用的角度说,Phonics 是掌握阅读必备的技能。请参考下图:

图片来源于 time4learning.com

这张金字塔的图,清晰地展示了阅读能力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互相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展示了孩子要学好英语阅读需要遵循的路线图:首先要有 Print Concepts(对印刷品的概念),然后是 Phonemic Awarene(音素意识),在此基础上发展 Phonics 的技能,依靠 Phonics 技能进行大量阅读,进而扩大 Vocabulary(词汇量)和提高 Fluency(阅读流利性), 最后提高 Comprehension(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流利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一起构成了阅读能力,而这个能力被北美人称为成功人士必备的能力。

对印刷品的概念,就是说印刷品是有其含义的,可以把人的想法印刷到纸上,传递给其他人。这个概念也包括对书的基本认识,比如书可能有很多页,一页一页地合起来是一本书,怎样翻页等。从知道书到喜欢书,这是孩子阅读启蒙阶段要做的事情。

音素意识是掌握 Phonics 技能的前提。研究Phonics的理论,绝大多数都明确指出了学好 Phonics 需要两个前提:Phonological awarene(语音意识)和 Phonemic awarene,而非上图所示的仅仅需要音素意识,我的博客文章中也说明了学好 Phonics 需要先具备语音意识和音素意识。上面引用的 time4learning.com 上的图表,直观地表示出阅读能力形成的各个阶段。该图只表现出音素意识是 Phonics 的前提,而没有提到语音意识,是因为音素意识的形成本身就必须先要有语音意识。因此,与我博客文章观点并无不同。

语音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耳朵的辨音,这包括能够从单词的发音中分辨出基本的声音单位 Sound,并在此基础上明白几个基本的声音单位可能组成一个 Syllable(音节),单词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音节,以及明白语言是有 Rhyme(韵律)的。辨音能力最容易理解,没有辨音能力,听英语就是听天书,听到耳朵里的所有东西都是一锅粥。明白音节对掌握 Phonics 技能也很关键,尤其是到了高级阶段,不同的音节划分可能导致单词读音的不同。韵律是 Phonics 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本书后面还会陆续讨论。而且,韵律本身,也是下面要说的音素意识形成的关键之一。

有了语音意识,明白了一个单词可能包含多个音,就可以做那些增、减、替换的游戏,这样也就具有了音素意识。有了音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理解单词和音的关系,理解单词就是用不同的音像搭积木一样搭出来的。既然是搭积木,那当然搭好了还可以拆开来,拆了还可以再搭出来;可以增加一块积木,减少一块积木,替换一块积木。拆了搭的过程就是 Blending,搭了拆的过程就是 Decoding(音的分解),增、减、替换音的过程就是北美孩子学习Phonics 时经常做的单词和音之间的游戏。当然,这些音都是以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的卡片形式出现的,不同的卡片组来组去,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辨音以及拼读。

如何获得语音意识和音素意识呢?答案在本书第一章第一节中就有了,也是我博客中一再强调的,幼儿英语启蒙从多听开始。这很容易理解:既然单词和字母之间多了一个“音”, 那要认识单词首先要认识音,而对音的辨别能力,正是靠耳朵多听来锻炼的。当然,音不只是需要辨别,还要求你把它发出来,也就是要大声地读,而大声地读又进一步强化了对音的辨别。多听,不只是听音,还有韵律节奏,这正是我们目前英语启蒙中所欠缺的,本书第四章将进行更详细的探讨。

安妮和小宝的经历,以及对 Phonics 各种理论的研究,都完全证实了听力辨音能力的重要。应该说,没有听力辨音能力这个基础,即使你能开始学习Phonics,后面想学好也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说,Phonics 的开始是有条件的。

北美学校普遍采用 Phonics 体系教英语,美国政府还曾经拨款几十亿推广这套教学方法。据我的博友反馈,其他英语国家,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都广泛采用这一方法。

