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导游人员的语言技能电子教案第5章

发布时间:2020-03-03 19:30: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五章

导游人员的语言技能

语言,是人类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促进相互了解的重要手段,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对导游人员而言,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导游服务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人员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导游语言表达,可使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生动形象,使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更加绚丽多姿,使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古迹死而复活,使令人费解的自然奇观有了科学答案,使造型奇巧的传统工艺品栩栩如生,使风味独特的名点佳肴内涵丰富,从而使游客感到旅游生活妙趣横生,留下经久难忘的深刻印象。所以,导游人员应该练好导游语言这一基本功,并使其语言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节

导游语言基本要求

导游是一种社会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在长期的导游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职业特点的语言——导游语言。从狭义的角度说,导游语言是导游人员与游客交流思想感情、指导游览、进行讲解、传播文化时使用的一种具有丰富表达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

从广义的角度说,导游语言是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的所有含有一定意义并能引起互动的一种符号。所谓“所有”,是指导游语言不仅包括口头语言,还包括态势语言、书面语言和副语言。其中副语言是一种有声而无固定语义的语言,如重音、笑声、叹息、掌声等;所谓“含有一定意义”,是指能传递某种信息或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介绍旅游景观如何美、美在何处等;所谓“引起互动”,是指游客通过感受导游语言行为所产生的反应。譬如,导游人员微笑着搀扶老年游客上车,其态势语言(微笑语和动作语)就会引起游客的互动:老年游客说声“谢谢”,周围游客投来“赞许的目光”;所谓“一种符号”,是指导游过程中的一种有意义的媒介物。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导游人员无论是进行导游讲解,还是回答游客的问题,或同游客交谈,在发音之前都要对所讲、所谈的内容进行组织,即将有关词汇按照语法规律组合成具有一定语义的句子,然后用语言表示出来,同时语言在运用中又存在着方法和技巧。对于导游人员来说,由于服务的对象是不同的游客,他们的性格、兴趣和爱好各异,导游人员的语言除了要符合语言规范之外,还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导游语言的准确性

导游语言的准确性是指导游人员的语言必须以客观实际为依据,即在遣词造句、叙事上要以事实为基础,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无论是说古论今,是议人还是叙事,是讲故事还是说笑话,都要做到以实论虚、入情入理,切忌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导游人员的语言要做到有准确性,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做好导游语言准确性的前提。首先要求导游人员有竭诚为游客服务的思想,有不断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意愿,才能抱着对游客、对自己、对旅行社、对国家负责的态度。说话时,事实求是地用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达,而不要信口开河、东拉西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其次,要有锲而不舍、勤学苦练的科学精神。只有这样才不断进取,认真地对待语言中的每一个词语,使之符合语境并贴切地反映客观实际。

(二)了解和熟悉所讲、所谈的事物和内容

了解、熟悉所讲、所谈的事物和内容,是运用好语言的基础。如果导游人员对景点的情况,对游客要讲的内容不了解、不熟悉,很难想象其语言能表达得清楚、准确,更谈不上流畅、优美了。如果导游人员对所讲、所谈的事物和内容有充分的准备,谙熟于胸,讲起来不仅侃侃而谈、旁征博引,而且遣词造句也十分贴切,就能准确地反映所讲、所谈事物的本来面貌,易于为游客所接受和理解。

(三)遣词造句准确,词语组合、搭配恰当

遣词造句准确,词语组合、搭配恰当是语言运用的关键。一个句子或一个意思要表达确切、清楚,关键在用词与词语的组合及搭配上,要在选择恰当词汇的基础上,按照语法规律和语言习惯进行有机组合和搭配。如果词语用法不当,组合搭配不好,会使信息失真。如武汉市导游人员在归元寺向游客介绍《杨柳观音图》时说:“这幅相传为唐代阎立本的壁画,它所体现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珍惜”。这里,“珍惜”属于用词不当,而应该“珍视”。“珍惜”是爱惜的意思,而“珍视”则为看重的意思,即古画所体现的艺术手法值得很好欣赏。又如游客问:“长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导游人员回答:“秦朝”。这种回答属于表述不清,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东胡等民族的骚扰就筑起了高大的城墙,即为长城的起源。秦统一六国后,在原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成一条具有今天规模的长城。如果对外国游客,还应讲清春秋战国和秦朝的公历年代,这样外国游客才会对中国长城的历史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其次,词语的组合、搭配要恰当。导游人员在选择贴切的词汇基础上,还要进行词语的组合与搭配,使之组合符合规范,搭配相宜,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如导游人员在向游客介绍了某一自然景观之后说:“这里的景色真叫人心旷神怡。”这里的“叫”字同心旷神怡的搭配就不如用“令”字更好,因为“令”字有“使”的含意,即客观事物使人们主观上产生一种感受。

二、导游语言的逻辑性

导游语言的逻辑性,是指导游人员的语言要符合思维的规律性。

(一)导游人员的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律,其语言要保持连贯性。

逻辑分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前者是孤立地、静止地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后者是关于思维的辩证发展规律的科学,即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把握,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性。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的公式是:甲是甲。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要保持自身同一。矛盾律的公式是:甲不是非甲。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既肯定又否定,思想必须保持前后一贯、无矛盾。排中律的公式是:或者是甲,或者是非甲。它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承认其中之一是真的,作出非此即彼的明确选择,不能两者都否定,也不能模棱两可。导游人员若能掌握并正确地运用这些逻辑形式,遵守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就会使自己的思维具有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的状态,从而在语言表达上保持首尾一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如导游人员在讲西湖孤山时,说“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导游人员作出“孤山不孤”这一判断是从“孤”和“不孤”选择而来的,作出这一选择是由其思维逻辑确定的,即孤山是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的,整个岛屿原来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所以说“孤山不孤”。那么为什么又叫它孤山呢?一是因为自然的变迁,湖水将它与陆地分隔开来;二是因为这个风景优美的岛屿过去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的皇帝所占有。同样,“断桥不断”、“长桥不长”也是如此。在这里,导游人员运用了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从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了孤山这个岛屿同陆地的内在联系及其转化。

(二)语言表达要有层次感。

导游人员应根据思维逻辑,将要讲的内容分成前后次序,即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使之层层递进、条理清楚、脉络清晰。

