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嘉善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创建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20-03-02 17:12: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嘉善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创建情况汇报

2011年05月24日

主席、副主席、各位常委: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嘉善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情况作一汇报,请予审议。

多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并付诸实施。2002年,县委、县政府提出走“生态立县”的发展路子,出台了《嘉善生态县建设规划》,2004年,我县生态县建设全面启动。2005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在全市率先通过了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全县9个镇(街道)全部建成省级以上生态镇(街道),其中5个国家级生态镇,56个村建成县级生态村,17个村建成市级生态村。2010年,县委、县政府对生态建设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出台了《关于贯彻省市委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生态立县”列为全县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开展了《嘉善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全面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组织保障、经济投入、体制机制等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并提出到2012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标准,2013年通过考核验收。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县的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环境支撑能力、生态产业发展、环境污染整治、环境质量和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提升,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创建工作的基础优势

(一)从思想理念看,认识高度统一

1、思想认识到位。我县作为一个生态资源和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的发达地区,为着力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破坏问题,县委、县政府多年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把生态县建设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县着力深化生态建设内涵,提出了“生态环境优美区”的发展定位,并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作为核心内容。当前,县委、县政府更是将生态环境作为我县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扎实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

2、各级领导关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习近平副主席多次对我县的学习实践活动作出重要批示。2008年10月,在我县视察指导工作时,对我县的环保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嘉善下一步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和专家在对我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时,对我县下一步的生态建设工作寄予厚望,认为嘉善有能力、有实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此外,省、市环保部门也对我县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给予了大力支持。

3、人民群众支持。在生态县建设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层层发动,不断强化生态建设宣传,社会各界对生态建设工作的关注程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各类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深入人心。目前,我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6个、市级8个、县级10个;省级绿色学校17所、市级20所、县级16所;省级绿色家庭16家、市级3家、县级24家;创建省级绿色饭店6家、省级绿色企业8家、省级绿色医院2家。

(二)从基础建设看,保障支持有力

1、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生态建设投入上,我县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机制。同时,进一步落实生态建设各项补助政策,有力地加快了生态县建设的步伐。在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中,我县推出了100项重点工程,总投入达22.5亿元。为确保各项工程按时完成,在保持村庄整治、河道治理等原有财政补助政策不变的基础上,专门建立了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建设。

2、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近年来,我县注重建设和完善环保基础设施,重点织好“六张网”:一是织好污水收集网。洪溪污水、西部水务、大成环保和姚庄污水等4家污水处理厂先后投入运行,嘉善南排扩容工程也于去年8月下旬实现污水输送,全县已形成14.8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输送)能力,累计建成污水管网373公里,泵站26座,完成投资7.0亿元。二是织好城乡供水网。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禁采地下水,实现全县城乡居民供水一体化。三是织好环境监管网。投资近3000万元建立县环境监控中心,对占全县工业污染负荷80%以上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四是织好垃圾处理网。建成了占地57亩的嘉善县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并将于今年完成;各镇(街道)都建立起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农村垃圾收集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初步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五是织好集中供热网。利用县内三家热电厂推广集中供热,进一步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全县已连续多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0%。六是织好绿化网。大力实施“千顷绿化”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18平方米;累计已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19个、市级22个、县级55个。

3、转型升级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县注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坚持正确产业导向。在政策、资金及总量控制等方面鼓励高科技、无污染产业发展,严格控制科技含量低、排污强度高的项目。二是抓好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政府调控、市场调节、技术进步、合理用能、增效降耗、全民参与和依法管理等措施,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三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全县已有79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认证,8家企业建成省级绿色企业。四是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上大力发展集产业、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精品农业;工业上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三产业上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会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务服务、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4、农村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是生态创建得到深入推进。全县有5个镇(街道)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镇,17个村建成市级生态村,56个村创建为县级生态村。二是姚庄试点工作扎实开展。2009年,姚庄镇被省环保厅确定为全市唯一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试点镇,高标准编制了试点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得到了上级环保部门的肯定。三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不断深化。全县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按照“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标准建成了治理设施,建成了12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五化一配套”建设,全县所有的行政村都开展了村庄整治建设,整治受益人口16.95万人。

