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九年级语文(上册)培训讲稿(第五单元)

发布时间:2020-03-02 13:31: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培训讲稿(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文学作品——古代白话小说

1、新课标关于文学作品的要求: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作品阅读是本册教材三个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单元所选课文为古代白话小说,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所选的课文都出自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如叙述历史故事的《三国演义》,表现农民起义的《水浒传》,反映封建知识分子生活的《儒林外史》,反映官宦家庭生活的《红楼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小说的全局(思想内容、情节结构、艺术特点等)来引导学生审视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深究其意义;因节选部分篇幅较长,教师处理时要大胆取舍,引导学生探究只求学有所得,不求面面俱到。可以围绕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对人物个性进行分析探究。

2、明确本单元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第一维度:知识和能力

(1)积累、掌握古白话语汇,体会古白话与今白话的差异。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有关文学作品的知识(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主题,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等)。 (4)学会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人物活动,分析人物性格。

第二维度:过程和方法

(1)课文篇幅较长,应当引导学生加强预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处理的“度”,课堂内容应相对集中。

(2)把思辨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交流心得。(从课文实际出发,恰当地确定探究的目标,不贪多而务求有得。)(选定突破口,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课外阅读这四部小说,对整部小说有个整体印象,并留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 第一步,学好课文,即“就文论文”;第二步,在前者基础上向前延伸,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讨几个跟小说全局有关的问题,从“一斑”引向“全豹”。 第三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习《智取生辰纲》,认识吴用等人的“智取”不同于强人的打家劫舍,而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反贪行动;学习《杨修之死》,将历史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分离评价;学习《范进中举》,在评价范进的悲与喜同时,不可忽略周围的众生相;学习《香菱学诗》,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并从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有所领悟。 ? 《智取生辰纲》 入选原因:《水浒》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也是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对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出现起了导引作用。水浒108位好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从民族的和人文的角度看,入选中学教材是当之无愧的。再加上《水浒》艺术价值之高,也是不容置疑的,众所周知,在“红学”之后,又了“水学”的说法,学术界又出现的研究水浒的热潮。所选的片段也是经过考虑的,这是众好汉的第一次出手,是反贪第一仗。

课文内容:写杨志受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梁中书)派遣,押送给梁的岳父蔡京的生辰纲(生日礼物)往东京,在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押送者费尽心机终失利,智取者连施妙计巧得手。这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思想意义:

1、表现出朴素的反对贪官的意识,反映了封建时期“官逼民反”的现实。(不义之财,取之何碍?第十三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众人见晁盖如此志诚,尽皆欢喜,个个说誓道:“梁中书在北京害民,诈得钱物,却把去东京与蔡太师庆生辰。此一等正是不义之财。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诛地灭。神明鉴察。”六人都说誓了,烧化纸钱。)第十四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2、表现好汉们的胆略、智慧。

3、整部小说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局限。

写作特点:

1、构思精巧,使用明暗双线的叙述方法。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2、自然环境描写:烘托气氛,促进情节发展,

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反复写气温、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以“凉”衬“热”也不下十余处。写法也多变:有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的,有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的,有通过杨志或虞侯、老都管之口来写的,更多的是通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的。

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故事中的许多情节,都被炎热的气候条件所决定:因为“火似热”,所以众军汉肩挑重担,苦热耐熬,一路惆怅不已;因为天热,所以不“趁早凉走”却“正热里”行路,引起了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挡”,所以行黄泥岗,见到松林,便要歇凉,死活不走,杨志与部下的冲突也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天热,所以口渴难耐,见到酒就要喝,最后杨志自己也喝了半瓢;因为天热,所以晁盖等人装作歇凉争先喝酒也毫无破绽。总而言之,吴用用蒙汗药智取的计策,就是根据炎热的气候条件设计的。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写炎热,才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

3、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语言特色:语言以口语为基础, 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教学提示:

1、引导学生理清情节发展的脉胳。不强求一致,言之成理既可。

二分法: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六分法: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2、探究一:杨志失败的原因、吴用计策成功的要素。