如一段介绍武汉市长江夜游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我们的游船现在所在的位置就长江与汉江交汇之外,浑黄的长江水与碧绿的汉江水的汇成大大的人字,把武汉分为汉口、汉阳、武昌三镇。这两条江交接的地方像不像鱼的嘴巴?我们武汉人亲切的把它叫做南岸嘴。南岸嘴与被称为“德国角”的莫塞河与莱茵河交汇处极其相似,但规模更大,气势更恢宏。为了开发建设好这个中国内陆城市唯一的江河半岛,武昌市委、市政府委托清华大学邀请了七名世界级的设计大师专门对些进行了研讨,同时设计招标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希望通过全球范围的竞争为南岸嘴找到最好的景区建设方案。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位于汉水北岸的是龙王庙码头,它全长有1080米,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也就是1739年,此前筑有“龙王庙”。由于龙王庙地段河面非常狭窄,水急浪高,素以险要著称。故有人修筑龙王庙祈求龙王爷保佑平安。这里曾多次发生不同类型的险情,是武汉三镇防洪的心腹之患。1931年,大水涨到26.94米时,汉口就发生过溃堤被淹的情况。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堤防安全,龙王庙险段尤为关注。每当汛期来临时,这里就成了各级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焦点。1998年,武汉遭到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水位达到29.43。江泽民、朱容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龙王庙险段指挥作战,面对汹涌的洪水江泽民总记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可战胜的。武汉军民和全国人民一道,齐心协力共同作战,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就在汉军民战胜98特大洪水之后,中央领导指示要抓紧整治龙王庙险段,从而拉开了龙王庙险整治工程的序幕。1998年11月20日,该工程开工了,总投资2.34亿元,主体工程于1999年6月8日完工,并于当年汛期经受住了武汉有关水文记录第三高水位的严峻考验,真正使险点变成了景点。

请各位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在码头的防水墙上嵌有纪念98抗洪大型花岗石浮雕,共有8个,依次为洪水压境,军民抗洪,严防死守,顽强拼博,团结奋战,科技神力,力挽狂澜,欢呼胜利,这组浮雕高3.45米,总长度为102米,一幅一个故事,再98抗洪精神。这里还有一幅型汉白玉的浮雕“双龙戏珠”,两条巨龙腾空而起,威风凛凛,象征着长江和汉水在龙王庙交结之意。

这一大段导游词的语言表达层次非常清晰。首先介绍了南岸嘴的情况,再介绍龙王庙的历史,然后引导到98抗洪救灾,最后到抗洪精神。由此可见,这位导游人员对此景点的介绍的成功与其具有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密不可分。

导游人员的语言要具有逻辑性,必须学习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主要的逻辑方法有比较法、分析法与综合法、抽象法、演绎法与归纳法。

1.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其异同或高下的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对事物有所区分。在导游语言中,应用比较法的场合很多。例如:

“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世界名列第三”,就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因为它的长度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

2.分析法与综合法

分析法,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或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然后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综合法,则是把分析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例如:

“各位游客,到我们武汉市归元寺罗汉堂,数罗汉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男左女右,进罗汉堂大门后男同志靠左边、女同志靠右边。二是那只脚跨进罗汉堂大门门槛,就从那个方向数。三是在罗汉堂里任何一处挑选一尊作为起点,数到自己年龄的最后一个数字,那一尊罗汉便象征您的性格气质命运等”。

这段导游词对武汉市归元寺罗汉堂的讲解用分析法进行了介绍,首先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然后介绍它们各自的方法。若将这些导游词倒过来叙述,即先讲数罗汉的各种方法再归纳为三种,这就是综合法的运用。

3.抽象法

抽象法又称概括法,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方法。例如: “正是由于人们对道教神仙的崇拜、敬仰和畏惧,才产生了道教文化艺术。至今保存在武当山各宫观中大量的道教神仙造像、法器供器,既是中国古人对神仙信仰的生动体现,也是道教文化留给今人的可贵的艺术成果。道教思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久和精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哺育陶铸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哲理和信仰体系,为历代有识之学者和方外之士所珍重,引导着历代悟道修真之士信仰修行、研究继承和弘扬发展”。

这段导游词就高度概括出道教文化对湖北武当山和中国传统的影响。 4.演绎法与归纳法

演绎法与归纳法都是推理的方法,前者是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其中三段论就是演绎的一种形式。后者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这两个方法是相互对应的,如导游人员在介绍湖北神农架野人之谜时说:

“关于野人的传说在我国流传几千年,且遍布全国,早在3000年前,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靡国就将‘野人’作为礼物献给周成王。战国时屈原曾对‘野人’在《九歌》中进行过充满诗意的描写。而在1976年5月14日神农架林区副主任就曾在林区的大龙潭亲眼见到‘红毛野人’,后又有人再次发现他的毛发、粪便及野人窝,从毛发的表皮来看,无论是髓质形态还是细胞结构都优于高等灵长目动物。最令人惊叹的是‘野人窝’,它用20根箭竹扭成,人躺在上面视野开阔,舒服如靠椅。其制造与使用是介于人和高等灵长目动物之间的奇异动物或野人了。”

此段导游词首先介绍我国关于野人的传说,然后叙述神农架地区有关野人的情况,最后得出“野人窝”证明了这一情况的结论。导游人员在这里采用的逻辑方法正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归纳法则与此相反,即从特殊到一般。

三、导游语言的生动性

导游人员向游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时,游客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听导游人员说话,所以导游人员的语言除了语音、语调、语速及要有准确性和逻辑性之外,生动性也至关重要。导游人员的语言表达要力求与神态表情、手势动作及声调和谐一致,使之形象生动、言之有情。如果导游人员的语言表达平淡无奇,和尚念经般的单调、呆板,或者十分生硬,游客听了必定兴趣索然,甚至在心理上产生不爱听、不耐烦或厌恶的情绪。反之,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幽默诙谐、发人深省的导游语言不仅能引人入胜,而且会起到情景交融的作用。为此,导游语言的表达应力求:使用形象化的语言,以创造美的意境;使用鲜明生动的语言,以增加语言的情趣性;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要使口语表达生动形象,导游人员除了要把握好语音、语调之外,还要善于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映衬、引用等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就是用类似的事物来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包括下面几种形式: 1.使抽象事物形象化的比喻。如“土家族姑娘山歌唱得特别好,她们的歌声就像百灵鸟的声音一样优美动听。”这里土家族姑娘的歌声是抽象的,将其比喻为百灵鸟的声音就形象化了。