在加拿大出版的关于怎样教孩子阅读的读物中,有四条给家长的建议,其中一条就是 Phonics。加拿大的说法是,Phonics 可以涵盖80%以上的词汇,而对于无法按照 Phonics 规则拼读的单词,学校会把相应阶段的高频词汇整理出来单独记忆。这些高频词中有一部分就是他们极为重视的 Sight Words。 英文绘本读图的价值和方法 (2011-04-26 11:51:12) 转载▼

标签: 分类: 安妮学双语 图画书 绘本 英语启蒙 阅读 亲子阅读 阅读敏感期 育儿 文/安妮鲜花 每天俱乐部里都会有很多交流,其中有些问题很有代表性,以后会以问答的方式摘录一些:

Q:家里孩子读图刚起步,又处于指读敏感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A:指读敏感期的孩子对图会淡化,忙于看文字,会有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对于读图价值的问题,这个是理念性的,找理论依据可以去读《幸福的种子》这类书,这是日本人写的,而西方国家图书馆90%的童书都是绘本,图画书吧更确切。所以说东方国家包括日本也是从西方学来的这个方式,这是第一个理念,是不是认同这个图画书的价值。我以前一直说的图画书的全面营养、对想象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等观点,在《幸福的种子》这本书里都有更详细的理论解释和实际示例。

然后如果解决了理念,就是方法,方法的话就是我说的理念落地的问题。西方的东西好,他们操作起来很顺利,因为孩子0岁就开始这么读图,就好比培养英文耳朵的那种模式,都是一出生就是这样的模式,所以孩子习惯,习惯了就不排斥。但是我们的孩子是半路出家,都是原有的中文模式很成形了,所以你要中途改变,就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问题。我觉得这几个月我回国之后最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协助这些要转变的妈妈们做这些,孩子适应了指读上来就换方式一定是不行的,所以,要有缓冲和过度。 第一遍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读--这就好比我说的读英文绘本。为什么上来先用中文读图而不是先读英文,也是为了给没有英文语音基础的孩子一个缓冲和过度。太急了孩子会害怕,孩子都需要有一个安全感,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她不知道你忽然间的转变会给她带来什么,所以他会选择逃避。我们必须理解孩子的这一点,并且尊重她,他才会配合你。

你第一遍保持他原来的状态,指读,没问题,但是接下来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改变,开始一样不要要求他去改变,而是你自己改,自己读图给自己听,可以说,我觉得这个图画得真美,然后读图最主要的还是要fun,其他的都是副产品,对孩子来讲她不管你什么想像什么逻辑,他要的就是fun。所以,如果你读图他发现,哦,这图里面藏着这么多的好东西,他就会非常喜欢要求你一读再读,这时候你的改变目的就达到了。一本书不是就读一次,读很多次每次都有不同。这样的模式会传递给孩子,他也会每次去尝试发现不同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内容。如果一直把fun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你的任何方式和方法都围绕着这点。我觉得孩子对于你的方式都会接受,开始会需要适应但是最后都能接受,因为你的方式满足了他对fun的需求。 这几关都过了后,再读的时候可能又会不同,感受整体画面的美、图画中更多的很小的细节表达的丰富的情感等等,都有更多的收获。

----- 关于《幸福的种子》这本书的一些基本观点,摘录于网上: ◎儿童的读书生活从幼儿期开始,要使儿童了解书的世界的魅力,最好首先从图画书入手;

◎读书不是读字,而是理解书的内容;

◎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对于所有孩子来说,图画书不是用来读的书,它是请别人读、而他们用耳朵接受语言的书;

◎专家一致公认;日本战后教育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图画书。

图画书助孩子一臂之力

如果光会识字,不能算会读书,那么读书究竟需要哪些能力呢? 当幼儿园老师讲《一寸法师》的故事给孩子们听时,会发现有的孩子很专心地听故事;有的孩子却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和邻座的小朋友打闹,根本没在听;也有的孩子一开始很专心,但听到一半就不知不觉被其他东西吸引了。同样的故事内容,为什么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为什么有的孩子听得入神,有的孩子却心不在焉呢?是因为个人的特质不同吗?难道会不会读书是先天注定的吗?

