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礼仪与交往

发布时间:2020-03-02 06:08: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生礼仪修养之我见

[摘 要]礼仪修养,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质。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礼仪学习和接受形体与礼仪指导方面多做有益尝试。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因为,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素质教育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①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成人、成才,必须先从学礼开始。礼仪教育是“修身”教育,做好了“修身”的工作,才能引领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也才谈得上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也才能为民族造福、为人类造福。因此,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然而,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在大学校园却出现了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出现了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大学生们不以不文明、不礼貌为耻,反而把一些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当做了“新潮”、“潇洒”。在我们的周围,衣冠不整、行为不端、张口骂人、迟到旷课、随地吐痰、践踏草坪、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自习室里手机铃声大作、公共场合情侣过分亲密等现象比比皆是。通过不断关注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可以了解到我国高校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行为日益加剧,甚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会问候、不懂谦让、不尊重师长。曾几何时,中国的大学生从温文尔雅的社会精英滑落到被某些文章称之为“丑陋的大学生”,这一变化令人瞠目,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诸如此类不良行为的存在,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障碍。

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落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家庭与教育制度的原因。一般来说,礼仪教育呈现为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一个递进过程。毫无疑问,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因而,学前阶段与小学中学阶段恰当的礼教育可谓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在我国应试教育尚未得到彻底改造的大背景下,是否用功读书,是否分数排名在前,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中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当家长们为孩子考入某所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而欢欣鼓舞以至松口气的时候,是否也能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这个孩子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全孩子――他体内缺少必要的“礼仪基因”与“礼仪维生素”。

二是高校教育、管理上的原因。应当承认,一些高校的决策、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力的措施。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所谓“断奶期”,指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生活与学习开始自理;所谓“轻松期”指刚从高考的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多年来未有的轻松。处于“断奶期”、“轻松期”与青春期的大学生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时,小学中学时期缺乏礼仪教育而留下的隐患,在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下,就可能转化成为现实的不道德行为,甚至一失足而留下千古恨,此种例子不胜枚举。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礼仪普及程度,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加强礼仪训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普及大学生礼仪,将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检点一举一动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其自身修养;有助于维护高校的形象。在社会上,大学生个人形象往往与高校形象划等号,所以大学生对个人形象的维护将直接有助于高校形象的维护,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大学生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必须注重人际沟通。沟通即交流,大学生缺少交流,究其原因无非是缺少社交礼仪.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第一,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

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 “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较为普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第二,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

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第三,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第四,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

礼仪与交往

礼仪与现代交往

交往礼仪

交往礼仪

与残疾人交往的礼仪

个人交往礼仪

公务交往礼仪

交往礼仪名言

日常交往礼仪

交往礼仪——称呼

礼仪与交往
《礼仪与交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交往礼仪 礼仪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