2.使自然景物形象化的比喻。如“如果说,云中湖是一把优美的琴,那么,喷雪崖就是一根动听的琴弦。”这里将云中湖比喻为琴,将喷雪崖比喻为琴弦,显得既贴切又形象。

3.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的比喻。如“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离骚》、《九歌》、《天问》等伟大的诗篇与日月同辉,千古永垂!”这里将屈原比喻为“日月”,使其形象更加突出。

4.使语言简洁明快的比喻。如“鄂南龙潭是九宫山森林公园的一条三级瀑布,其形态特征各异,一叠仿佛白练悬空;二叠恰似银缎铺地;三叠如同玉龙走潭。”这里将瀑布比喻为白练、银缎和玉龙,言词十分简洁明快。

5.激发丰富想象的比喻。如“陆水湖的水,涟涟如雾地缠绕在山的肩头;陆水湖的山,隐隐作态地沉湎在水的怀抱。陆水湖的山水像一幅涂抹在宣纸上的风景画,极尽构图之匠心,俱显线条之清丽,那么美仑美奂地舒展着,那么风情万种地起伏着。她用山的钟灵揽天光云影,她用水的毓秀成鉴湖风月。”这里将陆水湖比喻为山水风景画,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二) 比拟

比拟是通过想象把物拟作人或把甲物拟作乙物的修辞手法。在导游语言中,最常用的是拟人。譬如:“迎客松位于九宫山狮子坪公路旁,其主干高大挺直,修长的翠枝向一侧倾斜,如同一位面带微笑的美丽少女向上山的游客热情招手。”迎客松是植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后,会“面带微笑”,能“热情招手”,显得既贴切又生动形象。

运用比拟手法时,导游人员要注意表达恰当、贴切,要符合事物的特征,不能牵强附会;另外,还要注意使用场合。比拟的手法在描述景物或讲解故事传说时常用,而在介绍景点和回答问题时一般不用。

(三) 夸张

夸张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用夸大的词句来描述事物,以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导游语言中,夸张可以强调景物的特征,表现导游人员的情感,激起游客的共鸣。譬如:“相传四川、湖北两地客人会于江上舟中,攀谈间竞相夸耀家乡风物。四川客人说‘四川有座峨嵋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客人笑道‘峨嵋山高则高矣,但不及黄鹤楼的烟云缥缈。湖北有座黄鹤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惊得四川客人无言以对。”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形容黄鹤楼的雄伟壮观,使游客对黄鹤楼“云横九派”、“气吞云梦”的磅礴气势有了更深的认识。

导游人员运用夸张手法应注意两点:一是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使夸张具有真实感;二是要鲜明生动,能激起游客的共鸣。

(四) 映衬

映衬是把两个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形成鲜明对比的修辞手法。在导游讲解中运用映衬的手法可以增强口语表达效果,激发游客的情趣。譬如:“太乙洞(咸宁)厅堂宽敞、长廊曲折,石笋耸立、钟乳倒悬,特别是洞中多喑流,时隐时现、时急时缓,水声时如蛟龙咆哮,闻者惊心动魄;时如深夜鸣琴,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宽敞”和“曲折”,“耸立”与“倒悬”,“隐”和“现”,“急”与“缓”,“蛟龙咆哮”和“深夜鸣琴”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深了游客对洞穴景观的印象。

(五) 引用

引用是指用一些现成的语句或材料(如名人名言、成语典故、诗词寓言等)作根据来说明问题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导游讲解中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引用包括明引、意引和暗引三种形式。

1.明引:是指直接引用原话、原文。其特点是出处明确、说服力强。譬如:“归元寺的寺名‘归元’亦称归真,即归于真寂本源、得道成佛之意,取自于佛经上的‘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偈语。”这里引用的佛经上的偈语诠释了归元寺名称的内涵,令人信服。

2.意引:是指不直接引用原话原文而只引用其主要意思。譬如:“国内外洞穴专家考察后确认,湖北腾龙洞不仅是中国目前已知最大的岩溶洞穴,而且是世界特级洞穴之一,极具旅游和科研价值。”这里引用的专家对腾龙洞的评价虽不是原话,但同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暗引:是指把别人的话语融入自己的话语里,而不注明出处。譬如:“东坡赤壁的西面石壁更峻峭,就像刀劈的一样。留在壁面上的层层水迹,表明当年这儿确乎有过‘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景象。”这里引用的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虽没有点明出处,但却是对赤壁景观最形象的描写和绝妙的概括,让游客听后产生无穷的遐想。

导游人员在运用引用手法时,既要注意为我所用恰到好处,不能断章取义,又要注意不过多引用,更不能滥引。

第二节

导游口头语言表达技巧

在导游服务中,口头语言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导游人员做好导游服务工作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美学家朱光潜告诉我们:“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服,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由此可见,导游人员要提高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技巧,必须在“达意”和“舒服”上下功夫。

一、口头语言的基本形式

(一)独白式

独白式是导游人员讲游客倾听的语言传递方式。如导游人员致欢迎辞、欢送辞或进行独白式的导游讲解等。譬如:

1.“湖北省晴川阁又名晴川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取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之意而得名。其楼阁背山面江,气势恢宏,有‘楚天晴川第一楼’之称。历史上晴川阁屡建屡毁,现存建筑是以清末晴川阁为蓝本于1983年重修而成,共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楼正面匾额‘晴川阁’三字出自赵朴初手笔„„”

2.“来自新加坡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观光游览,我叫李明,是武汉春秋旅行社的导游,这位是司机王师傅,他有丰富的驾驶经验,大家坐他的车尽可放心。衷心地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大家能和我共同配合,顺利完成在武汉的行程,如果我的服务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祝大家在武汉旅游期间能过渡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独白式口头语言的特点:第一,目的性强。如例1就是为了介绍晴川阁的概况,例2是为了欢迎游客、表达意愿。目的性都很强;第二,对象明确。如例1和例2始终面对旅游团的全体游客说话,因而能够产生良好的语言效果;第三,表述充分。如例(1)首先介绍晴川阁名称的由来,接着讲述晴川阁的历史和现状,使游客对晴川阁有了比较完整的印象。例2话语不多,但充分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热情的服务态度。

(二)对话式

对话式是导游人员与一个或一个以上游客之间所进行的交谈。如问答、商讨等。在散客导游中,导游人员常采用这种形式进行讲解。譬如:

导游人员:“你们知道武汉最有名的风味小吃是什么吗?” 游客:“好象是热干面吧。”

导游人员:“那你们知道哪里的热干面最好吃呢?” 游客:“听说是汉口蔡林记的热干面最鲜美可口。” 导游人员:“那你们知道热干面的来历吗?” 游客:“不太清楚,你能给我们讲讲吗?”

