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经验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14:46: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为西部农村公路建设提供示范

2003年,交通部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水泥路”。为了贯彻这一要求,我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出台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定,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热潮;2005年,省交通厅将我市确定为全省试点给予支持,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年5月,李盛霖部长专程来西安视察农村公路建设,决定从2007年起,用三年时间专项支持我市3亿元,建设改造3000公里农村公路,要求把西安农村公路建成西部示范区,我市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由于部省两级的大力支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的亮点。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政府履职到位,掀起建设热潮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体现的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实践证明,凡是领导重视,政府履职到位,主导作用发挥得好,群众积极性就高,农村公路就建设得好,发展得快。为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市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并要求各区县财政也加大资金投入,专项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千人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动员,对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县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区县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市县两级运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巨大合力,做到了三个到位,即:县乡领导到位,抓点带面;交通部门干部到位,指导监督;广大干部群众到位,迅速掀起建设热潮。

在部省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连续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由2004年的8500公里,增长到目前的10850公里;路面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由2004年超龄油路、砂石路、土路各占三分之一的状况,提升到目前的油(水泥)路7393公里,占到总里程的68.1%,并基本消灭了土路。截至2008年底,全市146个乡镇、2862个行政村、2813个自然村通了水泥(油)路,通油路率分别达到98.64%,92.68%,68.78%。农村公路建设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有力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发展规划

规划是各项工作的“龙头”,是纲领,只有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为农村公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3年,为了贯彻全国和全省交通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对全市农村公路进行了深入调研,理清了发展思路,并联合长安大学,共同修编了全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规划修编中,我们突出了大交通、大路网的理念,注重搞好“四个衔接”,即:县道与国省道的衔接,乡村道路与县道的衔接,城市道路与区县公路的衔接,公路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

规划确定了农村公路建设“六大工程”,即:中心市区与副中心连通工程、推动小城镇建设工程、乡乡通工程、村村通工程、服务产业发展工程、农村客运网络化工程。规划要求路网建设必须为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服务,为副中心和小城镇建设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努力做到修建一条公路,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带动一方文明。

三、树立新的理念,打造高标准公路产品

更新理念,是打破传统思维,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出行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出得去,还要走得好,走的安全,走的舒适,这就为我们交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6年,部公路司领导多次来我市指导工作,并亲自给市领导和交通系统的各级干部讲解公路发展“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新理念,大家感触极深。我们按照发展现代交通的要求,始终把新的建设理念贯穿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整个过程,具体工作中:

一是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质量是农村公路建设的生命,为了把农村公路建成群众的满意工程、放心工程,我们采取了建立市县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政府监督;严格招投标制度和市场准入,加强建设市场管理;严格履约检查和分层检测交验,加强过程监管;市上统一招聘社会监理,派驻区县加强工程施工监理;发挥国省干线施工力量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等有效措施,深入开展“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保了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控制建设标准。在农村公路发展中,我们结合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事求是,综合考虑资金能力和交通量发展前景,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采取先通后畅、先低级后高级的办法,逐步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不搞相互攀比,不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确保了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三是注重安保设施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村公路建设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的安保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公路安全意识,认真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根据安全要求,在公路平交口、山区公路急弯陡坡等处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标志。并做到所有交通安全设施都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确保行车、行人安全。

四是注重公路绿化美化,使路路变成风景线。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我们坚持树立生态化、人文化理念,高度重视公路绿化、美化工作,在公路两侧植树种草,消灭黄土裸露,过村镇路段完善排水系统,做到了路田、路宅分家。对与主干公路交叉的无路面公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硬化,以保持路面整洁,使公路和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统一。通过新理念的运用,使每条农村公路做到路内精细、路侧宽容、路外和谐,路路变成风景线。

四、注重管理养护,建立长效机制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里程的迅速增长,管理养护已成当务之急。我们按照部省关于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要求,2007年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切实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的管理养护责任,市长亲自主持会议,专题研究落实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市财政每年拿出3600万元,专项用于养护补助,并将县农村公路管理站的人员全部纳入财政供养,建立了全新的管理体系、生产体系和考核体系,实现了建设与管理养护并重,做到了“有路必养,有路必管”。

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养护机制的建立,在“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基础上,一是实行路基、路面养护作业分离,路基养护由沿线村民就近领养,既调动了农民爱路、护路的积极性,又降低了养护成本;路面养护作业由专业化公司承担,实行专业化、机械化养护,以确保质量。二是严格考核兑现。公路管理部门每月考核路基养护,根据考核结果兑现补助资金,路面养护,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三是把大中修养护工程坚决推向市场,实行公开招标养护。四是按照“大公路、大养护、大路政”的发展思路,在全市规划设置了六个国省干线路面养护中心,与区县路面养护资源进行整合,相互覆盖,相互补充,初步构建起覆盖整个公路网络的管理养护体系,促进了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五、路站运协调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

公路建设是基础,发展运输是目的。按照部里提出的“路通车通”要求,我们在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理顺客运管理体制,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扶持和引导农村客运发展。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城乡客运。2002年,我们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一城一交”的原则,把原来归口城建部门管理的城市公交行业交由交通部门管理,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客运管理体制,实行对公路客运与城市公交行业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编制规划,明确规定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城区及旅游景点全部实现城市公交客运直接覆盖,副中心城区与乡村、乡村与乡村则通过公路客运班线对接,大力整合客运资源,做到了城乡客运市场一盘棋。

