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心理学 总结精简版

发布时间:2020-03-03 12:43: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个体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过程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情绪和意志又影响到认知,情绪可以加强或减弱意志,而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

二、心理学派 心理学等价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 教育心理学既有社会科学的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的知识,以哲学,社会科学的观点作指导,以自然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应用心里科学和教育科学为内容的应用性学科。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标志: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

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教育目标,两种水平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教育、学习、发展三者的关系 三者的联系表现在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低于或大大超出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都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2 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教育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即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本人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同时还需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是看作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手段,而且看成是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之一。 三者的区别突出体现在:1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教育”主要由教育学侧重研究,“学习”主要由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而“发展”则主要有发展心理学来研究。2三者的主体不同。“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主题是学生。当今教育所倡导的主体性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否认教师这一教育主体。

四、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扮演着道德规范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问题的解决者。 在现代教学中,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扮演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知识学习的促进者,学生问题解决的顾问。 教师角色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教师威信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威信;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 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 一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三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四平等的对待学生;五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五、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a 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b名片效应(即教育者与被教育双方一致的观点) c自己人效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若干相似之处) d好感效应 (有好感则易接受对方观点,反之拒绝)

六、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 a 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地态度;b 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c 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d 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七、教师的能力 1.教师的智力(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注意分配力,动手操作能力) 2.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因材施教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机智)

八、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根据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程度、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及其有效性,我们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分为三种水平: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因循式教学(经过了,但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策略式教学;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九、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观摩;微型教学;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历程: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自觉关注学生、因材施教是一个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 专家型教师主要由三个方面的特征:具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加以有效运用;教学领域内问题解决的效率较高;专家型教师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次广义的学习:人类

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

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学生在学校里学习。

二、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准备律(学习者做好了学习准备,他就愿意学,学习效果较好。)、练习律(刺激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便越牢固)、效果律(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

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几个规律性现象: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虽然一个反射只对一个刺激建立了条件作用,但它不但对这一特定刺激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可泛化遍及到未建立条件反射的相似刺激范围内)、分化(学习者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分化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高级条件反射; 3、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程序学习。

四、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强调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结构;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提倡发现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2.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 a学习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按学习进行方式分);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愿意的知识结构); b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c学习的实质: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 d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内部条件(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其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e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 f“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了一座知识之桥,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他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正确的答案,将随着人们认识的程度不断升华; 2学生观: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 3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界环境中的新的信息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顺应是指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中的信息,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改造,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先驱学者马斯洛):被称为“第三种力量”,其基本观点是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人本主义学习论以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观为代表,内容: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是愉快的;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强调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自我引导;重视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三章 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学习动机的涵义: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力量;构成成分: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期待与诱因。功能:激活、指向和强化功能 奥苏伯尔《学校学习》提出动机类型: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志个体由自己的学习专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曲线(倒U曲线):美国心理学家耶尔克斯和道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动机期望理论: (源于认知论,代表人物托尔曼和勒温):弗洛姆认为个人想要进行某种行为的动力是一切结果的效价,及其行为由于达成这些结果而同时产生的期望强度的积的代数和的单调函数。即个人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M=V*E)。对学习目标的价值看得愈大,估计实现的可能性愈高,其激发的动机力量就愈大。 成败归因理论(海德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自我实现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顺序: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1.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2.创建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6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第四章 知识、技能的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或基本环节: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教学直观形式:(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的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感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感知规律的应用): 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到。 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 活动律:一般来说,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 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直得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 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

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差异的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a.运用正例和反例b.提供丰富的变式c.科学地进行比较d.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例如,鸡、鸭、鸽子、鹦鹉、鸵鸟都是“鸟”的变式。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知识的巩固: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瞬时记忆(0.25s-2s)、短时记忆(不超过1min)和长时记忆(1min以上)三种不同系统。 影响信息编码与知识记忆的主要因素: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材料的性质和长度;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编码组块;识记的信心;采用多通道、多途径进行识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保持曲线):表明在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遗忘的内容也很多,接着这种下降的趋势就变得较为缓慢,遗忘速度和数量有所减少,最后则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上不再变化。遗忘的进程可以简述为“先快后慢”。 促进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及时复习;复习时间的适宜(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复习次数的适宜与过度记忆法;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知识应用的基本环节:1.审题2.课题归类3.重现知识4.解题。 技能:技能是学习者在特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过程;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认识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利用线索的减少;动觉控制的加强;运动图式的形成;预见和应变能力增强