导游人员:“说起热干面,这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一个名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卖凉粉和汤面。一个夏天的晚上,李包还剩下许多面没卖完„„”

由上例可看出对话式口头语言的特点:第一,依赖性强,即对语言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对话双方共处同一语境,有些话不展开来说,只言片语也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或双方都能理解的意思;第二,反馈及时。对话式属于双向语言传递形式,其信息反馈既及时又明确。

二、口头语言表达的要领

(一)音量大小适度

音量是指一个人讲话时声音的强弱程度。导游人员在进行导游讲解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力求做到音量大小适度。一般说来,导游人员音量的大小应以每位游客都能听清为宜,但在游览过程中,音量大小往往受到游客人数、讲解内容和所处环境的影响,导游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节。譬如,当游客人数较多时,导游人员应适当调高音量,反之则应把音量调低一点;在室外嘈杂的环境中讲解,导游人员的音量应适当放大,而在室内宁静的环境中则应适当放小一些;对于导游讲解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关键性词语或要特别强调的信息,导游人员要加大音量,以提醒游客注意,加深游客的印象。如:“我们将于八点三十分出发”就是强调出发的时间,以提醒游客注意。

(二)语调高低有序

语调是指一个人讲话的腔调,即讲话时语音的高低起伏和升降变化。语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和直调三种,高低不同的语调往往伴随着人们不同的感情状态。

1.升调:多用于表示游客的兴奋、激动、惊叹、疑问等感情状态。譬如: “大家快看,前面就是三峡工程建设工地!”(表示兴奋、激动)

“你也知道我们湖北咸宁有个神秘的‘131’军事工程?”(表示惊叹、疑问) 2.降调:多用于表示游客的肯定、赞许、期待、同情等感情状态。譬如:

“我们明天早晨八点准时出发。”(表示肯定)

“希望大家有机会再来当阳,再来玉泉寺。”(表示期待)

3.直调:多用于表示游客的庄严、稳重、平静、冷漠等感情状态。譬如:

“这儿的人们都很友好”。(表示平静状态)

“武汉红楼是中华民族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历史里程碑。”(表示庄严、稳重)

(三)语速快慢相宜

语速是指一个人讲话速度的快慢程度。导游人员在导游讲解或同游客谈话时,要力求做到徐疾有致、快慢相宜。如果语速过快,会使游客感到听起来很吃力,甚至跟不上导游人员的节奏,对讲解内容印象不深甚至遗忘;如果语速过慢,会使游客感到厌烦,注意力容易分散,导游讲解亦不流畅;当然,导游人员如果一直用同一种语速往下讲,像背书一样,不仅缺乏感情色彩,而且使人乏味,令人昏昏欲睡。

在导游讲解中,较为理想的语速应控制在每分钟200字左右。当然,具体情况不同,语速也应适当调整。譬如,对中青年游客,导游讲解的速度可稍快些,而对老年游客则要适当放慢;对讲解中涉及到的重要或要特别强调的内容,语速可适当放慢一些,以加深游客的印象,而对那些不太重要的或众所周知的事情,则要适当加快讲解速度,以免浪费时间,令游客不快。

(四)停顿长短合理

停顿是一个人讲话时语音的间歇或语流的暂时中断。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讲话时的自然换气,而是语句之间、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有意间歇。其目的是集中游客的注意力,增强导游语言的节奏感。导游讲解停顿的类型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语义停顿:是指导游人员根据语句的含义所作的停顿。一般来说,一句话说完要有较短的停顿,一个意思说完则要有较长的停顿。譬如:“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绵亘八百里,/奇峰高耸,险崖陡立,/谷涧纵横,云雾缭绕。//武当山共有七十二峰,/主峰天柱峰海拔高达1612米,/犹如擎天巨柱屹立于群峰之巅。//发源于武当山的武当拳是中国两大拳术流派之一,/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之称。//”有了这些长短不一的停顿,导游人员就能把武当山的特点娓娓道来,游客听起来也比较自然。

2.暗示省略停顿:是指导游人员不直接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用停顿来暗示,让游客自己去判断。譬如:“请看,江对面的那座山像不像一只巨龟?//黄鹤楼所在的这座山像不像一条长蛇?//这就是‘龟蛇锁大江’的自然奇观。//”这里通过停顿让游客去思考、判断,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3.等待反应停顿:是指导游人员先说出令人感兴趣的话,然后故意停顿下来以激起游客的反应。譬如:“三斗坪坝址的选择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外专家在三峡工程坝址的选择上曾发生过长时间的争论。”这时导游人员故意停顿下来,看到游客脸上流露出急于知道答案的神情,再接着介绍将坝址定在三斗坪的原因。

4.强调语气停顿:是指导游人员讲解时,每讲到重要的内容,为了加深游客内心的印象所作的停顿。譬如:“黄鹤楼外观为五层建筑,里面实际上有九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导游人员讲到这里,故意把问题打住,然后带团上楼参观,使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联系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第三节

导游态势语言运用技巧

态势语言亦称体态语言、人体语言或动作语言,它是通过人的表情、动作、姿态等来表达语义和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同口头语言一样,它也是导游服务中重要的语言艺术形式之一,常常在导游讲解时对口头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有时甚至还能起到口头语言难以企及的作用。态势语言种类很多,不同类型的态势语言具有不同的语义,其运用技巧亦不相同,下面介绍一些导游服务中常用的态势语言。

一、首语

首语是通过人的头部活动来表达语义和传递信息的一种态势语言,它包括点头和摇头。一般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以点头表示肯定,以摇头表示否定。而实际上,首语有更多的具体含义,如点头可以表示肯定、同意、承认、认可、满意、理解、顺从、感谢、应允、赞同、致意等等。另外,因民族习惯的差异,首语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同的含义,如印度、泰国等地某些少数民族奉行的是点头不算摇头算的原则,即同意对方意见用摇头来表示,不同意则用点头表示。

二、表情语

表情语是指通过人的眉、眼、耳、鼻、口及面部肌肉运动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一种态势语言。导游人员的面部表情要给游客一种平滑、松弛、自然的感觉,要尽量使自己的目光显得自然、诚挚,额头平滑不起皱纹,面部两侧笑肌略有收缩,下唇方肌和口轮肌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嘴唇微闭。这样,才能使游客产生亲切感。