二是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按照“四位一体”的思路,建设乡镇五级客运站,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二级客运站为中心,以乡镇五级站为结点,以沿线招呼站为纽带的农村客运网络布局。

三是创新农村客运组织方式,积极推行公交化运营管理模式。借鉴城市公交运输组织模式,对近郊农村班线和客车进行了车辆产权结构调整和股份制改造,实行公交化运营,并对部分近郊线路在市区设置了停靠站点,极大的方便了沿线群众乘车。

四是采取优惠政策,引导扶持农村客运快速发展。根据农村客运公益性特点,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简化农村客运业务办理程序,争取政府燃油料补贴等措施,使农村客运班线真正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目前,全市已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45条,投放客运班车844辆,全市乡镇通车率达100%,行政村通车率达84%,农村客运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农村各乡镇、行政村的发展格局,有力的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过去几年,我市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兄弟城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部省的关心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提高标准,以创全国一流水平为目标,加快农村公路示范区建设,提升农村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在全省做好表率,为交通部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有益的探索。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另外,按照李盛霖部长关于把西安农村公路建成西部示范区的指示精神,我们觉得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西安仍有约3000公里的砂石路、土路,特别是还有近500公里的通乡砂石路。由于西安路网密度大,难以利用国家“一乡一路”和“一村一路”的政策进行建设,恳请交通运输部将扶持西安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延续两年,给西安安排500公里通乡油路改造项目计划,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提升农村公路整体服务水平,为“十二五”西部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示范。

坚持建管养运一体化 推动农村公路科学发展

江西是传统农业大省,全省4400万人口,80%集中在农村,分布于1614个乡镇和19965个行政村。2003年以来,我省紧紧抓住中央加大“三农”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6年累计投资274.5亿元,完成农村油(水泥)路建设7.27万公里,行政村通畅率和通达率分别由18.19%和77.8%提高到83.3%和96.12%,南昌、新余、鹰潭、景德镇、萍乡等一批条件较好的市已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乡镇和行政村班车通达率分别达到了100%和86.2%。江西老区人民由昔日的泥泞路走上了水泥路,由衷地把农村公路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加快了农民兄弟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

农村公路建设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中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建设、农村渡改桥建设等指标,都被列为民生工程目标纳入政府考评体系,保证了市县政府农村公路建设主体责任的落实。我省先后以省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省农村渡口改渡建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快建设的目标任务、优惠政策和工作措施。省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亲自主持下,省政府连续六年召开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会议一直开到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年一个专题,涵盖了建设、管理、养护、运输等各个方面。通过这种形式,学习了一批典型,出台了一批政策,解决了一批问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明显效果。

在省政府高位推动下,市、县政府也把农村公路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组建了专门领导机构,建立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目标考核制,市与县、县与乡镇层层签订责任状。不少地方还实行县(市、区)领导包乡、县直部门包路、乡镇包村责任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措施。由于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好的政策措施,农民群众看到了政府的决心,树立了信心,把农村公路建设比作继“土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第三件大事,修农村公路的热情空前高涨。全省形成了上有拉力、中有动力、下有推力的建设合力,形成了“政府重视、部门协同、地方支持、社会参与”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建设局面。

二、交通行业引路,科学规划实施

一是抓规划。组织编制了2003~2007年农村公路建设实施规划,确立了优先实现县至乡通油路和不通公路行政村通公路,通与畅、通与好同步到位的建设原则。2006年又根据国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制定了《江西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及“十一五”期分年实施计划,同时发挥行业管理与规划指导职能,加强对各地规划编制的指导。

二是抓标准。“坚持一个为主”即坚持路面结构以水泥路为主。“确保两个以上”即县到乡公路路基达到三级公路标准,路面宽度确保5.5米以上,通村公路达到四级公路标准,路面宽度确保3.5米以上。“注重三个方面”即注重保护耕地、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和公路防护安全。尽量利用老路改扩建,少征地少拆迁,限制大改大调、大挖大填。对特殊困难地段,在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下,适当降低有关指标。同时抓好水沟、挡土墙、石砌护拦等排水系统、防护工程、安全设施的配套建设。“做到三个不低于”即做到县通乡公路路基宽度不低于6.5米,水泥路面厚度不低于18厘米,基层厚度不低于15厘米。

三是抓制度。制定了《江西省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江西省农村公路建设技术要求》、《江西省农村渡口改渡建桥管理办法》等11项管理制度,规范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组织机构、工程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监督、工程招投标、竣工验收、安全管理等,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指导。

四是抓管理。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四项制度”。每个项目都签订工程合同和廉政合同,实行双合同管理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各设区市都成立了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一些地方还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模式,如兴国县的“五个一”模式,即“一个班子、一套设备、一个专业队伍、一套筹资办法、一套质量管理措施”,得到了部领导的肯定。

五是抓培训。2003年以来每年培训市、县、乡、村数百人,省级培训班不少于二期。全省培训近7000人,其中为乡村培训的农村公路管理人员就达4500名。

三、发挥政策效应,多方筹措资金

面对我省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硬化比重小、建设任务重的状况,我厅及时制定了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政策,即路面4.5米以下补助6万元/公里、4.5米-6米补助7万元/公里、6米以上补助8万元/公里,新建通村砂石公路补助2-3万元/公里,新建桥梁补助3000-4000元/延米。之后几年我厅每年实际投入都超过6亿元。同时,要求市县政府进行资金配套,与省补助资金比例原则上要达到1:1。进入“十一五”后,我厅积极争取部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形式,将补助标准提高到11万元/公里,省投入资金总额也增加到每年7亿多元。