(三)从体制机制看,工作格局良好

1、建立创建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创建办主任,并成立了由县四套班子领导牵头的9个创建工作专项组,各成员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创建工作机构。各镇(街道)设立了生态办,成为嘉兴市唯一一个建立镇(街道)生态办并实现全覆盖的县。

2、建立工作督查机制。2009年,我县专门成立了由县领导牵头的生态建设推进组,制定了工作推进方案,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河道整治、水源地保护等十大生态治理项目。去年,为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成立了创建工作督查组,重点督查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各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情况。

3、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为扎实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我县专门建立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创建工作专项组例会制度、通报制度、难点问题专题协调制度、工作督查制度、考核制度等工作机制,各创建工作专项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领导小组每季听取一次工作汇报,设立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单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镇(街道)、各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二、我县创建工作的制约因素

对照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我县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一)与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差距

1、基本条件差距

我县主要有1项未达到考核要求,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EI)在全省名列前茅。”该项指标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项评价指标组成,目前,整个嘉兴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排在全省末位。2009年,我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7.0,较2008年降低0.5分,排全市第二位。我县地处浙北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林地和草地等评价指标单位面积明显少于省内西南部的一些市县,导致我县在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两个评价体系中得分极少,这也是我县最终EI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我县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两项指标近期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另外,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将会有所减少,环境质量指数将会以缓慢的趋势逐年提高,但受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该项指数不可能一直持续提高。

综合以上情况,预计我县EI指数未来几年变化不会太大,在目前的EI评价体系下,我县的EI指数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

2、建设指标差距

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我县未达标的有9项(约束性6项,参考性3项),分别为:

(1)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考核指标为≥60%,我县为47.5%。 (2)森林覆盖率。考核要求为18%,我县为15.8%(去除水域面积)。

(3)水环境质量。考核要求达标,虽然没有完成的可能,但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保证出境水好于入境水。

(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考核要求均为80%,我县分别为77%左右和38.81%。

(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考核标准为90%,我县为32.96%。

(6)化肥施用强度。考核要求为≤250千克/公顷,我县为279千克/公顷。

(7)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考核要求为100%,我县为49.14%,由于陆斜塘水源保护区承担了半数以上的取水量,造成我县此项指标无法达到要求。要加快供水一体化进程,尽快实现全部从太浦河取水。

(8)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考核要求≥3.5%,我县为2.77%。

(9)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考核要求≥95%,我县为92%左右。

在9项不达标指标中,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考核专家组比较关注的指标,如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将与生态建设要求相距甚远。其余要达到考核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

(二)面上工作差距

1、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虽然今年我县水环境污染物浓度总体有所降低,但大部分断面均与功能区要求差距较大,且我县水质改善速度已低于上游;大气环境质量虽基本保持稳定,但主要污染物浓度却不断增加,降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持续上升,酸雨污染十分突出,近年来一直在90%以上。

2、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污水

二、三级管网铺设进程缓慢,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偏低。虽然我县各镇(街道)生活污水管网基本已接通,但实际纳管人口比例不高,城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区块未纳管(城区50%左右的区块尚未纳管),给主要污染物减排、水环境改善和水质断面考核带来较大影响;污水处理厂和重点企业污泥尚无有效处理方法,每年产生的污泥约为8万吨,目前采取焚烧、制砖等方式年处理量约3.5万吨,占44%,其余只能简单填埋或堆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全县日产生活垃圾总量约400吨,无害化处理量在150吨左右),由于垃圾出路未得到解决,造成已建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闲置,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或简易填埋,影响城乡环境面貌。