微笑是一种富有特殊魅力的面部表情,导游人员的微笑要给游客一种明朗、甜美的感觉,微笑时要使自己的眼轮肌放松,面部两侧笑肌收缩,口轮肌放松,嘴角含笑,嘴唇似闭非闭,以露出半牙为宜。这样才能使游客感到和蔼亲切。

三、目光语

目光语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视线接触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态势语言。艺术大师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透过人的眼睛,可以看到他的心理情感。目光主要由瞳孔变化、目光接触的长度及向度三个方面组成。瞳孔变化,是指目光接触瞳孔的放大或缩小,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处在愉悦状态时,瞳孔就自然放大,目光有神;反之,当一个人处在沮丧状态时,则瞳孔自然缩小,目光暗淡。目光接触的长度,是指目光接触时间的长短。导游人员一般连续注视游客的时间应在1~2秒钟以内,以免引起游客的厌恶和误解。目光接触的向度是指视线接触的方向。一般来说,人的视线向上接触(即仰视)表示“期待”、“盼望”或“傲慢”等含义;视线向下接触(即俯视)则表示“爱护”、“宽容”或“轻视”等含义;而视线平行接触(即正视)表示“理性”、“平等”等含义。导游人员常用的目光语应是“正视”,让游客从中感到自信、坦诚、亲切和友好。

导游讲解是导游人员与游客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游客往往可以通过视觉交往从导游人员的一个微笑,一种眼神,一个动作,一种手势中加强对讲解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导游讲解时,运用目光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

(一)目光的联结

导游人员在讲解时,应用热情而又诚挚的目光看着游客。正如德国导游专家哈拉尔德·巴特尔所说的:导游人员的目光应该是开诚布公的、对人表示关切的,是一种可以看出谅解和诚意的目光。那种一直低头或望着毫不相干处,翻着眼睛只顾自己口若悬河的导游人员是无法与游客产生沟通的。因此,导游人员应注意与游客目光的联结,切忌目光呆滞(无表情)、眼帘低垂(心不在焉)、目光向上(傲慢)、视而不见(轻视)和目光专注而无反应(轻佻)等不正确的目光联结方式。

(二)目光的移动

导游人员在讲解某一景物时,首先要用目光把游客的目光牵引过去,然后再及时收回目光,并继续投向游客。这种方法可使游客集中注意力,并使讲解内容与具体景物和谐统一,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目光的分配

导游人员在讲解时,应注意自己的目光要统摄全部听讲解的游客,即可把视线落点放在最后边两端游客的头部,也可不时环顾周围的游客,但切忌只用目光注视面前的部分游客,使其它的游客感到自己被冷落,产生遗弃感。

(四)目光与讲解的统一

导游人员在讲解传说故事和轶闻趣事时,讲解内容中常常会出现甲、乙两人对话的场景,需要加以区别,导游人员应在说甲的话时,把视线略微移向一方,在说乙的话时,把视线略微移向另一方,这样可使游客产生一种逼真的临场感,犹如身临其景一般。

四、服饰语

服饰语是通过服装和饰品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态势语言。一个人的服饰既是所在国家、地区和民族风俗与生活习惯的反映,也是个人气质、兴趣爱好、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服饰语的构成要素很多,如颜色、款式、质地等,其中颜色是最重要的要素,不同的颜色给人的印象和感觉也不一样,深色给人深沉、庄重之感;浅色让人感觉清爽、舒展;蓝色使人感到恬静;白色让人感到纯洁。

导游人员的服饰要注意和谐得体。加拿大导游专家帕特里克·克伦认为,衣着装扮得体比浓妆艳抹更能表现一个人趣味的高雅和风度的含蓄。导游人员的衣着装饰要与自己的身材、气质、身份和职业相吻合,要与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协调,这样才能给人以美感。譬如,着装不能过分华丽,饰物也不宜过多,以免给游客以炫耀、轻浮之感。在带团旅游时,男导游人员不应穿无领汗衫、短裤和赤脚穿凉鞋;女导游人员不宜戴耳环、手镯等等。

五、姿态语

姿态语是通过端坐、站立、行走的姿态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态势语言。可分为坐姿、立姿和走姿三种。

(一)坐姿

导游人员的坐姿要给游客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其基本要领是:上体自然挺直,两腿自然弯曲,双脚平落地上,臀部坐在椅子中央,男导游人员一般可张开双腿,以显其自信、豁达;女导游人员一般两膝并拢,以显示其庄重、矜持。坐态切忌前俯后仰、摇腿跷脚或跷起二郎腿。

(二)立姿

导游人员的立姿要给游客一种谦恭有礼的感觉。其基本要领是:头正目平,面带微笑,肩平挺胸,立腰收腹,两臂自然下垂,两膝并拢或分开与肩平。不要两手叉腰或把手插在裤兜里,更不要有怪异的动作,如抽肩、缩胸、乱摇头、擤鼻子、掐胡子、舔嘴唇、拧领带、不停地摆手等等。

(三)走姿

导游人员的走姿要给游客一种轻盈稳健的感觉。其基本要领是:行走时,上身自然挺直,立腰收腹,肩部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身体的重心随着步伐前移,脚步要从容轻快、干净利落,目光要平稳,可用眼睛的余光(必要时可转身扭头)观察游客是否跟上。行走时,不要把手插在裤袋里。

导游人员在讲解时多采用站立的姿态。若在旅游车内讲解,应注意面对游客,可适当倚靠司机身后的护栏杆,也可用一只手扶着椅背或护栏杆;若在景点站立讲解,应双脚稍微分开(两脚距离不超过肩宽),将身体重心放在双脚上,上身挺直双臂自然下垂,双手相握置于身前以示“谦恭”或双手置于身后以示“轻松”。如果站立时躬背、缩胸,就会给游客留下猥琐和病态的印象。

六、手势语

手势语是通过手的挥动及手指动作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态势语言,它包括握手、招手、手指动作等。

(一)握手语

握手是交际双方互伸右手彼此相握以传递信息的手势语,它包含在初次见面时表示欢迎,告别时表示欢送,对成功者表示祝贺,对失败者表示理解,对信心不足者表示鼓励,对支持者表示感谢等多种语义。

1.握手要领

与人握手时,上身应稍微前倾,立正,面带微笑,目视对方;握手时要摘帽和脱手套,女士和身份高者可例外;握手时不要将自己的左手插在裤袋里,不要边握手边拍人家肩头,不要眼看着别人或与他人打招呼,更不要低头哈腰;无特殊原因不要用左手握手;多人在一起时要避免交叉握手。