其实,那是因为用心听故事的孩子,脑海中会清楚地浮现一寸法师的模样,整个故事变成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他们的脑海中上演: 一寸法师用小碗当船,用筷子当桨,顺着河流来到京城,当上公主的侍卫。有一天,他陪公主到庙里拜佛,在路上打败了妖魔,取得小金锤。小金锤实现了一寸法师的愿望,使他长大,并且娶了美丽的公主„„

这些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脸或嘴巴,表情专注地在听故事。但事实上,他们看的不是老师,而是自己脑海中的一寸法师。

那么,那些无心听讲的孩子们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这些孩子没有办法将一寸法师的故事想象成画面,所以故事讲得再精彩,也无法帮助他们了解故事的内容,进入故事中的世界。他们瞪大双眼,内心却看不到任何影像,自然会被眼前其他的事物吸引,或将目光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看看窗外来往的人群,或和邻座的小朋友说话、打闹。因为人不可能睁着眼睛,却不去看任何东西。 而那些中途分心的孩子可能一开始很专心地听故事,脑海中也浮现出了一寸法师的模样,甚至还描绘了其他细节,但是可能当老师讲到一寸法师到达“京城”时,孩子在理解上产生了障碍。因为孩子不了解什么是“京城”,没有办法想象京城的样子,于是一寸法师失去了表演的舞台,故事无法进行下去,就好像电影演到一半,胶卷突然出问题了,影像断断续续,无法连接,一点儿也不精彩,所以孩子自然把注意力转到其他有趣的事物上了。

由此判断,要想专心地听故事,就必须具备独特的能力,将看不到的故事在脑海中想象成画面,这就是一般所称的想象力(imagination)。

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都可以用“心”看到。

而图画书与孩子的想象力,有极密切的互动关系。

丰富的想象力并非天赋,而是经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得来,体验愈多,想象力愈丰富。图画书正好能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去体验。 譬如上述的《一寸法师》,如果我们先把故事编绘成图画书,给那些无心听讲的孩子们看,结果又会怎样呢?他们应该会轻松地从头听到尾,并且完全了解故事的内容。他们虽然没有能力想象故事的画面,但是可以通过图画书的插画知道一寸法师的模样;当故事的舞台随着情节的发展改变时,另一幅新的插画又能帮助孩子看清原本模糊不清的影像。借助插画,孩子可以在心中自行勾勒故事的情境,获得崭新的体验。

品味、勾描过如此丰富多彩的画面,孩子才有足够的能力想象并理解未知的事物。在脑海中描绘过《一寸法师》的孩子,在听到《香久姑娘》的故事时,自然会拿《一寸法师》为蓝本来想象《香久姑娘)的世界,在脑海中形成新的影像。

当孩子的想象力不够发达时,图画书可以弥补其不足,使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所以图画书的品质非常重要,因为插画的品质会左右孩子想象力的品质。如果插画的品质精良,具有艺术价值,那么孩子脑海中的影像想必也十分优美;相反,在孩子脑海中浮现的,会是一些乏善可陈的画面。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就能决定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还是贫瘠。如果孩子经常接触二流、三流,或是刻板、僵硬的插画,那么他只能凭着这些画面去想象,去观察事物,当然也只能勾勒出类似的影像。

能从一本书中发掘丰富绚烂的世界,或是只能掏出有限的知识,完全有赖于读者的想象力,而图画书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启蒙工具。

等孩子进入小学,再来谈读书的问题,就太迟了。幼儿时期培养的丰富的想象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石,而制作精良的图画书,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同样阅读为啥孩子后劲不一样 (2011-04-13 10:31:33) 转载▼

