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4 01:15: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育学

1.简述赞可夫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原则; 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3.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a.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d.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c.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d.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简述学校产生的条件

a.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c.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地教育内容

d.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20世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6.简述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b.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c.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d.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e.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f.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e.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f.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不起决定作用。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e.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对策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师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 d.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e.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选择适宜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1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3.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

15.试述现代学生观。

A.学生是发展着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B.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1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7.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902年“壬寅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未实行。 1903年“癸卯学制”,第一部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标志。

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蔡元培修订并颁布,第一次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18.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特色)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19.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0.教师的职业素养 A.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B.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C.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D.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21.教师如何热爱学生?

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要全面关怀学生;要关爱全体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学生;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2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

23.简述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A.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 B.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与研究、勤与反思、勇于实践。

24.简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A.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B.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教师。 C.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

25.简述我国新(理想)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26.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7.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8.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中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课程评价)

29.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学区的特征;学校的特征;校外环境

30.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结果。

3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33.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34.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发展性原则)。

35.简述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以陶冶情操为主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36.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38.教师应如何备课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下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9.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40.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1.简述布置作业的要求

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分量适宜、难以适度;

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作业要具有典型性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思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3.简述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4.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45.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开展社区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建立德育基地; 创办业余党校。

46.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7.简述班集体的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 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共同的生活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48.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9.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

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建立学生档案; 操行评定。

50.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择研究课题;教育文献的检索与综述;制定研究计划;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心理学

1.简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系统探求法、联想类别法、组合创新法、对立思考法、转化思考法、检查单法。

2.简述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科学概念的掌握应注意的方面 以感性材料作为掌握概念的基础;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的利用变式;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际中。

5.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6.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为的盲目性;

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 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7.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强化;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8.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营养、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9.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此施教;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0.根据气质类型怎么做好教学工作?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11.简述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心理学

1.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的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延迟模仿的产生。 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信号功能;自我中心化;不可逆计算;不能够推断事实;泛灵论;不合逻辑的推理;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自我中心化;可逆性;守恒;分类;序列化。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反思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3.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1.5岁),发展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4.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主要形式;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 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5.简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斯金纳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照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连续接近法。 程序教学的原则:

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6.学生中心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是: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7.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把人经历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因素。能力是稳定-内在-不可控;努力程度是不稳定-内在-可控; 工作难度是稳定-外在-不可控;运气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身心状况是不稳定-内在-不可控;外界环境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

8.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表达明确的期望;

提供准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有效地运用表扬;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9.学习动机的培养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受;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培养对学生的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10.简述学习策略的种类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11.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

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特点; 原有的认知结构; 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 学习策略的水平; 智力与能力: 教师的指导;

13.简述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确运用变式; 科学的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4.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的效果 明确记忆目的;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有效运用记忆术; 适当过度学习;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6.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也会影响问题解决。

18.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创设有力的社会环境;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20.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他采用“道德两难法”进行研究,最典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他将道德水平分为三个水平:

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到的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1.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

有效的说服(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适当的奖励;

22.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2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2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25.课堂行为的矫正

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26.心理健康的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

2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小组辅导。

28.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加强学习;躬身实践;树立榜样;学会反思;努力做到“慎独”。

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 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

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

4.08年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1.教育法规的功能

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

2.教育法规的作用

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保障作用。

3.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 有损害事实;

损害行为必须违法; 行为人主观有错;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4.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领导; 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具体内容如下: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 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5.教师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及表现特征

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入学权;参加考试的权利;随意开除学生。

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学生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肖像权、名誉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 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侵犯学生的著作权; 不作为违法侵权。

6.预防教师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 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 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

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规; 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

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7.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教师招聘考试_简答题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

学前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

教师招聘简答题

体育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

九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简答题总结

教师招聘简答题汇总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试题集(简答题)

教师招聘考试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