各设区市、县也出台了优惠政策和资金配套政策及标准。萍乡市对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的每公里补助20~30万元,三级的补助10~15万元;新余市除市按省里标准补贴外,要求县乡财政补贴均不少于2万元/公里。上饶广丰县除按省标准补助外,财政每年从新增财力提8~10%作为专项资金,实行配套补助包干和奖励。各设区市还坚持资金不足政策补,在权限范围内对农村公路建设征地拆迁、税费、材料等方面大开“绿灯”,减免水土保持费、土地使用费、水利、林业、环保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采取税收返还与从土地、资源开发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并引导群众通过“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方式,自愿投资投劳修建村路。

四、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改渡建桥

我省农村河系、水网多,形成了许多渡口,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存在着安全隐患。2004年以来,交通部在我省进行改渡建桥试点。2007年我省为进一步消除全省农村渡口安全隐患,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2010年底全省新建600座桥梁,撤消800个农村渡口,实现全省除大江、大河、大湖、水库外的农村渡口基本改渡建桥”的建设目标和任务。2008年省委、省政府又把这个目标任务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举措,向全省人民做出了承诺。2008年5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农村渡口改渡建桥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四项政策措施加以推动。

一是建立省、市、县三级补助机制。改渡建桥项目建设资金原则上按省50%、市20%、县20%安排三级政府补助,不足部分由项目所在地的县乡两级政府负责筹措。具体为:100米以上的公路桥梁,省里按每平方米1300元给予补助,市、县各补助520元;100米以下的,省里按1100元补助,市、县各补助440元。按照这种补助方式,各地渡改桥项目基本上由政府出资建设,大大减轻了乡镇和农村群众筹措资金的压力。

二是建立奖励机制。省里对列入“十一五”农村渡口改渡建桥规划,并在2010年按时、按质完成的项目,按省、市、县三级总补助标准的6%-10%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与工程完成情况和市、县二级补助到位情况挂钩,按时完工的,按奖励标准的60%奖励;补助资金同步到位的,再给予40%。

三是优惠计征。各项税收从低计征,且所征收的税费返补;对改渡建桥建设项目所涉及的一切行政事业性费用给予免收。

四是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鼓励各地利用冠名权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投资改渡建桥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用于改渡建桥建设。

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各地改渡建桥的积极性。至2008年底,我省已完成改渡建桥项目156个,完成建设桥梁长度2.61万延米,撤消农村渡口185个,已开工项目129个,建设桥梁长度2.68万延米。今年还要新开工项目306个,建设桥梁长度6.97万延米。预计到2010年底,我省可完成改渡建桥项目600个,撤消800个农村渡口。

五、坚持建养并重,加强养护管理

一是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在2005年制订了《江西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后,我省实施意见对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的来源和投入比例作了进一步明确,并要求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

二是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的投入。从2006年开始,我省原由省厅征收的摩托车养路费开始委托市县交通部门征收,所收资金主要留给地方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三是积极探索养护管理新模式。如瑞昌市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养护”的原则,市成立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乡镇成立养护管理站,村成立养护管理小组,每2至3公里配备1名养护人员。推行“政府监督、行业管理、主体负责、承包人实干”的四级农村公路管养新体系,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养护施工单位;日常小修保养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乡村落实责任人具体负责养护。

六、发展农村客运,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一是加快场站建设。我省提出“两不变、一调整”的原则,即总补助投资不变,总建设任务不变,根据车流量和客流量确定乡镇客运站投资规模,适当调整省配套补助。目前已建成了349个农村客运区乡站和6195个农村客运候车亭,“十一五”末将分别达到800个和1万个。

二是调动经营者积极性。为确保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免规费的优惠政策,一级农村客运班线中的县城至村优惠50%,二级农村客运班线优惠50%,三级农村客运班线优惠100%;对农村客运车辆的养路费征收,实行一次性缴交全年公路规费的免交2个月养路费,一次性缴交半年的免交1个月养路费;对专门接送小学生上、下学的,免征运输管理费和客运附加费;对新增或更新的,免征第一个月的运输管理费和客运附加费。及时快速发放燃油补贴。部分县市还争取到地方支持减免营业税。每辆车的成本平均下降了30%以上,有效减轻了农村客运经营者的负担。

三是实行捆绑搭配经营。遵循“热线与冷线捆绑、主线与支线搭配”的原则,以片区为单位进行公司化改造,促使运力不断优化。对少数客流量长期较少而群众确有需求的农村客运班车采取财政补助。对于开通班车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开通“乡村巴士”,在既定的经营区域内“自由活动”,电话预约。到2008年底,江西农村客运班线发展到3327条,农村客运车辆达到9564辆,座位数达到161333个。

四是提升农村客运形象。统一规范全省农村客运标志、标语。统一应用《江西省汽车客运站标准化建设体系》,在车门设置“江西客运”形象识别标志,在车身两侧统一使用“农村客运 服务乡亲”或“农村客运 惠农兴农”两条标语。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等制度,逐步完善农村客运经营自律机制和制度规约体系,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能力。