标签: 分类: 安妮学双语 后劲 阅读能力 双语 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 育儿 文/安妮鲜花 最近和俱乐部的妈妈们聊天内容越来越有内涵,选一篇粘在这里。希望能和感兴趣的爸爸妈妈们继续深入探讨。更感谢天天半夜不睡觉努力爬楼、努力探讨问题的各位亲。 HH温哥华 23:45:37 我感觉老外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前期很慢很慢但是他能让孩子学习的知识点掌握的比较牢固孩子还是抱着一种积极的状态去学,并且孩子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很高。

安妮鲜花 23:46:14 对同感。现在对这个问题越来越有体会,就是内在建构的问题。我觉得最近这几年研究他们的分级体系什么的,感觉还是基于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是说孩子的敏感期,什么时间能做到什么,所以他们前期慢,不是灌知识,是搭结构。看数学也是,现在看说老外数学不好,纯粹是后期不注意训练的结果--他们不重视运算,但是他们的概念导入的非常扎实。阅读也是啊,之前的phonics就那26个字母磨一年,确实是要的内化的效果。

我爱阅读 23:55:47 安妮,我经常看到你在说这个内在建构的问题,我觉得我对这个概念还是理解的, 也知道它的内涵是什么,但对于如何去做,却还是比较迷惘,比如说阅读吧, 同一主题的书,你觉得我们国内的中文书有这种体系吗? 我感觉没有, 一套书就是一套书这样的感觉

安妮鲜花 23:58:02 中文书是有这个问题,这也是我最近选书比较头疼的问题。所以我也在想,同样是阅读,如果仔细看,英文书做的比较好,符合孩子心智发育的东西多。过去我对阅读分级的理解也是觉得是文字上的难易。现在看不仅仅是这个问题。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她的认知发育什么样,然后就有相应的书来提供,文字的难易也基本符合这个发育程度。而且没有科学的指导,现在就是,看了多少是标准,你说孩子吸收的什么样,每一个环节应该怎么走,怎么去评价,都没有标准,但是在同样的这些孩子当中,反正看的多的还是有优势,说起的东西知道的多些,科学性差,对于文字能力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好像也不好说。记得最开始建群有人就说,为什么读很多书的孩子文字理解力也不行。

我爱阅读 0:08:30 嗯,唯一知道的就是孩子把这本书看完了,看得怎么样,吸收了些什么,都不知道

安妮鲜花 0:08:31 那时候我觉得不会,现在看,也要科学的指导才行,不过就是这个环境,所以孩子们往往挺小的孩子就看挺大的书,就跟咱们以前没书看,找个带字的就如饥似渴。就是刚说的,孩子怎么看得看了些什么理解了些什么不知道,吸收率有多少不知道。

我爱阅读 0:10:14 说到科学的指导,我家孩子看书就是自己捧着看,好像自己也指导不了呢。嗯,是这样的,感觉什么都不知道

安妮鲜花 0:11:09

觉得还是亲子的时候潜移默化吧,有的妈妈亲子的时候对于书的逻辑关系什么的比较重视,图画的观察想像重视,可能就好些。有些就读文字了,那就是文字了,现在看读英文的时候问题就一下子都出来了。同样的中文阅读好,有的转化成英文费劲--其实背后的问题在于理解能力也未必好,可能就是就着文字而文字呢,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所以这些孩子也不再愿意看第二遍,看了就看了,就知道看了一本这样的书,什么什么意思,仅此而已。这个应该说内化可能就效果不一定好。

我最近就是觉得为啥同样中文阅读好,然后在英文上差别大。其实不是中文好影响了英文,而是中文的学习模式影响了英文--仅仅是就文字而文字的,不是综合的理解能力。同样的英文0基础,同样的中文阅读能力强,但是开始一个新的学习,有的就那么费劲,有的就很轻松。我一直琢磨学习能力,咋算有能力?不是你6岁的时候英语说得比别人好。而是等到你再往上走的时候,你很轻松。同时学一个新东西,你就很快能掌握方法,几步就上去了。