2.握手顺序

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先伸手后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且无握手之意,男士可点头或鞠躬致意;宾主之间主人应先向客人伸手,以表示欢迎;长辈与晚辈之间,晚辈要等长辈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手以示尊重。

3.握手时间

握手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握手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灵活掌握。初次见面一般不应超过三秒钟,老朋友或关系亲近的人则可以边握手边问候。

4.握手力度

握手力度以不握疼对方的手为最大限度。在一般情况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男士与女士握手不能握得太紧,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例外。

导游人员在与游客初次见面时,可以握手表示欢迎,但只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对年龄或身份较高的游客应身体稍微前倾或向前跨出一小步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重和欢迎。在机场或车站送行与游客告别时,导游人员和游客之间已建立起较深厚的友谊,握手时可适当紧握对方的手并微笑着说些祝愿的话语。对于给予过导游人员大力支持和充分理解的海外游客及友好人士等更可加大些力度,延长握手时间,或双手紧握并说些祝福感谢的话语以表示相互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手指语

手指语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伴随语言,是通过手指的各种动作来传递不同信息的手势语。由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中手指动作的语义也有较大区别,导游人员在接待工作中要根据游客所在国和民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手指语,以免引起误会和尴尬。譬如,竖起大拇指,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表示“好”,用来称赞对方高明、了不起、干得好,但在有些国家还有另外的意思,如在韩国表示“首领”、“部长”、“队长”或“自己的父亲”,在日本表示“最高”、“男人”或“您的父亲”,在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则表示“祈祷幸运”,在希腊表示叫对方“滚开”,在法国、英国、新西兰等国人们做此手势是请求“搭车”;伸出食指,在新加坡表示“最重要”,在缅甸表示“拜托”、“请求”,在美国表示“让对方稍等”,而在澳大利亚则是“请再来一杯啤酒”的意思;伸出中指,在墨西哥表示“不满”,在法国表示“下流的行为”,在澳大利亚表示“侮辱”,在美国和新加坡则是“被激怒和极度的不愉快”的意思;伸出小指,在韩国表示“女朋友”、“妻子”,在菲律宾表示“小个子”,在日本表示“恋人”、“女人”,在印度和缅甸表示“要去厕所”,在美国和尼日利亚则是“打赌”的意思;伸出食指往下弯曲,在中国表示数字“九”,在墨西哥表示“钱”,在日本表示“偷窃”,在东南亚一带则是“死亡”的意思;用拇指与食指尖形成一个圆圈并手心向前,这是美国人爱用的“OK”手势,在中国表示数字“零”,在日本则表示“金钱”,而希腊人、巴西人和阿拉伯人用这个手势表示“诅咒”;伸出食指和中指构成英语“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西方人常用此手势来预祝或庆贺胜利,但应注意把手心对着观众,如把手背对着观众做这一手势,则被视为下流的动作。

在导游服务中,导游人员要特别注意不能用手指指点游客,这在西方国家是很不礼貌的动作,譬如导游人员在清点人数时用食指来点数,就会引起游客的反感。

(三)讲解时的手势

在导游讲解中,手势不仅能强调或解释讲解的内容,而且还能生动地表达口头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内容,使导游讲解生动形象。导游讲解中的手势有以下三种:

1.情意手势

是用来表达导游讲解情感的一种手势。譬如,在讲到“我们湖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会取得成功”时,导游人员用握拳的手有力地挥动一下,既可渲染气氛,也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2.指示手势

是用来指示具体对象的一种手势。譬如,导游人员讲到黄鹤楼一楼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时,可用指示手势来一字一字地加以说明。

3.象形手势:是用来模拟物体或景物形状的一种手势。譬如,当讲到“有这么大的鱼”时,可用两手食指比一比;当讲到“五公斤重的西瓜”时,可用手比成一个球形状;当讲到“四川有座峨嵋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有座黄鹤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时,也可用手的模拟动作来形容。

导游讲解时,在什么情况下用何手势,都应视讲解的内容而定。在手势的运用上必须注意:

一要简洁易懂; 二要协调合拍; 三要富有变化; 四要节制使用;

五要避免使用游客忌讳的手势。

第四节 导游交际语言常用技巧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在导游服务中,导游人员主要是同游客和相关接待单位有关人员进行接触,而接触过程中,语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语言表达方式、方法和技巧对接触效果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为了同游客(主要接触对象)及相关接待单位友好相处,导游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导游交际语言技能。

导游交际语言包含的内容很多,如见面时的语言、交谈时的语言、致辞(欢迎辞、欢送辞)的语言,导游人员同游客交往中导游人员对游客进行劝服、提醒、拒绝、道歉的语言等。下面主要介绍:

一、称谓的语言技巧

一般情况下,导游人员对游客的称谓经常使用三种方式。

(一)交际关系型

交际关系型的称谓主要是强调导游人员与游客在导游交际中的角色关系。如“各位游客”、“诸位游客”、“各位团友”、“各位嘉宾”等,这类称谓角色定位准确,宾主关系明确,既公事公办,又大方平和,特别是其中的“游客”称谓是导游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

(二)套用尊称型

套用尊称是在各种场合都比较适用,对各个阶层、各种身份也比较合适的社交通称。如“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女士、各位先生”等,这类称谓尊称意味浓厚,适用范围广泛,回旋余地较大。但一般对涉外团较好,对国内团有点太正规。

(三)亲密关系型

多用于比较密切的人际关系之间的称谓。如“各位朋友”、“朋友们”等,这类称谓热情友好,亲和力强,注重强化平等亲密的交际关系,易于消除游客的陌生感,建议在和游客熟悉了后再用此称谓。

在旅游活动中,对游客的称谓总的原则应把握三点,一要得体,二要尊重,三要通用。

二、交谈的语言技巧

在导游交际过程中,虽然导游讲解占据主要的地位,但往往还有大量的时间是属于同游客自由交谈的时候,这种情况下的交谈对导游人员与游客的沟通、对游客情况的了解非常关键,因此在与游客自由交谈时要注意讲究聊天的技巧。

聊天是交谈的主要形式。聊天是至少两人共同参与的双向或多向的交际活动,是人们交往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现象。导游交际中的聊天与一般社交场合的聊天一样,话题往往是随意的,而且可以不时转换,内容也是海阔天空、无所不可的。但不同的是,导游人员与游客的聊天意图是明确的,是为了达到协调双方关系、缩短双方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交际基础为基本目的的。因此,导游人员与游客聊天时主要是从对方感兴趣的或对方关心的话题切入。如对旅游目的地的提前了解,女性游客对时装、美容、小孩的关注,老年游客对身体健康、怀旧的兴趣等。

