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冯友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8:30: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冯先生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人们没有智慧与不智慧之分,而哲学家们研究哲学的目的也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慧,仅仅是为了哲学本身。哲学并不是生存的工具或手段,确实我们生活的目的与理想。它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

在书中,冯先生着重于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对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梳理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几个重要的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及各派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更新。冯友兰自己认为,就《中国哲学简史》的内容来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的:一是把先秦名家的辩者区分成两派;另一点是分辨出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思想的差异和各自特点。此二点均发前人所未发,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

中国之所以缺少严谨的系统的哲学体系,可能和中国人思想方式有关。每个民族都会在其文明发展的同时对人和世界的各种本体性问题发问,于是则产生了哲人。不同民族的哲人思考的终极问题往往相同,但思考的方法,思想的表述则大相径庭,是以各民族的哲学之面貌多有不同。区别于西方注重逻辑,思维缜密,中国的哲学更注重于现象而轻规律,逻辑的成分自然较少,如各个名家思想,常常是以其日常的“零碎语录”编辑而成的哲学,因而中国的哲学也就具有直观性、随意性及非专业性了。但事实上,在中国,哲学如宗教之于西方世界一样深深渗入社会、为常人所持。是以一些哲人并不以自己为哲人,只于日常行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求构筑体系,这是以有别于西方的。而此书的作用,便是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史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让人充分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一、王朝兴衰

为什么经历了千百年的封建制度的古中国,每朝每代都循环着兴盛衰败,且盛极必衰呢?冯先生认为,首先,中国封建社会走不出盛衰怪圈的重要原因是平等制约的缺失。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发展成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滋生了历朝历代下层人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习惯性的反抗。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虽然博大精深,如儒家,道家,法家,但是却被统治阶级非

常功利地拿来运用,需要时宣扬,不需要时一脚踢开,缺乏“政策的连贯性”。比如,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处,百废待兴,统治者大都想要励精图治,此时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思想就被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主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秩序成了首要问题,于是统治者又采用儒家思想中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来教化子民。然而盛极必衰,随着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对制度的监管也随之松懈,绝对的权利导致了绝对的腐败。王朝的末期,官吏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此时对君主的怨道越来越多,统治阶级又不得不用法家重刑罚来维护摇摆的统治。由于一个统治阶级没有一套能够“自始至终保持说服力,自始至终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哲学工具或者说是统治方针,一个封建王朝必然会走向衰败。

二、入世出世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之一,便是哲学背负着平衡入世与出世,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入世出世之对立,正如现实与理想主义的对立,而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或许我们该在世俗中陶冶我们的性情。中国的哲学,以其所称的“直觉的概念”出发,所以很多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道德。

如今的我们似乎忘了原本的性情,在大流中随波逐流,每天除了工作挣钱,抱怨这抱怨 那的,却不舍得腾出一点时间看一本好书。是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可能做到出世,我们也应该明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人类一直在追求那能看到却不能到达的彼岸,那是人耐以生活的根本。由此而言,人们把生存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难言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各时代的哲学家亦将此思想融入自己的生存之道之中。儒家推崇“仁义”之道,也表现出神似欧陆浪漫主义诗哲追求的“暮春而游”之境,便是在其现实与抱负无法统一时,用他的哲学思想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在世俗之中修养身心。对于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情形,因此,更应该学习哲学,体验超乎现实的道德修养。吸取其精髓,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修行:在喧闹的现实生活中创造自己的生活,在宁静的理想氛围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

三、“内圣外王” 书中说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一哲学”。中国的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人往往会应为内心的矛盾而无法在行动上统一,人生中这样的矛盾产生往往是因为无法区分什么是该坚持的和什么是该放弃的。哲学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做到“内圣

外王”。内心的修养并不是一日可得,也非一世难得。

在平日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样样兼得,名利双收,但有些东西集中在一起了,超越了你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个时候,选择就不可避免了。拿我们学生为例,特别是大学生,总是希望有好成绩,获得很多奖项,但又不肯花时间,想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出去旅游。虽然,这样的矛盾并不是很激烈,但同样考验着我们该如何取舍,分清什么是该坚持,什么是该放弃。因此,生活只有在哲学的操练中,超越自私与自我,将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融合在一起。好的内心修养能让我们时刻看清自己,明确人生的目标,理解生活的意义。而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最重要的是用生命去实践。果断决绝地选择,这样才能使人生得以前进。

四、哲学人生 冯先生在书中说到“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虽然我们大部分人并不追求所谓的圣人,但是这句话却让我们顿时领悟了我们生活中之所以有的遗憾。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凝聚了古往今来君子的修身之道。如果我们把最平常的事做完全了,也便是至善,那么在我们心中便不会有遗憾。不要把哲学看成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其实,它就藏在我们生活之中,渗透在每个细小的地方。所以,人应该哲学化,应该去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冯友兰认为人们常把形而上学看成是概念的抒情诗,然而当哲学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的时候,它将陷于荒谬。这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假设句,在我们生活或者我们思维中常常存在的一种假设,即“如果……那么……”。我们很习惯地这样说,但是我们都忘了很多事情没有如果,正如生命不可能重来。要是世上有那么多的如果可以重来,那么生命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认为的轮回就意味着轻,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当我们麻木地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时,在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时,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静,这时,我们应该停下脚步,思考什么是我们想要去做的有意义的事,而不是事后“如果…”地懊悔。

对我而言,读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不仅让我对中国的哲学体系发展和演变有了个

大体的认识,还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受益匪浅。

金融0801陈波(19)包小敏(41)

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哲学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

读冯友兰先生(推荐)

冯友兰中国哲学研究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名人】一代哲人冯友兰

冯友兰新理学读书笔记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读书笔记

冯友兰读后感
《冯友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