第五章 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元认知主要包括原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学习策略的构成:(不同与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他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元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调控 记忆编码策略:组块(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块),替换(难记变易记),联想,理解,记忆术(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间建立联系,以增强项目的意义性;位置法、首字母缩略词法、谐音法),编织知识网路,描绘事物形象,群集策略(归类),画内容框架图; 记忆保持策略:痕迹消退与复习策略;干扰说与复习材料和复习时间的组织策略;同化说与过渡学习; 回忆策略:主动复述“过电影”;将自己记住理解的知识将给人家听;通过自己出题和一题多解主动再现有关知识。 阅读理解训练:明确阅读的任务和要求;充分动员原有的知识背景;区分阅读内容的主次,而不纠缠细节;理解阅读内容内隐的意义;监控阅读理解;检验目标达成程度;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解题策略:1.准确理解习题的字词语句,而不匆忙解答2.整体把握题目中的各种关系3.在理解题目的整体意义之后判断题型4.善于进行双向推理5.克服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6.善于评价不同思路,选择最佳思路进行解题7.解题后要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习迁移的涵义及其类型: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以概括化、系统化,更好地支配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 学习迁移地分类:按照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按照迁移的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按内容来分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通迁移。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心理活动的形式)迁移的实质是“心灵”的官能或心理活动的形式得到训练的结果。 相同要素说: 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提高才会促进另一个机能的提高; 经验概括说: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作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之中; 关系转换说:已掌握的这种关系应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移才能产生; 认知结构说: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程度越高,新知识掌握越容易。) a)认知结构的概括性,表现为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观念。 b)认知结构的可辩识性,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 c)认知结构的巩固性,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 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同时遵循“综合贯通”原则;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问题解决及其心理过程: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评价结果;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和特征,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创造的心理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验证阶段。 创造力的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心理科学的长期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四点: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地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任意;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表征;情绪状态;动机强度;定势作用(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功能固着(只

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鼓励大学生仔细地定界问题;表演示范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提供解决问题的联系机会并给与反馈。 创造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个性特征:兴趣广泛;目标专一;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情感丰富;一丝不苟;行为特征:a内倾多,外倾少;b很少受暗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c不依赖于某个集体;d高分数的情况不如别的同学多;e提问多于非创造型学生;f思维极其灵活;g诙谐,幽默;h在其他同学面前经常表现出不善于交际,不乐于助人的举止;i宁愿一个人独立的工作;j觉得自己与父母、教师及同学之间有距离和隔阂;k倾向傲慢,觉得自己胜过别人;l从社会关系看,不属于那些惹人喜爱的人群。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训练: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思维的变通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训练;思维的辨证性训练。 创造性教学 (1)创造性教学是教师通过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大学生的创造表现,促进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 1)创造性教学不是独立于一般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相反,它存在于一般教学活动之中,同一般教学活动相辅相成。2)创造性教学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时间。3)创造性教学是由“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两部分组成。4)创造性教学与一般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创造性教学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养成其创造性人格。5)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特别注意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与气氛。 (2)创造性教学的特征:问题性;探究性;个性化

第七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

品德及其心理结构(P146):品德也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品德是后天环境中逐步习得的。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 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瑞士)采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柯尔伯格的研究“两难故事法”,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级水平共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1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道德定向;习俗水平:3“好孩子”的道德定向;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 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的定向;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观察学习、模仿学习论) 该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验室实验。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态度定势的形成;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情感的培养1)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2)通过文艺作品获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3)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养成 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过矫正(这一方法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防范协约;强化暂停;表征性奖励;榜样示范。

第八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的结构(三个维度) 1)从结构形式上看: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2)从内容上来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3)从自我观念来看: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 4)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1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1)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2) 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发展的 (3) 大学生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 2 大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简答) (1) 大学生十分关心自己的发展,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 (2) 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在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较符合实际 (3) 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深刻而又复杂,容易波动 (4)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其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的途径1)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评价自我3)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2 积极悦纳自我1)积极地评价自我;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3 努力完善自我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第九章 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

群体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群体也可以称为团体和共同体,使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某种方式组织到一起,产生相互作用的,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组合的人群结构2.特点:共同的目标和规范;特定的组织机构;相互作用和情感联系。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根据定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而建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心理相容的基础上产生的群体。他没有固定形式和条文限制,志同道合是非正式群体所追求的目标。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懈怠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社会助长作用指由于别人在

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懈怠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造成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影响因素:活动性质及个人优势的影响(活动的难度,个人优势效应);被评价意识的影响;责任意识的影响。 去个性化: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产生原因:1.匿名性2.责任分散3.自我意识。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使群体中原已存在地某种态度和倾向性得以加强,并上升到占据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两种倾向:冒险偏移,谨慎偏移。原因:信息互动,群体规范。 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影响因素: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中其它成员的影响,主体认知,个性特征; 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仿效并产生与他人相类似的一种行为。影响因素:本能倾向;榜样效应;相似性。 感染:感染是指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及其它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情绪和行为的一种方式。影响因素:感染双方的相似性;感染的情绪互动;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群体的性质。 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舆论的产生是集体成员知识、道德观、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集体规范是指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集体凝聚力:是指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凝聚力的培养:目标整合;心理相容。 人际吸引的因素:相似吸引;互补吸引;仪表吸引;人格吸引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交互性原则;社会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 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用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第十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性良好。二十一世纪健康“健康不仅仅十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整合。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过程,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的过程。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像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的特点: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少年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心理发展的可塑性(青年期是人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等等);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同表现(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环境适应教育;智力发展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健康恋爱观教育;择业求职的心理教育 大学生环境适应教育:1.环境与角色的变化[a.生活环境的变化b.学习特点的变化c.人际关系的变化e.管理制度变化]2.适应过程中的问题[a.角色改变导致自我批评降低b.理想与现实差异导致失望迷惘c.人际适应不良导致孤独压抑]3.调整心态,迎接新生活[a.尽快提高生活自立能力b.摸索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方法c.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d.学习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e.确定新的奋斗目标] 大学生智力发展教育:了解智力发展的规律、特点和自身智力发展水平,通过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掌握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1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a.动机冲突b.认识障碍c注意障碍];2大学生的学习指导[a.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把握学习方向b.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内在的学习潜能c.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d.培养创造性思维e.科学用脑,劳逸结合f.注意考试心理卫生,掌握应试技巧]