聊天是双方自觉自愿、平等交流、随和开放的行为,导游人员应注意创造聊天的条件,营造聊天的氛围,根据游客的心理特征、语言习惯、文化水平、脾气秉性等各种因素,随机应变地引导聊天的过程,使交谈气氛融洽,交流愉快,达到与游客互相理解、有效沟通的目的。

三、劝服的语言技巧

在导游服务过程中,导游人员常常会面临各种问题,需要对游客进行劝服,如旅游活动日程被迫改变需要劝服游客接受;对游客的某些越轨行为需要进行劝说等。劝服一要以事实为基础,即根据事实讲明道理;二要讲究方式、方法,使游客易于接受。

(一)诱导式劝服

诱导式劝服即循循善诱,通过有意识、有步骤的引导,澄清事实,讲清利弊得失,使游客逐渐信服。如某游团原计划自武汉飞往深圳,因未订上机票只能改乘火车,游客对此意见很大。这时导游人员首先要十分诚恳地向游客致歉,然后耐心地向游客说明原委并分析利弊。导游人员说:“没有买上机票延误了大家的旅游行程,我很抱歉,对于大家急于赴深圳的心情我很理解。但是如果乘飞机去深圳还得等两天以后,这样你们在深圳只能停留一天,甚至一天还不到;如果现在乘火车,大家可在深圳停留两天,可以游览深圳的一些主要景点。另外,大家一路旅途都非常辛苦,乘火车一方面可以观赏沿途的自然风光,一方面也可以得到较好的休息。”导游人员的这席话使游客激动的情绪开始平静了下来,一些游客表示愿意乘座火车,另一些游客在他们的影响下也表示认可。

对这类问题的劝服,导游人员一是要态度诚恳,使游客感到导游人员是站在游客的立场上帮助他们考虑问题;二是要善于引导,巧妙地使用语言分析其利弊得失,使游客感到上策不行取其次也是最好的选择。

(二)迂回式劝服

迂回式劝服是指不对游客进行正面、直接地说服,而采用间接或旁敲侧击的方式进行劝说,即通常所说的“兜圈子”。这种劝服方式的好处是不伤害游客的自尊心,而又使游客较易接受。如某旅游团有一位游客常常在游览中,喜欢离团独自活动,出于安全考虑和旅游团活动的整体性,导游人员走过去对他说:“××先生,大家现在游览休息一会儿,很希望您过来给大家讲讲您在这个景点游览中的新发现,作为我导游讲解的补充。”这位游客听了会心一笑,自动地走了过来。

在这里,导游人员没有直接把该游客喊过来,因为那样多少带有命令的口气。而是采用间接的、含蓄的方式,用巧妙的语言使游客领悟到导游人员话中的含意,游客的自尊心也没有受到伤害。

(三)暗示式劝服

暗示式劝服是指导游人员不明确表示自己的意思,而采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悟的劝说。如有一位游客在旅游车内抽烟,使得车内空气混浊。导游人员不便当着其他游客的面,伤了这位游客的自尊,在其面向导游人员又欲抽烟时,导游人员向他摇了摇头(或捂着鼻子轻轻咳嗽两声),使游客熄灭了香烟。

这里导游人员运用了副语言——摇头、捂鼻子咳嗽,暗示在车内“请勿吸烟”,使游客产生了自觉的反应。

总之,劝服的方式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要根据游客的不同性格、不同心理或事情的性质和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

四、提醒的语言技巧

在导游服务中,导游人员经常会碰到少数游客由于个性或生活习惯的原因表现出群体意识较差或丢三落四的行为,如迟到、离团独自活动、走失、遗忘物品等。对这类游客,导游人员应从关心游客安全和旅游团集体活动的要求出发给予特别关照,在语言上要适时地予以提醒。

提醒的语言方式很多,除了直截了当的命令式(这种方式切忌使用)之外,还有其他的委婉方式。由于导游人员处在为游客服务的位置,导游人员对游客首先应予尊重,其次要有服务意识,对游客的安全负责,对游客中某些行为需要提醒时,应使用委婉的语言。导游人员提醒的语言订富有情感,要体现对游客的关心,使提醒能在愉悦的气氛中被游客所接受。提醒的语言方式具体有:

(一)敬语式提醒

敬语式提醒是导游人员使用恭敬口吻的词语,对游客直接进行的提醒方式,如“请”、“对不起”等。导游人员在对游客的某些行为进行提醒时应多使用敬语,这样会使游客易于接受,如“请大家安静一下”、“对不起,您又迟到了”。这样的提醒比“喂,你们安静一下”、“以后不能再迟到了”等命令式语言要好得多。

(二)协商式提醒

协商式提醒是导游人员以商量的口气间接地对游客进行的提醒方式,以取得游客的认同。协商将导游人员与游客置于平等的位置上,导游人员主动同游客进行协商,是对游客尊重的表现。一般说来,在协商的情况下,游客是会主动配合的。如某游客常常迟到,导游人员和蔼地说:“您看,大家已在车上等您一会儿了,以后是不是可以提前做好出发的准备。”又如,某游客在游览中经常离团独自活动,导游人员很关切地询问他:“××先生,我不知道在游览中您对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您能否告诉我,好在以后的导游讲解中予以结合。”

(三)幽默式提醒

幽默式提醒是导游人员用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词语对游客进行的提醒方式。导游人员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提醒,既可使游客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又可使游客在欢愉的气氛中受到启示或警觉。如导游人员在带领游客游览长城时,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并按时返回时说:“长城地势陡峭,大家注意防止摔倒。另外,也不要头也不回一古脑儿地往前走,一直走下去就是丝绸之路了,有人走了两年才走到,特别辛苦。”又如,几位年轻游客在浏览时,纷纷爬到一尊大石象的背上照相,导游人员见了连忙上前提醒他们:“希望大家不要欺负这头忠厚老实的大象!”这比一脸严肃地说:“你们这样做是损坏文物,是要罚款的。“效果好得多。

五、回绝的语言技巧

回绝即对别人的意见、要求予以拒绝。在导游服务中,导游人员常常会碰到游客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要求,除了一些通常的问题和一些合理的但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要求可予以解释或满足外,也有一些问题和要求是不合理的或不可能办到的,对这类问题或要求导游人员需要回绝。但是,囿于导游人员同游客之间主客关系的束缚,导游人员不便于直接回答“不”,这时导游人员必须运用回绝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