杨志不可谓不智。他常走江湖,深知绿林好汉们的伎俩,可以说他的押送办法还是可行的。可是为什么失败了呢?关键是失了人和。那又为什么会失人和呢?一是他本人的性格暴燥,动不动就打人,人心不服;二是他不善做思想工作,没有向众人讲清这样走的原因;三是他本是个被起用的配军,老总管的一番话使他不得不妥协,在最关键的时候陷入孤立。

吴用计策成功,一是智用天时(炎热),二是智用地利(黄泥冈,人烟稀少,便于行事),三是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走到黄泥冈,内部的矛盾激化,众军汉在老都管的默许下,于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给吴用等人以可乘之机。四是智用计谋,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3、探究二:俗话说世事无绝对。计策再好,如果人家不中计你也没奈何。请替晁盖、吴用筹划一下:

如果初见白酒,杨志拗不过老总管,众军健买了酒吃,或者杨志见众好汉吃了一桶,也买下另一桶,怎么办?

两种选择:一是强夺,二是相机行事,再行计策。哪种更可能?为什么说要去东京贩枣?就是怕计策万一不成,就好相跟着一起走而不致引起杨志一班人的怀疑。

4、探究三:“智取生辰纲”的行动算不算起义?这一段在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 这次行动虽谈不上起义,但至少表明晁、吴等人已具备了起义的条件,可算得起义的前奏。待到后来,在石碣村击败前来“捕盗”的官兵,随又夺取了梁山泊的领导权,组织队伍迎战大批官军,这就顺理成章地揭开了起义的序幕。 补充资料:(1)在介绍《水浒》梗概时略说梁山起义军发展的几个阶段:晁盖、吴用等初建根据地;扩编队伍,大战官军并消灭地主武装;临时性出击,攻城略地。(2)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水浒》第十九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及第二十回上半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杨修之死》 入选原因:《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和《水浒传》一起,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节选部分是其中集中刻画曹操性格的精采片断,以前曾选入过中学课本。

课文内容:选自第七十二回《杨修在曹刘汉中之战的末期,从夜间口号“鸡肋”看出曹操有退兵意,便自作归计,导致“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后,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斩之。后进军失败,中箭受伤,方忆杨修之言,厚葬杨修,就令班师。其中插叙了六件杨修犯曹操忌讳的事,从小到大排列。 思想意义:

1、《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拥刘反曹。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拥曹贬刘,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尊曹魏而贬蜀汉。

2、从曹操的角度看:逞一时之愤,贸然进兵,终致兵败受伤。

做事,特别是做大事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逞强赌气,而应该顺应时势。

3、从杨修的角度看:要从他个人的性格悲剧中吸取教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心理。(恃才放旷,做事不密;口无遮拦,心不设防) 写作特点:

1、通过故事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

2、情节安排上,运用插叙的方法。

语言特色: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主要情节源于《资治通鉴》,语言是比较平易浅近文言。古人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评价。

教学提示: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杨修显然是魏王室内部斗争中的政治牺牲品。这正是杨修活动的大背景,认识这个大背景,才能看出杨修被杀这件事的实质。

2、从人物的具体言行看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自主、合作、探究:

——对杨修“身死因才误”的探究:

杨修本来就十分聪明,难道他真的不知道曹操想找机会杀他吗?作为行军主薄,难道他不知道“惑乱军心”,其罪当斩吗?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如果是无意的,说明什么?如果是有意的,又表明了什么? ——对曹操应当如何评价?

小说中的曹操: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作者塑造的结果,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虚构的成份多(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乱世之奸雄) 戏台上的曹操:白脸奸臣

历史上的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课文点评:明末清初的毛宗岗曾评点《三国演义》,称之为“第一才子书”。如评曹操梦中杀人一段为“假梦、假睡、假问、假哭,一片是假”。 请借鉴这种读书方法,对课文中你认为精彩之处加以评点。

如:径来告操、佯怒夏侯、厚葬修尸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讲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计划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九年级语文(上册)培训讲稿(第五单元)
《九年级语文(上册)培训讲稿(第五单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