五是加强安全监管。在许可开通班车之前,会同当地交警、安监部门对通车安全实地考察论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统一投保承运人责任险,监督经营者依法办理强制保险和第三者责任险;联合公安、安监部门逐步推广安装GPS,实现行车动态监管;严防报废车辆、安全技术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车辆进入农村客运市场;联合公安等部门,加大了对非法车辆经营农村客运的打击力度,为发展农村客运创造和谐平安的环境。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农村公路建设由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各地你追我赶,涌现出了赣州市兴国县农村公路理事会和“五个一”模式先进经验、宜春市袁州区的高标准高起点做法先进经验、上饶市广丰县的政府投入大、决心大,公路建设标准高、速度快、质量好先进经验、南昌市安义县的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善于发动、善于组织、善于帮助群众修水泥路先进经验、新余市分宜县“三个特点、两大秘决” 先进经验和鹰潭市“三个率先、一个得力”等先进经验,涌现出了安义县新民乡尚礼村原支部书记凌美龙等修路模范,并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朝着更高目标迈进。预计到2010年,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万公里,农村公路油(水泥)硬化里程可突破9.5万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的宏伟目标。我们将继续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为让农民兄弟全部走上水泥路,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做出积极贡献。

构建基层交通“四位一体”管理体制 推进农村交通又好又快发展

2003年以来,山东交通系统认真落实部党组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农村交通发展的总体部署,组织实施了以村村通油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交通建设。到去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农村交通建设投资456亿元,新改造农村公路12.25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万公里,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96.3%。同步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全省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99.7%,农村交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深刻变化。去年,我厅组织开展了农村交通建设管理情况“回头看”活动,全面摸清了农村交通现状,为研究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大量翔实数据。通过开展“回头看”,我们发现,今后全省农村交通发展既面临继续推进建设的繁重任务,也面临加强养护管理的巨大压力。统筹农村交通事业发展,必须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尽快建立适应农村交通发展需求的运行机制。为此,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2007年起,在基层交通管理部门探索实行了农村公路、客运、货运、规费征收“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大力开展乡镇交管所规范化建设,着力推进农村交通“建、养、管、运一体化”,收到了明显成效。成品油费税改革后,我们立即调整思路,赋予农村物流管理职能,取代规费征收,使乡镇交管所成为新型基层交通综合管理机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四个统一”,建设规范的农村交通管理机构。农村公路里程的快速增长和农村运输市场的繁荣发展,对加强农村交通运输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省积极推行农村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行了交管所、农村公路管理站、农村客运站、货运管理办公室“四位一体”的新模式,以此为切入点,按照“四个统一”的思路,加快推进基层交通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人本化建设。一是统一机构名称。对现已建成“前站后所”的乡镇交管所,统一挂交通管理所、农村公路管理站、客运站、货运管理办公室牌子,过渡一段时间后,最后统一为“××交通运输管理所”一块牌子。二是统一外观标识。按照《山东省交通视觉识别系统导入实施意见》确定的标准,统一乡镇交管所外部环境、办公场所、服务场所、运输工具等外观标识,确保外观形象规范统一。三是统一管理职责。具体负责指导、配合乡镇政府做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农村客、货运市场监管,治理超限超载运输,管理乡镇货源和运力,构建乡村物流网络。四是统一软硬件建设。省厅出台指导意见,对全省乡镇交管所规范化建设实行统一规划,明确建设的任务目标、规范标准、实施步骤,并对人员配备、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等软件建设提出统一要求。

二、努力做到“四个到位”,加大建设实施力度。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实施乡镇交管所“四位一体”规范化建设是一项创新的思路,涉及环节多、工作任务重、资金压力大。我厅专门成立了加强乡镇交管所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具体责任部门,厅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厅领导全力靠上,定期调度,分阶段检查落实。每年召开工作会议或现场会议,总结交流工作,安排部署任务,保证了交管所规范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二是政策措施到位。从实施初期,我厅即研究确定了相关政策:打破乡镇行政区划限制,将区域经济、社会状况等作为设置交管所的主导因素,对现有交管所进行必要整合,按照这一原则,研究确定交管所布局和数量;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前站后所”模式实施建设或改造,即:有客运站无交管所的实行以站建所,有交管所无客运站的实行以所带站,无站无所的由县级交通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协商建立;以满足功能需要和职能履行为目的,合理确定建设标准,不搞形象工程;制定出台资金补助政策,逐级明确补助标准。积极协调县(市、区)党委、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将交管所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并在站场选址、土地征用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责任落实到位。按照2至3年全部建成的规划目标,制定细化具体实施方案,逐级分解建设任务,层层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员,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四是资金保障到位。结合乡镇客运站建设,在国家补助10万元的基础上,我厅再对每个站(所)项目补助10万元,并要求市级交通部门至少补助10万元,其余由县(市、区)配套落实。泰安市交通局每年拿出500多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补助乡镇交管所“四位一体”建设。滨州市交通局要求各县、区从留成的客运基金中拿出不低于20%资金,用于乡镇交管所建设、改造。

三、明确“四个必须”,对乡镇交管所“四位一体”规范化建设实施正确指导。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使我们对基层交通管理的规律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积累了一定经验。一是必须坚持统