(一)柔和式回绝

柔和式回绝是导游人员采用温和的语言进行推托的回绝方式。采取这种方式回绝游客的要求,不会使游客感到太失望,避免了导游人员与游客之间的对立状态。如某领队向导游人员提出是否可把日程安排得紧一些,以便增加一二个旅游项目。导游人员明知道这是计划外的要求不可能予以满足,于采取了委婉的拒绝方式,“您的意见很好,大家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看看的心情我也理解,如果有时间能安排的话我会尽力的。”这位导游人员没有明确回绝领队的要求,而是借助客观原因(时间),采用模糊的语言暗示了拒绝之意。又如,一位美国游客邀请某导游人员到其公司里去工作,这位导游人员回答说:“谢谢您的一片好意,我还没有这种思想准备,也许我的根扎在中国的土地上太深了,一时拔不出来啊!”这位导游人员了未明确表示同意与否,然而却委婉地谢绝了游客的提议。

上述这类回绝在方式上是柔和的、谦恭的,采用的是拖延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迂回式回绝

迂回式回绝是指导游人员对游客的发问或要求不正面表示意见,而是绕过问题从侧面予以回应或回绝。如一次某导游人员在同游客交谈时谈到了西藏,这时一位美国游客突然发问:“你们1959年进攻西藏是否合法?”该导游人员想了想说:“你认为你们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派兵进攻密西西比河南方的奴隶主是否合法?”美国游客一时语塞。

对这类政治性很强的问题,尤其是西文游客长期受资本主义宣传的影响,一时难以和他们讲清楚,采取这种迂回式的反问方式予以回绝也是一种选择。

(三)引申式回绝

引申式回绝是导游人员根据游客话语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引申而产生新意的回绝方式。如某游客在离别之前把吃剩的半瓶药送给导游人员并说:“这种药很贵重,对治疗我的病很管用,现送给你作个纪念”。导游人员谢绝地说:“既然这种药贵重,又对您很管用,送给我这没病的人太可惜了,还是您自己带回去慢慢用更好。”

这里导游人员用客人的话语进行的引申十分自然,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达到了拒绝的目的。

(四)诱导式回绝

诱导式回绝是指导游人员针对游客提出的问题进行逐层剖析,引导游客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否定的回应方式。如有位法国游客问导游人员:“有人说,西藏应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对此你是怎样看的?”这位导游人员反问他:“您知道西藏政教领袖*、*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该游客摇摇头说:“不知道。”导游人员接着说:“我告诉您吧,他们的名字是清朝皇帝册封的,可见西藏早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正如布列塔尼是法国的一部分一样,您能因为那里的居民有许多自己的风俗就说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吗?”这位法国游客摇摇头笑了。

总之,导游人员无论用哪种回绝方式,其关键都在于尽量减少游客的不快。导游人员应根据游客的情况、问题的性质、要求的合理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回绝方式和语言表达技巧。

六、道歉的语言技巧

在导游服务中,因为导游人员说话的不慎、工作中的某些过失或相关接待单位服务上的欠缺,会引起游客的不快和不满,造成游客同导游人员之间关系的紧张。不管造成游客不愉快的原因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也不论责任在导游人员自身还是在旅行社方面,亦或相关接待单位,导游人员都应妥善处置,需要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向游客致歉或认错,以消除游客的误会和不满情绪,求得游客的谅解,缓和紧张关系。

(一)微笑式道歉

微笑是一种润滑剂,微笑不仅可以对导游人员和游客之间产生的紧张气氛起缓和作用,而且微笑也是向游客传递歉意信息的载体。如某导游人员回答游客关于长城的提问时,将长城说成建于秦朝,其他游客纠正后,导游人员觉察到这样简单地回答是错误的,于是对这位游客抱歉地一笑,使游客不再计较了。

(二)迂回式道歉

迂回式道歉是指导游人员在不便于直接、公开地向游客致歉时,而采用其他的方式求得游客谅解的方式。如某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过多地接触和关照部分游客,引起了另一些游客的不悦,导游人员觉察后,便主动地多接触这些游客,并给予关照和帮助,逐渐使这部分游客冰释前嫌。在这里,导游人员运用体态语言表示了歉意。又如,某旅游团就下榻饭店早餐的品种单调问题向导游人员表示不满,提出要换住其他饭店。导游人员经与该饭店协商后,增加了早餐的品种,得到了游客的谅解。

导游人员除了采用迂回道歉方式改进导游服务外,导游人员还可请示旅行社或同相关接待单位协商后,采用向游客赠送纪念品、加菜或免费提供其他服务项目等方式向游客道歉。

(三)自责式道歉

由于旅游供给方的过错,使游客的利益受到较大损害而引起强烈不满时,即使代人受过,导游人员也要勇于自责,以缓和游客的不满情绪。如某导游人员接待了一个法国旅游团,该团从北京至武汉,17:00入住饭店后发现团长夫人的一只行李箱没有了,团长夫人非常气愤,连18:30法国驻华大使的宴请也没有参加。至次日零时,该件行李还未找到,所以有团员均未睡觉,都在静静地等着。在这种情况下,陪同的导游人员一面劝游客早点休息,一面自责地对团长和团长夫人说:“十分对不起,这件事发生在我们国家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对北我心里也很不安,不过还是请您们早点休息,我们当地的工作人员还在继续寻找,我们一定会尽力的”。不管这位团长夫人的行李最终是否找到,但导游人员这种勇于自责的道歉,一方面体现了导游人员帮助客人解决问题的诚意,另一方面也是对客人的一种慰藉。

不管采用何种道歉方式,道歉首先必须是诚恳的;其次,道歉必须是及时的,即知错必改,这样才能户赢得游客的信赖;最后,道歉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因为游客某些不快就道歉,要分清深感遗憾与道歉的界限。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导游语言的内涵?

2.导游人员的口语表达要注意掌握哪些要领? 3.举例说明导游讲解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4.导游讲解中常用的运用目光的方法有哪些? 5.简述导游讲解中手势的运用方法。

导游语言技能

导游讲解语言技能

导游人员带团技能

导游语言教案

第5章 旅游景区的导游服务

导游人员教案

《常用工具软件》第5章教案

激光原理教案第5章

第5章 平面连杆机构(教案)

电子工程技能人员自我介绍

导游人员的语言技能电子教案第5章
《导游人员的语言技能电子教案第5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