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灰雀》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3 06:34: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灰雀》教学案例

纯真小学 刘艺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寻找惹人喜爱的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知错就改和诚实。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词。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 1 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过程

课堂伊始,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灰雀》。”随后,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灰雀?”孩子们带着问题开始读课文。读完后,有的同学说这是惹人喜爱的灰雀,有的同学说这是只活泼的灰雀,还有的说这是只可爱的灰雀。我随即评价:“看来大家对这个故事都有了各自初步的认识。不错,读书就应该这样。”

随后,我们进入了词语复习环节。在这里,我使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遮罩”功能,把词语遮住,请两个小组的同学上来,点开一个读一个,增强了识词的趣味性,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

为了避免只有一部分同学参与课堂的情况出现,接下来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惹人喜爱、白桦树、胸脯、来回跳动、婉转歌唱”几个词语,并提问:“这些词语和文中哪个角色有关?”孩子们纷纷答道:“灰雀!”我又说:“的确,这是三只可爱的灰雀。那么,课文哪个地方体现出灰雀的惹人喜爱了呢?”学生找到后,我又追问:“这段话描写的是灰雀的什么呀?”“样子!”学生踊跃回答道。我随即出示下 2 一张幻灯片,将原文中的“来回”、“婉转”去掉,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两句话的不同,并明白准确的形容词能让文章变得更具体生动的道理。随后,我鼓励道:“看看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灰雀的样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了这段话。

接下来,我让学生一起认读“列宁、男孩”两个词语。并问道:“灰雀都赢得了谁的喜爱?”学生都能回答出是男孩和列宁,于是我又说:“男孩喜欢灰雀 ,列宁也很喜欢灰雀,那么课文第一段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呢?”学生都很快找到了“列宁每次……谷粒”这句话,我又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找了“每天、都、经常“这些词语,在这里,我使用魔术笔将词语突出,产生聚光灯或放大效果,也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是啊,列宁每天都去看灰雀,还经常喂给它吃的,可是有一天,突然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在周围的树林……”“找遍了!”学生接到,同时认读了“找遍”这个词语。“这个词能体现出什么?”“列宁找得很仔细。”“列宁很担心灰雀。”学生们说道。“他找遍了每个角落,也没有找到,可是第二天,这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学生的回答问题的同时又认读了一个词语。我接着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找找答案。”随后,课件出示默读要求。

读完之后,一名同学向大家汇报了自己所画的列宁的话。读完之后,我说:“现在,老师把句子前面的提示语也打在了大屏上,那些同学愿意合作和老师读一读?”随后,我通过引读旁白的方式和几名同学进行了合作朗读。之后请学生同桌两人互读,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更能体现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随后,大家进行了交流,孩子们都 3 说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注意体会到了列宁的心情,并把理解融入朗读当中。交流过后我说:“所有的着急、惋惜、担心、关心都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爱!”我又问:“那列宁是真的以为灰雀飞走了或冻死了了吗?”学生纷纷说没有,我总结道:“列宁是想通过表达对灰雀的担心,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列宁非常的宽容、爱护小男孩。下面,请大家再次齐读列宁的话。”“列宁这么担心灰雀,男孩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谁来读这句话?”一名同学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了大屏幕上的句子,随后我又问:“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孩子们纷纷说:“男孩怎么知道灰雀没死?”“他为什么不敢说?”之后,学生直接互相交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现在,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男孩都说了什么。”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了自己所画的男孩的话。我说:“现在,老师把男孩的一言一行都打在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读读,注意体会男孩心理的变化。”随后,请同学合作朗读。之后我又说:“你能用三个词语概括男孩心情的变化吗?请前后桌同学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过后,学生基本总结出“心虚、决心改正、惭愧”三个词语,在总结三个词语的同时,又让学生交流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强调了第一次停顿、“看看、一定、肯定、低着头”等重点。最后,大家通过齐读再次感受了小男孩心情的变化。

最后,我对列宁和小男孩的话进行了整合,请女生读描写列宁的段落,男生读描写小男孩的段落(3—10段)。随后总结:“我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其实列宁和小男孩都很喜欢灰雀,但列宁的爱是给灰雀自由,小男孩的爱让灰雀失去了自由,列宁才是真的爱鸟。在列宁的 4 感染下,小男孩知错就改,把灰雀放回了树林。”

最后,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思考: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学生都说,因为列宁不想拆穿小男孩。我补充道:“的确,列宁对男孩非常宽容、爱护。下面,我们再齐读最后一段。”读完后,我又问:“男孩之前说没看见灰雀,他明明撒了谎,为什么还说他是诚实的?”大家各抒己见。我总结道:“是啊,知错就改,也是诚实的表现。”

在课堂尾声,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环节:此时如果你是列宁、男孩、灰雀其中的一个,你想说些什么呢?同学们纷纷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心里话。写完之后,我们全班同学再次和老师合作,分角色朗读了全文,整节课也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

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材料]

《灰雀》教学案例分析

《灰雀》教学案例文档资料

灰雀案例分析

灰雀.

灰雀

灰雀

灰雀

《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