这点看看咱们自己和自己的的同学。每一个转折,都有成绩特别好的。然后上一个台阶之后,就会又重新洗牌。比如我自己,初中学校很差,升到高中的省重点排名就中等偏下吧。但是高考的时候,能拿到前几名,而当时的前几名,有些就退步的厉害。上大学也是一样。当初上来的时候名次很好的,最后可能没什么。这也就是这些年大家总说别拿状元说事。其实应该还是一个学习能力内在建构的问题。当然工作以后又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还有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所以说培养有后劲的孩子,有些育儿专家说,不要优秀的儿童,而是要成为优秀的成人,评价你现在是不是好,不是说你今天的表现,而是为明天做了多少积累。

我爱阅读 0:19:15 安妮妈,再说说咱们该如何培养有后劲的孩子

安妮鲜花 0:19:27 哈哈,我觉得其实和建构是一个问题。在一个年龄段,如果你给他的东西,是他能内化的。这些东西具体是什么以后可能不记得了,但是形成了一些能力。比如说磨耳朵吧,几年以后孩子当时听的那些东西可能都不记得了,但是转化成了他的辨音能力。其他方面也是一样。还在通过一些表象,最后有了内在的逻辑、秩序、平衡协调能力,等等吧。那些知识也好玩具也好,所有的资源都是一种载体。摄入的是什么不重要,但是通过摄入的这些东西,满足了孩子的发育需要。所以说这也说明什么时候给什么有学问、观察孩子需要的。他这个时候正好要练平衡协调能力,走马路牙什么的,如果你不给他这类机会,却偏要他练什么力量,那这个平衡协调的训练时机就错过了。

我爱阅读 0:26:14 嗯, 所有的资源都是一种载体,如何选择能成为一个好载体的资源, 这是我们需要做的.

安妮鲜花 0:26:30 我觉得你说能理解这个意思,再转化一下,看孩子的需求,这样就会一下子豁然开朗。乐言你说的你家丫头开始对那本书不感兴趣,然后你给讲的一点点明白了。就看了好几遍。

很多妈妈总说孩子不喜欢什么的,其实就是怎么引导。大人要知道孩子的点在哪里。其实你这个和今天说的建构也有关系。为什么乐言会喜欢并且反复。因为书的情绪正是她这个年龄的小女孩体会的,她需要这样的情感体验。所以还是先了解孩子。这就不仅仅是书的文字内容的问题了。所以说在阅读这个问题上,大家的关注点不应该把书作为主体。很多人推销,这是个什么什么好书。其实,国外的好书多得很,孩子怎么能吸收能内化成阅读能力?不是说读了什么什么书就能行了。还是要把孩子做主体,观察孩子的需求。孩子看的是故事,体验的是情感,这种东西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最需要的东西最容易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内在建构。建构好了,以后就成为孩子的能力了。

坚果5岁BOY 0:58:12 让书能给孩子思考,想象。

安妮鲜花 0:58:17 是啊,所以为什么不以学习为目的的孩子最后会能力强后劲足,原因在于大人关注的是书和孩子的切合点。那种关注知识的,没有和孩子的内在需求结合,所以最后就只是知识本身。浮在上面的,过一段就忘了。我们高考过来的人都有体会,那些背诵的东西都是倒背如流,脑子里都能把书演电影,但是现在,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我还不如我老爸。人家就是自己慢慢看书来的。

乐言 1:00:07 这个在中文阅读上也有相同的体会

坚果5岁 1:00:15 知识容易遗忘,学知识的时候培养学习能力。能力有了,什么都好办。

下面是明一的跟帖:具体怎么操作呢,知识怎么转化成能力呢? 回复 明一 的帖子

哈哈,这问题太有深度了!

