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灰雀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3 06:33: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灰雀》教学案例

班级:三一 姓名:李建峰 上学期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片段一

(一)品读灰雀不见了,列宁着急而又担心的语句(略)

(二)证明: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

师:小朋友,灰雀不见了,列宁是着急而又担心,那么灰雀到哪儿去了呢?你们从这些小节中找到答案了吗?

生1:灰雀一定是被小男孩抓走的。

师:你这么肯定,有什么证据吗?

生:有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判断吗?(学生都同意),但老师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你们能从文中找出证据,让老师心服口服吗?

(学生研读文本寻找证据)

生2: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灰雀是男孩抓走的,因为这里有个省略号,说明他说话吞吞吐吐。

师: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老师还想知道小男孩说话时为什么吞吞吐吐呢?

生3:那是因为他抓走了灰雀,做了错事,列宁问他时心里有些紧张,所以说话就吞吞吐吐。

(指导读好小男孩吞吞吐吐说的这句话)

师:你把生2找到的证据解释清楚了,但单凭这一个证据,不足以让老师相信。还有新的证据吗?

生6:第6小节也可以成为证据。那个小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那说明他知道灰雀现在的情况,又不敢讲,灰雀的失踪一定和他有关。

生7:没错,如果不是他抓走的,他怎么知道灰雀是死是活。

生8:他不敢讲是因为他刚才已经对列宁撒了谎,所以现在也不敢直接承认是自己捉了灰雀。

师:这是你们的证据之二,那么证据之三呢?

生9:当列宁担心灰雀再也飞不回来时,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我从“一定”可以看出,小男孩很肯定灰雀还活着,是他把灰雀藏起来了,所以他才那么肯定地说。

师:点头赞许(指导读好“肯定”的语气)

生10:也许小男孩此时已经被列宁的话感动了,他打算把灰雀放回到树上。

师:你们分析得真有道理,还有补充吗? 生11:第11小节写到: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在枝头歌唱。从这一小节我读懂了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他又把它放回来了,他知错了,所以低着头。

生12:还有文章结尾写到,男孩是诚实的。男孩把灰雀放回到树上,说明他承认了错误,所以说他是诚实的。

师:老师大概听懂了你们的分析,如果你们能把找到的证据整理一下,完整地帮老师分析一下这件事,我就心服口服了。

(学生准备后,请几个学生交流,他们的发言都比较精彩)

师:老师忍不住为你们鼓掌了,你们一个个都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简直就像少年包青天。

(三)证明:列宁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

师:老师想请在坐的“小包青天”帮个忙,再帮老师分析一下,列宁知不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你的证据是什么?

(学生劲头十足,继续埋头于课本,寻找证据证明问题„„)

以上是我执教《灰雀》的一个教学片段。本堂课以“寻找证据,当小包青天”为主要途径,引导孩子们阅读文本,剖析两大问题:①灰雀是不是小男孩抓走的;②列宁知不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学生在当“少年包青天”的情境中学得趣味盎然。有了这样的热情,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而且研究得十分深入、透彻,连标点符号这样的“蛛丝马迹”也不放过。在孩子们有滋有味的咬文嚼字中,他们感悟到了小男孩从抓走灰雀到放回灰雀这一行为中的心理变化,也体会出了列宁为了不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话语间所包含着的循循善诱的引导。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我凭着敏锐的教学洞察力,巧妙地借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及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其次,本节课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及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同时,我善于适时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材料]

《灰雀》教学案例分析

《灰雀》教学案例文档资料

灰雀案例分析

灰雀.

灰雀

灰雀

灰雀

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