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听障儿童道德教育论文i

发布时间:2020-03-03 01:43: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论听障儿童道德教育

【摘要】聋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近年来屡屡在媒体上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不解。聋人犯罪作一个社会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文章通过个案来分析,得出其道德教育不够,导致思想道德品质不够好,法律意识的淡薄,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道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好的教学方法和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对听障儿童进行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犯罪,使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聋人;特殊教育

聋人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出现必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把这种现象放在目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去分析、探讨、研究。再者我们要在了解聋人、理解聋人,并走进、融入他们的生活,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仅仅站在常人的立场上去分析、研究,恐怕只能是一鳞半爪、一叶障目。

我们都知道聋人犯罪的直接原因是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根据很多聋人犯罪的真实案例来看,聋人犯罪属侵财型,大多采用偷盗、抢劫等方式,应该说暴力倾向不明显,属于低级犯罪。他们采用的具体办法大多是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盗走钱物。如在车站拎包:先有数名聋人用手语夸张交谈,转移候车人的注意力,另一聋人趁机拎走旅客的包;也有专门窃取外地车的拍车聋人,当外地车进入城区等候红灯的时候,就有聋人上前拍车门,以手指车后胎,司机以为车胎有问题,忙下车查看,另一聋人立即打开车门取走车上的包或者贵重物品;有的在商场购物的时候,几个聋人缠住营业员,其余聋人趁机撬开钱柜盗窃。聋人一般选择停靠在路边、酒店、宾馆等处的豪华小汽车,击碎车玻璃,盗走钱物。还有的直接在汽车、地铁、商场、车站等处,直接偷窃,形式不一而足。

实例分析:

我曾经在一所盲哑学校实习。因为经常有聋人犯罪后被抓,民警审讯时有沟通困难,所以带到盲哑学校找老师帮忙,我也曾帮他们做过翻译。

小杰,现年24岁,聋人,1996入学,就读于盲哑学校,2004年因为家庭困难辍学,未能完成学业。根据我的了解,小学阶段他机灵聪明、比较老实,学习成绩优异。虽然时常“小打小闹”,但老师还是比较喜欢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桀骜不驯,

经常旷课上网,逞强好胜,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经常拿同学的书本和其他东西,变成了学校出名的“问题学生”。 2004年9月,因为家庭困难,小杰的爸爸在没有和学校打招呼的情况下将其带到广州打工去了。

通过交流我知道:他辍学后只跟着父亲打了一个月工,就偷偷溜走了。他先后到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全国大城市认识了一些跟他一样的聋人,他们一起作案,偷东西,然后将偷来的东西换成钱。很明显,小杰走向社会后变成了一名盗窃犯,变成了危害社会的人。根据小杰自己所说:偷来的东西很值钱,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上千元。他说自己家在农村,以后想在城市做生意,需要很大一笔钱,偷盗赚钱快一些。当审讯的民警问他知不知道偷东西是犯法的,他为自己辩解道自己只是小偷小摸,从来没有敢拿着刀子去抢别人,没有伤害到别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杰并没有完全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他的法律知识的淡薄最终使他走上了这条路。

小杰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他对于道德认识不足。有人格障碍的聋哑青少年在道德上犯错误往往与道德认识不足有密切联系。这种道德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不能正确地自我定向和用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来调控自己,同时也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做出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由于自身听力的障碍,造成了信息渠道的相对闭塞,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有限的校内教育资源,因此容易造成道德认识的不足。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借”、“偷”、“拿”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友谊”的含义,错把打人、敲诈等不良行为当作“勇敢”的“英雄行为”,不能把自己放置于集体中去考虑问题。这些道德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导致人格障碍。这些都是因为他的道德教育太薄弱。很多聋人都是因为自身缺陷,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缺陷,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在的聋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上,还没有专门为盲哑人编写,供盲哑人使用,适合聋哑人身心特点的相关的教材。对聋哑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很难上升到完全掌握道德要求的层次。学生只是按照道德教育课程所要求的对于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道德教育课的真实意义。学校应配备从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开设道德教育课,将培养健全的残疾人作为教育目标,使用聋哑学生在校时学习和遵守道德,走向社会后能够严于律己从源头上减少犯罪。

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伦理学方面来讲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培养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的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①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良好的道德认识和法律意识以及必要的法律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聋人的生活,学习以及将来步入社会后工作等等各个方面都会需要到这些必要的知

识。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对于聋人而言,学习道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个人素质,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完善我国特殊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重大意义:

1.学习思想道德课程可以使聋人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能增强个人修养。

2.学习思想道德课程可以使聋人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正确面对社会存在的现实,理性的处理所面对的问题。

3学习思想道德课程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有利于聋人身心全面的发展。

道德教育的方法:

对于听障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聋人的时候。要针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有别于正常儿童的道德教育的方法。

正常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三种水平或三个阶段,及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与正常儿童有相同的趋势。但听觉障碍儿童由于语言发展迟缓,其思维的发展停留在第二阶段的时间较长,即表现出更多的具体形象性。他们主要是依据头脑中的表象或表象的联想来思考的。他们能够掌握具体事物的概念,却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再者,听觉障碍儿童在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概念的扩大与缩小。例如,反映商品交换的概念“买”,其含义是“拿钱换取东西”,只有货币与物的交换才能成为“买”。而听觉障碍儿童可能把它扩大到“所有用货币交换的场合”,这是概念的扩大;有的听觉障碍儿童认为“粮食”就是“大米”,这是概念的缩小。此外,听觉障碍儿童分类事物时不是按照事物的本质,而是依据感知的特点、生活的情境或物体的功用。②

在对听障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还应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尽早对听障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从小学开始,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这种系统的道德认识还有很大的依附性,还缺乏原则性。研究发现,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儿童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③

尽早的对听障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很好的道德自律能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在教育时要区别于文化课程的教育,要采用因材施教,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样,学生在道德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也要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①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10.2

②刘春玲 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③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2008年修订版

论听障儿童道德教育论文i

听障儿童康复科

关于听障儿童

听障儿童性格特征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听障儿童选配HA

听障儿童家长注意事项

听障学生教学论文

学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二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1

论听障儿童道德教育论文i
《论听障儿童道德教育论文i.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