举个我家小宝最近几天的例子吧。leapfrog从2岁多就开始看,也喜欢,但是不重复,那个时候对语感启蒙的热度高得多。但是最近,指读敏感期开始之后,对拼读开始有兴趣。我觉得,这个时候对leapfrog的理解应该不一样了。所以,我就有意无意地放出来了。

结果一发不可收。以前看就是看,这次看先是模仿,从字母的模仿,到语句的模仿。然后就是对字母形状的关注。恰巧,家里有本动物字典。都是按字母排序的(哈哈,这字典不做推荐哈,给大家找字典的时候淘来的,发现质量不好,还有错误,但是不影响孩子看字母哈)。以前从来没翻过。有天他让我讲书,我说先等会,爸爸先给开个头。结果爸爸随手拿起这个字典。这下又开始了。每天晚上上床把字典立在床头--是不是感觉像黑板啊?!然后手在空中比划着,嘴里念叨着,写字母。

对了这之前我还想起来prek的闪卡。以前他就打开过一次,也没细看。这次我放到他能看到的地方。果然,拿着和姐姐打了一把牌。字母是都没问题了。但是画的东西有些知道,有些对不上,姐姐跟着说。这样记住了一部分--因为很多是脑子里有语音概念的,只是对应不上。等到我在和她玩的时候,就只剩下10张左右对不上的了。于是再和他说一遍。这样,等于字母的另外一层方法又学会了。

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不是老师教字母的过程--先念,记住发音,再写。重复几次,记住了。所谓的记住了,永远都不忘了,就是内化了。

那我想,过些天字母完全内化之后,就会开始下一个阶段--拼读单词了。

但是同样的东西,如果不是顺应孩子的需要,家长一定去教呢?孩子是不是能这样去反应?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是有区别的。我们需要找到让孩子主动学习的密码。所以孩子学习的东西,我不主张教。我就管观察你,给你资源,然后你自己去发现,去学习。主动重复的次数多了,内化了,就变成一个方面的能力了。一个一个能力有序地衔接,纵横交错,最后孩子的综合能力也就出来了。

知识被吸收了变成自己的才是能力。当时记住了后来被清空了,就等于没有了。而知识最容易被吸收的时候,是自己主动去找的感兴趣的东西。

我觉得如果能让孩子对未来世界保持足够的兴趣,对未知的东西心存好奇,看到什么自己就想去琢磨,看到新东西就会用已有的知识去推理,举一反三,那这个孩子的后劲就会很好! 美国老师如何引导孩子读绘本 (2010-09-29 10:28:01) 转载▼

标签: 分类: 安妮学双语 英语 阅读 绘本 美国 育儿

文/安妮鲜花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annieflowerchina 安妮回国后上了一个外教班,主要是和北美同步的阅读和写作课程。试听课,宝爸感觉不错。尤其是美国老师对绘本的讲解方式,等于是把我们过去见到的加拿大老师的方法又进了一步。刚好,手头有这本绘本在,看图说话,看看美国老师是怎么引导孩子读绘本的。

绘本的封皮,很有中国特色。老师先读出了书名:Ruby's Wish,然后问大家:看看这张图,能看出来什么呢?嗯,这上面有个小女孩,黑头发的,是中国人吗?同学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老师继续:你们觉得这本书是写谁的呢?大家都说:这个小女孩。老师又问:你们能猜出来她可能叫什么名字吗?同学们一起说:Ruby。老师说:嗯,我们等下看看是不是写她的。老师又问:那你们谁能告诉我,wish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dream、wants,老师说,嗯,都对,hope 也是。Wish 是很容易就可以实现,很简单的吗?孩子们说不是。

翻页,看下面这张图。老师说:这个故事发上在哪个国家?孩子们说是中国。那是现在的中国吗?还是很久以前的中国?孩子们们说是很久以前的中国。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的服装不是现在人们穿的服装。图上有很多房子,还有人在喂鸟、挑东西。这么多的房子是一家人住吗?同学们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老师说,如果是一家人住这么大的房子,那她是不是很富呢?同学说,嗯。老师接着说,那我们等下就来看是一家人住还是很多人住。