一、精简、效能。基层交通管理点多、面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系统性、网络性强等特点。推行乡镇交管所规范化建设,必须从农村交通管理实际出发,力争在农村基层建设多功能、全覆盖的管理服务机构,防止出现机构重叠、人员过多、相互扯皮、效能低下等问题。在工作指导上,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需求,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强求一律,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二是必须坚持路、站、运协调发展。乡镇交管所是农村交通管理机构,农村公路是道路运输的重要载体,农村客运站场是发展农村客运的重要平台,农村货运站是发展农村物流的重要节点,必须坚持建、养、管、运并重,路、站、运协调发展。在交管所“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框架下,积极推进行政村通油路工程建设,认真抓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同步做好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加强农村客、货运输的组织引导,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三是必须坚持多元化筹资。乡镇交管所建设项目数量多,资金需求量大,在用好部省补助资金和争取市县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运作,广开门路,实行多渠道、多元化筹资融资,保障资金需求,满足建设需要。四是必须坚持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可以突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城乡客运资源,并在统一实施行业管理的前提下,采取相同或相近的发展政策,使农村客运网络与城市公交网络有效衔接起来,做到“农村班车进城,公交客车下乡”,初步形成了城乡公交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客运网络,促进了城乡客运协调发展。

通过推行乡镇交管所“四位一体”规范化建设,农村交通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交通发展呈现出五个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明显改善。去年,省人大颁布实施《山东省农村公路条例》,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赋予交管所农村公路管理职责,充分发挥了交通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优势,配合乡镇政府建立完善了从乡镇到行政村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网络,也极大地调动了乡镇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的责任体系,做到了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管理到位,实现了“路路有人养、段段有人护”。二是基层交通执法管理力量明显加强。各市、县以成品油税费改革为契机,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将改革涉及的部分人员向交管所路政、运政管理中队和交通稽查中队进行分流,既有效缓解了人员安置压力,拓宽了人员安置渠道,又增强了基层交通执法管理力量,使交管所的驻地管理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三是农村客运网络通达深度明显提高。加强“四位一体”交管所规范化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了以农村客运站为依托、农村公路为纽带,连接城市、辐射乡村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候车和出行条件。四是农村物流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省广大农村以“四位一体”交管所为物流平台,整合运用各类运力资源,将物流公司分流到乡镇的货物直接送达业户手中,实现了点对点的货物配送,初步构建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交管所为节点,上接省市、中转县乡、辐射乡村的现代农村物流网络,农村物流业蓬勃发展。五是农村车辆超限超载运输现象明显减少。由交管所承担货运管理职责,加强了对货运市场的源头监管,大大延伸了治超管理网络,有效遏制了超限超载运输行为,巩固了治理成果,有效保护了农村交通设施。

加强和改进农村交通管理,实现城乡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支持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利益问题的重要举措。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在交通运输部的正确领导下,虚心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区的先进经验,按照“建养管运一体化和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工作思路,继续推进“四位一体”乡镇交管所规范化建设,逐步将全省所有乡镇交管所建成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农村交通综合管理机构,夯实农村交通管理基础,促进农村交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高点定位 强力推进 全面提升农村公路交通服务水平

陕西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省份之一。近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三个服务”新理念,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高速公路在西部地区率先突破200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路况质量大为改善,农村公路建养管运全面推进,实现历史性跨越。三年来,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6.9万公里,是“十五”期间新改建总里程的3倍多。到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7万公里,乡镇、行政村通畅率分别达到95%和70%,行政村通达率达到86%,农村交通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大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缩短了城乡距离,加快了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产品流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并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当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实现了“修建一条公路、造福一方百姓、带动一方经济”。我们主要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创新理念,高点定位,把农村公路作为民生工程强力推进

农村公路作为广大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载体,是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之后,陕西省委、省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把农村公路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基础工程,列入全省八大民生工程之一,在全国率先与交通运输部签订农村公路部省共建协议,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将建设目标和标准与中部省份看齐,提出“五年新改建9万公里,到2010年实现全省100%的乡(镇)通油路,80%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从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会议,对农村公路建设、改革和发展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把农村公路发展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实行奖优罚劣。省交通厅把农村公路建设摆在交通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坚持“政府推动、政策调动、典型带动、舆论发动”的工作思路,抢抓主动,自加压力,强化组织,以通村油(水泥)路建设为重点,通达工程与通畅工程一齐推进。各市县政府把农村公路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主要领导挂帅,统筹安排,细化目标,出台政策,加速推进,迅速掀起了大规模、高质量建设的新篇章。三年全省新建通村油(水泥)路4.8万公里,新增通畅建制村1.4万多个;新改建县乡公路9000公里,新增通油路乡284个;新建通达工程12000公里,新增通达村5135个。

二、政策激励,各方参与,突破农村公路发展瓶颈制约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建设资金不足是长期制约我省农村公路发展的关键。我们充分结合我省实际,落实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意见》,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形成了在公共财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体制。一是履行职责,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紧抓交通运输部把我省作为先行试点省区的机遇,争取到了 亿元的资金支持。省财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补助。市县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预算,想方设法落实配套资金。三年来,国家、省上共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亿元,带动市县财政投入达150亿元,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二是负债建设,大幅提高补助标准。省交通厅打破常规,敢于负债搞建设,以养路费为抵押从银行贷款100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尽最大努力提高补助,通村公路水泥路、沥青路每公里补助标准分别为15万元、12万元,我省的补助标准在全国算是较高的。同时,将全省县乡油路改造工程补助标准由原来的关中和陕南陕北地区每公里24万元、28万元,分别提高到35万元、40万元,将部省共建通村公路工程补助标准的水泥路、沥青路分别提高到20万元、15万元。三是出台政策,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及时出台了“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先干后补、据实补助”等政策措施,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广大农民群众自愿投工、投劳、捐资,修建家乡路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地方早早修好路基等着政府铺面。地处陕南的西乡县桑元镇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在全镇筹措资金380多万元,硬化通村公路35.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四是整合资源,实施大路带小路。在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要求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给沿线乡村修建便民桥、惠民路。几年来,累计投入达 亿元。整合发改、交通、水务、林业等涉农部门的各项扶贫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到村道建设中。户县蒋村镇青三村、五凤村采取“包抓帮扶、捆绑投入”的办法,整合各项涉农资金20万元,完成了两个村3公里通村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融资机制的构建,使农村公路建设从过去的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从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