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教育:了解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技能,学会与他人交往,优化人际关系,学会共同生活。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不易交往;不利交往;不懂交往。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1认识障碍[a.晕轮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刻板效应e投射效应f.从众效应];2情绪障碍;3人格缺陷4;能力因素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1遵循交往的原则[a.平等原则b.相容原则c.互利原则d.信用原则];2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和艺术;3运用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总之大学生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着力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教友就有吸引力,交往内容就丰富、生动,交往面就会扩大2.勤奋学习,学习书面知识,能使自己的知识面广,知识结构新,交谈时会言之有物,学习交往知识,会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强吸引力3.善于实践,要大胆参加交往活动,特别是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从锻炼中培养各种交往能力。 大学生健康恋爱观教育: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基本知识,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心理问题,建立健康恋爱观,上好人生必修课,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 大学生恋爱的特点:浪漫型;冲动性;公开性;轻率性;竞争性;自主性。 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的困扰: 1.性认识的偏差2.性冲动的困扰3.性焦虑和性行为的困扰4.爱情错觉5.恋爱妒忌6.网恋7.失恋 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1.科学地掌握性知识2.树立正确的恋爱观3.正确对待失恋 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生涯发展规划包含了职业的发展规划,常常是通过对个体的生涯与职业辅导来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法;调查法;访谈法。

第十一章 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人格的含义:人格是一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能力与智力的含义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的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智力:是指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因素有两个: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随生理成长而变化,随机体衰老而减退,一般来讲,十几岁的人的流体智力便达到高峰,然后逐步衰退。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是以习得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则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增长,甚至到了70岁左右也没有明显的衰退。

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美国斯滕伯格):人的智力由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构成。 智力多元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中论述了认得七种智力:①逻辑数理智力:(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思考的能力。) ②言语智力:(水平高的人,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 ③身体—动觉智力:(与人的身体动作有关,出色的运动员、舞蹈家,他们的身体—动觉智力发展水平高。) ④空间智力:(指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这种智力与画家、雕刻家、建筑师的工作密切相关。 ) ⑤音乐智力:(指感知、欣赏、表达、创造音调旋律的能力,这是音乐工作者最必需的能力。) ⑥人际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解人意,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岗位对他们最适合。) ⑦自我内省的智力:(指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动机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 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特殊能力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表量: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 智商130以上智力超常;110~129偏高;90~109中常 ;70~89偏低;69以下低常。 能力、气质、性格与因材施教:能力差异与因材施教:大学生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在教学方面,我们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既要考虑到智商一般的大多数学生,又要兼顾智力超常的部分学生,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是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特殊能力也存在着差距。我们的教学措施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特长,扬长补短,因材施教。我们要在了解学生特殊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咨询意见,进行适当指导。我们不仅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还要采取各种其实有效的措施,使他们的特殊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根据学生的特殊能力因材施教,既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又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根据学生气质因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在气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措施不仅要适应学生气质的特点,还要主义采取适当的方式弥补学生气质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气质类型与人的身心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相对而言,胆汁和抑郁这两种气质的人,受到不良刺激,遭受挫折,较之其它两种气质类型的人,心理上容易出问题。教育过程中我们对这两类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性格差异与教育(P264):人与人之间性格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性格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依据,我们的教育工作要能达到预期效果,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征,还要根据学生性格差异因材施教。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措施要适应学生的特点,二是要针对学生性格上的缺陷,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完善学生的性格 气质类型及其特征: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影响性格形成发展的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性格特征与类型 1.性格的特征 a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人的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当情绪对人的影响或人对情绪的控制具有某种稳定的、经常的客观特点时,这些特点就构成了一个人的情绪特点 d人格的意志特点:人格的意志特点是指一个人自觉的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类型: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性说。

最新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_教育法_总结精华版

岗前培训心理学

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统一考试(A)

刚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答案

【精心整理】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通知

教师岗前培训总结

教师岗前培训总结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心理学 总结精简版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心理学 总结精简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