再翻页,看这张图。里面有很多人,他们是什么关系呢?是同学?同事还是什么?有人说:family.老师问:为什么觉得是family呢?-因为上面有老人,还有很多小孩,还有抱着小孩的妈妈。老师问:如果是一家人,那坐在最中间的应该是什么人呢?有人说:是爷爷。老师说:嗯,这个家庭是不是很大啊?再回头看前面的图,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房子,人多啊。等下看看我们猜的对不对。

看这张图里面有四幅画,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四个季节。老师说,嗯,看春天的时候什么什么样,夏天的时候什么什么样(详细解释画面了)。那大家看看这和四幅图有什么共通的地方吗?有人说:小女孩的衣服都是红色。老师说:哦,对,再看看封面,也是红色。那说明什么呢?对,小女孩最喜欢红色。

大家看这张图,在干吗呢?有人说:写字,有人说:上课。老师说:那边上的大人可能是谁呢?有人说:老师。但也有小朋友看了半天说:是爷爷吧。这个时候大家回头去找前面爷爷的那张图,有人说,胡子是一样的,是爷爷。老师说:那爷爷在干吗呢?有人说:看小朋友写字呢。老实说:那爷爷是喜欢他们写字吗?小朋友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老师说,嗯,还看不出来。到底是老师还是爷爷,等下看看啊。

看这张图,他们在干什么?对,写字,把每个人的字都贴在墙上了。这里面的大人是谁呢?和前面的是一样的吗?有小朋友说:不一样,胡子不一样。哦,那他可能是谁?很多人说:是老师吧。哦,那老师在干吗?在摸小姑娘的头。小姑娘怎么样呢?恩,有点害羞。你怎么知道的?哦,脸上有点红。那你们觉得老师是在表扬她还是批评她?有人说:表扬。为什么呢?老师的脸上有点笑意,她的字写的最干净。

看这个图,是白天还是晚上?恩,是晚上,黑天了,别人家都关灯了。看上面的窗户里是谁呢?看她的头发,像谁?恩,像ruby。他可能在干什么呢?有人说:写字,有人说,干活。老师说,不管她在干什么,说明什么呢?对,说明他她努力,别人睡觉了她还不睡。

看这张图,谁啊?对,还是ruby,有什么不一样吗?恩,辫子不一样了,长大了。看她写的字是不是也不以前多啊?她写的是什么字呢?不知道,等下看看。那她写字的时候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呢?也不知道。

这张图说的是什么呢?里面的人是谁呢?有人说爷爷(小朋友看的主要就是胡子)。爷爷在干什么呢?坐在桌子旁。ruby在干吗呢?高兴还是不高兴?看不出来。那她现在什么感觉?紧张吗?有人说:紧张,因为她都不敢进去,手还放在后面。哦,老师说,那为什么紧张呢?不知道,等下接着看。

看这是干什么呢?小朋友拿着灯笼?有人说:八月十

五、中秋节。有人说:过年。老师说,嗯。那ruby拿了个什么样子的?圆的。什么颜色呢?蓝色的。咦?她不是最喜欢红色吗?看看都谁手里有红色?哦?女孩都没有,而且女孩都是圆的灯笼。男孩呢?恩,男孩的好看,什么样的都有。

看这张图,他们在干什么呢?恩,两个人在说话。这次ruby还害羞吗?没有,因为她看着爷爷的眼睛呢。ruby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恩,不高兴。爷爷呢?爷爷很严肃。

这张图是怎么回事呢?下雪了,ruby在干吗?恩,一个人在院子里,很孤单的样子。好像很不高兴。

这张图呢?什么时间呢?哦,是过年,大家穿的都很喜庆。ruby手里拿着什么?红包。那这个红包是她给别人的还是别人给她的?小朋友七嘴八舌,最后得出结论:是别人给她的,要不然不会她自己去拆开啊。那红包里装的是什么?看不出来。