3、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农药、化肥施用强度长期居高不下。据统计,2009年我县农药施用强度为30.6kg/hm,化肥施用强度279kg/hm,且利用效率较低,对农村水体、土壤带来较大污染。畜禽养殖规模长期处于高位,由于畜禽粪便资源化率不高,且治理措施和手段相对缺乏,带来较大的环境压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已建成的分散污水处理设施作用发挥不理想,生活污水除少数经处理外,其余均直排外环境,严重污染了水环境。

4、总体环境面貌不尽如人意。通过近年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虽有所改善,但总体面貌仍不尽如人意,部分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较差,县财政对农村长效保洁补助偏低(一般村3元/人•年,贫困村5元/人•年),激励作用不明显。随着“两新”工程的推进,农村环境建设重点已基本转移到新社区聚集点,其他地区环境长效管理不到位,村庄整治成果退化反弹严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缺乏,农村生活垃圾还处于简单填埋和露天堆放阶段,垃圾焚烧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村河道发黑发臭,漂浮物较多;主要道路沿线环境面貌较差,绿化档次有待提高,整体环境面貌亟待改善;由于产业结构原因,我县小锅炉较多,部分以焚烧各种垃圾为主,治理不到位、烟囱冒黑烟现象时有发生。

5、考核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县对项目的引进已逐渐实现了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但由于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经济建设占比仍然较高,以2010年县委、县政府对各镇(街道)、各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为例,考核总分为300分,经济发展为115分,占38.3%,经济总量仍占据较大比重,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对项目质量的重视程度。

6、生态建设示范性工程缺乏。据了解,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时间一般为2天,分三个组,其中一个为现场核查组(再分两到三个小组),要现场查看几十个亮点工程,且每个镇(街道)必到。从我县实际来看,不仅亮点较少,特色也不明显,存在同质化现象,档次更有待提高,而且路线选择难度很高。

7、缺乏比较优势。从创建成功的地区来看,苏南地区投入力度大,先天不足能得到较好的弥补;浙南地区由于自身条件较好,创建具有先天优势。从我县实际来看,不具备比较优势,创建难度较高。

三、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一)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惠及全体人民,必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要把“生态立县”真正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全力抓、有关部门合力抓的格局。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县委中心组学习内容,作为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的内容之一,不断增强干部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必要条件,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制度,争取广大群众支持,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二)进一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管网的配套设施建设,扩大污水收集面,提高城镇污水的处理率,注重老城区和主要河道沿线居住区排污点的纳管工作;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条农村保洁补助力度,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变目前散户建设的模式,尽可能采取集中式处理;坚持“治水”与“治污(泥)”同步,着力解决污泥无害化处置等问题,减少二次污染。

(三)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一是加强水污染整治。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外来养殖户取缔力度,转变养殖模式和结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整治。推进集中供热,突出抓好锅炉烟尘污染等专项整治,坚决淘汰集中供热区域燃煤锅炉和城区锅炉。加快机动车尾气排气污染防治,改善大气环境。

(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建设力度。在生态县创建中,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个重点。要在推进“两新”工程的同时,加大对计划保留行政村的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河道整治等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要加大投入,加强长效管理,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切实将农村环境建设好、保护好。

(五)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是国家级生态县考核的基本条件。虽然“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尚未明确,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整体力度不会低于“十一五”。以减排为例,“十二五”减排不仅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还对两项新指标同样提出绝对量减排。同时,在推进结构减排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重污染企业。在项目引进中,不仅要考虑项目的类型和质量,更要考虑投资密度和单位产出。同时,对引进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总量削减替代原则,提高引进项目的整体质量。

主席、副主席、各位常委,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点”,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为目标,努力推动全县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方案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倡议承诺书

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总结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推荐]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迎检工作情况汇报

住建局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情况

长宁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对策与思考

创建金融生态县个人汇报材料

创建生态县工作汇报

嘉善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创建情况汇报
《嘉善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创建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