三、强化监管,严格问责,促进农村公路工程质量上台阶

按照交通运输部全国农村公路质量年活动要求,我们从质量目标、规范管理、行业监管、社会监督、责任追究等方面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牢固树立工程质量100%合格目标,坚持质量问题“零容忍”,修人民群众满意路、放心路,确保干一条,成一条。规范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制订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制度,从建设管理、计划管理、资金管理、组织实施、工程验收等方面理顺关系、明确责任、规范行为;严格项目设计技术标准,坚决纠正农村公路建设中只重路面工程,忽视安保防护工程的做法,把排防护工程、安保工程、安全警示标志建设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中之重;规范农村公路建设市场秩序,对符合法定招标条件的,严格实行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对其他工程采用议标或竞争性谈判方式,选择报价合理、有能力、讲信用的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在通村公路建设管理中,采用“打捆方式”招投标或采用“准入制度”选择施工单位。加强行业检查、指导、监管力度。省交通厅、省公路局、省质监站多次组织人员在不同施工阶段,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对工程质量进行实地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三年来,省交通厅每年组织全省范围内检查不少于2次,省质监站每年组织全省范围内检查不少于3次,省公路局、省通村办不定期地对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行巡回检查。构建全方位的社会监督机制,在通村公路建设中由项目所在村选拔一批有威望、责任心强的老党员、老干部作为群众监督代表,交给他们一些简单易行、易于掌握的土办法,狠抓水泥用量、石灰用量、基层厚度、面层厚度、养生等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设立农村公路质量投诉中心和举报电话,通过电台、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对待工程质量问题上,不护短、不遮丑,对个别质量问题突出、社会反响大的项目进行公开曝光;广泛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公路建养管各项工作进行视察,多渠道听取意见和建议。严格实行质量目标考核问责制度,我们把工程质量纳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作为一项全年工作成绩考核的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出台了《陕西省农村公路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办法》,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行业监管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心不强的个人进行严厉的问责和责任追究。2008年,全省有三个县由于通村公路质量被全省通报,其辖区内农村公路计划被暂停下达,补助资金停止拨付;有两名县交通局局长因质量问题被免职。三年来我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不断攀升,质量抽查单点合格率达91%以上。

四、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努力构建农村公路管理新格局

从2005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意见,我们从制订方案、试点带动、分步推进、严格验收的步骤,大力推进我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目前全省103个涉农县(区)全部完成改革工作,基本实现了“有路必管,有路必养,管必到位,养必见效”,落实了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各市县纷纷组建了县农村公路管理局(站)、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等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明确了管理职责,落实管理人员,其人员及办公经费纳入财政供养。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从业人员达到5.2万人,其中管理人员7000人次;养护生产人员4.5万人。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人员及办公经费合计约为6000万元。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养护工程费由省上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5000元,乡道不少于6000元,村道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日常养护费由市县政府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道3500元、村道1000元的标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仅2008年一年,全省安排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累计达到7.7亿元:其中省上补助养护工程经费4.7亿元,市、县财政列支日常养护经费3.2亿元。构建了高、干、村资源共享的“大公路”管理格局,明确省公路局对全省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养护实行行业管理,严格归并市级公路管理机构,明确由市公路管理局统一负责辖区内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行业管理工作,有效地整合了全省干支线公路资源,充分发挥了市公路管理局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使农村公路行业管理得到大力加强。建立新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和作业模式,出台《陕西省农村公路养护生产作业标准》,重点推进路基、路面分离养护,路基交由道路沿线村民领养,由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与领养人签订领养合同;路面养护交由专业化养护公司养护,由县农村公路管理局(站)与养护公司签订养护合同。健全完善通村路检查考核制度,提出“县乡公路干线化养护,通村公路制度化养护”,加强通村公路检查、考核,要求乡镇农管所对村道养护要坚持两日一检查、半月一评比、一月一考核。县公路站至少每月巡查一次村道的养护,县交通局至少每月对村道养护检查一次。通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我们不仅落实了农村公路养护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还构建了完整、系统、规范的农村公路管理组织体系和生产组织体系,为农村公路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五、路运并举,协调发展,让农民群众享受到现代交通的便利