这张图,看看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右边的是左边的奶奶?哦,右边和左边是一个人?等下看看谁说的对。

和孩子们一起连猜带看,老师开始给孩子朗读。用宝爸的话说,读的真不错,声情并茂,孩子跟着她的阅读自己看。到最后弄明白了:这个ruby是中国的大家闺秀,老爷子很开明,所以从小就让女孩和男孩一起读书。但是大了以后,很多女孩就不读了,开始做女红准备出嫁。ruby书读得好,对于不能像男孩子那样上大学很是不满。所以写下了字幅表达自己的不满。后来,这幅字到了爷爷手里,爷爷觉得很震惊。爷爷知道了ruby的想法后,过年的时候,送给ruby的红包就是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ruby,是这所大学的第一个女学生。而ruby,就是作者的奶奶。

整本书,老师并没有仔细地分析句子结构段落大意之类的。只是引导孩子认真看图,根据画面展开联想,然后从文字当中去认证这种联想和推断。看图和阅读的时间基本相当,读完后,老师和孩子们简单地讨论:Ruby 的 Wish 到底是什么?她实现了吗?谁帮她实现的?那是不是很不容易做到呢?老师介绍说,在古代中国,女孩子是不上大学的,爷爷一定是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让她成为第一个女大学生的。。老师要求同学回家之后再读,但是没有具体的要求。

关于读书,总感觉国内外的思路不一样。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书就很少有画面特别好的。最近几年,国外引进了很多优秀的绘本,才让这一代孩子饱了眼福。但是在读绘本的过程中,普遍的还是比较偏重文字。尤其是大孩子,更要和认字、理解完全地联系起来。实际上,绘本就是一个最好的抛砖引玉的方式,不同的孩子看到的都是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观察、思考、推理,再到最后的文字认证。而最后读文字的过程,实际上脑子里已经把场景很好地刻画下来了。这个时候,一些具体的单词就不是用中文意思去理解,而是用一些场景来对应了。这是对思维最好的训练。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读绘本,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去一步一步地增加识字量,应该就不会有早识字限制孩子想象力的问题了~~ 当然这本书的文字内容相对比较多了,不大适合初学的孩子。而老师的阅读指导,实际上是一种方法上的介绍,等于让孩子按照这个思路去看图并且展开联想,实际过程中,老师一般不会这样细致地去引导孩子。后来我问安妮,加拿大的老师是不是也这样读?她说没有这样细致。不过我看安妮读书,就是先看图,仔细的看,然后看文字,回来再看图。其实思维过程是一样的。

有博友说给孩子选的书也是绘本但是孩子不爱看。我想,最主要的问题可能是生字多,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对此,我以前有文章说到这个问题(北美孩子选书的五个手指法则 & 阅读等级标准 选书不当的教训),觉得这方面还是要尊重规律。

前段时间发过一些关于英语学习的文章,比较多介绍的是加拿大学校教孩子的英语学习方法。每篇文章发表后,都有很多小孩子的家长问一些关于3岁以下孩子英语学习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我感觉是因为没有抓住幼儿英语学习的关键点导致的。英语启蒙,应该从语音训练开始,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孩子,更应该抓住这方面的特点。但就目前我的观察,感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开始学英语就要让孩子认字母、背单词:这是一个比较大也非常普遍的误区,有点类似教孩子中文就一定要用挂图教孩子认字、认词一样。字和词是死的,而对于一种语言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怎么算理解?最基本的就是当他听到一句话,能够和特定的状态、场合、动作结合起来,能够反应,这是最重要的。想想小孩子学说话,虽然开

基础英语

中职英语基础模块教案2

中职英语基础模块教案5

职高英语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英语(基础模块)教案unit2

英语基础写作

基础英语教学大纲

基础英语学习体会

英语写作基础

酒店客房基础英语

英语基础模块教案
《英语基础模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