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中国科举制度

发布时间:2020-03-02 00:41: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中国科举制度

摘要: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公开选拔官员的一种选官用人依据,是学子们进入官场参加政权的唯一门路,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项创新。本文从中国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五个历史阶段出发,详细阐述了各个时期科考的内容及发展变化,论述了科举考试为中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及遗留下来的弊端。

关键词:起源 鼎盛 灭亡 世袭 官吏 四书五经 清风淡雅 陈旧思想 局限 束缚 弊端 挖掘 僵局 延续 和平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朝时期逐渐完善,宋朝时期发生了重大的改革,鼎盛于元代,开始灭亡于清代。它从隋朝605年也就是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1905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一年举行的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一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科举考试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用人制度。它之所以叫做科举是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录用人才办法。科举考试原来以为政府机构从民间提拔人才为最终目的,科举考试制度相对于古代的世袭和推荐等选拔人才制度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选人用人方法,它的使用改善了以往的用人制度,打破多年贵族世袭当官执政的现象,为整顿不良官吏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科举考试制度有人称之为中国走向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隋朝时期为了更好的适应和延续封建经济制度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干预的要求,于是中央直接有选拔官吏的权力,用科举考试制度代替以前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在隋炀帝607年,正式开设进士科,就是用考试录用办法来选取进士。当时主考主要内容为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策略和政治论文,这种分科考试的用人办法,在当时虽是开创初期,并没有形成明文规定的制度,但是它把读书欲望、过程和目的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埋下了伏笔,从此科举考试成了封建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进入官场做官的阶梯,成为他们将要取得高官厚禄和富贵荣华的最好敲门砖,揭开了中国选举官员历史上新的一页。

唐代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以后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而有意义的。它把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变化。首先,

科举考试制度让一般出身贫贱的知识分子都强烈渴望进学校发奋读书,因为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取得功成名就。其次,当时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仅仅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为中心,这样以来对于结束魏晋以后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风淡雅和玄虚思想起了催化作用,对于学校教育活动题材和内容的统一标准的一致起了决定的作用,对于造成当时出现的不耻下问的学习风气,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再次,科举考试科目中选择的材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过程中严重出现的重易经轻明算、重文才轻武术、重成人教育轻视儿童培养的陈旧思想,多多少少进行了冲击,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从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逐渐陷入僵局,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一般常规形式的语句及文章,反而轻视考生的真才实学。绝大部分读书人为了应付科举考试,思想完全被渐被狭隘于 《诗》 《书》 《礼》 《易》 《春秋》五经和迂腐的八股文上;无论是学识、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都被大大受到限制。大部分人以顺利通过科举考试为读书学习的唯一目的,读书也变成仅仅为了做官,光宗耀祖和享受荣华富贵。另一方面科举考试用人制度也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科举的初步考试和科举的正式考试。一般科举的初步考试有以下这么三种,一种是童子开始应初试的童试也较“小考”,一种像范进当年考秀才的那种岁试,一种是每三年参加的一次正规而大型的科试。科举的正式考试也有以下三种: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完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份考会试、在考完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进行考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的殿试。考中殿试后的钦定的进士,就可以直接做官参与国家政权了。到了清朝后期,无论在文学作品创作、学识能力提高或各式技术研究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名家,大多数却都屡次失意于科举考试中。由此可以推出,科举考试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也真正埋没了民间苦学知识和苦练技能以及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多少年以来,多少各式各样的人才被困科场,白白虚耗光阴数年而妻离子散,最后影响家庭破裂。清政府还为了很好的驾驭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苛求科举考试条件,统一考试规格。以至于清代科举制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导致最终趋于灭亡

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的演化过程最后到清朝1906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举行的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总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为中国历朝发掘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材,对于知识的不断普及和民间的读书氛围,也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全中国以至东亚和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形式、政治法制制度、教

育活动、人文地理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为止科举考试制度的一些习惯和作风仍然时常出现在中国大陆的高考过程中。例如分省分地区录取现象、将标明考生身份信息的考卷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阅卷工作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成绩为第一名为状元等等,都是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延续。

总之,科举制度的利弊迄今没止,简单的来说它的利就是选拔人才比较公平公正,让那些真正有智商和有真才实学的普通出身的学子有参加国家政权的机会。而且对于祖国的和平统

一、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56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对于中华文明的维护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经典和古代教育活动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弊就是让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和享受荣华富贵的人有机可乘,或者让他们因为一心想着做官而虚度了好多光阴,例如范进类似的人物。从而造成了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俗同样也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递增。

【参考文献】

[1] 张月.《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11):74-75 [2]何程久丽.《学理论》, 2015(14):111-113 [3] 张晓萍.《科技信息》, 2010(28):62-62 [4]许静.《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2(6):63-64 [5]王清琦.《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2(4):36-38 [6]张诚.《厦门航空》, 2012(4):74-75 [7]张军波.《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133-133 [8]杨银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20-22 [9]崔宇婵.《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0(2):101-103

中国科举制度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简介

清朝科举制度

清朝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教案

论中国科举制度
《论中国科举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