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不能单一突进,必须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货运便利化,做到路通车通,让群众有路走、有车坐,农产品运得快捷。在加快站点建设上,坚持农村公路与客运站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规划到2010年80%乡镇有等级客运站、60%行政村有停靠点。2008年底,全省拥有乡镇五级客运站574个,招呼站4367个,加快形成与路网协调、布局合理、出入方便的运输站场体系。在完善运输网络上,根据农民群众的出行规律,增加农村客运车辆和客运班线,通达深度和覆盖面不断扩大,2008年底,全省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877条,平均日发班次22047条,营运客车达到9077辆,全省99%的乡镇、87%的行政村通班车,连接乡镇、通达村庄的农村客运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实现了“公路修到哪里、站点建到哪里、客车通到哪里”。渭南市白水县按照主干线客运、分片农村客运和冷热线搭配结合的原则,在6个乡镇33个行政村,投放小型客车35辆,开设“三农快客”班线14条,约8万山区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搭乘“三农快客”。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上,创新农村客运组织方式,借鉴城市公交运输组织模式,在乡镇、村庄比较集中的线路上实施公交化改造,增加停靠站点,滚动发车,定线循环,促进了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出行。同时,抓好果木、畜牧和养殖基地等农村物资集散地的运力投放,落实“绿色通道”政策,使货运车辆直达田间地头,实现点对点的直通供应,使农村公路真正成为沟通城乡、服务“三农”的富民路。

六、加强管理,注重安全,提升农村公路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科学、有序、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十一五”发展目标,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农村公路规划,规划实现了与国道、省道升等改造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移民搬迁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公路危桥排查,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桥梁,该封闭的坚决封闭,该实施交通管制或限制通行的完善相关设施,设置警示标志,确保行车安全。通过增设安全防护设施,完善标志标线和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等途径,提高县乡公路的安全性能。大力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把排水设施和安保工程建设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好设计关,排水设施和安保工程必须进入设计,未进入设计的不得开工建设。把好验收关,开铺路面前要对排水工程进行验收,桥涵不配套的不能开铺路面,路面完成后,对边沟进行验收,边沟不畅的不得核准核查。切实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出台《陕西省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办法》,落实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责任,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和路政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养护人员的路政管理职责。不断强化农村公路治超工作,积极推进干支线联动治超,充用利用干线治超资源加强农村公路治超,在全省重要农村公路设置治超检测站14个,在农村公路重要交叉口设置S弯、限高限宽设施,发动农民群众开展群防群堵,遏制了农村公路超限超载运输。积极开展县级路政管理文明执法窗口建设,提高了全省基层路政执法水平。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三轮车等违规载客和营运行为,让农民群众坐上安全车。

三年来,我省农村公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历史欠账多,发展不平衡;建设难度和资金筹措压力日趋增大;建设规模和管理技术力量、快速发展与工程质量相矛盾;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成果有待于进一步巩固等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发展方式逐步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单一路面型向综合设施型转变,由建设扩张型向路运一体型转变,由通达通畅型向产业支撑型转变,以质量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农村公路发展目标;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点,做好农村公路发展规划,促进农村公路健康、有序、全面发展;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县级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完善规范养护管理和组织体系,建立农村公路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新的管理格局为平台,强化行业化管理,认真抓好20个“交通发展示范县” 创建和10000公里农村公路“文明示范路”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农村公路交通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工作机制 实行“五位一体” 促进农村公路管养可持续发展--全国农村公路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

我们运城市地处晋西南黄河金三角,共有人口510余万人,面积1.41万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14020公里。其中高速干线公路1167公里,县级公路2197公里,乡级公路6253公里,村级公路4294公里,专用公路109公里,公路密度100.96公里/百平方公里。100%乡镇和建制村通油(水泥)路,100%建制村通客车,90%以上建制村主巷道水泥路硬化,基本形成了城外高速出境、城边高速循环、国省干线辐射、农村公路成网的公路网络。

2006年以来,在新农村的建设热潮中,我们把关注三农,强化农村公路管养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交通的要求,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养,确立并实行了“五位一体”农村公路管养新机制。经过三年来的努力,取得明显效果。全市农村公路好路率由81.03%提高到86.82%,综合值由76.64%提高到81.87%,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道路交通基础。

新形势呼唤新改革

我市的农村公路,大多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资金困扰,管养工作不到位,再加上当年设计等级低、超年限服役等种种原因,路段出现大面积损毁,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群众的呼声日益强烈。

2006年,面对严峻的形势,局党组一班人深入基层,走访调查,查找出制约农村公路管养的五大瓶颈:一是传统的管养模式与新形势要求不相适应。过去,全市农村公路管养基本由交通部门大包大揽,在群众头脑中形成了依赖思想。而交通部门面对公路线长、点多、面广、钱少等诸多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乡、村两级作为农村公路的管养主体,却没有自主权和主动权,很难发挥作用;二是群众性管养意识不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加之相关政策不配套,因此,群众自觉养路、护路、管路的意识淡薄。随意开挖路面、边沟堆放垃圾等损坏路段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路的损毁程度;三是养护机械化程度太低。养护作业基本上还处于锨铲、笤帚扫的低水平工艺,养护面积有限、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养护效率;四是管理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形成一支固定的管养队伍和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五是管养资金严重缺乏。地方财政拨付的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很难达到要求,乡村“一事一议”筹措资金不尽人意。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的正常开展。

局党组一班人认为:要克难攻艰,破解难题,必须从解放思想入手,实现六个转变:一是由行业行为向政府行为、群众行为转变;二是由行政运作向市场化运作转变;三是管理由粗放型向科学型转变;四是由手工突击养护向日常机械化养护转变;五是管养资金由“等、靠、要”向多方筹资转变;六是工程项目建设由修沥青路面向修水泥路转变,实现农村公路全面升级换代,减少养护成本。在此基础上,深化改革,探索确立了“五位一体”农村公路管养新机制。

新机制彰显新特色

“五位一体”农村公路养管新机制,就是“县上统揽、乡镇主管、部门监管、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五位一体管理养护农村公路。既体现政府的宏观管理,又体现乡镇的主体作用、交通部门的监管职能,同时注重参与的群众性和运作的科学性,彰显了全方位多层次规范化的管养特点,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强化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县上统揽”。即全市以县级为单位,县政府统揽辖区内的农村公路管养,重点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农村公路管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整体规划、安排部署;二是把各乡镇管养工作纳入乡镇干部政绩考核重要指标,明确责任,严格考核;三是根据农村公路路况统筹管理资金;四是组织发动群众性的管养活动。我们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及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调查研究,起草了《运城市地方公路管理办法》,由市政府行文转发各县,督促实施,有效强化了各县(市)政府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的有序进行。

“乡镇主管”。即各乡镇在县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对辖区内的农村公路全面管理。切实把管养工作作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抓紧抓好。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农村公路管养中的主力军作用,组建乡、村、组三级管养网络,层层明确责任,严格组织实施,督导村道管养,定期检查考核,并根据路况采取“一事一议”和社会捐资等办法筹集管养资金,做到科学管理,切实把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落到实处。

“部门监管”。即各县交通部门一要科学编制建养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二要理顺管理体制,对科学管养、人员调配、资金管理、质量监督等项工作进行协调指导,督促监管;三要管养分离培育市场,加强对专业养护队伍的业务指导;四要优化服务,狠抓落实。促进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在规范化的规道上运行。

“群众参与”。即广泛宣传发动,提高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最大程度地降低道路人为损毁程度。与此同时,采用开展群众义务养护活动和“一事一议”、定补奖优等方法,调动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养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群策群力的工作氛围。

“市场运作”。即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形成更大合力;大中型工程及重大采购事项与市场接轨,实行公开招标。杜绝各种贪腐行为和不正之风,做到公开透明,降低成本,倡导清廉严谨的工作态度。

“五位一体”新机制的确立完善,付诸实施,把农村公路管养由部门工作变成了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全民性工作,推动管理由粗放型向科学型、作业由原始型向机械化、工程由封闭型向市场化跨越,有效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管养水平迅速提高,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作为带来新变化

“五位一体”新机制运行三年来,我市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呈现出四方面的可喜变化。

(1)主体作用明显发挥。在全市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干部群众破除在农村公路管养工作中顾此失彼,重建轻养的思维定势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奋发争先的竞争意识和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意识,主体作用发挥明显。永济市交通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公路改造项目上,立足长远高标准建设,百分之六十以上公路都建成了高标准的水泥路面,为以后低成本养护,经常性养护,实施“五位一体”机制养护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公路好路率、综合值均有大幅度增长,充分体现了主体作用和主管能动性的发挥。临猗县健全县、乡、村三级管养网络,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化管理。全县铺开九大工程,使农村公路路况有了根本性改变,在县人大常委会评议中受到广泛好评。

(2)群众参与积极性明显增强。通过电视专题、报纸专栏以及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大造声势,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每年,各县(市)都要组织百日养护大会战活动和养护现场观摩活动,上百万的群众踊跃投入义务养护。夏县采取路林结合、路田结合、划段定户、家庭承包、按户轮养、地头自养等灵活多样的办法,形成长效型机制。临猗、永济、万荣等县(市)实行“一事一议”,群众每年每人自愿投资8—15元养护公路,群众性管养活动开展得热气沸腾。

(3)管养资金筹措力度明显加大。为了确保农村公路管养资金有效落实。全市重点拓宽五条渠道。一是用好省、市两块补助资金;二是市、县每年把一般财政收入1%列为专项养护资金;三是转移支付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专项资金;四是采取“一事一议”筹集乡村公路养护资金;五是动员社会力量捐资。临猗县丰喜集团、卓里集团、华晋实业等企业近三年来共计投资上亿元,用于公路改造。河津市喜民焦化、健康集团、阳光集团等企业仅2008年就投资310余万元,用于沿线路段的大中修改造。五条渠道广泛融资,基本保证了全市农村公路养护费用。

(4)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首先,全市13个县(市、区)以“人员精、技术硬、专业强”为目标,以县级公路每人养护4公里,乡级公路每人养护6公里的标准,考核确定养护专业人员,并签订劳动合同,实行挂牌养护,纳入规范化管理。其次,下大力气提高机械化程度。各县(市、区)均建立了集专业化、机械化、现代化于一体的新型农村公路养护中心。投资上千万元购置撒布车、拌和炉、铲车、翻斗车等大型养护机械532台件,组织养管队伍学技术、大比武、练精兵、强素质,全市先后举办了两届机械化养护大比武,使农村公路养管逐步实现了机械化。与此同时,坚持养管分离的原则,各县(市、区)将原有的大中修养护工程人员和资金进行重组,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化公司,并办理了相应的养护工程资质。通过公开招投标、公开竞争方式,进入养护工程市场。大中型养护工程经严格审批后进入市场化运作,综合管理步入阳光化、程序化、科学化轨道。

农村公路管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虽然在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索,但亟需完善提高。我们决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学习先进,借鉴经验,完善自我,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养管水平,为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

西和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经验材料材料3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人人有责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会议主持词

沙坪坝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

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汇报

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

镇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情况汇报

贵州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

正宁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经验材料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经验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